3700万新股民的难题解套方法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6796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700万新股民的难题解套方法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3700万新股民的难题解套方法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3700万新股民的难题解套方法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3700万新股民的难题解套方法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3700万新股民的难题解套方法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700万新股民的难题解套方法论.docx

《3700万新股民的难题解套方法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700万新股民的难题解套方法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700万新股民的难题解套方法论.docx

3700万新股民的难题解套方法论

3700万新股民的2008难题:

解套方法论

  在2007年看似波澜壮阔的大牛市下,竟有超过半数的投资者处于亏损,跑赢大盘指数的投资者仅7.26%。

冷静分析,亏损的大多数人应该属于追涨杀跌的那一群人。

  “股神”巴菲特最近刚以620亿美元的个人资产超越比尔·盖茨,登上《福布斯》富豪榜首位。

巴菲特每年的盈利是25%,而他的神奇之处在于将这25%持续了30多年。

在中国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投资机遇应该远大于巴菲特所经历的30年。

在经济高速发展,上市公司利润大幅增长的前提内,投资者完全可以提高自己的收益预期,最大程度分享经济成长,前提是必须自己投资有道——首先一定要对股票形成自己的判断。

  投资何道?

时间才是收益

  记者◎谢九插图◎赵阳何蔼

  牛市中的亏损

  中登公司(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数据显示,2006年底,沪深两市的账户总数为7854万户,2008年1月这一数字变为11462万户,这期间新增3608万户——2007年一年的开户数,已经接近过去17年开户总数的50%,当然,不排斥这其中许多股民同时在沪深两市开户。

如果将2007年以后入市的人称之为新股民,其占投资者总数已经超过了1/3,这的确是一个惊人的比例。

  在过去的一年多里,这批巨大数量的新股民大致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2007年农历春节前后,指数开始加速上涨,不到3个月内,上证指数从2500点蹿升至4300点,涨幅超过70%,而很多绩差股、垃圾股的涨幅更是远远超过100%甚至更多。

新股民们充分享受了财富快速膨胀的快感,这是一轮典型的散户行情,当时很多基金经理都自嘲因为看不懂而踏空。

不过,猛冲猛打的新股民们很快迎来当头一棒,印花税上调导致“5·30”大调整,很多个股连续遭受3~4个跌停板的打击,从未见过如此阵势的新股民们多在第3或者第4个跌停板上割肉出局。

经过暴风骤雨般的4天后,指数很快上涨并收复失地,前期坚守的新股民似乎看到了希望,出局的投资者又再度投入,不过指数随后再度猛烈下跌,在两周时间内重新回到“5·30”的低点。

一个月之内的两次大清洗,很多脆弱的投资者最终被振荡出局。

  “5·30”成为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虽然指数迅速上涨至6100点,回望“5·30”的点位不过是一个小山脚,但是很多股票从此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回到2007年5月30日的高点,和指数严重背离,而一些在“5·30”中毫发无损的蓝筹股则频频创出历史新高,很多散户在垃圾股身上吸取教训后,转而和机构共同拥抱大盘蓝筹。

如果说“5·30”之前是散户们制造了垃圾股泡沫,“5·30”之后则是机构们制造了大盘蓝筹股泡沫——工商银行、中国石化、宝钢股份、万科等大盘蓝筹的股价都在之后的几个月内迅速翻番。

最为可悲的是一些中小散户,在遭受“5·30”的重挫后投入大盘蓝筹的怀抱,结果从6100点到4200点的调整中,大盘蓝筹成为领跌龙头,让他们的账户再次迅速缩水。

  去年底,《中国证券报》和大智慧公司联合进行了一项投资者2007年的收益调查,在11205位被调查者中,只有48.6%的投资者在股市获利,其中7.26%的投资者跑赢大盘,11%获利在50%~100%,16.88%获利为20%~50%,13.51%获利在10%左右。

在51.4%的亏损者中,18.61%亏损幅度在20%~50%,有16.61%的人亏损在10%左右,更有2.44%的亏损超过了50%。

调查结果虽然不一定精确,但也大体反映出投资者的总体盈亏状况,应该说,这样的结果还是多少有些令人意外——在看似波澜壮阔的大牛市下,竟有超过半数的投资者处于亏损,而且,跑赢大盘指数的投资者也仅7.26%。

如果专门针对2007年入市的新股民做一项调查,情况应该更悲观:

这项调查截止时间为去年的12月7日,当时上证指数为5091点,随后大盘迎来更大的调整,最低一度下探至4123点,自调查日起再挫19%,投资者的账户显然更加惨不忍睹。

  被套与解套

  投资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有时候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在市场大幅下挫的时候。

投资者在被套之后,通常会有这样的两种反应:

一是死守,坚信总有解套之日;二是割肉,迅速了断。

两种反应并无绝对的对错之分,重点在于对自己所持股票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不同的个股应有不同的应对之策,如果当初买入之时就是稀里糊涂,如何卖出自然更是随意而为了。

  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做沉没成本,意思是指那些已经发生的而且无法回收的成本。

经济学对沉没成本的理解是,既然是已经无法回收的成本,那么它就不应该影响你对未来的抉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因为心理作用,往往让沉没成本影响自己的决定。

有人做过这样的小试验,让一群人去购买某个剧院的年票,但是他们的购买价格并不一样,有些人的价格是1000元,有些人是800元,有些人是500元,还有人是免费赠送。

在一年内,统计这些人去剧院看演出的次数,最后一定是花钱多的人去的次数最多,免费的人去得最少,因为这些花了大价钱的人会认为,如果不多去几次,自己的1000元就花得太不值得了。

其实,你投入的1000元已经是沉没成本,无论你去0次还是去100次,1000元都已经无法收回,而事实上你去剧院的次数应该取决于演出带给你的愉悦程度,如果演出水平只是一般甚至乏味,你还仅仅因为自己已经付出了1000元而常去不懈,就只不过是在追加更多的错误成本。

  如果将沉没成本的概念套用到股市上,你用20元/股的价格买了某只股票,是继续持有还是卖出,和你的买入成本20元并没有关系,而是取决于你对这只股票未来走势的预期。

如果你预期这只股票可以上涨到60元,那么即使这只股票的价格现在已经到了40元,你也还应该继续持有——当然,前提是你没有发现有更大上涨空间的股票。

如果你预期它的股价会跌到10元,即使你现在已经被套在15元,也应该割肉出局。

有时候,割肉也是一种解套的方式,尤其是割掉烂肉,如果能迅速了断并且及时转换到更优质的股票,往往能迅速收复失地;如果一味在一艘沉船上死守,即使大盘反弹,个股也不一定跟随反弹。

  新股民常犯的错误是,在买入一只股票时对其相当看好,结果因为长时间不涨甚至下跌,就变得无法忍受而决定卖出。

最常见的情况是,卖出之后股价很快就飙升了。

如果只是因为忍受不了长期的盘整和下跌而决定卖出,那么在卖出股票之前,试着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手上不是持有股票而是持有现金,这只股票跌到这个价位后,我会不会买进?

如果答案是买进,那么你自然不应该卖出了,而且,如果有现金的话,你还应该继续买进。

人们常常因为心理误区而影响自己的决定,在这方面,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曾经做过一些有趣的研究,并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贪婪和恐惧是投资者最常见的两种情绪,新股民通常是行情走牛时贪婪,行情走熊时恐惧,而高手则恰好相反,行情越是沸腾越恐惧,行情越是悲观越贪婪。

股市行情走牛市时,投资者通常会过于自信,并将取得的不错业绩全都归功于自己的投资能力,并认为自己能够永远不败;而当行情不好时,通常又会过于悲观,一方面诅咒市场,一方面怀疑自己的能力。

所以,新股民们在6000点上方大多无所畏惧,反而会在4000点附近缩手缩脚。

与4个月前的历史高点相比,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并没有恶化,而估值水平已经大幅回落,其实正是价值投资者建仓的良机。

  彼得·林奇在他那本畅销书《战胜华尔街》中写道:

“在过去70多年历史上发生的40次股市暴跌中,即使其中39次我提前预测到,而且在暴跌前卖掉了所有的股票,我最后也会后悔万分的。

因为即使是跌幅最大的那次股灾,股价最终也涨回来了,而且涨得更高。

”“每当股市大跌,我对未来忧虑之时,我就会回忆过去历史上发生过40次股市大跌这一事实,来安抚自己那颗有些恐惧的心。

我告诉自己,股市大跌其实是好事,让我们又有一次好机会以很低的价格买入那些很优秀的公司的股票。

  A股历史上不乏大跌,如果不考虑市场早期不成熟阶段的表现,从2000年之后,A股市场能定义为熊市的有两个阶段:

第一次是2001年6月至2003年11月,上证指数从2245点下跌至1307点,跌幅42%,持续时间2年零5个月;第二次是2004年4月至2005年7月,上证指数从1783点下跌至1000点,跌幅44%,持续时间1年零3个月。

而无论当时的行情有多么糟糕,当指数上涨到6100点时,坚守到底的投资者都笑到了最后,即使是在当时的熊市中,其间也有过几次较大幅度的反弹,并非一路单边下跌。

本轮下跌始于2007年10月的6100点,至今持续时间将近5个月,跌幅30%。

上两轮熊市各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比如股权分置、上市公司质量不高等等,而本轮下跌更多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美国次贷危机、国内宏观调控,以及股指大幅上涨之后的合理回调等等,而股市自身的基本面依然向好,熊市的定义很难成立,所以无论是跌幅还是调整时间,都不会超过上两次。

  只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上市公司的业绩随之增长,就会不断降低估值水平,并最终推动指数不断创出新高。

所谓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并非只是一句空话,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尽管股市短期会面临各种内外不确定的因素,长期来看,其实只需要确定一件事情,那就是中国经济是否会持续增长。

  如果有足够长远的眼光,对于目前短期的涨跌起伏其实根本无需在意。

上世纪30年代,美国股市崩盘拉开了西方经济衰退的序幕,一贯主张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不满当时信奉市场长期有效的观点,留下一句传世名言:

长期来看,我们都将死去。

将凯恩斯的名言套用到股市上——长期来看,股市终将上涨。

  牛市第三阶段

  A股市场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上蹿下跳看似混沌,其实有很清晰的运行脉络,概括起来就是两轮制造泡沫和消灭泡沫的过程。

第一阶段是新股民们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垃圾股上猛冲猛打,制造出垃圾股泡沫,“5·30”很快就将这些泡沫吹得烟消云散;第二阶段是机构们不甘落于散户之后,制造出大盘蓝筹股泡沫,6100点到4200点的调整,基本上给大盘蓝筹们减肥成功。

  给垃圾股挤去泡沫,只需几个跌停板即可完成,而大盘蓝筹体量较大,给他们减肥显然需要更多时日。

如果从10月16日最高点算起,调整时间持续了将近5个月,显然已经较为充分,随时准备进入牛市的第三阶段。

2006年,股改的顺利推进解决了中国股市最大的历史问题,使得股市有了质的变化,当年上证指数上涨130%;2007年,股市的财富效应唤醒了人们的投资理财意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其中,当年上证指数上涨97%。

历经两年疯牛行情之后,市场将进入健康稳健的慢牛行情,在经过两轮的泡沫挤压后,投资者的心态将会趋于谨慎。

经过两年的疯牛行情之后,对于投资者而言,2008年是降低收益预期的一年,但同时也不必对2008年过于悲观,牛市的根基并未动摇。

  业绩、资金和信心构成了牛市的三大要素。

首先,上市公司的业绩并不缺乏,在经过2007年超过40%的高速增长之后,A股上市公司的业绩在2008年还将继续增长。

虽然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局势异常复杂,外有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贸易顺差带来的影响,内有通货膨胀为经济发展带来压力,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提出2008年的GDP增长预期目标仍然是8%,和过去两年8%的预期目标相比并未降低,而且在很多经济学家看来,今年8%的增长依然是一个偏低的预期,实际数字还将和过去一样,大大超出这一预期。

对于A股上市公司而言,2008年的业绩增长虽然难以再现2007年的辉煌,但是至少25%的增长还是可以期待。

具体到投资者的选择上,完全可以规避这些内外因素的负面影响,选择那些成长性具备较高确定性的上市公司。

  在流动性泛滥的市场,从来不会缺乏资金。

现在市场对流动性的担忧主要来自这些方面:

一是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否会造成流动性枯竭;二是A股市场今年面临大量的大小非解禁,增加了市场的供给;三是上市公司开始频频涌现出天量融资的圈钱行为,是否将会演化成市场的主流。

对于从紧的货币政策,其实投资者有些反应过度,这只是一个基调,并非意味着和过去相比会收缩很多。

2007年,央行一共有6次加息,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今年的货币政策虽然名为从紧,其实不会比2007年更紧。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对宏观调控做了如下概括:

“鉴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较多,要密切跟踪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及时灵活地采取相应对策,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出现大的起落。

”而且,美国因为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目前正处于降息周期,中美之间利差的扩大,将会吸引更多的热钱涌入。

  限售股的解禁会形成一定冲击,但是没有想象中可怕。

2008年,A股上市公司将有810亿股限售流通股解禁,具体到全年各月份,2月、3月和7月、8月解禁数量较大,4月、5月、6月解禁数量较小。

从刚刚过去的2月看,限售股的解禁并没有给个股带来太明显的冲击,相反,有些个股反而在解禁期之后走强。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解禁只是表示可以卖出,但不等于一定卖出,如果“大小非”们认为公司股价目前低估的话,自然不会急于卖出,而且,如果基本面良好的公司因为解禁股卖出而出现大跌,反而是投资者建仓的机会。

  对于2008年的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其实可以做一个量化分析。

以2007年为例,A股市场资金流出主要来自以下方面:

IPO4500亿元,再融资1000亿元,印花税2062亿元,券商佣金1800亿元,大小非减持830亿元,合计10192亿元。

与2007年相比,2008年的资金流出压力主要是再融资和大小非减持,而与此同时,IPO的数量会随之下降,印花税也有可能下调。

总体看,资金流出比2007年会有所加大,但不会对市场形成太大压力。

在资金供给上,管理层已经在适时为市场输血,证监会在新基金发行暂停半年时间之后,从春节前开始,已经开始以每周2~4家的速度为新基金开闸。

如果将眼光再放长远一些,2007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为17.6万亿元,企业存款为14.5万亿元,即使不考虑国际热钱,对应A股1万多亿元的资金需求还是绰绰有余。

  对目前的市场而言,唯一缺乏的就是信心。

将近5个月的连续下跌,已经使得很多投资者,尤其是新股民们的信心丧失殆尽,而市场的反转往往就在大部分人都已经绝望之时。

投资者的信心总是来自外部刺激,或许是某天印花税的下调,或许是某天融资融券的推出,或许是某天管理层对天量融资的叫停,或许是某天美国次贷危机的企稳,市场等待的只是一个契机。

投资改变生活

  2007年是人们投资意识全面苏醒的一年,虽然目前面临本轮牛市最大的调整,但其实2007年入市的新股民是一群幸运的人。

在一年多时间内,他们同时经历了市场的大起大落,浓缩了老股民们几年的投资体验,实在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如果不能从中深刻反思,则是对这笔财富的巨大浪费。

  首先要评估自己是否适合进入股市,“股市有风险”并非一句空话,最近4个月的调整已经给很多人上了生动一课。

评估一下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自己是否具备在股市赚钱的能力,然后再决定是否继续留在这个市场。

2007年的大牛市行情下,依然有超过半数的人处于亏损状态,这一残酷事实已经表明,股市并不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场所,如果不适合在股市生存,即使将来股市上涨到1万点甚至更高,也并不意味着自己的资产能随之增值。

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有投资理财的意识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要有合适的策略,股市并非是投资理财的唯一途径。

如果让股市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生活,反而是得不偿失,不如早早离开为妙。

  如果一定要投身股市,一定要明确自己为什么进入股市。

是看到周围人都进了股市,自己也按捺不住?

还是为了抵御通货膨胀,不让自己的资产缩水?

或者是想在股市一夜暴富?

或者是希望通过股市实现自己的财务自由?

……

  不同目的对应不同的投资目标,不同的目标也就对应不同的投资策略。

比如第一种人,只是耐不住寂寞而进入股市,那么股市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娱乐场所,涨涨跌跌都能带来快乐,小赌怡情也不会有太多套牢之苦;如果是第二种人,只为抵御通货膨胀不让资产缩水,在合适的价格上选定一家业绩优良的公司持有一年,回报肯定超过CPI(我国2007年的CPI为4.8%),根本用不着为短期的涨跌而操心;如果是希望一夜暴富,股市肯定不是最佳选择,期货的机会比股市更大,所以,寄希望在股市一夜暴富的最好离开股市,投身期货;如果是希望通过投资实现财务自由,需要做的功课显然有很多。

  普通人通过投资实现财务自由并非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对于新股民而言,如果将眼光放在未来5年、10年乃至更久,目前被套的困局只是短暂一瞬,对眼前的小得小失不必过于执著。

如果有较为长远的眼光,首先要放弃一夜暴富的思想,而是要培养自己持续盈利的能力。

  评价自己的盈利能力通常有两个坐标。

一是绝对收益,比如在过去一年你的收益是50%、100%,或者-20%等等,这是绝对收益水平。

二是相对收益,就是和指数比较,你是跑赢还是跑输大盘指数?

比如上证指数在2007年上涨97%,你的收益如果是50%,虽然绝对收益还不错,但还是跑输大盘,说明投资能力还有待提高。

比如上证指数本轮下跌30%,而你的账户收益为-10%,虽然出现亏损,但说明你跑赢了大盘,还不算太糟糕的成绩。

当然,最理想的成绩自然是既获得不错的绝对收益,同时又能超越大盘,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就可以在股市真正有所作为。

  做一个简单的算术测验,如果每个月获利5%,一年后盈利是多少?

5年后盈利是多少?

这两个数字应该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一年的盈利是80%,5年的盈利是1868%。

也就是说,如果你投入10万元,每个月保证5%的盈利,5年后即可变为186.8万元。

如果每个月盈利10%,一年的盈利为3.13倍,5年后盈利为304倍。

每个月超过10%的盈利能力估计很少有人能达到,5%~10%的水平还是有很大的现实空间,尤其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

如果放弃一夜暴富的想法,转而博取更为现实的5%,最后收益其实会远远超过所谓的一夜暴富。

最近有媒体曝光了浙江的一对夫妇,在股市里用11年使自己的资产翻了4万倍,资产总值达到20多亿元,被誉为“最牛散户夫妇”。

其实,中国的散户里卧虎藏龙,不为人知的高手还有很多,每个人的成功之路或许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可肯定的是,他们的财富绝非贪一日之功,而是日积月累而来。

  “股神”巴菲特可谓人人皆知,最近刚刚以620亿美元的个人资产超越比尔·盖茨,登上《福布斯》富豪榜首位,但他在股市的盈利能力到底如何却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

其实巴菲特每年的盈利只有25%,这样的水平估计让很多人不屑一顾,但是巴菲特的神奇之处在于他将25%的盈利持续了30多年。

由此可见,在股市生存的关键不在于你某次盈利的多少,而是你是否具备持续盈利的能力,即便是让很多人不屑一顾的年收益25%,10年后也是9倍的涨幅。

  很多人对年收益25%甚至月收益5%都会不屑一顾,但更现实的情况是,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尚且有超过半数的人亏损,所谓眼高手低,市场已经提供了鲜活而残酷的案例。

造成亏损的局面并不能抱怨市场,市场其实已经提供了足够多的机会,投资者更应该反思自己的投资行为。

可以肯定的是,亏损的大多数人属于追涨杀跌的一群人,如果只是老老实实持有某只股票一年,只要不是超级垃圾股,一年的回报不太可能出现亏损。

  中国股市虽然有18年的历史,但真正起步其实始于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

对于这样一个新兴市场,而且正好处于中国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之下,现阶段的投资机遇其实远远大于巴菲特经历的30年。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上市公司利润大幅增长的几年内,投资者可以提高自己的收益预期,以最大程度分享经济的成长。

当中国经济增幅放缓时,则应该适时降低收益预期。

在我国上市公司业绩增幅超过30%的背景下,每年获取25%的收益并非难事,当然,前提自然是自己投资有道。

  新股民买股票的一大特点就是喜欢听从别人的建议,或是受身边的所谓高手,或是一些漫天飞舞的内幕消息,或是一些股评家的影响。

当然,善于听从水平高于自己的人的建议并没有错,但是长期来看,依赖别人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即使某次别人的建议让你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你自己并不知道股票为何能涨,对自身水平的提高并无帮助,而且很有可能下次就赔个精光,如果习惯听从别人的投资建议,那还不如干脆去买基金,至少基金经理们总还算得上是专业理财。

  如果想要在股市持续盈利,最终一定要对股票形成自己的判断。

即便是自己的判断屡屡犯错,但如果能总结经验教训,一定能迅速成长为高手,否则总是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在股市拼搏再长时间也不过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而事实上,通过自己的思路在股市连续获利,看着市场最终验证自己的判断,这种思维的乐趣有时甚至会超越财富积累带来的快感。

-

“散户教头”殷保华

  “炒股懂得休息才是高手。

很多股民的误区是:

在底部不闻不问,确认涨势犹犹豫豫,接近顶部勇于买入,大幅下跌不愿止损。

”从散户起家的殷保华,自学成为专业操盘手,因数次准确预测大盘走势而声名鹊起。

熟知新股民心态的他,将技术奉为最终的救赎之道,结合国外“股神”的理论,有了在散户中流行的“殷氏定律”。

  “熊市其实更好操作,因为它比牛市更加符合技术分析的特点。

  口述◎殷保华整理◎吴琪

  摄影◎蔡小川

  出名“熊市”中

  当股市开始进入下降通道时,沉浸在大好行情中群情激奋的人们往往没法清醒地判断趋势,尤其是新股民,太想找自己愿意听进去的话去听,结果只能栽跟头。

  中国文字是非常精妙的,为什么我们都说“炒股票”,不说“烧股票”或者“焖股票”?

同样是在灶台边的工作,用“炒”这个字大有讲究。

“炒”由“火”与“少”构成,一锅铲进去就得马上出来,反复翻炒,炒股票正是这样,适合波段操作。

资本市场的资金利用率似生命般重要,找出与大盘共生存的股票。

“股神”巴菲特强调长期价值投资,这句话是个绝对真理,但并不一定适合中国股市。

在有中国特色的“股海”中找出技术规律,正是我一直在研究的东西。

  我对新股民有些基本建议,比如一波大行情放量后会大跌,理性股民绝对不能轻易进场抢反弹。

全球股市都是螺旋形上升的,所以做波段是最好的选择,例如A股在每年春夏时节几乎都有一次不小的行情。

股民们万一被套牢,利用做差价解套,在阶段性高位先退出,等阶段性底部出现再进入,一味死守很难解套。

技术不是万能的,没有技术是万万不能的,炒股绝不能抱有赌博心态,更不能赌气,要时刻牢记我们是跟庄者,顺势而为千万不要以赌的方法去买卖股票。

  这些基本道理听起来并不难,可是要在实际中贯彻,却要以无数股民的辛酸史为代价。

回想股市近年来的几次大跌,我通过技术分析预先嗅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息,成为在熊市中出名的分析者。

  2001年6月1日是中国股市一个难忘的日子。

这天B股市场对中国境内人士开放,一时间中国的中小投资者认定B股还要翻倍,我却预测B股气数已尽,接下来就要大跌。

果然,B股在6月1日上摸241点,之后一路下跌,最低直至110点。

  我当时没什么名气,经常有一些与大机构或者股评家“唱反调”的言论,一开始并不被股民重视。

2001年8月初,大盘在上摸2245点高度后,突遇国有股减持的空袭警报,一路狂跌。

8月6日下探1867.86点后,终于迎来一波像样的反弹。

在长期牛市惯性思维的左右下,股评家仍是一片看好,8月10日,某著名咨询机构在媒体上推出文章《大盘上涨的理由及建仓的计划》。

  我分析的形势与之完全相反,第二天我就唱起了反调,著文《警惕大盘8月份再破1887红色警戒位》,提醒投资者大盘一旦破了1887点,将要加速下跌。

9月1日我又著文称,1887点前还有最后一次逃命机会。

但是文章刊登后,几乎无人相信,倒是真实的股市行情验证了我的判断。

  这年的8月13日,星期一开盘后大盘就一路下跌,8月24日跌破1887点,9月5日反抽至1888.90点,之后大盘阴多晴少,于10月22日最低探至1514点。

10月23日,管理层叫停国有股减持,大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烈反攻,市场的恐慌心态略有回转,然而我认为这还不是底部。

我清楚地记得11月10日下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