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重点笔记.docx
《方剂学重点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重点笔记.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剂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
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
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
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
《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
验便廉)
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
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观点--
①刘完素:
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
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杲:
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
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济方》朱隶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
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
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与方剂)关系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三、“八法”——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1、汗法:
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
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
·分类:
辛温,辛凉
·注意:
适度发汗(通身微汗出)/药常不宜久煎
2、吐法:
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注意:
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
3、下法:
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
邪在胃肠而致的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证俱实者
·分类:
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4、和法:
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使少阳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
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
5、温法:
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
里寒证。
或寒邪直中于里,或阳气受损,或素体阳气虚弱,以致寒从中生
·分类:
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6、清法:
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
里热证。
·分类:
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
7、消法:
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范围:
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
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
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脏腑虚弱
·分类:
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
▍方剂与中药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药物配伍
■配伍:
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将一味或二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常见形式:
同类相须、异类相使、相反相成、制毒纠偏、引经报使。
配伍目的:
(增效与减毒)
▍方剂的组成(“君臣佐使”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君药: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特点:
药味少、药量大。
■臣药:
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辅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
涵义有三
①佐助药:
用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②佐制药:
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或烈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
依病情需要选择与君药性味相反又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
涵义有二
引经药:
能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
调和药:
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
(味道)
▍方剂的变化
■药味的增损·前提:
君药不变·方法:
加减方中药物
■药量的加减·前提:
组成方剂的药物不变·方法:
增加或减少方中药物的用量
■剂型的变化·前提:
组成方剂的药物及其配伍用量比例不变。
第五章方剂的使用方法
▍剂型:
根据病情与药物的特点制成的一定形态
■常用剂型:
汤剂/散剂/丸剂/膏剂/丹剂/酒剂/茶剂/露剂/锭剂/条剂/线剂/栓剂//冲片剂/胶囊剂/糖浆剂/口服剂/注射剂
▍汤剂制备
■用具:
沙锅、瓦罐、陶瓷器皿,忌用铁器、铜器。
■溶媒:
水最常用,还见黄酒、米醋,童子便
■浸泡:
根茎叶花……20-30min/种子……1h
头煎加水高出药面3-5cm,第二、三煎可略少→保证煎得量100-200ml左右。
■火候:
武火煮沸后,文火续煎
■特殊煎法:
1、先煎①介类、金石②某些有毒药(eg:
乌头、附子)
2、后下①易挥发芳香药材②遇热不稳定的
3、另煎多为贵重细料
4、烊化主要为胶质类药材
5、包煎包括易成糊、易浑浊、含绒毛的、粉末状的(eg:
细小种子)
6、冲服①极难溶于水的(eg:
珍珠、琥珀)②极易溶于水的(eg:
芒硝)③贵重药材④某些芳香类药物(eg:
麝香)
▍服药方法服药是否得法,对疗效也有一定的影响2-3次/日,一剂100-200ml
1、饭后服:
对胃肠有刺激的方药
2、空腹服:
补益、泻下、驱虫剂
3、睡前服:
安神药(睡前15-30min服)
4、平旦服:
十枣汤,鸡鸣散(←脚气:
水停滞于脚,出现小腿肿胀溃烂等)。
第六章解表剂
含义: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疏达腠理,透邪外出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
适应症:
1、表证2、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初起兼有之表证
分类:
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
注意事项:
1、方药多不宜久煎(多辛散轻扬之品组方,久煎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2、汗出程度以遍身微汗为佳(汗出不彻病邪不解/太过则耗气伤津);
3、表邪未尽又见里证,一般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当表里双解;
4、外邪已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1、麻黄汤
主治:
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头身疼痛,舌苔薄白
病机:
风寒束表(寒邪为主),营卫郁滞,肺失宣降
治法(功效):
宣肺平喘
方解: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君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臣
杏仁→降利肺气,止咳平喘,佐助
甘草→缓和药性,调和诸药佐使
配伍:
麻黄加桂枝相需为用解表发汗俊
2、桂枝汤
主治:
风寒表虚证及营卫不和证
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紧
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相对1而言)
病机:
风寒袭表(风邪为主),营卫不和
治法(功效):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方解: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散寒(散,发汗)相反相成君
白芍→养血敛营,(收,敛汗)调和营卫
生姜→助桂枝解表散寒,和胃止呕
大枣→滋脾生津
甘草→益气和胃,调和诸药
药后调理:
①啜热稀粥②温覆
配伍:
芍桂;等量配伍1抑制卫阳营弱,调和营卫结肌发表。
2桂得勺则汗有源勺得贵则滋能(相治相成)
3散中有收驱邪而不伤正养阴而不留邪相反相成
桂草:
配幸中化阴以助阳下。
勺草:
配酸中化阴以养阴和胃
姜枣:
益脾畅胃调脾胃之营卫
3、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麻黄桂
半夏芍草姜辛味
主治:
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外寒内饮证)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薄,脉浮
痰饮咳喘,不得平卧/身体疼重,胸痞,干呕,头面四肢浮肿…
病机:
素有寒饮,复感风寒致肺失宣降(咳喘←水寒射肺,肺失宣降)
治法(功效):
发汗解表,温肺化饮
方解:
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君
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驱邪臣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佐
白芍→养血益阴,且防麻桂之过汗伤阴。
佐
五味子→收敛肺气(止咳)佐
甘草→调和诸药使
配伍:
.姜辛味相配散中有收,使散肺寒,化寒饮而不伤正,止咳喘而不留邪,有温肺散寒化饮止咳平喘
麻桂相需为用发汗散寒解表力强
4、银翘散
主治:
温病初起(风热表证
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咽痛,脉浮数
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
病机:
风寒袭表,热郁肺卫
治法: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方解:
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君
牛子、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臣
荆芥穗、淡豆鼓→辛散表邪,制约方中诸药过甚寒性
桔梗→宣肺化痰止咳利咽佐
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使
鲜芦根、竹叶→清热生津(止渴)
配伍:
四位臣药助君以加强疏散风热,透邪外出之力。
甘桔:
桔梗甘草汤清利咽喉化痰止咳。
制性寸用:
荆芥药性虽温但在大堆寒凉药中温性被制,而存其发表散邪之用以增强解表透邪之功(相反相成)
5桑菊饮
主治:
风温初起
身热不甚口不渴或微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数
病机:
肺经风热肺卫失宣
制法: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解:
桑叶清透肺络之热菊花清上焦风热君
薄荷辛凉解表
桔梗开肺杏仁降肺两药宣降相伍即助桑菊以驱邪,又理肺气而止咳臣
连翘:
幸寒而质轻佐药
韦根;甘寒亲热生津止咳佐
甘草:
润肺止咳调和诸药
配伍:
桑菊相需为用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桔梗杏仁陪宣降肺气化痰止咳
6、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主治:
肺热壅盛证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舌苔薄黄,脉数
有汗或无汗,鼻翼扇动,苔薄白,脉浮或滑
病机:
肺热壅盛(表邪未尽,入里化热致宣降失常)
治法: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方解:
麻黄→宣肺平喘,开表散邪“去性取用”·君
石膏→清(肺胃)热,生津止渴·
杏仁→降利肺气,止咳平喘臣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佐使
运用:
本方为清肺热之要方
配伍麻石配以寒制温,清宣肺热平喘止咳(相反相成)
麻杏配宣降肺气增强平喘之功
扶正解表
7、(人参量小)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逆流挽舟法培其正气败其毒邪故名
败毒二活二胡芎
枳苓参草姜薄梗
主治:
气虚,外感风寒湿邪之证
憎寒壮热,无汗,肢体酸痛,脉浮重取而无力
头项强痛,鼻塞声重,胸膈痞满,咳有痰,苔白腻
病机:
正气不足,又感风寒湿邪(兼有痰阻气滞)
治法:
散风除湿,益气扶正
方解:
羌活、独活→发散风寒,祛湿止痛君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臣
柴胡→解肌发表
枳壳、桔梗→宣降肺气,化痰止咳佐
前胡、茯苓→祛湿化痰
人参→益气健脾
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使
配伍:
川芎柴胡助君散邪透表通痹止痛。
人参小量1辅助正气以利解表2驱邪而不伤正3防邪复犯益气生津
第七章泻下剂
含义:
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的统称。
适应症:
里实证(包括停痰、积饮、瘀血、宿食、燥屎、虫积等诸多有形之邪所引起的病证)
分类:
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五类
注意事项:
P67
8、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俊猛方
枳实厚朴硝大黄
主治:
Ⅰ、阳明腑实证Ⅱ、热结旁流证Ⅲ、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实(实热内结,腹痛拒按,按之硬,潮热谵语)
燥(肠中燥屎干结不下)
痞(自觉胸脘闷塞不通,有压重感)
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打屁)
病机:
实热积滞内结于胃肠,腑气闭阻,热甚津伤。
治法:
峻下热结(积下存因)
方解:
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实君
芒硝→泻热通便,润燥通便燥臣
枳实→行气消痞痞佐
厚朴→行气除满满佐
体现:
Ⅰ(下胃肠实热积滞)→釜底抽薪,急下存阴Ⅱ→通因通用Ⅲ(热厥)→寒因寒用
配伍:
黄硝相需为用,攻揉相济,清泄热结力强,燥实并治。
枳朴配,破积导滞,消极除满助黄,硝以推荡积滞,攻下热结。
9温脾汤
主治:
脾阳不足,冷积内停证
久利赤白或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沉迟
病机:
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寒积结于肠胃
治法:
攻下寒结温补脾阳
君:
附子温壮脾阳温散寒凝,以宣通寒积。
大黄荡涤泻下,攻积通滞(制性存用)
臣:
温中阳以散寒凝,助附子之力
佐:
人参益气补脾,防大黄泻下伤中。
使:
甘草和中调药
配伍:
1附子大黄配以温制寒,温中阳,下积滞以除冷积(制性存用)
2四逆汤加人参大黄
10大黄附子vs温脾汤
均以附子配大黄为主体,均能温下寒积,治寒积便秘证。
但大黄附子汤尚有细辛辛温通散,助附子温散寒凝止痛主治寒实积滞所致腹痛通便秘而正气不虚者。
温脾汤无细辛,但用干姜助附子温中散寒,更加人参益气健脾,主治冷积内结,脾胃虚寒虚中夹实证。
10、麻子仁丸(脾约丸)→脾约证
主治:
胃肠燥热之便秘证(脾约证)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少津
病机:
胃肠燥热,津液不足。
治法:
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方解:
君:
麻子仁(火麻仁)→润肠通便
臣:
杏仁→润肠通便,降利肺气
臣:
白芍→养血敛阴,缓急和理
佐:
大黄/枳实/厚朴(小承气汤)→清下热结,除胃肠燥热
使:
蜂蜜→润燥滑肠
配伍:
麻杏合用养阴增液润肠通便
小承气汤加麻杏峰而成体现泻下与滋阴配伍
11五仁丸
主治:
津枯肠燥之便秘
大便干燥,艰涩难出、口干欲饮、舌燥少苔,脉细涩
病机:
津枯肠燥
治法:
润肠通便
君药:
杏仁质润多脂,润肠通便且降肺气,以利通便。
臣药:
润燥滑肠、活血散结、助杏仁润肠并畅气血
佐药:
柏子仁质润性滑,善治虚秘。
郁李仁润肠降气专治大肠积滞,燥涩不通、松子仁润五脏制虚秘、陈皮理气行滞,是气性浊降
配伍:
本方以富含油脂的仁类为主药,配伍理气之品,有理气润通之妙。
12煎川剂
主治;肾虚便秘证治法: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13舟车丸
治法;行气逐水
14黄龙汤
黄龙汤枳朴硝黄
参归桔枣共生姜
阳明腑实气虚弱
通便不碍气血伤
主治;热结阳明亦阳明俯实,气血不足证
大便秘结或自利清水,腹痛拒按,生热口渴,体倦少气,舌苔焦黄,脉虚
病机:
热结阳明,气血不足。
治法:
泻热通便,益气养血。
君药:
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大承气汤)泻热通便行气除积。
人参当归益气养血,既扶正以驱邪,又使下不伤正。
防通下太过而脱陷。
桔梗宣肺以助通下
配伍:
生姜、大枣、甘草:
调补脾胃兼调和药性
结构:
本方泻热通便药与益气养血同用,攻补兼施,愚补于攻。
15增液承气汤
增液承气玄地东,更加硝黄力量雄。
主治:
热结阴亏证治法;滋阴增液泻热通便(增水行舟)
和解剂
16小柴胡汤《伤寒论》
主治:
Ⅰ、伤寒少阳证(半表半里)2妇人伤寒热入寒室3、疟疾/黄疸以及内科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弦。
或有目眩
病机:
邪在少阳,正邪相争,胆胃不和
治法:
和解少阳<调和\解除外邪>
方解:
君:
柴胡→舒透半里之邪,疏肝解郁(外透)·和解少阳
臣:
黄芩→清泻半里之热(内清)
佐:
半夏/生姜→降逆和胃止呕)·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扶正以驱邪外出,充实正气以防邪气内传。
使;炙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①舒透与清泄并用,以透为主②胆胃兼调③寓扶正于祛邪之中
柴芩配透表泻热调畅气机,和解少阳
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扶正以驱邪外出,充实正气以防邪气内传。
注意:
阴虚血少者禁用
结构:
透表加热加和胃降逆加益气扶正(扶正驱邪)
17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枳竹茹
陈夏茯苓加碧玉
热重寒轻痰挟湿
胸痞呕恶总能除
主治:
少阳病(胆热偏甚痰湿内阻)
寒热往来、寒轻热重、吐酸苦水、舌红苔黄腻、脉玄细数。
病机:
1邪热偏甚,郁致少阳犯胃,胃失和降。
2湿热痰浊中阻
治法:
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和解少阳。
君:
青蒿清透少阳热邪,芳香辟秽宣络。
黄芩苦寒清泄胆热、燥湿。
臣:
竹茹清胆胃热,化痰止呕。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佐:
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赤茯苓清热利湿解毒导邪从下而去
枳壳行气消痰、散结除痞。
陈皮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使:
甘草:
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配伍:
蒿芩配透邪泻热,引邪外出,和解少阳。
组成:
青蒿黄芩加温胆汤(枳壳赤茯苓)加碧玉散
18小柴胡汤vs蒿芩清胆汤
同:
均能和解少阳用治邪犯少阳,气机不利而见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口苦脉玄等少阳证
异:
1蒿芩清胆汤侧重清泄化浊,适应于湿热少阳,热重兼湿,又痰浊中阻,见热重寒轻呕恶黄涎,小便黄少,舌红苔腻脉玄滑等症2小柴胡汤清散并用,兼能扶正。
适用于伤寒少阳,正气便虚邪气徘徊于表里之间见寒热往来,不欲饮食,舌苔薄白等症。
(风寒之虐可以升散,暑湿之虐必须清解)
19四逆散
四逆散中有白芍
柴胡枳实炙甘草
疏肝理脾治阳郁
气血调和四逆消
主治:
1阳气内郁之四逆证2肝脾不和之胸胁脘腹疼痛证
手足不温、胸胁疼痛、脘腹胀痛、脉玄。
病机:
肝脾不调、气机不畅;肝失疏泄、脾滞不运
治法: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君:
柴胡:
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臣:
白芍:
养阴揉干缓急止痛
佐:
枳实:
行气导致而理脾
使:
炙甘草和芍药,调和诸药。
配伍:
柴勺配疏肝气以调肝之用,养阴雪以调肝之体,体用并治
柴胡枳实疏肝理脾,调畅气机。
勺草酸酐化阴,增强养阴揉肝,缓急止痛之力
枳实芍药散主治:
产后腹痛
20、逍遥散《和剂局方》
逍遥散用当归芍
柴苓术草姜薄饶
疏肝养血又健脾
肝郁血弱脾气弱
主治:
肝郁血虚脾弱之月经不调证
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舌淡红,脉弦而虚
头痛目眩,口燥咽干,或寒热往来,乳房胀痛
病机:
肝气郁结,肝血不足,脾胃虚弱
治法:
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方解:
柴胡→舒肝解郁君
白芍/当归→养血活营,柔肝止痛臣
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佐
烧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薄荷→1助柴胡舒肝疏达肝气以助柴胡以解肝郁2晾干防止气郁化火,肝郁化热。
归芍:
养血揉肝
柴归芍:
疏肝气而调肝之用,养阴血而不肝之体、体用并治。
四逆散vs逍遥散
同:
均可疏肝理脾,用治肝脾不和之胸胁、脘腹胀
痛,脉弦之证。
异:
四逆散重在疏肝理脾,调畅气机,兼能透邪解郁,原
治阳郁证,临证尤多用治肝脾不和所致之胸胁、
脘腹疼痛,脉弦等证候。
逍遥散重在疏肝解郁,兼能养血健脾,为调经的常用方
;临证用治肝气郁结,血虚脾弱之月经不调
证,见经行腹痛,头痛目眩,乳房胀痛,脉弦
等证候。
21痛泻药方
主治:
脾虚肝强之痛泻
治法:
补肝泻肝、缓痛止泻
痛泻证特点:
泻必腹痛腹痛即泻、泄后痛缓
防风专入肝脾舒脾升阳助白术祛湿止泻
白术白芍补脾揉肝培土抑木,调和肝脾
22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黄连芪
干姜草枣人参行
辛开苦降消痞满
治在调阳与和阴
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满而不痛,呕吐,(肠鸣)下利,苔腻而微黄
病机:
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
治法:
健脾和胃,平调寒热
方解:
君:
半夏→消痞散结,和胃降逆
臣:
干姜→温中散寒止呕
黄芩/黄连→清热燥湿
佐:
人参/大枣/→健脾益气使:
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①辛开苦降②寒热并用(→和其阴阳)③补泻兼施(→调其虚实)
功效: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配伍:
*姜、夏+大枣芩、连:
既寒热并用以平调寒热;又辛开苦降以散结消痞。
人参大枣a.补益脾胃之气以促运化b.防温燥、苦寒药伤及虚土
第九章清热剂
含义: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的方剂。
适应症:
里热证
分类:
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六类
注意事项:
①把握其适应证②辨热证虚实,邪热所在脏腑、阶段和程度③辨热证真假,若为真寒假热不可用④注意护胃保津⑤恰当使用反佐法(反佐药/服法反佐)
清热剂
23白虎汤《伤寒论》
主治:
阳明气分热盛证
病机:
阳明气分热盛,津液耗伤
治法:
清热生津
方解:
石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粳米/甘草→养胃护津&(调和诸药)
禁忌:
①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②血虚发热或气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③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④脉见浮细或沉
功效:
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24清营汤《瘟病条辨》
主治:
热入营分证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时有谵语,口渴或不渴
病机:
热入营分
治法: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方解:
犀角→清营解毒,活血散瘀君
玄参/生地/麦冬→滋阴清热
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透热转气
黄连/竹叶→清心泻火除烦
丹参→清营凉血,活血散瘀
功效: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25、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主治:
Ⅰ热灼心营证Ⅱ热伤血络证Ⅲ蓄血瘀热证
各种出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烦燥,舌红绛
Ⅰ←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数
Ⅱ←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Ⅲ←喜忘如狂,胸中烦痛,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病机:
热入血分迫血妄行,血溢脉外
治法: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方解:
犀角→清热凉血解毒,散瘀
生地→清热凉血以止血
赤芍/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26普及消毒饮
主治:
大头瘟
头面红肿、恶寒发热、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
病机:
风热疫毒,上壅头面、外郁肌表
治法:
清热解毒、疏风散热
方解:
君:
黄芩黄连清热解毒
臣:
连翘牛蒡子薄荷僵蚕疏散头面风热
佐:
佐:
玄参、马勃、板蓝根、桔梗—清热解毒、利咽止咳。
柴胡、升麻—疏风散热,火郁发之,并引药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