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6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3251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26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026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026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026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026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26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解析版.docx

《1026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26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26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解析版.docx

1026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解析版

第26讲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考纲要求】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表现。

2.赫鲁晓夫改革、勃列

考点一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基础落实】

一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20世纪70年代初:

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

3.20世纪80年代以来:

欧美各国适当减小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二 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

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

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

3.历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70年代后受挫,但是继续发展;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4.评价

(1)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助长了部分人的惰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三 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1.第三产业的兴起

(1)原因:

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2)表现:

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

(3)作用

2.“新经济”的出现

(1)背景:

二战后,美国发展新兴产业;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2)形成: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出现了10年的持续增长,“新经济”问世。

(3)特点:

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形态。

【考点深化】

1.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调整的表现

(1)二战后~70年代: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罗斯福政府而实施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主要措施有:

加大国有化程度;尽量扩大就业;普遍建立福利制度;政府直接参与并主导国民收入再分配等。

(2)20世纪70年代中期:

西方主要国家面对“滞胀”困境而采取的经济政策调整。

主要措施有:

紧缩货币,削减国家的直接社会福利支出,推行社会福利计划多元化、私人化和市场化;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

(3)20世纪90年代:

资本主义国家面临“双高”状态,即政府公共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居高不下,采取“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原则:

一方面削减财政赤字,减少政府开支;另一方面调整税收,降低利率,以此来刺激消费与投资。

2.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方式

(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发达国家把铁路、电力等投资数额大、见效慢、利润低、私人不愿投资的基础工业、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收归国有,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企业。

(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其目的是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

发达国家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

(3)财政政策调节。

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典例剖析】

典例1.(2019·长沙模拟)美国过去是建立规章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国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又是取消规章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国家。

美国取消规章制度是为了(  )

A.让市场发挥更大效应

B.取消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实行杀富济贫的政策

D.完善福利国家制度

【答案】A

【解析】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出现经济“滞胀”局面,取消规章制度是为了克服凯恩斯主义带来的弊端,让市场发挥更大效应,以促进经济发展,故选A项。

取消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美国并未实行杀富济贫政策,故C项错误;D项并非取消规章制度的目的。

[概念解读]经济“滞胀”

指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以概括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现象时的专门术语。

经济“滞胀”的新特点则是经济衰退与物价上涨现象同时出现和存在。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进入了“滞胀”阶段,重创了各国的经济。

典例2.(2019·广东深圳模拟)1979年,美国为遏制通货膨胀提高利率后,世界各国的美元大量流向美国,五年内美元综合汇率上升59%,贸易逆差创下历史纪录。

1985年,日、德、英、法四国为配合美国打压美元汇率的要求而抛售美元,很快日元和德国马克对美元汇率上升超过100%。

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  )

A.发达国家联合应对全球化

B.国家干预经济形式有新发展

C.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大国

D.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明显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调整贸易政策以维护民族利益,说明国家干预经济形式不仅局限于国内经济的调整,故B项正确。

[总结提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不可能消除当代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反而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最终妨碍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真题在线】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5)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

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A.加剧了经济恶化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D.放弃了经济自由

【答案】A

【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是属于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这种现象是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之一,“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是国家干预方式的继续,不会取得成果,故选A项;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之一是通货膨胀,采取国有化属于传统的方法,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物价不会下降,排除B项;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对一般的方法都没有明显的作用,通货膨胀会继续,排除C项;“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也有推行自由主义的内涵,同样不能摆脱这一现象,更不会放弃自由经济,排除D项。

2.(2017年新课标全国Ⅲ卷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

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

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答案】A

【解析】根据“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自二战后推行的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利影响凸显,因此提出“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试图减少联邦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尼克松声称把权力下放到州和地方,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不足的问题,权力下放只是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虽提到“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但这是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况且此时联邦政府“财政支出庞大”,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会加重联邦政府财政负担,故C项错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干预经济,美国联邦政府只是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是恢复自由放任传统,故D项错误。

3.(2017江苏18).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

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990年

2003年

1990年

2003年

1990年

2003年

低收入

32

24

28

27

40

49

中等收入

14

9

39

36

47

55

高收入

3

2

33

27

64

71

表中数据表明(  )

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C.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D.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答案】D

【解析】高收入国家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减少是因为高收入国家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是对农业的忽视,故A项错误;中低收入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最高,其次是工业,农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少,中低收入国家产业没有实现均衡发展,故B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没有实现平衡发展,如高收入国家农业比重太低,故C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都是农业和工业的比例减少,服务业的比例增加,表明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故D项正确。

4.(2019.4·浙江高考·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1933年3月4日,刚刚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的罗斯福要求国会授予他“一件惟一足以应付目前危机的武器,这就是,让我拥有足以对紧急事态发动一场大战的广泛行政权。

”……3月8日,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

凡2月1日以后向银行提取过黄金,而到下周一为限还不退回储存的,银行便公布其姓名。

几小时之内,各地银行门前又排起了长龙,如上周争先提款的情景一般。

3月9日晚,罗斯福签署《紧急银行法》。

当晚国家印制局添雇375名职工,印钞机全部开工。

不出一周,13500家银行复业,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电锣声。

——摘自[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材料二1990—2000年美国经济数据(部分)

类别

年份

增长率或产值

备注

通货膨胀率

1990

4.3%

1999

1.1%

60年来最低

失业率

1991

6.8%

2000

4%左右

30年来最低

国内生产总值

1991

-0.2%

1991.3—2000.12持续高增长

2000

4.1%

互联网产业产值

1999

5070亿美元

超过其他传统产业,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

——选自[美]诺顿等《美国全史》、《历史》必修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紧急银行法》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罗斯福新政对战后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改革的影响。

(4分)

(2)20世纪美国资本主义经济一直处于变与不变的状态之中。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的新变化。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经济一直没有改变的是什么?

(6分)

【答案】

(1)内容:

禁止兑换和出口黄金;授权联邦银行增发钞票;加强国家对银行的管控。

影响:

国家干预。

(2)新变化: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逐年走低。

不变:

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依然占据支配地位。

【解析】

(1)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一“凡2月1日以后向银行提取过黄金,而到下周一为限还不退回储存的,银行便公布其姓名”,结合所学,禁止兑换和出口黄金;根据料一“当晚国家印制局添雇375名职工,印钞机全部开工”,增发钞票、美元贬值;结合所学,授权财政部指派管理人员对银行进行全面检查与改组,规定一切银行只有在财政部发给执照后,才能重新营业。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罗斯福整顿财政金融,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2)第一小问新变化,根据材料二“通货膨胀率……60年来最低”、“失业率……30年来最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双双走低;根据材料二“国内生产总值……12持续高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根据材料二“互联网产业产值……超过其他传统产业,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

第二小问不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美国新政与新变化,仅是对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的实质。

【针对训练】

1.(2019·天津河西区模拟)下表内容呈现的是1977年五个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

据此可知(  )

邮政

电站

煤炭工业

铁路运输

航空运输

英国

100

100

100

100

75

加拿大

100

100

私有

75

75

联邦德国

100

75

50

100

100

日本

100

私有

私有

75

25

美国

100

25

私有

25

私有

A.资本主义国家全部模仿了计划经济体制

B.当时的英美两国国有经济比重最高

C.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学习

D.西方发达国家实行“混合经济”

【答案】D

【解析】表格显示:

西方发达国家既有国有经济也有私有经济,故D项正确。

2.(2019·江苏南京调研)1971年,英国失业率正在上升,失业人数超过100万,这个数字很难让人接受。

新当选的保守党政府立即着手解决失业问题,但是又出现了更大程度上的通货膨胀。

为解决上述问题,英国政府(  )

A.进一步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B.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C.加强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D.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答案】B

【解析】到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于是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材料中“1971年”相符,故B项正确。

3.(2019·陕西师大附中高考适应性练习)二战后,法国政府以“改革”为基调,通过实现关键部门的“国有化”和生产运作过程的“计划性”,使国民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增长性恢复。

这些措施(  )

A.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B.适应了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C.促使了法国走出滞胀D.发挥了指令性计划的优势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实现关键部门的‘国有化’和生产运作过程的‘计划性’”,可知这些措施都是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体现,故A项正确。

4.(2018·吉林五市名校联考)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历了从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演化,中国经历了由照搬苏联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改革。

这表明(  )

A.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逐渐减少

B.企业国有化成为变革的重要内容

C.经济危机是推动体制变革的重要原因

D.各国经济发展模式趋向一致

【答案】A

【解析】“从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演化”“照搬苏联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改革”均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少的趋势,故A项正确。

5.(2019·河北“名校联盟”联考)“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材料中美元两度贬值的共同目的是(  )

A.刺激国内消费市场B.维护与黄金的固定比值

C.开拓国际贸易市场D.巩固美国金融霸主地位

【答案】C

【解析】1933年美国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实行美元贬值有利于刺激出口,1973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需要美元贬值以扩大出口,提振经济,因此美元两度贬值的共同目的是扩大出口,开拓国际贸易市场,故C项正确。

6.(2018·山东滨州期中)20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长期困扰西方发达国家的失业问题,稳定社会秩序,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发达国家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对经济全面干预B.实行福利制度

C.推行互联网经济D.发展第三产业

【答案】D

【解析】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加就业,故选D。

70年代西方国家面临石油危机,经济发展停滞,发达国家的措施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A项错误;国家经济发展停滞,政府主张减少财政支出,B项错误;互联网经济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C项错误。

考点二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 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2)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措施

(1)农业

(2)工业: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结果: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此模式。

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2.措施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3)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3.结果:

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增加。

1975年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增速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危机局面。

2.措施

(1)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2)调整所有制结构,实行租赁制,开始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

3.结果:

经济改革未取得预期成果,开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

【考点深化】

二战后苏联三次改革的异同

(1)相同点

①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改革过程都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④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2)不同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苏联社会陷入危机

指导思想

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的改革

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和改造

内容

从农业开始,重点在农业领域

重点在工业,而且是重工业领域

涉及经济和政治领域

结果

造成了苏联的混乱

造成了苏联经济的全面滑坡

经济继续滑坡,导致了苏联解体

【典例剖析】

典例.赫鲁晓夫提出“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代之以“建设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1967年宣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这两个口号都(  )

A.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创新性的特征

B.与美苏争霸中苏联居于优势密切相关

C.是“加速发展战略”在改革中的运用

D.体现了苏联领导人对国情的片面认识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口号说明当时对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认识不充分,故D项正确。

[总结提升]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先后进行了一些局部改革,但总体上收效甚微。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力图通过更为彻底的改革来振兴苏联,但由于后期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

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真题在线】

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

表1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

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1.45亿

1.15亿

3.9亿

3.35亿

2500万

1230万

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

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得出1970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肉、蔬菜瓜果关系民生的产量远未达到预期,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衡,凸显了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排除C项;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排除D项。

2.(2018·江苏高考·18)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

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材料中“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材料中“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仍是重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说明赫鲁晓夫改革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下放的是管理权,材料中“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仍然是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并没有削弱,故D项错误。

3.(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与管理体制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4.(2018·海南高考·11)1956年1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

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

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

A.万隆会议召开B.越南战争爆发

C.苏共“二十大”召开D.朝鲜战争停战

【答案】C

【解析】万隆会议召开,亚非国家联合反对西方国家殖民主义,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故A项错误;1959年越南战争爆发,反映出殖民国家对越南的侵略,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故B项错误;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开始对斯大林时期的批判,引起思想的混乱,材料中共关注“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故C项正确;朝鲜战争停战受到赫鲁晓夫三和路线的影响,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针对训练】

1.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广了赫鲁晓夫时期已进行过的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制,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

这一制度(  )

A.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B.动摇了集体农庄公有制基础

C.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D.使得集体农庄变成国营农场

【答案】A

【解析】题干中“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有利于奖勤罚懒,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故A项正确。

2.(2019·重庆名校联盟联考,35)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采取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的办法,使得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

然而,1954~1962年,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1/5。

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苏联(  )

A.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

B.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活力仍然存在

C.攻势外交政策极大消耗了经济实力

D.不重视农业投入导致经济比例失调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苏联斯大林式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而忽视商品货币关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故A项正确。

3.(2019·河南中原名校联盟第六次质量考评)苏联学者指出:

若不是多亏新开垦地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