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古诗文阅读经典.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1356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人教版古诗文阅读经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古诗文阅读经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古诗文阅读经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古诗文阅读经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古诗文阅读经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人教版古诗文阅读经典.docx

《初中语文人教版古诗文阅读经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人教版古诗文阅读经典.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人教版古诗文阅读经典.docx

初中语文人教版古诗文阅读经典

行路难

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作用是什么?

答: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

举例说明。

答:

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3.①诗中采用“”和“”(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②诗中名句“,”表现出诗人的性格。

答案:

①垂钓碧溪乘舟梦日(1分,每对一空0.5分)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信(答“积极”“豁达”“倔强”“乐观”等也可)(1分,每对一空0.5分)

4.诗人用来比喻理想与现实相矛盾的诗句是

答案: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5.诗中名句表达出诗人的乐观的性格。

答案: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为对同学的临别赠言,结合本诗,谈谈你想表达的情感。

答案:

原句表达诗人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作为赠言,是希望好友坚信自己的能力,对人生充满希望。

 

备注:

闲来两句:

传说吕尚(姜太公)末遇周文王时,曾一度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

乘舟梦日边:

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

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李白借此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

《春望》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真切动人。

1、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者用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的强烈思念。

答案:

抵万金妻子儿女

2、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答案:

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3、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

“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

“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4、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答案: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续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讯,此时的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抵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感。

“家书抵万金”,写出了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5、“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案: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6、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

7、《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

“望”的内容是:

____,____;“望”中所想的句子是:

_____,。

答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8、《春望》一诗的主题是____;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

答案:

伤感国事,怀念家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9、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案: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含义:

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对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A)

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爽心悦目。

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

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

1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这首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

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

C.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D.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12.结合全诗,体会“望”的两层含义。

答案:

一方面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渴望和期盼,即“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写作手法: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矛盾的情绪。

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委婉的表达出来,苍凉而悲壮。

2.思想情感:

描绘了边塞风光的奇异独特,渲染了边地的萧条萧杀、荒漠寂寥,从而为下文抒发感情作铺垫烘托。

下阕着重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表现了词人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情怀。

3.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

(2分)

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C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

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5.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四面边声连角起将军白发征夫泪

6.

(1)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崇山峻岭.。

译文:

(2)燕然未勒归无计。

指刻石记功,办法。

译文:

7.本词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近的诗句是:

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8.本词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两句解释了全词的核心内容,表达了作者和征夫的矛盾心理。

9.解释: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并说说你的理解。

面对浊酒一杯,映着将士们花白的头发和泪水。

表现了将士壮志难酬,怀念故乡的心情。

10.: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此句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面对浊酒一杯,映着将士们花白的头发和泪水。

表现了将士壮志难酬,怀念故乡的心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

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B2、A

3.解释并译文:

①把酒问青天,②起舞弄清影,③此事古难全。

端起做出完美

4.划分句子节奏:

①不知天上宫阙②何事长向别时圆,③千里共婵娟。

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的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由上阕的写景转到下阕的议论抒情。

6.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能否换成出字,为什么?

不能。

“弄”字用的非常好,,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

月亮,也有阴晴圆缺。

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

这两句,演绎自然物理,阐释悲欢离合,意境豁达,令人玩味不尽。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第联。

(1分)第二联(或颔联)

2、“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3分)

3.律诗中的第二联又称颔联、第三联又称联。

律诗对这两联在形式方面的特殊要求。

答案:

颈联对仗。

(2分)

4.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诗人以“风飘絮”比喻,以“雨打萍”比喻(2分)

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2分,意思对即可)

5.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分析。

(2分)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2分,言之有理即给分。

6.划分句子节奏:

干戈寥落四周星。

零丁洋里叹零丁。

7.概括描写诗人被捕前的经历的句子: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8.概括民族崇高气节句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9.颔联上下句有何联系?

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国家上合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按时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比喻。

10简要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现了作者生前无愧,死后无憾,光明磊落,浩气长存的伟大民族气节。

翻译: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身世遭遇好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赏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

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

诗的开头,回顾身世。

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

接着追述战斗生涯:

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

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

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

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

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死的呢?

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

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义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

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

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受苦。

中心:

本散曲由潼关而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心。

品评:

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

张养浩晚年在陕西赈济饥民时,写了九首怀古曲。

这是最有名的一首。

①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写山川的壮美,赋于它以强烈的感情。

使人心灵震撼。

②“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

③从潼关向西,“望西都,意踌躇”。

长安是几代古都,作者登高伫望,思古之情油然而起。

④“伤心秦汉经行处”两句,是说遥望秦代、汉代乃至历代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万千。

此曲不只是一般地抒发兴亡之感,而且一针见血,揭示出兴亡后面的历史真谛: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八个字,鞭辟入里,回应起首两句,抚今追昔,显得心情沉重,同时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社会黑暗的批判和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写作手法:

怀古讽今,揭示主题;融感慨于叙述和议论中,运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

1划分句子节奏:

波涛如怒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伤心秦汉经行处,经过,译文:

途经秦汉旧地,引发无限伤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兴盛。

译文:

一个朝代兴盛,百姓受苦;一个朝代灭亡,百姓还受苦。

3.表现主题的句子: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字用得好,理由是什么。

峰峦如聚。

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

波涛如怒:

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5.如何理解兴,百姓苦?

一个朝代兴起,往往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而且统治者骄奢淫逸,这都要加重百姓负担,从而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故云“兴,百姓苦”。

(意近即可)

6.曲子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

在潼关路上望西都,自然引发历史兴亡的感慨;写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代王朝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突出了主题。

使至塞上(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

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注释:

①使至塞上:

奉命出使边塞。

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②使:

出使。

 ③单车:

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④问边:

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⑥居延:

地名。

⑦征蓬:

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⑧归雁:

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

 ⑨大漠:

大沙漠。

⑩长河:

黄河。

 ⑾萧关:

古关名。

⑿候骑:

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⒀都护:

官名。

⒁燕然:

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⒂烟:

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赏析:

王维奉命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途中所作。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

“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

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包含多重意蕴。

借蓬草自喻,写飘零之感。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

“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

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第一画面是大漠孤烟。

置身大漠,极目远眺,但见“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字。

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

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1]

1、诗人写“征蓬”、“归燕”有何用意?

答:

诗人借“征蓬”、“归雁”表达自己飘零在外的思乡之情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句为何能传诵千古?

答:

此句写塞外大漠中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

大漠孤烟劲拔、坚毅;长河落日亲切而又苍茫。

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又把作者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3、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

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

“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4、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轻松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

(60左右字)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

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要紧扣诗句,写出阔大境界,有文采)

6、《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

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道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

”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

为什么?

有道理。

因为这段话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解说了“诗中有画”的特点,理解意境,必须展开想像和联想,在头脑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才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注释:

①、王昌龄:

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②.、左迁:

古时尊右而卑左,故称贬官降职为“左迁”③、龙标:

唐代县名,在今贵州锦屏县,现保存有龙标书院,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④、杨花:

柳絮。

⑤、子规:

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⑥、五溪:

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⑦、夜郎:

汉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称为夜郎。

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⑧、闻:

听说

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那里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对你的忧愁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诗词赏析: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是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

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五溪指湖南西部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

龙标县当时是少数民族杂居之地。

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三、四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1、“左迁”一词的意思是降职(或贬官)。

2、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既点明了作诗时间,又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抒发了离别的忧伤等。

3、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C)

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的地方。

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代夜郎国,以见其僻远。

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

D、这是一种艺术的想像,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4、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

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5.划分句子节奏: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6.杨花落尽子规啼,鸣叫。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

我寄愁心与明月,托付。

让我把对你的忧愁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贬官、降职。

7.本诗中既能表明暮春景象又渲染了凄惨离愁的诗句是:

杨花落尽子规啼,。

8.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予明月?

作者心中充满了愁思,无人理解,只有将将这种愁思托之于明月;人隔两地,难以相见,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

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带给朋友,别无它法。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人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岳:

泰山。

岱宗:

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齐、鲁:

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即山东地区。

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山东地区。

青未了:

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

天地万物的主宰者,这里只大自然。

钟:

聚集。

神秀:

(指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

 阴阳:

阴指山之北,水之南;阳指山之南,水之北。

这里指泰山南北。

割:

夸张。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

黄昏和早晨。

荡胸:

心胸摇荡。

决眦(zì):

极目远望。

决:

裂开。

眦:

眼角。

会当:

该当,定要。

凌:

登上。

译文: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

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由于大自然的偏爱,给了这儿神奇秀丽的景色,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层层云升腾,心胸荡然,极力张大眼睛把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俯瞰群山会是多么渺小!

赏析: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

“齐鲁青未了”,在古代齐鲁两国境外还能望见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钟”字,将大自然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