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苑仙葩林黛玉的深度剖析仅针对前80回的《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2064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0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阆苑仙葩林黛玉的深度剖析仅针对前80回的《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阆苑仙葩林黛玉的深度剖析仅针对前80回的《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阆苑仙葩林黛玉的深度剖析仅针对前80回的《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阆苑仙葩林黛玉的深度剖析仅针对前80回的《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阆苑仙葩林黛玉的深度剖析仅针对前80回的《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阆苑仙葩林黛玉的深度剖析仅针对前80回的《上》.docx

《阆苑仙葩林黛玉的深度剖析仅针对前80回的《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阆苑仙葩林黛玉的深度剖析仅针对前80回的《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阆苑仙葩林黛玉的深度剖析仅针对前80回的《上》.docx

阆苑仙葩林黛玉的深度剖析仅针对前80回的《上》

阆苑仙葩林黛玉的深度剖析(仅针对前80回的)《上》

阆苑仙葩——林黛玉的深度剖析(仅针对前80回的)《上》《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小说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无人能及的。

最初的书名为《石头记》也有过《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的书名。

其作者几乎已被学者们一致烙上了一个历史之印——曹雪芹。

此书涉及的知识面之广,谜题之多而引来后人的研究人员和文章之多,其影响之大,实乃中国几千年来文学史上的辉煌与奇迹。

读一遍《红楼梦》那只会是略知皮毛,倘若去读很多遍,那也不一定就能理解透彻的。

虽然诸多红学专家倾注一生的时间去研究,也只会感觉疑惑越来越多,而争论也会越来越多。

总而言之,每个人读了就应该有每个人的理解和看法,毕竟作者本人已经不可能为我们解答了。

我非红学研究人员,但我有我的思维和理解,今日之解析,仅仅代表个人观点,有不同意见的请自己保留。

贾宝玉和林黛玉作为这部伟大著作里的两大主角,是通过在荣国府里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从而贯穿着整部小说,也一直紧紧牵系着读者们的心。

“美中不足,好事多磨。

”这就是人生的无奈。

人生纵然是美好,到头来也不过是一场梦而已。

女娲补天本就是一个传说,所谓大荒山就是大大的荒唐,无稽崖也就是无稽之谈罢了。

将一切真事隐去,看似疯疯癫癫的道人所说的一切,其实就是作者最想让我们明白的道理,也是警示着后人的警句。

假也好,真也好,但爱情却是永恒的主题。

有情人终成眷属,孰不知在多少人眼里美好的爱情只是一个传说。

得到如何?

得不到又如何?

今生只要有过美丽的邂逅,能彼此真爱了一场,无憾矣!

《一》人生初见林黛玉,真身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

林,寓意灵性。

黛,《通俗文》:

染青石谓之点黛。

她的名字可解释为富有灵性的非凡之物,今生代前世之身特来偿还眼泪给宝玉的。

宝玉曾说过“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

”看来“黛”字有两重意思的。

当黛玉受到神瑛侍者(宝玉的前身)的甘露之泽,从一株仙草修成了绛珠仙子后,终日却“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

”作者在第一回里,其实就已经构思好了黛玉以后将会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

还有借黛玉之说“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这一句也为黛玉的红颜薄命设下了伏笔。

因为,当眼泪已经为宝玉流尽之时,也是报恩了还之日。

所以,黛玉最终的香消玉损是作者特意安排的结局。

我们都知道,世上之事物,唯有失去的才是心中最美好的。

不是黛玉痛恨宝玉无情无义,也不是妒恨宝钗的插足多爱。

在美好的爱情中,可怜的人儿凄美地死去,也正是曹雪芹所构想的目的,也是所要表达的人生之悲剧。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所谓“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更是这个道理。

黛玉的

真正的出场是在小说第三回,她是随贾雨村从家乡扬州初到荣国府里。

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而熟悉,惊讶而好奇。

她是一个蕙心纨质的女子,荣国府里的人和景物全看在眼里,却不曾发问和说话。

有几个姐妹的出场,我觉得也有点戏在里头。

你看曹公写的“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这个应该是迎春。

接着“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这个是探春。

最后一个姐妹“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这是惜春了。

黛玉的初来乍到,三个姐妹前来迎接(迎春)、探望(探春)、最后是怜惜(惜春)。

正是因为有了这“三春”的陪衬,才烘托出了后面黛玉非凡的美丽。

直到众姐妹问起她的病来吃药之事,曹雪芹才让她开口说话了,而且一开口的话还较长“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

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

他又说:

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

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

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从她说的所吃的人参养荣丸来看,我们似乎可以推断,黛玉是天生的心脾不足,气血两亏,应该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冠心病,而且她应该还有抑郁症状的。

我们由此也看见了,今后的黛玉恐怕是好不了了。

因为她不仅经常掉眼泪,而且还见了很多人。

黛玉起初对宝玉的事略有所闻的,虽然没有见过,但对他没有什么好感,甚至不愿意见到他。

直到宝玉真正的出场,也就是在和她四目相对的一霎那,却让她心中一惊,“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这个时候的黛玉只因为觉得宝玉好像在哪里见过,这才逐渐解除了对他的一些看法。

当宝玉前来行礼问好的时候,作者这才开始对黛玉有了文字上的描叙:

“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也许我们会奇怪,为什么对黛玉的描写直到现在才有呢?

这就是曹雪芹的高明之处了。

人生最美好的莫过于初见了,宝玉黛玉本是天生的一对恋人,所以说也只有当宝玉的出场来与她相见,这才更好地体现出黛玉之妩媚,人生初见之美好!

“泪光点点”,你看宝玉观察得也够仔细的了。

而“娇喘微微”这四个字,曹公用得是特别地传神。

它让我们感觉两个人的心灵是相通的,连黛玉那么微弱的呼吸声,宝玉都能分辨得一清二楚。

宝玉把黛玉打量了一番,却说“这个妹妹我曾经见过。

”此话想必黛玉当时听了也应该颇为震惊的,因为这和她的想法一样,只是黛玉没有说出

口而已。

当宝玉问及黛玉表字的时候,黛玉说没有字,就唤作黛玉。

这时的宝玉便送了她两个妙字“颦颦”。

唐朝诗人李群玉在《黄陵庙》诗里有“犹如含颦望巡狩,九疑如黛

隔湘川。

”不知曹公当年是否就是从此诗中得到了启发,而让黛玉获得这么一个名字。

还有就是,黛玉在宝玉的眼里就是西施。

因为黛玉确实是一种忧郁的病态之美,这并不是所谓的情人眼里出的西施。

庄周《庄子•天运》:

“故西施病心

而颦其里。

”,这“颦”字本就是指皱眉,忧愁而不快乐的意思,所以宝玉给她取了这样一个名字,这名字倒是一语点破了黛玉的神态与天性。

接着是当宝玉问及黛玉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玉石的时候,黛玉没想那么多,就说了没有,结果触动了宝玉痴颠的一面。

宝玉当即摔掉了玉,并骂道:

“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

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在他眼里,像黛玉这样的神仙妹妹都没有玉,他又要这玉干什么?

其实作者在这里就已经很明显地像我们暗示了宝黛之恋的开始。

对于宝玉的一时冲动,黛玉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此刻她的心中依然是两个字“奇怪”。

奇怪的是和宝玉的似曾相识,奇怪的是宝玉见她没有玉佩,会因此恼怒而摔玉,难道我有没有玉,对他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

后来黛玉回到了住处,想着想着有掉了眼泪,这依然是小说的第三回,便刚好掉了三回眼泪了,

后来还是鹦哥和袭人的劝说安慰,黛玉才止住了眼泪。

其实黛玉和宝玉真的是有缘而无份,这一切是曹雪芹故意精心设

计的。

曹公所想抒发的就是宝黛之间的这种达不到理想结局的爱情故事。

宝玉有一块玉,而黛玉没有,反而宝钗有。

甚至黛玉没有去看宝玉身上那块玉石的字,而宝钗又看了。

这说明了黛玉和宝玉只有木石前盟之约,而无今生夫妻之缘。

这是早已注定的遗憾和悲剧。

以上所说的就是黛玉最初的寄人篱下,也是和宝玉的人生之美好的初见。

《二》咏絮之才黛玉初露其才华锋芒,是在小说的第十八回。

元春省亲回家,在大观园里叫众姊妹各自写一首五言律诗。

结果元春看了之后,只对宝钗和黛玉的加以称赞。

黛玉写的诗是:

《世外仙源匾额》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写完了,觉得不止瘾,还想写,但元春姐姐说了一人一首的,所以黛玉就此作罢。

但一会,她发现宝玉可以写四首的,于是心中有点“不平衡”了,她毛遂自荐地要帮宝玉写第四首。

宝玉听了当然求之不得,立即答应了。

所以黛玉又能一展才华,尽情抒发了这首《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结果元春看了宝玉写的所有诗,还以为这首也是他写的,就说只有这首《杏帘在望》写的好些,还把“浣葛山庄"的匾额改为了诗中所写的"稻香村"。

这段描写的情节,倒颇像当年赵明诚和李清照的故事。

说的是赵明诚有一次写了近五十首词,然后故意和李清照的那首《醉花阴》混在一起给他的好友陆德夫欣赏,结果陆德夫看了就说,只有这首《醉花阴》写得最佳,以此证实了李清照才情的非凡。

所以曹雪芹通过这样一个小小情节的描叙,故意引导我们从元春的嘴中得到了赞赏此诗的话,从而也达到了赞赏林黛玉咏絮之才的效果。

这个故事就说明了一个道理,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的。

不过,从上面黛玉写的诗来看,好像没怎么觉得特别有才。

但在二十七回中,她所吟的那首《葬花词》却令人们为之一振,如黄昏中突然闪烁出了一颗耀眼的启明星。

原作如下: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

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他年葬侬知是谁?

青灯照壁人初睡,怜春忽至恼忽去,花魂鸟魂总难留,天尽头,何处有

质本洁来还洁去,

侬今葬花人笑痴,

一朝春尽红颜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可谓字字珠玑,句句血泪。

表面写的诗春残花落的不幸,实质是黛玉借写花而倾诉出了自己身世遭遇的凄凉。

开篇就是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这将是一副怎样伤感而令人心碎的画面啊?

春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以前我还真是不理解这一句,心里总想明明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天的,曹雪芹为什么偏偏要说三百六十天呢?

现在想起来为自己当时的幼稚而感到好笑。

一年才三百六十

五天,其中就有三百六十天是风刀霜剑的日子,只有大概五天的日子还算凑合,这难道还不够惨吗?

如果说晏殊当年的那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是惜春之作,曾令多少人伤怀感叹。

那么黛玉的“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

亡两不知!

”这一句又不知又会令多少人读来为之泪尽肠断啊!

可以肯定的说,正是这首《葬花词》的吟诵,为我们心中奠定了黛玉咏絮之才的地位。

到三十四回中,宝玉

想知道黛玉此时在干什么,自己不便去,于是叫晴雯假装去送黛玉两个手帕,实际上是打探一下黛玉的消息。

黛玉收到手帕后,于是掌灯挥毫便在手帕上写下了三首诗:

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鮫绡劳解赠,叫人

焉得不伤悲!

其一

/、'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

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

不识香痕渍也无?

三首小诗,都是与眼泪有关,我们

似乎能理解为黛玉是用眼泪滴成的诗句。

既然说到了这里,我也先此刻提出我的一个观点。

我们都知道,曹雪芹是很擅长,也是非常喜欢在小说中借用一些诗句或者一些话,来为

一些人他们后来的命运所暗示隐喻的。

三十七回中,众人起诗社。

黛玉被探春赠了个“潇湘妃子”的雅号,大家听了,都拍手叫妙,黛玉听了也低了头方不言语,这说明她默认了。

最初宝玉把黛玉比作是西施,赠了她以“颦颦”二字。

还有后来黛玉一连写了五首诗,分别吟咏的是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

我们想想,西施和潇湘之神,还有虞姬、明妃、都是皇帝的妃子或者是特别有身份人的爱妾,而曹雪芹总是隐隐约约地把黛玉和这些多愁善感且身份特殊的女子牵扯在一起,这其中一定有什么秘密的。

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地去推测一下?

曹雪芹自喻是书中的宝玉,那林黛玉的原型呢?

曹公心中恋恋不舍而深爱着的女人,会不会就是皇帝身边的一个妃子呢?

我想观点是要有人提出来的,也是需要有人去考证的。

而我对考证的事就不说了,我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也没有那个水平。

这只是我个人心中的一个疑问,一个想法,仅作参考而已。

也就是在三十七回,在起

诗社中,黛玉写了一首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

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

仙人缝编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此诗一出,自然又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紧接着是在三十八回中,大家一起写有关菊花的诗,黛玉一连写了三首有关菊花的诗作。

《咏菊》无赖诗

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嚕香

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

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

解语何妨片语时。

《菊梦》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

衰草寒烟无限情。

结果的评论是,黛玉的这三首诗以其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分别占去了前一、二、三名,她一举夺魁的才气可以说令在场所有人是心悦诚服,尤其是宝玉欢喜得不得了了。

赏完了菊花,大家就去吃螃蟹,席间众人又是兴起,便以螃蟹为题作诗,黛玉写的是: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

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在四十五回,当黄昏时分淅淅沥沥

的秋雨下个不停,潇湘馆里的黛玉病卧在床,触景生情写下了那首非常有名的《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

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真可谓愁煞佳人了,这是黛玉那多愁善感的性格而迸发的情感。

到了六十四回,黛玉又一连写了五首诗,宝玉称之她

写的为“五美吟”,宝钗也称赞说“命意新奇,别开生面。

西施

头白溪边尚浣纱。

虞姬

饮剑何如楚帐中。

明妃

予夺权何畀画工?

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

更有同归慰寂寥。

红拂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

岂得羁縻女丈夫。

她熟知历史,妙用典故,也足见

黛玉满腹经纶了。

最后到了第七十回,黛玉重建海棠

诗社为桃花诗社,又写下了她生命之中的一首令宝玉看了也落泪的诗篇《桃花行》: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

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泪自长流花自媚。

桃花帘外开仍旧,风透湘帘花满庭,凭栏人向东风泣,雾裹烟封一万株,侍女金盆进水来,若将人泪比桃花,憔悴花遮憔悴人,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我们都知道,

古诗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的。

《桃花行》最初是唐乐曲名,配上曲子来演奏,这实质上就已经是词的形式了。

和《燕歌行》还有《琵琶行》等等古诗一样,这都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歌行体裁。

这种古诗的风格自由洒脱,不受平仄的限制,一般为七言一句。

说实话,黛玉的这首《桃花行》的古诗,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我认为可以和她前期写的《葬花吟》是相媲美的。

前有《葬花吟》,后有《桃花行》,这都是黛玉借花自怜的一种体现。

此诗清婉悠远,犹如一曲仙乐飘至耳旁。

虽哀怨伤怀,但情真意浓,令人柔肠百转。

它使我们不知不觉便置身于一阵花海,顷刻间被片片桃花香雨所淹没。

在整部小说中,其实“桃花”才是林黛玉真实的写照。

我们在她的《葬花吟》中就已经能深深体会到黛玉自喻之身世,她伤心葬的是桃花,也葬的是她的命运。

而今的《桃花行》又再一次证实了她那,命薄如桃花的真实写照。

花在帘前落,人在楼中泣,情景交融,唯美是也!

江南才子唐伯虎

曾写下一首著名的《桃花庵歌》也是这样的体裁,诗中写道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他风格却是形如流水,清新自然,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风流才子洒脱悠闲,玩世不恭的形

象。

可以这样说,曹雪芹当年就是看了唐伯虎的这首古诗后,然后在小说中变换了风格让黛玉写就了《桃花行》这首诗歌的。

值得一提的是,不知道为什么这首《桃花行》诗

歌在电视连续剧中,却没有象黛玉的其它诗句一样被演绎成一首动人的歌曲。

这是编导的不重视还是无意忽略了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