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选修五笔记综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13774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3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选修五笔记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地理选修五笔记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地理选修五笔记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地理选修五笔记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地理选修五笔记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选修五笔记综述.docx

《地理选修五笔记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选修五笔记综述.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选修五笔记综述.docx

地理选修五笔记综述

选修五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书P4-P8)

定义:

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并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

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自然原因

条件人为原因

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或资源破坏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沉降、火山喷发

气象灾害:

热带气旋、干旱、寒潮、龙卷风、冰雹、暴风雪

分类洪涝灾害:

大雨或融雪、凌汛、海啸、风暴潮

自然灾害海洋灾害:

海啸、风暴潮、赤潮、海水倒灌

生物灾害(农业灾害、林业灾害):

病虫害、鼠害、蝗虫

人员伤亡

影响财产损失(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

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具有严重的危害性——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特点具有突发性和渐发性

具有区域性

具有联系性(连续发生)

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

1、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含义:

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

构造变动90%

成因火山喷发

人为活动

陨石冲击

(一)地震震级:

地震的强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规模、测量震级越大

烈度:

地震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震中距越近

震源深度越浅

房屋、工程建筑质量越差

环太平洋地震带:

亚欧板块、美洲、南极洲、印度洋、太平洋

分布:

板块交界处——范围大、影响广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亚欧板块、非洲、印度洋

含义:

发生在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利于水流汇集——地形条件

(二)泥石流形成条件有大量的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地表条件

多暴雨或冰雪融水——气候(径流)条件

分布:

山区雨季降雨高峰期或连续降水之后

特点:

突发性

含义:

斜面上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地势起伏较大(20°-40°)——地形条件

(三)滑坡形成条件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比较破碎——地表条件

植被破坏严重

分布: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特点:

渐变性、突发性

2、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含义:

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的低气压漩涡,其强度以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确定

形成条件有广阔的热带洋面(海水通过蒸发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

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构(促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致雨)

(一)热带气旋分布: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5°-20°水温较高的洋面上最易发生

源地:

5°-20°热带、副热带

多发季节:

夏、秋

灾害:

狂风暴雨、风暴潮、洪涝、海啸、破坏农业及交通通信设施(※可缓解旱情)

含义: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所造成的大范围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冻害、雨雪等现象

发生季节:

秋、冬、春(对农业影响最大:

春、秋)

(二)寒潮影响范围:

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除藏、滇、台、琼)

危害:

使通信和电力受损

冬半年高纬度地区,昼短夜长,受太阳辐射少

成因冰雪覆盖,反射率高

太阳高度角小

含义:

因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牧草等农作物生长的需要,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产的灾害

危害:

不仅农业受灾,严重的还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

(三)旱灾分布:

降水变化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最严重)、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华北地区春旱的成因春季降水少(与南方比)

探究春季蒸发旺盛(与东北比)

江淮地区伏旱的成因:

雨带推移到北方,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蒸发旺盛

含义:

由于降雨、融雪、冰凌、风暴潮等引起的洪流和积水造成的危害(洪水灾害和涝渍灾害)

(四)洪涝分布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江河两岸,特别是河流中下游和地势低洼的地区

灾害:

淹没农田、道路、房屋,引发其他的灾害

3、海洋灾害:

(一)灾害性海浪含义:

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和强冷风等引起的海浪(浪高3米以上)

灾害:

掀翻船只、摧毁海岸工程、给海上航行、施工、渔业捕捞和军事活动等带来危害

含义:

由于强烈大气扰动,引起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现象

(二)风暴潮分类:

热带气旋风暴潮(台风风暴潮);温带气旋风暴潮

分布:

太平洋、印度洋和西北大西洋沿岸地区;美国、中国、孟加拉国(最严重)

含义:

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引起巨浪

(三)海啸分布:

80%~90%发生在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国家也常有发生

(四)赤潮:

海水中某些微小的微型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在一起而引起

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4、生物灾害(农业或林业灾害):

(一)虫害常见农作物害虫:

蝗虫、黏虫、水稻螟虫、棉铃虫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

常见森林害虫:

松材线虫、松毛虫、天牛等,被人们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

田鼠

野栖鼠草原鼠

分类林鼠

(二)鼠害家栖鼠

危害:

造成农作物减产、森林和草原破坏;还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5、世界主要自然灾害:

(一)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

(三)世界各大洲主要的自然灾害:

(二)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利:

抑制或减轻

一、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弊:

加剧或引发,甚至导致多种人为自然灾害的发生

(如:

不合理开采、过度开垦,加剧洪涝)

2、

人类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

1.破坏森林和草原水土流失——→地质灾害、旱涝灾害加剧

风蚀沙化——→沙尘暴灾害加剧

2.城市规模扩大、建筑物增多、排放热量集中——→城市热岛效应——→河流现象显著

3.人类工农业生产、生活产生的含有氮磷的污水排入海洋——→海域水体营养物质增多,海洋浮游生物爆

发性繁殖——→赤潮——→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渔业减产

4.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大面积破坏植被——→全球变暖

5.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

3、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治、减轻:

(一)人类合理利用土地,生态建设(如:

植树造林)

修水利工程使得径流量稳定,减轻洪涝灾害

修桥梁、涵洞、护坡和堤坝等工程,减少泥石流发生

(二)人类防灾减灾措施炮击云层驱散形成冰雹的强积雨云,防止冰雹产生

利用温室、覆盖、烟熏等办法防止霜冻

培育良种,合理使用农药预防和减轻农林病虫害等

(三)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本身的易损程度

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第一节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

一、地震的分布与危害分布:

多发,很不均匀,呈明显带状(西多东少;新疆、青藏、华北、台湾多发)

危害:

严重,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东重西轻)

分布:

云南省西北、东北山区、四川省西部、陕西省南部秦巴山区、甘肃省南部白

龙江流域、辽宁省东部山地、西藏自治区喜马拉雅山地

二、泥石流的分布与危害(特点:

山区、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地势陡峻、地

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

危害:

冲毁城镇、乡村、矿山,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损坏农

作物、耕地及林木,堵塞河道、阻断航运、引起洪涝灾害

三、滑坡的分布与危害分布:

云南、四川、贵州、黄土高原、秦岭—大巴山地区

危害:

掩埋房屋,造成人畜伤亡;摧毁城镇、工厂、矿山;破坏铁路、公路、航道,

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土地、森林、植被等

4、分析某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方法:

1.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

2.地貌类型多变(山地地形为主),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

3.坡面物质松散

4.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

5.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不合理的人为活动

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1、

台风:

 

1.登陆地区:

东部沿海

2.影响范围:

太行山—伏牛山—武陵山—苗岭以东【粤、琼、浙、台、闽(最严重);苏、桂(其次)】

3.生成源地:

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菲律宾群岛以东)我国南海海域

移动方向登陆地区

从生成地向偏西方向移动粤、琼

4.移动路径从生成地向西北方向移动浙、台、闽

从生成地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再向东北方向移动东部沿海

5.多发季节:

夏、秋

强风:

颠覆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木、刮断电线

6.危害暴风雨:

导致巨大洪涝灾害

风暴潮:

冲破海堤、引起海水倒灌,导致土壤盐渍化、农田受损

7.益处:

带来丰沛的降水,缓解旱情,提供充沛的水资源

气象卫星等加强监测

准确地发布预报、警报

8.防御措施加固沿海堤防

增强建筑物的牢固程度

海上船只及时返港

户外活动停止,赶紧进入室内

2、寒潮——反气旋:

1.多发时间:

9月至次年5月(春秋季有两个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

2.生成源地:

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冬半年高纬度地区,昼短夜长,受太阳辐射少

成因冰雪覆盖,反射率高

太阳高度角小

西路:

从新疆西部进入我国,直接向东移

3.移动路径西北路:

从新疆北部进入,向东南经黄河河套进入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中下游

北路:

从北方直接南下

西北

4.影响范围逐渐减少

东部季风区

使农作物、果木等遭受严重冻害

5.危害大雪、冰冻:

牲畜死亡、交通堵塞、电力和通信中断

大风:

(沿海地区)风暴潮、海上翻船事故

6.益处:

低温冻死病虫害、发电

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做好防寒防风准备

城市交通做好应急预案

7.防御措施农、牧区的牲畜、农作物做好防寒准备

海上船只返港

电力、电信部门及时对损毁的基础设施进行抢修

3、

旱灾:

 

1.分布地区:

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

华北

2.多发中心华南

西南

江淮地区

3.特点:

面积广,但分布不均

东北:

春旱为主,夏秋次之(原因:

大部分地区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

4.时间江淮地区:

伏旱农作物在生长期,用水量大)

西南、青藏高原:

秋、冬、春

影响农业生产

5.危害人畜饮水困难

林业、渔业、水电工业受影响

影响生态环境、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

6.措施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

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

7.夏季风的进退直接影响雨带的推移推移速度快:

北涝南旱

推移速度慢:

北旱南涝

 

4、洪涝:

东部多,西部少

1.分布特点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

平原多,高原山地少

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秋季节;南方雨季长,降水量大

2.分布差异的自然原因副热带高压活动异常,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东部平原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流速慢,流量大,排水不畅

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围湖造田

两广闽台(次数最多、范围最大)

湘赣北部

3.五个多发区苏浙沿海与闽北

淮河流域

海河流域

4.多发季节:

5.危害频次高,范围广,造成损失最严重

冲垮河堤、交通等设施,淹没农田、房屋,造成人畜伤亡、财产损失

抗洪抢险,加固大堤

紧急救助被困群众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

6.措施工程措施修建水库,退耕还湖

修建分洪、滞洪、蓄洪区等

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

非工程措施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

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

实行防洪保险等

第三节中国的海洋灾害

1、风暴潮:

影响我国的风暴潮

2、灾害性海浪:

影响我国的灾害性海浪

3、赤潮:

多发地区:

渤海湾、辽东湾、杭州湾、珠江口、黄海北部近岸、厦门近岸

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

1、虫害:

(一)农作物害虫:

1.蝗虫:

(1)分布:

(以北方为主)渤海黄海的沿海滩涂;河北山东低洼地区;黄、淮、海沿岸低地

(2)危害:

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吃光庄稼,毁坏草场,影响农业生产,吃光树叶,影响树木生长

(3)防治:

①生物防治——利用蝗虫的天敌微孢子虫灭蝗;牧鸡牧鸭,取食蝗虫

②化学防治——喷洒农药

③人工捕杀——夜晚篝火焚烧

④农业防治——减少蝗虫食物源、生存地、产卵地

2.水稻螟虫:

(1)分布:

(以南方为主)秦岭—淮河线以南;近年发生范围向北扩大

(2)危害:

导致水稻大面积死亡

(3)防治:

①生物防治——放养天敌

②化学防治——喷洒农药

③农业防治——清除田间杂草、合理排灌水、选用抗虫品种

3.黏虫:

(1)分布:

广大东部地区

(2)危害:

范围广、频次高、危害大;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3)防治:

①生物防治——利用和保护天敌

②化学防治——喷洒农药

③人工捕杀——食物诱杀、灯光诱杀

(二)森林害虫:

1.松毛虫:

(1)我国松毛虫主要种类:

马尾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云南松毛虫、赤松毛虫等

(2)分布:

油松毛虫——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处,第二级阶梯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除新疆北部)

落叶松毛虫——中温带

赤松毛虫——暖温带

马尾松毛虫——热带、亚热带

(2)危害:

不仅对森林工业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2、鼠害:

1.特点:

分布广、种类多、危害重

2.危害:

(1)糟蹋粮食、造成农作物减产

(2)破坏森林和草场;危害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

(3)传播疾病危害人类健康等

3.防治:

(1)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虫控制或杀灭害鼠种群数量

(2)化学防治——利用药物

(3)物理措施——人工器具捕杀

(4)综合防治——采用多种防治技术

3、棉铃虫:

1.我国棉花主产区:

新疆、华北、江淮

2.我国棉铃虫严重危害区:

黄河流域棉产区、新疆棉产区

4、生物入侵:

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健康、危害经济发展

第五节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灾害种类多样,灾次频发

一、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受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

地域差异显著

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交汇处

二、中国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原因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

山区面积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季风气候不稳定,导致我国旱涝频繁

3、我国的自然灾害:

地震:

105°E以西,华北及部分沿海地区、岛屿

洪涝:

大江、大河中下游平原

(一)分布差异旱灾:

西北、华北、华南、东北中部、西南东部

海洋灾害:

东海海域

地质灾害:

第二阶梯,尤其是一、二阶梯与二、三阶梯的过渡地带(西南)

(2)危害差异:

1.损失:

东部>中部>西部

2.西部地区自然灾害的直接危害较轻,但引发的资源、环境破坏效应最为显著

4、

自然灾害分区:

五、华北平原——我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1.发生旱灾的原因: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较大——我国旱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2.发生洪涝的原因:

降水多的年份,以暴雨为主的降水形式,低平的地势,众多的洼地

——我国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3.还有地震、干热风、虫害、鼠害,沿海还受台风的影响

第三章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中国防灾与减灾的主要手段、成就和对策

1.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发生频率高——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防灾:

“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3.减灾:

“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

一、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与成就:

(一)灾害监测:

1.地位:

防灾减灾工程的先期性措施

2.监测手段:

卫星与航空遥感监测、地面网监测、水面和水下监测等

(2)灾害预报:

1.地位:

减灾准备和各项减灾行动的科学依据

2.分类:

近期、中期、长期预报

(3)防灾:

1.定位:

是灾前为有效减少灾害损失采取的防避措施

2.内容:

准备救灾物资和确定物资储备地点

3.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

天津、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西安

4.救灾物资:

生活、救生、医用、取暖御寒物品

(4)抗灾:

1.含义:

运用修建工程设施等各种手段来抵抗自然灾害

2.例如:

(1)修建水利工程——抵抗洪涝和干旱灾害

(2)修建三北防护林工程——抵抗荒漠化等灾害

(3)修建护坡、坡体加固工程——抵抗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5)救灾:

1.含义:

灾害发生后对灾民进行救护和救济,对损坏设施进行抢修,以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2.内容:

设计救灾计划、科学调度和组织协调救灾物资和救灾力量等

(6)灾后重建:

1.含义:

自然灾害发生后开展的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的活动

2.救助形式:

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国际救济等

二、防灾减灾的对策:

(一)建立灾害管理系统:

1.主要包括:

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灾害应急管理系统(防灾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

2.我国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

(1)大灾:

由中央直接指挥、统一部署,各部门分工负责,军队积极参与

(2)一般灾害:

由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以地方为主、中央为辅的模式管理

(3)国家减灾中心,将成为我国灾害信息收集、综合、制作、发布的权威机构,直接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

决策服务

(二)实施减灾策略:

1.加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报:

必须把所有的自然灾害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构建灾害综合监测预报系统

2.大力推进减灾系统工程:

减轻自然灾害是一项系统工程,除包括主要防灾减灾基本手段外,还包括立法、保险、灾害教育、规划等,

必须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其他方面统一规划、系统安排

3.实行减灾分区管理:

(1)城市地区——减灾的首要目标

(2)东部沿海地区——减灾的重点地区

(3)中部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大江大河防洪工程、抗旱排涝工程及重要防灾工程设施

(4)西部和北部地区——加强区域环境保护,改善自然环境,重点防干旱、防风沙、防植被退化和荒漠化

4.减灾要与资源开发、环境建设统筹规划

5.加强减灾法制建设,提高全民减灾意识

6.加强国际合作

3、中国纺织气象灾害的五项重要措施:

1.完善综合观测系统,大力提高估测准确度

2.警报、预报、预测及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3.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在第一时间发布预警信息

4.完善防御预案,不打无准备之战

5.防灾减灾法制工作体系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第二节地震和台风灾害的防避

 

1、地震灾害的防避:

由于目前还没有一套比较准确的预报系统,地震往往会造成重大的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

1.关注地震预报和地震前兆——把握震前10多秒的时间

2.室内:

(1)不同位置的防避:

①门口或平房的窗口附近:

迅速跑到室外的空旷区

②其他情况:

选择易形成三角空间之地躲避

(2)注意事项:

①用被子、枕头等柔软性物体护住头部,用衣服、手帕等捂住口鼻

②关闭电源和煤气管道阀门

③在公共场所:

切忌拥向出口

④如被埋压在废墟下:

保持畅通,自己设法脱离险境或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⑤如被埋压在废墟下的时间较长:

尽量寻找食品和水,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

3.室外:

(1)迅速向地形开阔的地方转移,寻找上风向并靠近水源的地方

(2)避开高大建筑物、狭窄巷道、围墙,尽量远离高压线、变压器、烟囱

(3)山区的居民应注意山崩、滚石、滑坡、泥石流的威胁

4.其他情况:

地震多发区的家庭,应当为每个家庭成员准备一个应急包和一张应急卡片,不要在门口、楼道、

走廊等处堆放杂物,以保持通道畅通

5.基本方针:

预防为主

2、台风灾害的防避:

台风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自然灾害,及时准确的预报,对于减少台风危害极为重要

1.听到台风警报后:

不要外出、海滩游泳、驾船出海;海上航行的船只应尽快靠岸,如不能,采取“停”(滞

航)、“绕”(绕道航行)、“穿”(抢在台风到来之前迅速通过)

2.台风袭击时:

(1)外出的人:

尽快回家

(2)室内:

①不要接近窗户(尤其是向风的窗户)

②“台风眼”过境,请勿放松警惕

3.台风到达之前:

对房屋、建筑物进行检查、加固

第三节地理信息技术与防灾减灾

1、建立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作用:

灾前预警、实时跟踪、灾后评估并提出减灾决策建议

2.组成:

气象监测网、地震监测网、水文监测网、海洋环境监测网等

2、运用高科技防灾减灾:

1.遥感技术(RS):

(1)特征:

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动态性强

(2)功能:

可以多波段、多时相、全天候地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

(3)应用:

台风、沙尘暴、森林火灾、病虫害、洪涝、干旱等多种灾害的监测

2.地理信息系统(GIS):

(1)特点:

①采集、管理、分析、输出地理空间信息

②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动态预测

(2)功能:

进行空间信息的采集、存储和管理、动态分析、模拟空间现象

(3)应用: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

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3.全球定位系统(GPS):

(1)特点:

全天候、全球性、全能性、连续性、实时性

(2)功能:

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及速度和时间数据

(3)应用:

灾害监测、评估、预报与灾害信息管理

4.地理信息技术:

(1)作用:

灾害监测、评估、预报、灾害信息管理,实现监测—评估—预测—预警的智能化、自动化、网络

化,从而大大提高灾害管理水平和防灾减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5.其他高新技术:

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开发技术、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