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衔接 修辞方法.docx
《小升初衔接 修辞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衔接 修辞方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升初衔接修辞方法
【小升初衔接修辞】
适用学科
语文
适用年级
小升初预科
适用区域
全国
课时时长(分钟)
120分钟
知识点
小升初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学习目标
1.了解修辞手法的常用类型
2.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分类
学习重点
小升初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
熟练掌握常用修辞手法,并能够正确地辨析
学习过程
一、复习预习
回顾之前所积累的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
二、知识讲解
知识点1比喻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种类:
①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
甲像乙一样。
例如:
弯弯的月亮像一条小船挂在夜空当中。
②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接,有时不用比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
甲是乙。
例如:
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他在天空中给你指引方向。
③借喻。
甲(本体)不出现,直接把甲说成乙(喻体),也不用喻词。
例如:
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双翼又添了一些银丝。
4、比喻的作用: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注意】是不是含比喻词的句子就是比喻句呢?
用了“像”或“仿佛”等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
如:
1.比较句不是比喻句:
他长得像他父亲。
2.举例句不是比喻句:
我们班最近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像张丽把积蓄的零用钱寄给了灾区人民,王倩主动地每天到医院里为刘玲补课……
3.疑断句(猜度或不确切的判断)不是比喻句:
天好像要下雨。
知识点2比拟
比拟有本体、拟体两个部分组成,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一般将比拟分为:
1.拟人:
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
运用联想,直接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将它写成有人一样的语言、感情、动作等。
如: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作用:
可以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增强语言的亲切感,还可使被描述的事物变得生动形象起来。
2.拟物:
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
如:
月亮一露脸,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比拟的作用:
感情色彩鲜明;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知识点3夸张
1、概念:
夸张就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例:
大虫怒吼一声,就像晴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山冈都动了。
2、种类:
①夸大: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
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作用:
更鲜明,更突出地表现被描述的事物的本质。
【注意】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1.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2.运用夸张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
3.运用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
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就很少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知识点4排比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例: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2、种类:
①成分排比:
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②分句排比:
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③单句排比
④复句排比
3、作用:
便于把内容表达得更集中、更透彻;把强烈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增强语势。
知识点5对偶
1、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就上下联(出句、对句)在意义上的联系可分为以下三种:
(1)正对:
上下联从两个角度或两个侧面,说明同—事理,内容上相互补充。
如: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方可成其大。
(2)反对:
上下联从新与旧、好与坏、美与丑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来说,意思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
如:
敌人害怕你静若悬剑,人民信赖你稳如磐石。
(3)串对:
上下联内容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相关联。
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与宽式对偶。
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
宽式对偶只具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即可。
2、对偶的作用:
把意思表达得更凝炼、完整,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和感染力。
知识点6反问
1、基本概念: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反问只问不答,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
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
2、修辞效果
从反面提问,答案就在问题中,这种运用疑问的语气来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和强烈感情的修辞手法叫做反问。
运用反问,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和发人深思的作用。
3、种类
①问而无答的反问。
包括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
例如:
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
②反问句语气坚定有力,发人深思,可以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4、作用:
可以增强语言气势,使确定的意思更加强烈,不容置疑,富有感染力。
知识点7设问
1、基本概念: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
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2、常见用法
①可以用设问做文章的标题,这样做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②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③在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
3、形式
一问一答:
即提出一个设问句,紧跟着写一个答句。
此种设问,能迅速集中读者注意力和吸引读者。
几问一答:
即先集中提出一连串设问句。
然后,集中加以回答。
4、设问的作用是:
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有时出现在篇首或句首,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知识点8借代
1、基本概念:
不直接把人或事物说出来,而是借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的修辞方法叫借代。
2、借代有多种形式。
如:
1.部分代整体:
我们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
2.具体代抽象:
我们不要多费口舌了。
3.专名代泛称: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特征代本体:
一队红领巾唱着山歌飘下来。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知识点9反复
1、基本概念: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
反复可以连续,也可以间隔。
相同的语句紧紧连接在一起,没有其它语句相隔的反复为“连续反复”。
如:
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方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
“间隔反复”乃是指相同的语句隔开来反复出现,当中插入其它语句的反复。
如:
……他们不惊诧;……他们不惊诧。
……他们也不惊诧。
2、作用:
可以强调突出某一事物的特点或某种感情。
知识点10需要特别注意的:
1、排比和对偶的区别:
排比与对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排比必须有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2、设问与反问的比较:
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区别: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
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
3、比喻与拟人的区别:
拟人的特点是本体事物和人,二者完全融为一体,“人”并不出现。
拟人句中也不能出现喻词“像”“如”等。
例: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将鸟儿当成人来写,而“人”并未出现)
比喻是本体与喻体的相似关系,无论何种比喻,喻体必须出现,也就是“人”必须出现。
例:
蜜蜂像个勤劳的工人,在辛勤地工作着。
知识点11
句子中运用修辞手法的答题格式:
1、比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2、拟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态。
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3、排比:
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象+特性+“使条理分明”或“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富有气势”或“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选出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
不是。
②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
③然而“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
④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⑤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
A.设问 反问 对比 借代 夸张
B.反问 比喻 借代 比喻 夸张
C.排比 借代 比喻 借代 比喻
D.设问 反问 引用 比喻 借代
【答案】A
【解析】A选项自问自答是设问,第二句是反问,第三句将小姐的香汗和工人的臭汗做对比,第四句“状元宰相的文章”代指地位高的人的论说,最后一句“听论道、谈文竟然汗不敢出”显然是夸张。
【例题2】
【题干】下面各句没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我们班只有巴掌大,哪能开校会。
B.冬天的小河也不寂寞。
C.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D.“你们爱吃花生吗?
”“爱!
”我们抢着说。
【答案】D
【解析】A是夸张修辞,说班级小的巴掌大,B项是拟人C项是比喻。
注意对修辞手法的具体理解。
【例题3】
【题干】下面的句子都使用了修辞方法,找出最能增强气势,突出“这种作风”危害的一句是()
A.这种作风,对己、对人、对革命都是一种腐蚀剂。
B.这种作风怎么样呢?
只能是有百害无一利而已。
C.这种作风,难道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吗?
D.这种作风,拿来律己,则害了自己;拿来教人,则害了别人;拿来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答案】D
【解析】从题干上分析,得知B设问句、C反问句、D的排比都能增强气势,但最能增强气势的是排比句。
所以B、C两项排除。
【例题4】
【题干】指出句这句话“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说说其表达作用?
【答案】
(1)修辞方法:
拟人
(2)作用:
一方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它们鸣声悦耳的特点,其鸣声确实像人的低唱和弹琴。
另一方面又写出了儿童对油蛉蟋蟀的感觉,表现了儿童天真快乐的性情。
【解析】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设问、反问
作用=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例题5】
【题干】赏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这句话。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竞相绽放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欣喜之情。
【解析】赏析题的一般格式为:
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例题6】
【题干】赏析“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
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解析】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答题格式: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例题7】
【题干】赏析“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草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
【解析】句子中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答题格式: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态。
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课程小结
通过本节课我们理解、明确了几个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的异同,在鉴赏练习中明白了,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能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气势贯通,音韵和谐,从而妙语连珠,文采飞扬。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能够有意识地恰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