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5545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方剂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方剂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方剂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方剂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剂学笔记.docx

《方剂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笔记.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剂学笔记.docx

方剂学笔记

第一章解表剂

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九味羌活汤、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再造散、加减葳蕤汤。

(加味香苏散、升麻葛根汤、柴葛解肌汤、麻黄细辛附子汤)

第一节 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组成:

麻黄(去节)9g 桂枝6g 杏仁(去皮尖)6g 炙甘草3g

方歌: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功用:

发汗解表(为主),宣肺平喘(为辅)。

主治:

外感风寒表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桂枝汤

组成:

桂枝9g芍药(白芍)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

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使邪从表而出)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鉴别症状,又如小便自利。

这里主要用于与外感风热证相比较。

),脉浮缓或浮弱者。

九味羌活汤

组成:

羌活防风 苍术各9g 细辛2g 川芎 白芷 生地黄黄芩甘草各3g

方歌: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功用: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者。

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小青龙汤

组成:

麻黄去节9g 芍药9g 细辛6g 干姜6g 甘草炙6g 桂枝(去皮)9g 半夏9g 五味子6g

方歌: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半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功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

外寒内饮证。

恶寒发热,无汗(此为必备症状),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痛重,头面四肢浮肿(后三者为内饮的症候),舌苔白滑,脉浮者。

止嗽散

组成:

桔梗炒 荆芥 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各l0g   甘草(炒)3g 陈皮(水洗去白)5g

方歌:

止嗽散前百紫荆,桔梗甘草陈皮来

功用: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

风邪犯肺证。

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第二节辛凉解表剂

银翘散

组成:

连翘15g银花15g 苦桔梗6g 薄荷6g 竹叶4g 生甘草5g 荆芥穗4g 淡豆豉5g 牛蒡子6g,鲜苇根汤煎。

方歌: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功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桑菊饮

组成:

桑叶7.5g 菊花3g 杏仁6g 连翘5g 薄荷2.5g 桔梗6g生甘草2.5g 芦根6g

方歌: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功用: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

风温初起。

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

麻黄9g 杏仁9g 甘草6g 石膏18g

麻杏石甘汤中麻黄与石膏的用量需成比例,可用1:

3(邪热闭肺、无汗)或1:

5(邪热壅肺、有汗),重用石膏制麻黄之温性,去性存用。

功用:

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主治:

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柴葛解肌汤

组成:

柴胡6g 葛根9g 甘草3g 黄芩6g 羌活3g 白芷3g 芍药6g 桔梗3g

方歌: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功用:

解肌清热。

主治:

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

恶寒渐轻,身热增盛略有寒热往来之意,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者。

升麻葛根汤

组成:

升麻10g 葛根10g 芍药6g 炙甘草3g

功用:

解肌透疹。

主治:

麻疹初起。

疹出不透,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脉数。

第三节 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

组成:

茯苓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桔梗 羌活 独活 人参各9g 甘草5g

方歌:

人参败毒茯苓甘,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功用: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

气虚外感证。

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再造散

组成:

黄芪6g 人参3g 桂枝3g 甘草1.5g 熟附子3g 细辛2g羌活3g 防风3g 川芎3g 煨生姜3g。

另枣二枚,加赤芍共煮。

方歌: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

功用:

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主治:

阳气虚弱,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加减葳蕤汤

组成:

生葳蕤(玉竹)9g 生葱白6g 桔梗5g 东白薇3g 淡豆豉9g 苏薄荷5g 炙甘草1.5g 红枣二枚

方歌: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慰。

功用:

滋阴解表。

主治:

阴虚外感风热证。

头痛身痛,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第二章泻下剂

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十枣汤、黄龙汤、新加黄龙汤、(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舟车丸、增液承气汤)。

第一节寒下

大承气汤

组成:

大黄12g 芒硝6g 厚朴炙24g 枳实12g 先煮枳实、厚朴,在下大黄,芒硝冲服。

简捷记忆:

黄厚枳实硝

功用:

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 (胃、大肠。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日晡潮热,神昏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

3、里实热证治热厥

因热引起的四肢厥冷、痉病或发狂。

大黄牡丹汤

组成:

大黄12g 牡丹9g 桃仁12g 冬瓜子30g 芒硝9g 

方歌:

金匱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功用: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

肠痈初起(或阑尾炎初起)。

右下腹疼痛拒按,牵拉试验阳性,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第二节温下

温脾汤

组成:

大黄15g 当归 生姜各9g 附子 人参 芒硝 甘草各6g 

简捷记忆:

温脾汤芒当,为姜大人附子甘杯。

功用:

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主治:

寒积腹痛。

便秘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欠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第三节 润下

麻子仁丸(约脾丸)

组成:

麻子仁20g 白芍9g 枳实9g 大黄12g 厚朴9g 杏仁10g 

简捷记忆:

麻仁丸用小承气,杏芍麻仁治便秘。

功用:

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

脾约证(由于肠胃燥热,脾津不足所致;脾为胃行其津液,胃中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不能四布,但输膀胱故小便频数;燥热伤津,肠失濡润,则大便秘结。

肠胃燥热,脾津不足,大便秘结,小便频数。

济川煎 

组成:

当归9g  牛膝6g   肉苁蓉(酒洗去咸)6g  泽泻4.5g   升麻3g   枳壳3g

方歌:

济川煎润肠通便,归泽升枳牛肉苁。

功用: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

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大黄附子(细辛)汤

组成:

大黄9g 附子9g 细辛3g 

功用: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

寒积腹痛。

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

 

第四节逐水

十枣汤

组成:

甘遂 大戟 芫花各等分,分别捣为散,煮大枣十枚,纳药末。

强人服2g,羸人服1g,温服,平旦服。

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功用:

攻逐水饮。

主治:

1、悬饮。

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

2、水肿。

一身悉肿,尤以下半身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第五节 攻补兼施

黄龙汤

组成:

大黄9g 芒硝6g 枳实9g 厚朴9g 甘草3g 人参6g 当归9g 外加姜三片,枣二枚,再入桔梗一撮。

方歌:

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功用:

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主治:

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自利清水,色纯青,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谵语甚或循衣撮空,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

新加黄龙汤

组成:

细生地15g,生甘草6g,人参5g,生大黄9g,芒硝3g,玄参15g,麦冬15g,当归5g,海参质润多脂,滋阴益气2条,姜汁6匙。

功用:

泻热通便,滋阴益气。

主治:

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

增液承气汤

组成:

玄参30g 麦冬25g 生地25g 大黄9g 芒硝4.5g 

方歌:

增液承气参地冬,硝黄加入五药共,热结阴亏大便秘,增水行舟肠腑通。

功用:

滋阴增液,泻热通便。

主治:

热结阴亏证。

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胀满,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

第三章和解剂

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痛泻要方、石膏汤、五积散)。

第一节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组成:

柴胡24g 黄芩9g 人参9g 甘草炙6g 半夏9g 生姜9g 大枣4枚

方歌:

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功用:

和解少阳。

主治:

1、伤寒少阳证。

往来寒热,恶寒发热交替进行,胸胁苦满,为胸胁满而苦,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呕后觉舒,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热入血室,胞宫。

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以及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

大柴胡汤

组成:

柴胡12g 黄芩9g 芍药9g 半夏9g 生姜15g 枳实9g 大枣4枚 大黄6g

方歌: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

简捷记忆: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芍枣姜。

功用: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

少阳阳明合病。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蒿芩清胆汤

组成:

青蒿4.5~6g 淡竹茹9g 半夏4.5 赤茯苓9g 青子芩[黄芩之嫩者]4.5g生枳壳4.5g 陈皮4.5g 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三者共末)9g

方歌:

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碧玉途,热重寒轻痰湿重,胸痞呕恶总能除。

功用:

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

少阳湿热证。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此为湿热位于少阳之象),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疼,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者。

第二节调和肝脾

四逆散

组成:

甘草6g 枳实6g 柴胡6g 白芍药6g

简捷记忆:

柴芍枳草

功用:

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

1、阳郁厥逆证。

 略有气闭之意。

手足不温,或身微热,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泄利,脉弦。

2、肝脾不和证。

胁肋胀满,脘腹疼痛,脉弦等。

逍遥散

组成:

甘草4.5g 当归 茯苓 芍药 白术 柴胡各9g烧生姜一块薄荷少许

方歌:

逍遥散中薄归柴,一茯二白草姜来。

功用: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

肝郁脾弱血虚证。

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在此为肝郁少阳气机不舒所致),或月经不调(以月经后期和不定期为主要指证,一般时间错后一周为有临床意义),乳房胀痛(此为阳明经、足厥阴经所循行之处),脉弦而虚者。

痛泻要方

组成:

白术6g 陈皮4.5g 白芍6g 防风3g 白术、陈皮治泻;而白芍、防风治痛也。

方歌: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功用:

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

痛泻。

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不减或减不足言(这里可以与食积导致的腹痛相鉴别)。

,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者(脉两关不调,弦而缓者:

此为左弦而右缓之意。

左关为肝,右关为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