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与课堂教学doc开题报告.docx
《校本教材与课堂教学doc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教材与课堂教学doc开题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本教材与课堂教学doc开题报告
甘肃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
《校本教材与课堂教学》
李旭勤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我国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被提到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上。
在新课改中,教师不在是单纯的教育教学者,还是教育教学的研究实践者。
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实践平台。
所谓校本教材,就是以校为本,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自己的办学指导思想,按照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依托校园周围的人文地理环境,自行开发出来的特色课程。
校本课程是从拓展知识视野,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能力,提高思想政治、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的需要,来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的。
所以编写自己学校的校本教材,不是不要目前通用的课本教材,而是对课本教材的一种补充,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更适用的知识,促进全面发展。
“校本”这一概念最早是有菲占马克(Furumark.Am)和麦克术伦(Mcmullenj)两位学者首先提出的,西方国家(如芬兰、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校本教材的开发也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他们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中,比较重视学校和教师的参与。
从开发领域来看,他们重视认知方式,学习模式的研究,他们总结出了许多可资我们吸取的经验教训,有大量的相关理论知识值得我们整理和借鉴。
校本教材的开发,也是我国选修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要求:
“普通高中的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
”选修学分分选修Ⅰ和选修Ⅱ两种。
选修Ⅰ,即通常所说的必选课,是国家规定课程,其内容和结构均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有具体规定,由各教材编写组与必修模块一同开发。
选修Ⅱ,即任意选修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
“学校课程既可以由学校独立开发或联校开发,也可以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发。
”这些规定无疑赋予了学校开发校本教材的义务和责任,也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校本教材与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现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兴起了校本教材开发运动。
由于各国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教育传统,校本教材开发在各国的发展背景不尽相同。
总体上,由于分权制国家的课程管理制度比集权制国家宽松,因此,实施校本教材开发的条件也相对优越。
但是,校本教材开发的方式和侧重点各有不同。
比如英国由于长期形成的课程开发的传统,英国的校本课程开发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十分丰富多样。
从已出版的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教育文献中可以看出,报道最多的是英国的案例。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国家统一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的方法,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
80年代后期开始在部分地区(如上海、广州、浙江等地)实施地方课程开发。
我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
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
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这一部分占周总课时的20%~25%。
这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了校本课程,并给出了一定的课时。
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实施“三级(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决策。
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动了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当前,由于我国校本教材开发缺乏充分的规划与组织,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对相关问题的认识还十分薄弱,对校本教材开发的具体实施策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在实践操作中,当前校本教材开发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由于校本课程开发过于强调社区、学生的需要和选择,往往会忽视课程组织的共同、平衡原则,国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也难以控制;由于校本课程开发主要着眼于学生、学校与社区的需要,往往会忽视学科领域和学科知识的核心,从而与学术性的要求产生距离;对教师的专业精神、技术要求过高;对课程资源要求较高,在学校设备、经费不足,学校教师负担重,教师数有限的情况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将面临极大的困境;课程开发和教材的编写是教师专业技能的一个基本组成成分。
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的原则和方法,但对多数教师而言,在教师职前教育中所学习的是无课程的教育学,缺乏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技能。
此外,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责任心。
而学校的教学活动占据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使教师没有额外的时间从事课程开发,他们常认为校本教材开发带给他们压力,因此视其为额外的负担。
更就谈不上将校本教材和课堂教学相结合了。
由此可见,校本教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课程市场机制的建立已是势不可挡。
对此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准备。
三、《校本教材与课堂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校本教材与课堂教学》课题的研究是社会发展、时代变革的要求。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果我们一味地因循守旧而不思变革,势必会固步自封。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我们所需要的是创新型的人才,而不是读死书的书呆子。
建国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中小学课程开发采用研究—开发—推广模式,以国家课程为主,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比较死板单一,学校缺乏自主决定课程的权力。
这种状况严重脱离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也不适应学生不同性格特长发展的需要。
这种“研究—开发—推广”的课程模式,现已受到空前的挑战:
一是市场机制的普遍建立,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中央集权体制被打破,教育改革赋予学校前所未有的办学自主权,学校也自然而然地成为课程编制的主体角色之一。
学校如果只是完全按部就班地做国家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只是在课程之外打教育教学改革的“外围战”,则不可能真正成为办学的主体,担负起课程实施的重任。
二是课程专家负责编制教材,而学校教师只是执行课程计划,这既容易造成教材编制脱离千变万化的学校实际,又否定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易使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方案产生抵触情绪,“以不变应万变”,而任何教改“若没有教师的充分理解以及在课堂上的充分支持,就必定失败,而且多半是代价高昂的失败”。
三是从专家研究到开发实验,再到推广这种自上而下的课程编制方式,一般周期长,缺乏灵活应变能力,不能及时反映迅速发展变化的科技进步成果和社会改革形势,尽管不断地小修小补,但总体看来,课程变革往往滞后于社会变革。
鉴于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一些学校已经着手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验”。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
”国家课程开发只重视国家范围的研究,不注重学校、教师、学生的参与和课程实施。
而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这些缺陷。
从教学要求看,它改变了长期以来必修课程教学要求划一、脱离学生实际,不利于学生获得最大限度发展的教学现实;从教学内容看,改变了千篇一律、完全以统编教材为中心的单一模式。
第二,《校本教材与课堂教学》课题的研究是教育规律的要求
以往国家课程带有普遍适用性和较长的周期性,因而难以反映学校的特殊性,也不能及时吸纳新信息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
所以,构建合理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教育规律的要求。
当今,学校办学自主性的逐步扩大,一方面表现在出现了不同的学校所有制形式,另一方面表现在学校对课程、师资培训、教学等有了更多的发言权。
教育这一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座堡垒,正在逐步地适应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例如,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类,其中学校课程在中学阶段可以占到课程总量的16%,这实际上给校本教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契机,要求学校必须要在课程层面上汇总学校教师与学生等方面的资源进行操作和实施。
凡此种种,都意味着,“校本”正悄然地来到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身边。
校本是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
第三、《校本教材与课堂教学》课题的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
教师最能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学生也最易于认可和接受那些由教师编写的教材。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载体。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既要强调传授知识的普遍性,还要强调尊重地域差异和人的个性差异;既要强调在同一课程体系下的因材施教,更要强调根据人的差异选择不同的课程而教。
校本教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
从学生的主体意识看,校本教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变传统的教师、家长要求学生学习为学生主动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发展方向、自己的兴趣、潜能等来主动地学。
这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选择的原则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理所当然是校本教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重要依据。
它让教师拥有课程与教学的自主权,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第四、校本教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赋予了学校、教师一定的专业自主权,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国家课程研究,注重全国性课程计划和标准化的课程方案的建构,但对各地区、学校的差异无法顾及,易出现教育的僵化和“千校一面”的现象。
校本教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肯定了学校要为社区服务及社区之间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并能根据各社区的特点,挖掘其潜在资源,按照每个学生的特点,充分发展其潜能。
因此,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可根据社区、学校和学生的需要开发多样化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更能针对社区和学生的差异性,为社区服务和满足学生的需求,有助于社区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课程的质量和社会的满意程度。
校本教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教师扩大视野,促使教师即使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改进教学技巧;同时,校本教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也对学校硬件设备、学生文化、教师文化以及学校行政文化带来效益。
参与课程开发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计划和成功地运用他人开发的课程材料。
校本课程集中考虑地方、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注重课程开发中学校和教师的参与,它最能调动教师、学生和社区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第五、《校本教材与课堂教学》的研究体现了教育中对人的个性的张扬以及对激发人的创新精神的高度关注
随着知识经济在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地显现其形貌,为知识经济提供原动力的创新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国家正在经历着又一场自上而下的思想解放。
要创新,就必须关注个性,关注差异性,关注每个学生,这种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是为经济所发动的(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化驱动),是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愿望所驱使的,因而也就更具有了现实意义和实现的可能性。
近来,教育领域对创新的大肆渲染,紧锣密鼓地展开的创新教育,使得校本教材这一高扬个性旗帜的事物有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创新总是与多样性联系在一起的,而多样性又来源于个性,正是由于个性上的差异,才使得世界缤纷多彩,创新才孕育而生。
校本教材突出的不是统一性、一致性,而是基于学校现实而展开的,是针对学校存在的特定问题而进行的。
具体到学校来讲,没有校本教材,就少有或没有创新。
因此,课程应该给学校留有余地,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一员,教师应该有部分权力决定“教什么”。
可以说,校本教材是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提供一种新的有力的保障。
第六、《校本教材与课堂教学》课题的研究可使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取得和谐有序的发展。
此课题的研究,对于防止祖国民间文化的流失,挖掘祖国民间文化的精髓,整合当地文化资源,更深层次的了解本地风土人情、历史风貌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同时对于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教学模式,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语文教师的业务能力,帮助语文教学走出当而无当、华而不实的困境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1.对学生而言----在知识技能上,学生的知识面大大拓宽,视野开阔了;在学习方式上,学生主动搜集信息、学习知识的积极性高,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能力发展上,课前的资料搜集提高了学生处理信心的能力;课上的相互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外的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在情感态度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科技意识、环境意识等也随之逐步树立,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2、对教师而言----在教育观念上,新的课程理念和"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已在教师脑中扎根,并逐步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方法上,活动课的实施,给教师提供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过程性,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的实践空间和时间;在师生关系上,课架起了师生间的桥梁,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伙伴,协作的朋友,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浓厚;在自身素质上,教师通过自编教材和校本课程的实验研究,知识水平、教学技能、科研能力等都有较大提高。
3.对学校而言----在课程改革方面,我校的校本教材已初成体系,校本课程的实施大大丰富了学校课程内容。
在编写过程中亦积累了不少校本教材的开发的经验;在学校发展方面,学校的特色教育成绩显著,学校的办学特色日益突出。
结合国内外校本教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经验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根据我校的有利条件,我们将探索高中特别是重点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的原则、方法,并在专家的指导下分领域分阶段编写出一套符合高中学生特点的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并把它以选修课或主修课的形式运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去,寻找校本教材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寻找校本教材与高考的结合点,寻找校本教材和素质教育的结合点。
以便于推广。
四、实施本课题的条件
根据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的现状,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本课题组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进行了专家咨询,学校具有开设多种选修课课的经验,不少教师进行了校本教材开发的尝试,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具体讲,我校主要具备以下有利条件:
1、课题组成员基本都参加过校级或区级科研方法培训,有参与“九五”课题研究的经验。
2、学校具有开设多种选修课的实践经验,不少教师进行了校本教材开发的尝试,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3、学校有多学科协作研究的氛围。
4、有充足的课题研究经费。
5、目前学校开设高一、高二10余种选修课,为开展校本教材与课堂教学提供了时间、实验场所的保证。
6、本课题组有专家的指导和许多兄弟校的协作。
五、研究方法
在教材编写上.吸纳先进的课改理念和一些有鲜明编写特色的校本教材,力求体现内容具有综合性、科学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体现科技知识与情感(价值、精神、态度、行为)的有机结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的思想。
强调让学生通过体念、感受和经历对“科学探究”和“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与课堂教学结合的过程中,要以选修课为核心、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主要形式,以实验法和调查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为主。
以“尝试——回馈——总结——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为思路。
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不断发展、完善我们的教学体系,使我们的校本教材开发更具实用性,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本课题研究的特色
《校本教材与课堂教学》的总体构思,既要考虑校本课程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又要考虑各自学校特别是学校自身发展的目标定位;既要扬国家课程为主之长,又要补国家课程地域特色不足之短;既要考虑学生的合理负担,又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本课题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重在创新。
它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拓展,而且还注重实验设计的开发与研究;不仅注重校本课程的理论探讨,而且致力于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开发,开发新型教学模式。
我们的目标是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发展为本,提升教师专业化品质为宗旨,以生活化、有意义为原则,实施以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实践为着力点,以使教师在探索中寻求专业发展,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七、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校本教材开发的方式及原则
(1)、校本教材要服务于学校发展的基本定位。
从国情出发考虑学校发展的普遍性和全面性,从地区学校的特点发展考虑学校发展的特殊性、特色性,这两者的完善结合就是学校发展的基本定位,我们学校的基本定位是建名师队伍,创名牌学校,育创新型人才,办现代化教育,从这样一个办学的基本定位出发,我们提出了学校培养为目标:
即三高、三健、三会型的创新人才。
三高:
品德高尚、气质高雅、志向高远;三健:
性格健全、体魄健壮、心理健康;三会:
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2)、校本课程要服务于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大目标。
第三次全教会以后,素质教育不仅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全面推进,而且其核心内容也在实践中被逐渐完善和系统,即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这种思想已在被陆续发行的新的统编教材中得到强有力的体现。
毫无疑问,国家教材的推行必将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在这样一种大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的校本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必须突出为素质教育大目标服务的基本思想,突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校本课程要有鲜明的学校特色,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4)、校本课程要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正规性和简便性的统一,要有时代气息,要有现代精神。
和任何教材一样,校本教材也必须坚持科学性,保证教材体系的系统和科学,内容的完整、知识的准确,同时又要注重通俗性和趣味性,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能更多地引起他们的兴趣,并为他们所接受。
另外,校本教育也必须注重时代气息和现代精神和学生同步,与时代同行,这样更能适合学生的需要。
总之,校本教材的开发要以挖掘当地优秀文化传统,整合最佳教育教学资源为方式,努力寻找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文本作为教学载体。
同时要以立足高考要求,提倡人文情怀,发扬科学精神,推进素质教育为原则,探寻一条既着眼于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行之有效的具有操作性的校本教材开发途径。
2、校本教材开发过程的探索
本课题的研究把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分为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每个目标下包含若干个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
课题组要系统地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寻找最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的文本作为承载这三个目标的载体,进而使语文教学系统化、条理化、模块化。
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校本教材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优化课堂结构,重建知识体系,拓宽思维视野,锤炼思维品质,大力提倡模块教学,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4、校本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试验---反思----试验----反思”的研究模式,不断总结从学生身上反馈过来的信息,不断更新和调整教材编写体例和课堂教学模式。
寻找校本教材于学生综合发展的最佳契合点。
同时分析校本教材对学生的影响,观察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成长过程,进而形成理论性文章,力求在某一个领域取得突破性研究。
5、校本教材对教师发展的影响
校本教材的开发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什么提出了新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对教师的教什么发出了新的挑战。
这可能是教育界的一次革命,在革命的洪流中,不适者就难逃厄运。
我们只有积极的投入到这次革命中,才能得到发展。
具体来说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校本教材的开发能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帮助教师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课程资源观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帮助教师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课程资源观是教师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
现代教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教育,而是在此意义上升华的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核心,锻炼实践能力,探究性的学习能力和与人共处的能力等多角度、多层面的多维教育。
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每个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因此,帮助教师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让教师相信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是人才,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以考试分数为唯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
如此方能适应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符合时代的要求。
(2)、教师参与校本教材的开发能提高教师的课程决策技能,培养教科研发、多合一的新型教师
传统的教学理论认为,课程(包括教材)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过问,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
也就是说,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
而校本课程则需要教师由机械的阐述者向课程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转变。
从原来抱着现成的大纲、课本、教学参考书、练习上课,到变成自己必须参与课程建设的决策和实施,去从事以前专家才能涉足的领域,如果教师缺少专业方面的存粮,就不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惶惑感了。
(3)、校本教材的开发能培养教师的团结协作精神,注意发挥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要发挥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要发挥学校教师集体的作用。
只有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有校本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但长期以来,教师的工作却成了孤独的工作。
即教师不仅与学生有心理距离,而且同行之间也很少交流彼此对教学的看法,绝大多数学校的教师都习惯于孤军奋战。
虽然偶尔也搞一些观摩,但大体都是走走形式而已。
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今天,如果教师还是抱残守缺,极少与同行切磋,显然是不适应当前形势的。
国外研究也发现,当一个学校内的教师时常在一起谈论和相互观摩教学,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则学校内的学生具备较好的学业成绩,同时多数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很好。
由此可见,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群策群力,相互学习,共同分配资料与灵感,发挥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以最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本课程资源。
6、校本教材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要大力营造“自主思考、注重过程、探究创新、规范引导”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教师决定学什么和教什么,把学和教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和教师,努力让一堂课在充满知识的同时彰显能力,洋溢创新。
营造人文环境,构建和谐课堂,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以教促学,以学助教。
真正达到教学相长,达到素质提升和质量提升的互惠互利、双收双赢。
具体来说,在日常的教学中,在校本教材的知识目标中渗透高考基本知识点;在能力目标中渗透高考及学习的能力要求;在情感目标中贯穿高考及生活的要求。
不仅教给学生知识,也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七、具体实施方案与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
课题准备阶段(2006年1月—2007年1月)
1、拟定课题,确定研究对象,组织研究队伍,制定实验方案,组织学习有关理论。
2、文献检索:
查阅书籍报刊、选聘专家咨询、网上查询。
3、组织课题研究队伍,成立课题组。
4、进行校级科研方法培训,学习基本的教科研方法和技能。
5、学习教育改革的新思想,分析有关校本教材的成功案例。
6、课堂实验准备:
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选修课,课程计划、内容、形式由教师自行设计,鼓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教材。
7、申报课题,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
课题实施阶段(2007年2月—2008年2月)
1、搜集资料,组织学习课程结构理论,探讨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学生素质教育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依据。
2、进行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编写符合教改要求、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校本教材。
3、探讨校本教材教学模式,寻找校本教材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与高考的结合点、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并进行研究交流活动
4、应用心理学理论,研究校本教材对学生、教师发展的影响。
5、进行中期汇报,展示初步成果。
6、结合中期汇报专家评议意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