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34791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10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方剂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方剂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方剂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方剂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剂学笔记.docx

《方剂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笔记.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剂学笔记.docx

方剂学笔记

00绪论

绪言

1、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2、方剂是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体。

3、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五十二病方》。

4、《黄帝内经》载方13首。

5、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共收载方剂314首。

“方书之祖”

6、晋唐时期,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前者载方5300余首,后者载方2000余首。

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是研究唐以前方剂的重要文献。

7、宋代,翰林医官院组织编著《太平圣惠方》,载方16834首。

其后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府药局的成药配方范本,初载方297首,后增补到788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要典。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严用和《济生方》。

8、金元时期。

9、明清时期,明·朱橚《普济方》,载方61739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10、方论方面,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

其后又有明吴昆的《医方考》,清汪昂的《医方集解》。

方剂与治法

常用治法:

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汗法:

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汗法不仅能发汗,尚能祛邪于外,透邪于表,畅通其血,调和营卫。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

吐法:

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排出的治法。

“其高者,因而越之”

下法:

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水,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痰结等从下而出的治法。

“其下者,引而竭之”

和法:

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以达到消除病邪的治法。

“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

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

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也。

温法:

通过温阳、祛寒或回阳等作用,使寒祛阳复,用治里寒证的治法。

“寒者热之”,“治寒以热”

清法:

通过清解热邪的作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法。

里热证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等。

“热者寒之”,“治热以寒”

消法:

通过消导和散结的作用,对气血痰食水虫等所成的有形之邪,使之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坚者削之”,“结者散之”

补法:

针对人体气血阴阳,或某一脏腑之虚损,给以补养的治法。

“虚则补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方剂的分类

北齐徐之才的“十剂”:

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

后又有“十二剂”:

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寒热。

方剂的组成

1、君药:

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

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

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

二是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和烈性。

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当病人不拒药时就不必用反佐药。

4、使药:

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

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5、常见的引经药:

桔梗(载药上行)--肺经;心经(如天王补心丹)

羌活――太阳经

柴胡――少阳经

白芷――阳明经

川芎――厥阴经

细辛、附子――少阴经(细辛:

性甚走窜,透表达里,搜剔筋骨而祛邪。

牛膝――引药下行,引气血下行

6、在组方体例上,君药宜少,一般只用一味,若病情复杂可用二味,但君药药味不宜过多,多则药力分散。

7、方剂的组成变化:

药味增减变化;药量增减变化;剂型更换变化。

01解表剂

总论

一、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治疗表证的方剂,同称为解表剂。

二、用途解表剂主要用于六淫病邪侵袭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

三、分类解表剂分为:

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四、注意事项

1、解表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煎煮不宜太久。

2、解表剂一般宜温服,服后取汗,以遍身微汗为佳,不可发汗太过,也不可发汗不彻。

(因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易耗气伤阴,甚则造成亡阴亡阳的危候。

3、若表邪未尽,而又出现里证者,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俱急者,当表里双解。

4、如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以透,疮疡已溃,虚性水肿,吐泻伤津等,均不宜使用。

5、服解表剂后,应注意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助取汗。

6、服解表剂之同时,应注意禁生冷、油腻之品。

第一节辛温解表

麻黄汤

组成:

麻黄(去节)9g 桂枝6g 杏仁(去皮尖)6g 炙甘草3g

方歌: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功用:

发汗解表(为主),宣肺平喘(为辅)。

主治:

外感风寒表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

麻黄汤主要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本方关键之处在于宣肺气。

表实证的症状皆是由于肺气不宣所致。

肺主气,合皮毛,通腠理。

外感风寒之邪束表,导致毛窍闭塞,卫阳被遏,不能达外,故而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又由于毛窍不透,故而肺气不能宣通,则上逆而为咳喘。

故治疗本病的最关键之处在于宣通肺气。

而本方之中,用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正可以治疗本病的主症;此外,由于本病卫强营弱卫气与邪气交争于外,导致卫气的病理性的亢盛,故但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表的桂枝为臣药,以助麻黄发汗之力,且可以调和营卫。

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配伍,一升一降,以增强宣肺平喘之功。

炙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即可调和麻黄杏仁的宣降特性,又能缓和麻黄桂枝合用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及正气。

“治肺不忘宣降”“麻黄无桂枝不温”“附子无干姜不热”

使用:

1、一般冬季使用;2、青壮年多用;3、北方多用;4、有咽痛者不能使用麻黄汤。

咽痛则表明有热,热证复用热药,则必然加重病情,故如此。

附方:

麻黄加术汤:

麻黄汤原方加白术12g,白朮: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苍朮:

燥湿健脾,祛风湿功用:

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主治:

风寒湿痹,身体烦疼,无汗等。

(即风寒表实证挾湿)注意!

本方中的白术可以用苍术代替。

东汉时期,苍术和白术是不分的。

麻杏苡甘汤:

麻黄6g,杏仁6g,甘草3g,薏苡仁12g。

功用:

解表祛湿。

主治:

风湿一身尽痛,发热,日哺所剧者。

这里不是阴虚潮热,而是湿邪所致的潮热。

日晡:

下午三点到七点

大青龙汤:

麻黄6g,桂枝6g,甘草6g,杏仁6g,石膏18g,生姜9g,大枣3g。

服后,取微似汗,汗出多者,用温粉扑之。

温粉:

龙骨、牡蛎、黄芪、麻黄根,共研细末。

功用:

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外有表寒,内有里热)主治:

外感风寒,不汗出而烦躁,身疼痛,脉浮紧。

用大青龙汤治之,中病即止。

三拗汤:

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

功用:

宣肺解表。

主治:

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华盖散:

麻黄、桑白皮、紫苏子、杏仁、赤茯苓、陈皮,甘草。

功用:

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

肺感风寒,咳嗽上气,痰气不利,脉浮者。

桂枝汤

组成:

桂枝9g芍药(白芍)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

方歌: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使邪从表而出)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鉴别症状,又如小便自利。

这里主要用于与外感风热证相比较。

),脉浮缓或浮弱者。

方解:

本证是由风寒束表,营卫不和所致。

外感风寒表虚证,《伤寒论》中称之为太阳中风,其病机为卫强营弱(是卫气与邪气交争的应急状态)。

外感风邪,风性疏泄,卫气失去其固护之性,不能固护营阴,致使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故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汗者,阳加于阴谓之汗也。

风寒在表,应以辛温发散之品以解表,但本证属于表虚,腠理不固,故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营为阴,卫为阳,调和营卫也即是调和阴阳,即祛邪调正兼顾治之。

方中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络,助阳化气为君药,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邪。

(解肌与解表是有区别的,用词解肌主要有两种情况:

1、病人汗出表证,由于腠理疏松,邪在腠理,用解肌。

2、透疹亦可用解肌,一般有解肌作用的药物都有透疹的作用。

而解表则是一个含义范围较宽的一个词,解表包括解肌,而解肌的主要位置在于腠理。

)用芍药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为臣药,是由于芍药有宜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的作用。

桂芍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辛温,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可以和胃止呕。

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甘平,可以补中益气滋脾生津(颇有滋养营阴之意)。

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使本方中除了桂枝芍药以外的第二对调和营卫的药对。

炙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

使用:

现在常用于半身汗出,效果颇佳;成人遗尿,加龙骨、牡蛎;以及遗精早泄等证。

讨论:

本证属外感风寒表虚以有汗出,为何复以桂枝汤发汗?

本证之汗是由于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阴失守,津液外泄所致。

外邪不去,营卫不和,则汗出不能止。

桂枝汤一面用桂枝轻微解肌发汗以使邪从表而出,另一方面有使用白芍敛阴固营,使营阴不得继续外泄,以达治病的目的。

此外,“病汗”和“药汗”是有区别的,“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热意,病汗虽久,不足以去病,药汗瞬时,而功乃大著,此其分也。

附方:

桂枝加桂汤:

桂枝汤原方中桂枝加至15g。

功用:

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主治:

太阳病误用温针或发汗过多而发奔豚。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汤原方中芍药加至18g。

功用:

调和气血,缓急止痛。

主治:

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阳,腹满时痛者。

九味羌活汤

组成:

羌活防风 苍术各9g 细辛2g 川芎 白芷 生地黄黄芩 甘草各3g

简捷记忆:

羌风白草细,芩川有苍生。

功用: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者。

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方解:

本方用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所致的病证。

风寒束于肌表,故恶寒发热、无汗头痛;湿邪郁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是兼有里热之象。

治则亦以发散风寒湿邪为主,兼清里热为辅。

方中羌活辛苦温,入太阳经,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

防风长于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为风药中之润剂;苍术辛苦温燥,可以发汗除湿;防风、苍术两药相合,协助羌活散寒除湿止痛,为臣药。

细辛性甚走窜,又搜剔筋骨之力,与白芷、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合用以散寒祛风,宣痹以止头身之疼痛。

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其中生地养阴生津凉血,二者合用防止诸药辛温燥烈之性,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而为使药。

本方的配伍特点:

升散药与清热药结合使用;体现了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本方主治四时感冒风寒湿邪,表实无汗而兼有里热证者。

以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有里热之象)为证治要点。

川芎“祛风先行血,血行风自灭。

”“凡带有风邪者,既可用防风.”

注意:

治口苦黄连多用,是因口苦多饮胃火所致,本方中用黄芩是由于本方所治病症皆属上焦,故如此。

附方:

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各6g,藁本、防风、甘草炙、川芎各3g,蔓荆子2g。

功用:

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

风湿在表,肩背疼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者。

香薷饮

组成:

香薷9g 白扁豆微炒 厚朴姜制各6g

功用:

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

阴暑。

恶寒发热,腹痛吐泻,头重身痛,无汗,胸闷,舌苔白腻,脉浮。

方解:

本方所治为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暑湿所致的阴暑证。

夏月感寒,邪滞肌表,则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等风寒表实证;夏月喜冷饮,湿伤脾胃,气机不畅,则胸闷泛恶,腹痛泄泻。

舌苔白腻则是寒湿之候,治之以外散肌表之寒邪,内化脾胃之湿滞。

香薷辛温芳香,可解表除寒,祛暑化湿,是夏月解表之要药。

(故香薷又称“夏月麻黄”)厚朴行气除满,内化湿滞,为臣药。

又用白扁豆健脾和中,祛湿消暑,为佐药。

加入少许酒同煎,意在增强散寒通经之力。

注意:

1、“有湿时一定要注意理气”

2、“有汗者禁用香薷散”

3、方剂中含有香薷的一定要冷服,以防格拒(引起呕吐)。

4、胖人多湿,故本方对于夏季胖人的感冒多用。

5、厚朴、枳实常相须为用消除痞满,其中厚朴除满,枳实消痞。

(痞:

堵塞,面积较小;满:

胀满,面积较大。

二者时常兼见。

6、阳暑与阴暑的区别:

阳暑-恶寒发热,大汗淋漓,忽然昏倒;阴暑-阳被阴遏所表现出的暑证。

附方:

新加香薷饮:

香薷6g,银花9g,鲜扁豆花9g,厚朴6g,连翘9g。

功用:

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主治:

暑温。

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舌苔白腻,脉浮而数者。

小青龙汤

组成:

麻黄去节9g 芍药9g 细辛6g 干姜6g 甘草炙6g 桂枝去皮9g 半夏9g 五味子6g

桂枝去皮:

是因桂枝毒在皮,故方中皆去皮用。

(《证治准绳》)

半夏洗:

半夏汤洗七次以去其燥性。

功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

外寒内饮证。

恶寒发热,无汗此为必备症状,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痛重,头面四肢浮肿(后三者为内饮的症候),舌苔白滑,脉浮者。

方解:

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证。

是由于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素有水饮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易使表寒引动内饮。

“形寒饮冷则伤肺”水寒射肺则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则有痞满之感;水留胃中,胃气上逆,故有干呕;水饮溢于肌表,故浮肿身重。

本方用麻黄、桂枝相须为君药,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温阳以利内饮之化。

干姜温肺化饮的同时其温性亦有助于除表寒、细辛性善走窜,既走表又达里为臣药,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五味子味酸而收敛酸敛护肺,芍药味酸而敛阴酸敛合营,方中用此二药是为防诸药温燥之性伤津。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1、痰饮的区别:

“质稠者为痰,质稀者为饮。

2、白芍配麻桂,酸敛合营,防止麻桂发散太过,保护营阴。

3、五味子配干姜、细辛,酸敛护肺肺为娇脏,因凡有水饮者,其正常之津液必定减少,故用白芍敛营。

4、本方可用于素有支气管炎、肺气肿的病人复感风寒之邪。

附方:

射干麻黄汤:

射干9g,麻黄9g,生姜9g,细辛3g,紫菀6g,款冬花6g,大枣3枚,半夏9g,五味子3g。

功用:

宣肺祛痰,下气止咳。

主治:

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音。

止嗽散

组成:

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9g甘草炒3g陈皮去白6g

简捷记忆:

止嗽散用桔甘前,荆陈紫菀百部研。

前:

可为白前或是前胡,白前性温,故风寒遗留的咳嗽用之佳;前胡性凉,多用于风热遗留之咳嗽。

功用: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

风邪犯肺证。

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方解:

本方证治为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后而咳仍不止者。

此时外邪十去八九,故微有恶风发热。

故治法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表之品。

方中紫菀止咳、百部润肺止咳,虽苦但不伤肺为君药,二者性温而不热,润而不寒,皆可止咳化痰。

桔梗善开宣肺气、白前长于降气化痰,二者协同使用,一升一降,使气机运转,复肺气之宣降,增强君药的止咳化痰之力,共为臣药。

荆芥可疏风解表,除在表之邪;橘红理气化痰,均为佐药。

甘草缓急和中,调和诸药。

1、“治肺勿忘宣降”

2、常用的药对组合:

宽胸――桔梗、枳壳;止咳――桔梗、白前或前胡、杏仁。

紫菀、款冬花――前者止咳,后者祛痰。

3、祛痰用橘白,止咳用橘红。

附方:

金沸草散:

旋覆花、麻黄、前胡各9g,荆芥穗12g、甘草、半夏、赤芍各3g,外加生姜三片,枣一枚。

功用:

发散风寒,降气化痰。

主治:

伤风咳嗽,恶寒发热,咳嗽痰多,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浮者。

第二节辛凉解表

银翘散

组成:

连翘15g银花15g 苦桔梗6g 薄荷6g 竹叶4g 生甘草5g 荆芥穗4g 淡豆豉5g 牛蒡子6g,鲜苇根汤煎。

方歌: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功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透表――荆芥穗、淡豆豉性微温,开毛窍,助邪外出,表邪通过此二药透表而出。

主治:

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方解:

重用连翘、银花为君药,既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作用,又具有芳香避秽的功效。

薄荷、牛蒡子可以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有发散解表之功若无汗者,可以加大用量,助君药发散表邪,透热外出,此二者虽为辛温之品,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反佐用之,可增辛散透表之力,为臣药。

竹叶清热除烦清上焦之热,且可生津,芦根功在清热生津,桔梗可宣肺止咳,三者同为佐药。

甘草和诸药。

清热除烦的力量:

栀子>竹叶>灯心草。

桑菊饮

组成:

桑叶7.5g 菊花3g 杏仁6g 连翘5g 薄荷2.5g 桔梗6g生甘草2.5g 芦根6g

方歌: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功用: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

风温初起。

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方解:

本方用治外感风热证。

治之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君药桑叶味甘苦性凉,疏散上焦风热,且善走肺络,能清宣肺热而止咳嗽。

肺热重则用霜桑叶。

菊花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杏仁、桔梗宣肺利气止咳,一升一降,三者共为臣药。

连翘清热解毒,薄荷疏散风热,芦根清热生津而止渴,三者共为佐药。

甘草和诸药。

1、银翘散与桑菊饮的异同:

前者解表清热之力强;后者配伍杏仁,故宣肺止咳之力强。

2、连翘-善散胸膈之热。

3、桔梗、杏仁配合使用其止咳之力逊于桔梗配白前。

麻杏石甘汤

组成:

麻黄9g 杏仁9g 甘草6g 石膏18g

麻杏石甘汤中麻黄与石膏的用量需成比例,可用1:

3(邪热闭肺、无汗)或1:

5(邪热壅肺、有汗),重用石膏制麻黄之温性,去性存用。

功用:

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主治:

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方解:

麻黄辛苦温,宣肺解表而平喘;石膏辛甘大寒,清泻肺胃之热以生津,两药相辅,共为君药。

石膏倍于麻黄制麻黄温热之性,使整方不失为辛凉之剂,麻黄得石膏则宣肺平喘而不助热。

杏仁味苦,降利肺气而平喘,与麻黄选降相因。

甘草和诸药。

现代应用以本方加清热解毒药治疗小叶性肺炎。

附方:

越婢汤:

麻黄9g,石膏18g,生姜9g,甘草5g,大枣5枚。

功用:

发汗利水。

主治:

风水。

一身悉肿,恶风,脉浮,不渴,自汗,无大热者。

柴葛解肌汤

组成:

柴胡6g 葛根9g 甘草3g 黄芩6g 羌活3g 白芷3g 芍药6g 桔梗3g

方歌: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功用:

解肌清热。

主治:

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

恶寒渐轻,身热增盛略有寒热往来之意,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者。

方解:

本证为风寒表邪未解,又化热入里。

病邪在肌表,为太阳、少阳、阳明三经合病。

当以辛凉解肌,兼清里热治之。

柴胡、葛根解肌清热为君药;羌活、白芷散表邪而治头痛,黄芩、石膏清泻里热,共为臣药;白芍、甘草酸甘敛营,以防疏散太过;桔梗宣利肺气;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佐药。

甘草又能和诸药。

1、合病与并病的区别:

合病-两经或两经以上的症状同时出现;并病-一经的症状未愈又出现另一经的症状。

2、本方的证治要点在于:

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眼眶痛、鼻干、脉浮微洪。

3、方中柴胡、黄芩为和解少阳之药;石膏、白芷治疗阳明经;羌活、葛根治疗太阳经。

升麻葛根汤

组成:

升麻10g 葛根10g 芍药6g 炙甘草3g

功用:

解肌透疹。

主治:

麻疹初起。

疹出不透,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脉数。

方解:

麻疹为阳毒,以透为顺。

升麻入肺胃经解肌透疹为君药。

葛根入胃经,解肌发表,升津除热为臣药。

芍药合营。

炙甘草增强芍药益阴之力,又可调和诸药。

现代应用治疗单纯性疱疹甚至是带状疱疹。

附方:

竹叶柳蒡汤:

西河柳6g,荆芥穗4g,葛根5g,蝉蜕3g,炒牛蒡4.5g,知母3g,薄荷叶3g,玄参6g,甘草3g,麦冬9g,淡竹叶1.5g。

功用:

透疹解表,清泻肺胃。

主治:

疹出不透,喘咳,烦闷躁乱,咽喉肿痛。

第三节扶正解表

败毒散

组成: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茯苓 桔梗 人参各9g 甘草5g

方歌:

人参败毒茯苓甘,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简捷记忆:

活芎参茯草梗,二胡枳荷羌攻。

功用: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

气虚外感证。

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方解:

本证证治正气素虚,又外感风寒湿邪所致的气虚外感的病证。

治之当以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方中用二活为君药,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川芎行气祛风,柴胡疏散解肌退热,为臣药,以助二活驱散外邪。

桔梗宣肺,枳壳降气,前胡祛痰,茯苓渗湿,有宣有降,并以祛痰渗湿,以宣利肺气,皆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生姜、薄荷为引,以助解表,为佐使之品。

方中人参亦属佐药,但意义有二:

扶助正气以祛邪外出;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1、本方还可以用治外邪里陷所致的痢疾。

其证为外邪从表陷里,用此方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

此为“逆流挽舟”之法。

2、本方又名人参败毒散。

附方:

荆防败毒散:

羌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各5g,甘草3g。

功用:

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以及时疫疟疾、痢疾、疮疡具有风寒湿表证者。

参苏饮

组成:

人参 紫苏叶 葛根 半夏 前胡 茯苓各6g 木香 枳壳 桔梗 陈皮 炙甘草各4g

方歌: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干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功用:

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

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膈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舌苔白,脉弱。

方解:

苏叶、葛根为君,发散风寒,解肌透邪。

前胡、半夏、桔梗止咳化痰,宣降肺气;陈皮、枳壳理气宽胸,为臣。

人参益气,扶正托邪;茯苓健脾,渗湿消痰;木香行气,醒脾畅中;甘草补气安中,和诸药。

再造散

组成:

黄芪6g 人参3g 桂枝3g 甘草1.5g 熟附子3g 细辛2g羌活3g 防风3g 川芎3g 煨生姜3g。

另枣二枚,加赤芍共煮。

方歌: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

简捷记忆:

再造桂枝汤,芪附芎人羌辛防。

功用:

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主治:

阳气虚弱,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方解:

方中人参、黄芪、附子补气助阳,既能助药势以鼓邪外出,又可预防阳随汗脱;桂枝、细辛、羌活、川芎、防风疏风散寒,以解表祛邪。

芍药合营,炒则寒性减,起佐制之功;煨生姜温胃,大枣滋脾生津,合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调营卫而资汗源。

甘草和诸药。

1、细辛为阳虚外感之必用药。

2、为防药运无力,故用川芎。

附方: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6g,附子9g,细辛3g。

功用:

助阳解表。

主治:

少阴病始得,反发热,脉沉者。

加减葳蕤汤

组成:

生葳蕤(玉竹)9g 生葱白6g 桔梗5g 东白薇3g 淡豆豉9g 苏薄荷5g 炙甘草1.5g 红枣二枚

方歌: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慰。

功用:

滋阴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