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6790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动物

第1课《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

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课件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

“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

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

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

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

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

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

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

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

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板书设计】

寻访小动物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2课《蜗牛

(一)》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从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蜗牛、蚯蚓、蚂蚁、金鱼四种小动物进行观察。

通过对这些小动物的观察,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

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小动物的外形、运动、摄食、排泄等方面进行观察,并将所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在学习完这些动物之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这些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归类总结,学生建立生命体的概念。

本节课作为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将所观察到的结果实事求是地记录下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与此同时,通过观察蜗牛,学生要了解蜗牛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生活习性,并要了解如何饲养蜗牛。

【学情分析】

对于蜗牛,三年级的孩子很感兴趣,并从课外书上了解到很多关于蜗牛的知识,同时在植物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观察方法,所以他们对本课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和一定的观察基础。

但由于三年级的学生观察方法才刚刚建立,所以观察项目不宜过多,而应重在“少、实、深”。

本课将通过学生对蜗牛身体、运动的观察,让他们经历观察、描述的过程,使其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才是本课乃至本单元教学的终极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了解蜗牛的运动、身体构造等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尝试去大自然中寻找并观察蜗牛,按照教科书的方法持续饲养蜗牛,做好观察记录。

2.能充分利用手头材料合理设计实验,学会合作探究;观察蜗牛的运动,发现蜗牛运动中蕴藏着的奥秘,与同学分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体验合作探究,感受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发现知识的乐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研究蜗牛,初步感知蜗牛的身体特点等。

经历探究蜗牛的科学观察过程,学会尊重、合作交流。

【教学难点】

学习科学观察的方法,并在探究中对获得的新发现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

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

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

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

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

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

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

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

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板书设计】

蜗牛

(一)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3课《蜗牛

(二)》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

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

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

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

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

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

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

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

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4课《蚯蚓》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蚯蚓只是一个范例,可以选择其他动物。

通过观察蚯蚓,培养学生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

教师事先要带领或指导学生收集蚯蚓,平均每组要有二个蚯蚓,供课堂应用。

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保护蚯蚓的训练,不要伤着蚯蚓。

在观察中,要引导学生体验用工具比用感官更科学。

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小动物,也是自然教学的发展,而我们科学课的特色在于把使用感官和工具的训练融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之中,而非独立的为训练而训练,这正是教材的综合性表现之一,把科学探究的训练、方法的训练与知识、情感的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

【学情分析】

蚯蚓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的小动物,因为经常看到,但学生的这种熟悉仅仅是表面上的,也许因为蚯蚓黑而脏,并不可爱,很少有学生会喜欢它,而去仔细观察它,所以学生对蚯蚓的了解也是不多不深入的。

这是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我们教学的前概念水平,我们应在此基础上挖掘,唤起学生对蚯蚓的观察兴趣,去了解它,研究它,从而更加熟悉它。

本课在学生寻找身边动植物的基础上,选择一种小动物(蚯蚓)进行观察。

通过用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蚯蚓,使学生体验到使用工具比单纯使用感官更有效。

从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和运动方式到观察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从定性观察到定量观察,观察水平和难度逐渐增加。

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根据实验结果修正自己的猜想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而不在于多蚯蚓的认识有多深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

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

为每小组准备:

蚯蚓,观察盒,清水,记录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

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

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

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

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

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

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

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5课《蚂蚁》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观察蚂蚁有两条途径,一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观察,另一种是在课堂上观察。

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更接近科学观察,更值得提倡。

但由于本课的特殊性,只能选择在课堂上观察蚂蚁。

课堂上观察蚂蚁,为了不让蚂蚁到处乱爬,设计把蚂蚁放昆虫盒里观察。

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在教学时还选用了一些蚂蚁生活的场景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弥补不能到室外观察的缺憾。

安排环节让学生感受蚂蚁的神奇、有趣和可爱,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室外观察蚂蚁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进行在自然状态下的蚂蚁的观察。

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是本课的重点。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有意识引导学生汇报蚂蚁的觅食、搬运、排队等活动,还选择组织学生看教科书第35页下面的图,让学生弄清两只蚂蚁在干什么?

它们在怎样交流信息?

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老师相机提出一些问题,如蚂蚁是怎样找到行进路线的?

这样帮助学生解疑,加深学生对蚂蚁生活习性的了解。

【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发展分析:

学生在前两课观察蜗牛和蚯蚓的基础上,知道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小动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因为这样的观察更接近科学观察,更好地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并画一画蚂蚁的身体。

2.学生认知障碍点:

学生对蚂蚁的熟悉程度是很高的,对蚂蚁的喜爱程度也是很高的。

但是,蚂蚁的个体不大,学生对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不是很清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和活动规律.

2.通过学生对蚂蚁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使学生享受到探究活动带来的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和对科学知识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发现并尝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

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

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4、设计意图:

为观察蚂蚁找到合适地点。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

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设计意图:

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用于补充室外观察的不足或校园内找不到蚂蚁的情况)

1、教师问:

“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关注:

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

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

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

(备注:

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6课《金鱼》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

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关注:

“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设计意图:

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

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设计意图:

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

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

(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

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6、关注:

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

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

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

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

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

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板书设计】

金鱼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7课《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学情分析】

这节课作为小结活动,学生应该能较好的整理、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得出动物的共同特征。

要再与植物进行比较,帮助他们形成初步的生物的概念,了解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关心关注周围世界的生命世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本课是这一单元最后具有总结性的课文,本单元选择了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昆虫,鱼类四种动物,代表着不同种类,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

这些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习性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

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共同特征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

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各种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概括、整理以及总结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1、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课本上。

3、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

4、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5、关注:

学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

6、设计意图:

了解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1、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

3、回教室汇报。

4、关注:

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

5、设计意图:

学生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三、总结生物的共同点

1、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3、关注:

学生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4、设计意图:

理解什么是生物。

四、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1、教师指着动物、植物的共同点问:

“人有这些特点吗?

2、归纳小结:

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

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关注:

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

4、设计意图:

对生命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板书设计】

动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

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