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3555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武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武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武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武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武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武传.docx

《苏武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武传.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武传.docx

苏武传

《苏武传》教学设计 

 

(一)导入:

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二)班固及《汉书》简介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家庭:

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著《女诫》)】。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16岁入洛阳太学)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入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汉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任中护军。

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品除了《汉书》(《前汉书》)而外,尚有《两都赋》,《咏史诗》等。

《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

史学家刘知几评《汉书》云“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

史学价值:

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出对人民的同情。

但《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

文学价值:

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叙事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

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旧时经常“班马”并论,“史汉”并提。

(史书的形式:

编年体:

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

《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

国别体:

以国家或地区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编)

纪传体:

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例:

《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等。

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简介:

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文帝、景帝时代,汉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朝力量逐渐增强,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

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恰好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

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试图迫使他投降。

  

(三)层次划分:

安小标题,理清脉络     

 小标题(仅供参考,答案不限):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矢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

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第二次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苏武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

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

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

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

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

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

“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

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

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

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

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

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

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提问】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

这是否矛盾?

【明确】并不矛盾。

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

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行为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

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

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

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四)疏通文言知识

【注音】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

(附:

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通假字】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

通“叛”,背叛。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

通“弆”,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

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   见:

通“现”,显现。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

通“襟”,衣襟。

 决:

通“诀”,诀别。

   

【古今异义】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

相抵偿。

今义:

副词,表程度。

    兄弟亲近   古义:

亲近的侍臣。

  今义:

动词,靠近。

   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

妹妹。

 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

年纪。

 今义:

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2.使动用法 空以身膏草野    膏:

使动用法,使……肥沃。

  

  3.名词活用天雨雪  雨:

名词做动词,下,  羝乳乃得归 乳:

名词做动词,生子 

【特殊句式】   1.倒置句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2.判断句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动句     见犯乃死,重负国     

[难句补注]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汉制,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其子弟可任为郎(皇帝侍从)。

苏武父苏建为代郡太守,故其子苏嘉、苏武、苏贤皆得循例为郎。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且鞮侯)单于自谓\'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

汉天子,我丈人行。

\'”(《汉书•匈奴传》) 

   持节:

节,使者所持信物,持节,指持代表皇帝的旄节出使。

旄节,“以竹为之,柄长8尺,以牦牛尾为其旄,三重”(《后汉书•光武纪》李贤注)。

 

  见犯乃死,重负国:

“言被匈奴侵犯然后乃死,是为更负汉国,故欲先自杀也。

”(《汉书》颜师古注) 

   蹈其背以出血:

颜师古《汉书》注:

“煴,谓聚火无焰者也。

”煴火,指初燃未旺有烟无焰之火。

覆武其上,指苏武面朝下,覆其身于坑之横木上。

杨树达《汉书窥管》:

“背不可蹈,况在刺伤时耶!

\'蹈\'当读为\'搯\'……搯背者,轻叩其背使出血,不令血淤滞体中为害也。

”蹈其背,指搯其背,即轻轻敲打其背。

杨说是。

 

   何以汝为见:

王念孙《读书杂志》称原句本作“何以见汝为”。

王说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颜师古《汉书》注:

“苏林曰\'取鼠所去草实而食之。

\'张晏曰\'取鼠及草实并而食之。

\'师古曰:

苏说是也……去,谓藏之也。

”《汉书补注》引刘攽说:

“今北方野鼠之类甚多,皆可食也。

武掘野鼠,即得食之。

乃颇弆藏耳。

”两说皆通。

 

(五)文章的艺术手法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1、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2、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结构体现出作者精于剪裁、善于布局的特点。

作者始终围绕苏武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落笔。

如劝降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作者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学生应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3、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5、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

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

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

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3)李陵:

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卫律和李陵劝说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

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上有什么不同?

(删节:

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

小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

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范晔《后汉书·班固传》称之为“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得体,使读之者亹亹(形容勤勉不倦)而不厌”,但其大部分篇章,与司马迁充满激情的叙写比较起来,总显得有点“质木无文”)《苏武传》则较好地克服了文学性不强的弱点,成功地塑造了苏武这位忠君爱国之士的高大形象,而且也影响了其他文学形式,如戏剧、诗歌。

《苏武传》的苏李诀别、鸿雁传书等情节,早已成为典故,被后来的文学作品反复引用,其影响之大、之广,在《汉书》中首屈一指。

 

 (六)思考:

试评论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

   讨论问题 

问题一:

     先看一段文字:

“齐庄公到大臣崔杼的家里,竟跟崔杼的太太通奸,崔杼不甘戴绿帽子,当场把齐庄公杀了。

晏子是齐国大臣,国君被杀,别人不敢去看,但他要去吊唁,他到了崔家,他的左右问他:

你为君死么?

晏子答得好,他说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为什么我要一个人为他死?

左右又问他:

那么,你离开齐国逃走吗?

晏子答得好:

国君的死又不是我的罪,我为什么要逃?

我为什么要出国?

左右又问他:

那么你就回家吗?

晏子答得好:

国君死了,回到哪儿去呢?

晏子真是中国第一流的大政治家,看他这三段答话,不死、不逃、也不想回家,说得又识大体、又有感情、又义正词严。

当时他去吊国君,大家以为崔杼必定杀他,但是他仍然去吊、去哭,并且‘枕尸股而哭’,一点也不怕刺激手里拿刀的崔杼。

晏子识大体,是大智;有感情,是大仁;不怕死去哭,是大勇。

晏子为什么有这种大智大仁大勇,我认为他是真正深刻洞悟‘死事’和‘死君’理论的人。

他的理论是:

做人君的,岂是高高在百姓之上的?

而是主持社稷;做臣子的,岂是为领俸禄混饭吃的?

而是维护社稷。

所以人君死是为了社稷而死,做臣子的,就该和他一道死,‘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如果做人君的,死的原因不是为了社稷而是为了他自己,那么陪他死的,只合该是那些在他身边,跟他一起混一起谋私利、谋小集团利益的宠幸和亲信,才有份儿,堂堂大臣是不干的。

齐庄公被杀以后,崔杼决定立齐灵公的儿子做皇帝,就是齐景公。

那时景公年纪小,崔杼自立为右相,庆封为左相,他们把所有大臣都找来,在太庙里歃血发誓,说:

‘诸君有不与崔庆同心者,有如日!

’大家一一发誓,可是轮到晏子,晏子却要改变誓词,只发誓:

‘诸君能忠于君、利于社稷,而婴不与同心者,有如上帝!

’当时崔杼他们要翻脸,高国赶忙打圆场,说:

‘二相今日之举,正忠君利社稷之事也!

’高帽子一戴,弄得崔杼他们也只好接受晏子的大条件……”(选自《北京法源寺》作者李敖) 

    这段文字提出了一个问题:

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

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

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

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凡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应该称作民族英雄。

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和献身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

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敌我双方。

所以康熙给袁崇焕平反,乾隆给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给抗日英雄送葬。

因此,有人所说的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团结,纯属无稽之谈、庸人自扰。

事实上,好象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对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提出过异议,或觉得伤害了谁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后代乾隆还拜谒过岳王庙呢。

 

 【附】关于气节的名句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2)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4)宁为玉碎,为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赐萧禹》)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7)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于谦《无题》)

(8)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郑燮《题画·竹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