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4781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docx

《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docx

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

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

秦及秦以前

1.篆书主要可以分为甲骨文、金文、小篆三大类。

2.《石鼓文》是现今发现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

两汉

1. “八分书”的特征是什么?

(增加了波磔zhe俯仰,字形由长趋扁,体势展向左右两边)

2.隶书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谨严规矩、典雅肃穆、雄浑粗拙、散逸纵横)

3.文字学家把篆书向隶书的转换过程称作“隶变”,把隶书的定型称作“隶定”。

4.章草是汉代草书的主流,张芝被称为“草圣”。

5.《礼器碑》是汉代谨严规矩类隶书的代表作。

魏晋南北朝

1.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有篆、隶、真、行、草五种书体。

2.草书可以分为小草、大草、狂草。

3.今草书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世称“二王”。

4.“书圣”是指王羲之,他的《兰亭序》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5.王献之的小楷代表作是《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鸭头丸帖》是其行书代表。

6.《圣教序》是唐代僧人怀仁集王字而成。

7.《真草千字文》是智永的作品。

隋唐五代

1.初唐四大家是指虞世南、欧阳询、诸遂良、薛稷。

2.《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楷书的代表作。

3.《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的作品。

4.颜真卿的代表做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而他的《祭侄秀明文稿》有“天下第二行书”之誉。

5.柳公权的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6.唐代狂草以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为代表。

7.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被称为唐代三大楷书家。

8. 楷书、草书两极的高峰,使唐代书法足以雄视千古。

9.李北海即李邕,为唐代善行书者。

宋元时期

1.宋代书法四大家是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2.《黄州寒食诗帖》是宋代苏东坡的作品,有“天下第三行书”之称。

3.米芾,人称“米南宫”、“米襄阳”,有《笤溪诗帖》《蜀素帖》等名行书。

4.宋徽宗赵佶所创“瘦金体”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

<公元1100—1125年在位,靖康二年(1127)被金人俘虏北去,死于五国城。

他政治上昏庸无能,生活上穷奢极欲,艺术上多才多艺,书,画,词皆善。

有《宴山亭》>

5.元代的赵孟頫与颜、柳、欧并称为楷书四大家,《胆巴碑》是其代表作。

明清时期

1.“漆书”是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创造的,“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创造的。

2.清代书家邓石如最擅篆书。

3.清代擅长《石鼓文》的是吴昌硕。

概述部分

1.文房四宝是指纸、砚、笔、墨。

2.书法中的任何一笔都包括起、行、收三部分。

3.写在书籍、书画、碑拓前面的称题,后面的称跋。

4.《说文解字?

叙》中称六书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5. 五字执笔是指擫ye、押、钩、格、抵。

7.笔法(指用笔的方法,是历代书家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手腕运动与毛笔相适应的用笔规律)

8.九宫(古代书家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结字规律,认为凡字均有八面,而八面点画有皆拱向中心,即“中宫”,故而形成八面拱心之“九宫”。

9.中锋侧锋:

据行笔过程中主毫在点画中的位置而言,这是两种主要用笔方法。

中锋也叫正锋,指行笔过程中尖锋主毫始终走在笔画的正中,点画显得饱满圆浑;侧锋亦叫偏锋,指行笔过程中尖锋主毫偏在点画的一侧,笔画显得轻快飘逸、活泼洒脱。

在书写中,中锋侧锋宜结合使用,可有所侧重,但不宜偏废。

10.提按:

提按是运笔过程中的一组相对的用笔方法。

提是指笔在垂直方向由下向上用笔的动作;按是指笔在垂直方向由上向下的用笔动作。

书家作书时,提按要始终贯穿于用笔中,相互结合,所谓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才能避免沉重、飘浮的毛病。

11.蚕头雁尾:

是对隶书横画起笔、横波收笔的形象说法,指隶书长画起笔,回锋饱满,形如蚕头,横波收笔,顿笔斜提出锋,状如雁尾。

12.一波三折:

本义指写捺画时,起笔要束得紧,颈部要提得起,捺脚处要铺毫饱满,拓得开,如此一笔之中有三个转折笔势;后泛指在书写点画时,行笔中笔势起伏,含委婉意。

13.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书法用笔的基本原则。

指运行时笔势有来必有往、有去必有回、有放必有收、有运必有止,这样才能气韵饱满、前后呼应,从而使笔画含蓄、圆实有力。

14.内撅(ye厌)外拓:

用笔的两种不同方式,多用于行草书。

内撅指笔意紧敛,王羲之多用此法;外拓指笔意放纵,以王献之为代表。

书 法常 识百题

一、书体类

1.什么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多用刀刻成,有先书后刻和以刀代笔直接刻写两种形式。

从书法的角度分析,它已经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

传世的甲骨文中有朱书和墨书的痕迹,并且笔画有弹性,应当是由类似毛笔的工具书写而成的。

2.什么是金文?

金文是指殷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古称铜为金,因而把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因为这种文字在钟和鼎上出现最多,且乐器以钟为多,礼器以鼎为尊,故又称之为钟鼎文。

钟鼎铭文,字凹入的阴文叫做款;字凸出的阳文叫做识[chi]。

钟鼎铭文一般记录当时人们纪典、田猎、征伐等活动的情况以及制造原因等,这些文字属于大篆。

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起于商代前期,中后期开始流行。

3.金文的代表作品及其风格有哪些?

 商代前期金文的代表作有《戌[xū]嗣[si]子鼎》《宰甫卣[yǒu]》等,笔画丰满柔韧,结体端庄沉稳,体势恢弘。

西周金文比较盛行,主要有《毛公鼎》《散氏盘》等,风格多姿多彩,笔画遒劲峻拔,结体自然且变化多端,笔法圆润精严,行款疏密有致、朴茂雍容。

西周晚期的金文使大篆发展成熟。

4.什么是石鼓文?

石鼓文是刻在十个鼓形石碣[jie]上的文字,内容是记叙游猎、行乐的四言诗,十鼓分刻十首诗,故又称“猎碣文”。

其笔画匀整,结体疏朗,朴厚雄浑,用笔遒[qiu]劲圆润,具有春秋战国时期秦文字的典范性,归于大篆系统。

5.什么是大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的所有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籀[zhou]文、古文等。

6.什么是小篆?

 小篆是与大篆相对而言的。

秦始皇为统一中国的文字,令丞相李斯在秦国大篆的基础上结合六国文字加以修订、整理,统一为官体标准文字——秦篆。

后人为了区分秦以前的文字,把秦篆称为小篆。

7.秦代小篆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峄[yi]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芝罘[fu]刻石》《会稽刻石》等。

据传多为李斯所书,书风严谨匀称、端庄秀美。

8.什么是瓦当文?

瓦当是古代建筑材料之一,起着保护椽头和房檐的作用。

其形状多为圆形和半圆形两种,质地一般为泥质灰陶制品。

瓦当文是秦汉时期瓦当上所刻的文字。

内容多为吉语。

不同种类的建筑物,其瓦当文字的风格不一,官署用瓦书体方正严谨,私宅用瓦书体活泼多变,姿态妍美,书体皆为阳文篆书。

9.隶书是怎样产生的?

隶书是在草篆的长期书写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大篆的发展派生出了小篆和古隶,秦统一中国后,小篆成了惟一的官体文字。

隶变的对象集中到小篆上,小篆开始担任尚未成熟的古隶的新母体。

古隶为民间俗体文字,历史上的任何俗体都是以正体为变革对象的。

小篆的规范统一促使古隶以小篆为变革对象,加快了隶变过程,使隶书迅速成熟起来。

10.什么是汉隶?

汉隶指汉代的隶书,尤以东汉的隶书最有特色。

东汉碑刻上的隶书,工整精巧,结体扁平,布白匀称,风格多样,笔势生动,笔画形态丰富多变,波挑分明。

后世把这一时期的隶书称为“汉隶”。

11.汉隶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张迁碑》《乙瑛碑》《曹全碑》《礼器碑》《封龙山颂》《衡方碑》《鲜于璜碑》等。

12.什么是章草?

章草是西汉中晚期形成,并逐渐成熟,至东汉蔚然成风的一种草书,是隶书快写的结果。

章草打破隶书的书写规矩,使它趋于简便,其捺笔用隶书的波挑,隶味很浓,并且字与字之间多不相连,每个单字的笔画之间出现了牵丝引带。

传世章草著名作品有皇象及史游的《急就章》、陆机的《平复帖》、索靖的《月仪帖》等。

13.什么是今草?

 今草又称“小草”,是草书中一种流行最广的字体。

今草萌生于章草的快写之中,打破了章草字字独立的形式,使上下字之间气势相连,左右行款,顾盼有情。

今草成熟于东晋时期。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继承并发展了张芝始创的草书,风格面貌为之新。

为了和章草相区别,人们把它称为今草。

14.什么是大草?

大草又称“狂草”,是草书的一种。

唐朝张旭、怀素两位书家在晋代今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比今草更放纵的草书。

其用笔连绵不绝,笔画的粗细、轻重对比强烈,结字疏密、开合错落有致,章法奇逸、跌宕,墨色的浓淡、枯湿相得益彰,后世把这种草书称为大草。

15.什么是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正楷、真书。

是由草隶演变而成的,其法度严谨、点画分明、布白匀整、字形方整。

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钟繇[you],最古老的楷书是钟繇写的《宣示表》《荐季直表》。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的楷书在钟繇楷书的基础上又有发展,显得更为美观。

楷书盛于魏晋南北朝,唐代使楷书发展至最高峰。

楷书可分为晋楷、魏楷和唐楷三种。

16.什么是北魏石刻?

 北魏石刻是北魏碑版及北魏前后书风相近的魏碑石刻书法的总称,包括墓志、造像、碑碣及摩崖石刻等。

北魏石刻总体上说表现出粗犷质朴、天姿纵横的风貌,用笔方峻、峭厉,不修边幅而自有情趣,是中国书法中又一审美典型。

也有人把北魏石刻称为“魏楷”。

17.什么是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

楷书快写加上部分草法就形成了行书的特点。

行书写得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草书味道比较浓厚的称为行草。

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捷,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于辨认。

早期行书大约在晚于楷书形成的东汉后期便萌生出来。

相传是汉末刘德升所创。

18.什么是瘦全体?

瘦金体是由宋徽宗赵佶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其笔画瘦劲似铁,自称“瘦金体”。

19.什么叫漆书?

漆书一般是指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所写的一种书体。

其书迹因以软笔舔扁人纸,破圆为方,把《天发神谶[chen]碑》中的方头笔形化人楷书之中,好像用扁漆刷子刷出来的字一样,故自称“漆书”,并非真是用漆写的字。

二、书家类

20.钟繇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钟繇是三国时期魏初的大书法家。

他是文献记载中第一位以擅长正书而闻名于世的书法家。

其书笔法清劲、古雅质朴、疏瘦圆浑,字形扁阔带有隶意。

后世将他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为书法的最高典范。

21.钟繇的传世作品有哪些?

钟繇的书迹已无真迹传世。

刻帖中著名的有《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墓田丙舍帖》《力命表》等

22.张芝的书法特点及其代表作品有哪些?

 张芝是东汉末年著名的书法家,擅隶、行、草、飞白书,学崔瑗、杜度之法,变章草字字区分为一笔书,气脉通畅。

传世作品有《八月帖》《冠军帖》等。

其书法用笔流动放逸,字画间常映带连绵。

与后世三国书法家钟繇并称“钟张”。

23.索靖的传世书法作品及其特点是什么?

索靖是西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东汉张芝姐姐的孙子,书学张芝,擅草书,尤精章草。

其传世作品有《月仪帖》《出师颂》《急就章》等。

其书法雄劲刚勇,历代书家都推崇索靖的章草。

24.卫铄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卫铄是晋代的女书法家,世称“卫夫人”。

其书法学习钟繇,擅长隶书、楷书,唐人称其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犹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

她是王羲之少年时代的书法老师,传说《笔阵图》为其所写,是钟繇笔法向王羲之传承的重要桥梁。

25.王羲之书法风格是什么?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

官至右军将军,后世称他为“王右军”。

少学卫夫人,后改从叔父王庚学习。

20岁后崇尚钟繇的正书、行书,草书效法张芝,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被尊为“书圣”,对后世影响极大。

王羲之的书作用“内撅”笔法,使笔画犹如光洁秀劲的折钗股,骨肉调和;结体平正安稳,左右揖让,似斜反正。

表现出一种刚柔相济、阴阳相和、不激不厉的风格。

楷书作品具有浓厚的隶意,纵向笔画短促,横向笔画张扬,字态欹[qī]侧,呈横张之势。

行书作品中锋、侧锋并用,而归于中锋,点画之间的顾盼、使转翻折、牵丝引带等都十分丰富;结体欹斜反正;章法突破隶书体系的横式,而吸收草书的章法,以连贯的气势形成纵势,表现出行书的节奏美。

草书作品结体开合自由,牵丝连贯,俯仰相应,不少字连成一组,笔画流畅,有强烈的节奏感。

26.王羲之的传世作品有哪些?

楷书:

《乐毅论》《黄庭经》等。

 行书:

《兰亭序》《丧乱帖》《奉桔帖》《平安帖》《二谢帖》草书:

《十七帖》《初月帖》等。

27.王献之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官拜中书令,“王大令”世称。

从小跟父亲学习书法,而且能自成新貌,成就卓然。

他创造出了意气纵横、优游神骏的行草新体。

后人把他和他父亲称为“小王”和“大王”,并称为“二王”,他们的书法影响深远,成为千年书法经典。

28.王献之的传世作品有哪些?

楷书:

《洛神赋》行书:

《廿九帖》《十二月帖》等。

行草:

《中秋帖》《鸭头丸》等。

29.王殉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东晋王羲之的族侄。

善写行书、草书。

其书法遒劲飘逸,潇洒古淡。

他的传世作品《伯远帖》是现在能见到的惟一流传至今的东晋书家墨迹珍本。

30.智永书法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

为隋代僧人,俗称永禅师。

擅长楷、行、草诸体。

他幼年继承家学,并跟萧子云学习王氏祖法,曾居于永欣寺阁上,刻苦学书,立志继承祖风,发誓“书不成不下此楼”,竟居楼40年,业成方下,所书《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诸寺,至今尚有墨迹流传世间。

《真草千字文》用笔秀润圆劲,清俊妍美;结体平正和雅,风神朗发,犹如豪门英俊少年之气质。

智永是王氏书法的嫡系传人,甚得王羲之笔意。

他既能严守家法,全盘继承王羲之的形质,又能继往开来,下传虞世南等人,开唐代楷书新风。

31.“初唐四家”是指哪四位书家?

初唐四家指唐朝初年四位著名书法家,他们是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ji]。

32.欧阳询书法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欧阳询是初唐的著名书法家。

他博通经史,精善书法。

以楷书最为著名,后世将其楷书称为“欧体”。

其书法初染梁、陈时风,继习二王,又师北齐刘珉,研悟索靖之精妙,融南北之精华,终成自家面目。

楷书作品,用笔凝练而含蓄,刚劲而清俊;结构内紧外松,左敛右放,方整而端庄,于平正中见险绝,古朴中寓润雅,是兼取南北书法精华的杰出典范。

行书作品用笔沉雄爽健,疾涩瘦硬,结体和章法均呈纵势。

相传定武本《兰亭序》为欧阳询所摹。

33.欧阳询的传世作品有哪些?

楷书:

《九成宫醴[lǐ]泉铭》《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等。

行书:

《梦奠帖》《张翰帖》等。

34.虞世南书法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虞世南是初唐的著名书法家。

唐太宗时,因被封为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

他书学智永,得二王真髓。

其楷书代表作品《孔子庙堂碑》用笔遒美圆劲,沉着稳健;结体宽绰疏朗,端庄洒落,风神俱足。

行草书《汝南公主墓志铭》用笔自然圆劲;结体疏密相间,开合有致;章法一气贯通。

35.虞世南的传世作品有哪些?

其楷书用笔坚挺瘦削,强调起、收笔与转折处的顿按,呈明显的隆起结节的华饰现象;结体中宫收紧,四方开张。

其行书《蒙诏帖》气势奔腾,用墨枯涩虚松,但内力充溢,有“满纸烟云”之意。

49.柳公权的传世作品有哪些?

楷书:

《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

行书:

《蒙诏帖》等。

50.什么叫“颜筋柳骨”?

“颜筋柳骨”是对颜真卿和柳公权书法风格特征的一种评价,意思是颜真卿的书法肉丰骨少,以筋取胜,柳公权的书法骨多肉少,以骨取胜。

51.杨凝式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杨凝式是五代时期的著名书法家。

因曾任太子少师,人称“杨少师”。

又因为佯狂自放,故又称为“杨疯子”。

其书师法欧、颜及二王,楷法精绝,尤工行草,其结字善移部位,姿态生动,字的行间十分空疏,形成一种疏朗闲淡的布局,超尘拔俗,气息清新。

为晚唐书风的重要传承者。

52.杨凝式的传世作品有哪些?

楷书:

《韭花帖》。

行书:

《夏热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等。

草书:

《申仙起居法》。

53.“宋四家”是指哪四位书法家?

北宋先后出现了四位著名书法家,他们是蔡襄[xiāng]、苏轼、黄庭坚、米芾[fu]。

他们的书法风格各有特色,蔡襄重法度,苏轼尚情趣,黄庭坚尚意韵,米芾重姿态。

他们的书法以行书著称于世。

54.蔡襄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蔡襄是宋朝的著名书法家。

其书法雅逸劲健,用笔简练,且富有变化。

代表作品有《扈[hu]从帖》《脚气帖》等。

55.苏轼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苏轼是宋朝的著名书法家。

其书法深厚朴茂,用笔点画丰富,形体丰满趋扁,章法疏密有致,茂密中求空灵,藏巧于拙。

黄庭坚戏称其书法“石压蛤蟆”。

56.苏轼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楷书:

《罗池庙碑》《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等。

行书:

《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

57.黄庭坚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黄庭坚是宋朝的著名书法家。

其书法用笔生涩,运笔圆劲,锐硬中有韧性,体势中宫紧敛,长撇大捺。

草书作品纵横恣肆,体态奇诡,势若飞动。

58.黄庭坚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行书:

《东坡黄州寒食诗跋》《经伏波神词诗》《松风阁帖》等。

草书:

 《刘禹锡竹枝词》《李白忆旧游诗》《诸上座帖》等。

59.米芾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米芾是宋朝的著名书法家。

其书法以二王为楷模,以王 献之笔意为精髓,用唐人之所长。

用笔灵动多变,爽利中见力量,飞白劲健而又沉着,起收笔、提按、顿挫随心所欲,姿态飞动,中侧锋并用,变化莫测,“风樯阵马,沉着痛快”,自称“八面出锋”,体势多欹侧,章法疏密相间。

60.米芾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小楷:

《皇太后挽词》行书:

《蜀素帖》《苕溪诗帖》《珊瑚帖》《多景楼诗册》等。

61.赵孟頫[fǔ]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赵孟頫是元初最重要的书法家之一,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人称“赵吴兴”。

赵孟頫直追东晋二王之风。

他是一位真、草、篆、隶、行各体兼善的大家。

他的书法不激不厉,平和蕴藉,笔法精熟,结字平正秀丽,气息高古。

赵孟頫在书法上是一位复古主义者,主张师法“钟王”,出入晋唐。

影响元、明、清三朝。

赵孟頫的楷书被后人列为欧、颜、柳、赵四大楷书之一,称之为“赵体”。

62.赵孟頫其传世代表作品有哪些?

小楷:

《汲黯传》《道德经》《洛神赋》等。

 楷书:

《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仇锷墓碑》等行草:

《兰亭十三跋》《归去来辞卷》《赤壁赋》等。

草书:

《与鲜于枢尺牍》等。

章草:

《急就章》等。

63.元朝有哪些著名书家?

赵孟頫、康里巎巎[nao]、杨维桢、倪瓒等。

64.康里巎巎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康里巎巎是元朝的著名书法家。

他平生刻苦钻研书法,正书师法虞世南, 行草师法钟繇、王羲之,得晋人笔意。

笔画遒劲妍美,转折圆劲。

传世书迹有《渔父词》等。

65.杨维桢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杨维桢是元朝的著名书法家。

工行草书,运笔清劲,字形破甜俗风气,跌宕奇纵。

其拙拗的用笔及冷峭的情调 成为他书风的主要特征。

代表书迹有《真镜庵募缘疏书卷》。

66.倪瓒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倪瓒是元朝的著名书画家。

他的书法以小楷见长,其字形偏扁,因其以隶法写楷书之故,深得魏晋人的笔意。

看似局部茂密,整体却显得疏朗有致,又因他的字略带隶意,故而秀媚中饶有古味,萧远简淡。

67.什么叫“吴门四家”?

吴门四家是指明朝活动在苏州的文人书家祝允明、文徵明、陈淳、王宠四人,他们是吴门书派中的核心人物。

68.祝允明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祝允明是明朝著名的书法家。

其书法以小楷和狂草最为擅长。

他的小楷精致典雅,深得晋人之法,又有己意。

传世小楷作品有《赤壁赋》《洛神赋》《出师表》等。

其草书善于用点,飞动跳跃,随情所至又不失法度。

被誉为“明代草书第一手”。

传世草书有《草书诗卷》、《前后赤壁赋卷》、《草书诗轴》等。

69.文徵明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文徵明是明朝著名的书法家。

其书法成就主要是小楷和行草。

小楷取法王羲之、王献之,温纯精绝。

传世小楷作品有《高士传》《归去来兮辞》《醉翁亭记》《离骚经》等。

行书得力于《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兼学苏轼、黄庭坚、米芾,形成雅逸醇和的书法面貌。

传世作品有《洞庭西山诗》《赤壁赋》《自书诗卷》《陶渊明饮酒诗卷》等。

70.陈淳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陈淳是明朝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成就主要在草书上,其草书气势纵横,奇肆奔放,纵逸率意。

传世草书代表作品有《秋兴八首》。

71.王宠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王宠是明朝著名的书法家。

他精于小楷,尤善行草。

他的小楷有晋人韵味,用笔丰富多变,结体平中见奇,章法疏朗有致,传世小楷作品有《滕王阁序》《刺客列传》《琴操十首》等。

行书以拙取巧,婉丽遒逸,奕奕动人。

行草代表作品有《游巴山集卷》等。

72.董其昌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董其昌是明代晚期书法成就卓越的一代大家。

书法初学颜真卿,又改学虞世南,后转学钟繇、二王,对米芾用功最勤,而自成一家。

用笔虚、章法疏、用墨润,追求淡雅虚静、天真平淡的书风。

其书法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

73.傅山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傅山是清代前期的著名书家,擅长行草书。

他的行草真率质朴,看似狂怪放诞,实则深通古法。

用笔淋漓,体势连绵。

74.何谓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指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的书画家群体,一般指的是汪士慎、金农、李方膺[yīng]、李鲜、黄慎、高翔、郑燮[xie]、罗聘。

75.刘墉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刘墉[yōng]是清朝著名的书法家,他初学董其昌、赵孟頫,后又学苏轼,并融会唐宋名家,书风丰润浑厚,貌腴而古劲,绵里藏针,有“浓墨宰相”之称。

76.清代擅长篆书的代表书家有哪些?

邓石如、吴熙载、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等。

三、碑帖类

77.什么是碑?

 碑,原来是指竖在地上的石头。

作用有三个,一是设在皇宫中,用来观日影,辨方向,测时刻;二是放在祠庙中,用来拴祭祀牲口;三是竖在墓穴边,为葬礼引棺人墓,施与辘轳之用。

起初碑是没有文字的,后来刻了文字,才是书法艺术中所称的“碑”、“碑刻”。

78.什么是帖?

帖的原义是指写在帛上的字,书法中的帖是指凡晋、唐、宋人用真、行、草书作字,表现在木刻、石刻的字,都称之为帖。

宋代有《淳化阁帖》《大观帖》,清代有《三希堂法帖》,都是著名传世法帖。

当然历代名家传世墨迹也是法帖。

79.什么是碑派?

碑派是清代出现的新兴的书法艺术流派。

 它不是狭义地 指对魏碑的学习研究,而是广义地指清代书坛对唐朝以前文字,甲骨、钟鼎、秦权、汉碑、瓦当、封泥、简牍、六朝墓志、造像等文字进行研究而形成的书派。

早期碑学崇尚汉碑,杰出代表为郑篮、朱彝尊、金农等人,到了清代中期阮元公开倡导碑学,并著《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

后包世臣、康有为推波助澜,分别著有《艺舟双楫》《广艺舟双楫[ji]》,大力鼓吹碑学,使碑学之风大盛,师法对象由汉碑扩展到北碑及唐代以前的文字。

80.什么是帖派?

帖派是相对碑学的出现而提出的概念。

它是指魏晋以后,以法帖为学习研究对象,以钟繇、王羲之为宗的书派。

北宋刻帖之风兴起,对帖派盛行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81.什么是刻帖?

把历代书法名作摹刻在木板或石板上谓之刻帖。

在古代,刻帖使历代书法名作得以广泛流传。

82.什么是《淳化阁帖》?

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命侍书王著将历代帝王、历代名臣、历代著名书家作品,汇编成十卷,用枣木摹刻,以澄心堂纸、李廷硅墨拓出制帖,被称为《淳化阁帖》,此帖对后世影响极大。

83.什么是《三希堂法帖》?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命梁诗正将清宫内府所藏历代法书编次摹勒,历时三年刻成。

自魏晋至明末共三十二卷。

因乾隆收得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殉《白远帖》三种墨迹,这三种墨迹也包括在刻帖内,所以就将刻帖称为《三希堂法帖》。

84.什么是传拓?

传拓也称椎[chui]拓[ta]。

把金石竹木器上的字画用纸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