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9100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docx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docx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

《道德经》52个成语,洞见老子的思想智慧

 【约2500多年前的一天,一位老者,骑着青牛,来到函谷关前。

关令尹喜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过关。

来人正是老子。

他迎入老子,斋戒问道,并请老子著书,以惠后世。

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授之,遂去,不知所终。

这短短的五千言,便是对后世影响巨大的《道德经》……】

  

  1、玄之又玄

  

  【解释】:

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出自】:

第一章: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有无相生

  

  【解释】:

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也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阴阳相生的关系。

  

  【出自】:

第二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3、功成不居

  

  【解释】:

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

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自】:

第二章:

“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

  

  4、和光同尘

  

  【解释】: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出自】:

第四章: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天地不仁

  

  【解释】:

天地无私,在天地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

  

  【出自】: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6、天长地久

  

  【解释】:

形容时间悠久。

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自】: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7、上善若水

  

  【解释】:

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出自】: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8、金玉满堂

  

  【解释】:

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自】:

第九章: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9、功成身退

  

  【解释】:

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

  

  【出自】:

第九章: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0、目迷五色

  

  【解释】:

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

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出自】: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11、宠辱若惊

  

  【解释】:

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

  

  【出自】: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2、视而不见

  

  【解释】:

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

  

  【出自】:

第十四章:

“视而不见,名曰夷。

  

  13、听而不闻

  

  【解释】:

听到了就像没听到一样。

形容漠不关心,不在意。

  

  【出自】:

第十四章:

“听之不闻,名曰希。

  

  14、涣然冰释

  

  【解释】:

象冰遇热消融一般。

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出自】:

第十五章:

“涣兮若冰之将释。

  

  15、虚怀若谷

  

  【解释】:

意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出自】:

第十五章: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16、绝圣弃智

  

  【解释】:

指把头脑中的权威概念消灭掉,让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观点,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

  

  【出自】: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17、少私寡欲

  

  【解释】:

减少私欲之意。

  

  【出自】:

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8、相差无几

  

  【解释】:

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

  

  【出自】: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19、如登春台

  

  【解释】:

春台:

美好的旅游、观光的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

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

  

  【出自】:

第二十章: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20、飘风骤雨

  

  【解释】:

指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

  

  【出自】:

第二十三章: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1、余食赘行

  

  【解释】:

余食,即剩饭;赘,即多余;行,古多作形解。

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出自】:

第二十四章: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22、天大地大

  

  【解释】:

形容极大。

  

  【出自】:

第二十五章: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23、道法自然

  

  【解释】:

指大道以其自身为原则,自由不受约束。

  

  【出自】:

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4、知白守黑

  

  【解释】:

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

  

  【出自】:

第二十八章: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25、去甚去泰

  

  【解释】:

指做事不能太过分。

  

  【出自】:

第二十九章: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26、天道好还

  

  【解释】:

天道:

天理;好:

常常会;还:

回报别人。

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恶终有报应。

  

  【出自】: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27、佳兵不祥

  

  【解释】:

意为好用兵是不吉利的,即好战非祥事。

  

  【出自】: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8、知止不殆

  

  【解释】:

指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出自】:

第三十二章:

“知止可以不殆。

  

  29、自知之明

  

  【解释】:

指了解自己的情况,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出自】: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0、淡而无味

  

  【解释】:

泛指菜肴清淡无味。

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出自】:

第三十五章:

“淡乎其无味。

  

  31、将夺固与

  

  【解释】:

固,同“姑”。

要想得到,必先给予。

  

  【出自】:

第三十六章:

“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32、无中生有

  

  【解释】:

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

现形容凭空捏造。

  

  【出自】:

第四十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33、若存若亡

  

  【解释】:

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

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出自】: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34、大器晚成

  

  【解释】:

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

  

  【出自】:

第四十一章: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5、大音希声

  

  【解释】:

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出自】:

第四十一章: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6、知足不辱

  

  【解释】:

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

  

  【出自】:

第四十四章: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7、大巧若拙

  

  【解释】:

指真正灵巧的人看起来很简单。

  

  【出自】:

第四十五章: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38、知足常乐

  

  【解释】:

自知满足则心常快乐

  

  【出自】:

第四十六章: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9、出生入死

  

  【解释】:

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

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

  

  【出自】: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40、祸福相依

  

  【解释】:

是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出自】:

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1、根深蒂固

  

  【解释】:

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出自】:

第五十九章: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42、以德报怨

  

  【解释】:

指用道德公正的眼光看待与别人的仇恨。

  

  【出自】:

第六十三章: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43、轻诺寡信

  

  【解释】:

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自】:

第六十三章: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4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释】:

谓走一千里路,也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出自】:

第六十四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5、慎终如始

  

  【解释】:

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

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出自】:

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46、俭故能广

  

  【解释】:

指平素俭省,所以能够富裕。

又解为行事简单方可广博,俭,同“简”。

  

  【出自】:

第六十七章: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47、寸进尺退

  

  【解释】:

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

  

  【出自】:

第六十九章:

“不敢进寸而退尺。

  

  48、被褐怀玉

  

  【解释】:

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

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出自】:

第七十章: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49、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解释】:

比喻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天法的惩处。

  

  【出自】: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50、小国寡民

  

  【解释】:

国家小,人民少。

  

  【出自】: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51、鸡犬相闻

  

  【解释】:

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指人烟稠密。

  

  【出自】:

第八十章: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2、老死不相往来

  

  【解释】:

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出自】:

第八十章: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

 1.【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

“有教无类。

”(《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2.【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

“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3.【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释义】学习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4.【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5.【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6.【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

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7.【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

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

  

  8.【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

”(《子路》)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9.【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季氏》)

  

  【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10.【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季氏》)

  

  【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

“沽之哉!

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

”(《子贡》)

  

  【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

比喻怀才待用。

  

  12.【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路》)

  

  【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13.【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子路》)

  

  【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14.【见贤思齐】

  

  【出处】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释义】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

  

  《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

  

  15.【择善而从】

  

  【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述而》)

  

  【释义】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16.【三省吾身】

  

  【出处】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释义】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17.【当仁不让】

  

  【出处】子曰:

“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

  

  【释义】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

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

  

  18.【杀身成仁】

  

  【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

  

  【释义】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

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

  

  19.【文质彬彬】

  

  【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释义】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

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

  

  20.【成人之美】

  

  【出处】子曰: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颜渊》)

  

  【释义】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

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

  

  21.【既往不咎】

  

  【出处】子闻之,曰: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

  

  【释义】对以往的错误、罪行不再责备、处分。

  

  《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

  

  22.【过犹不及】

  

  【出处】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先进》)

  

  【释义】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23.【三思而行】

  

  【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公冶长》)

  

  【释义】反复考虑后再做。

  

  24.【无所用心】

  

  【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阳货》)

  

  【释义】没有开动脑筋。

比喻对什么事都不关心。

  

  25.【察言观色】

  

  【出处】“察言而观色。

”(《颜渊》)

  

  【释义】琢磨、观察别人言语、脸色来揣测其心思(以便相机行事)。

  

  26.【后生可畏】

  

  【出处】子曰: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

”(《子罕》)

  

  【释义】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27.【富贵浮云】

  

  【出处】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释义】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那样轻飘。

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28.【乐以忘忧】

  

  【出处】子曰:

“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

  

  【释义】快乐得忘了忧愁。

  

  29.【不亦乐乎】

  

  【出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而》)

  

  【释义】不是很快乐吗?

原指心里很高兴。

现形容状态、动作等达到极端、非常的程度。

  

  30.【望而生畏】

  

  【出处】“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尧曰》)

  

  【释义】看到了就害怕。

 

王春、李跃庭《窦娥冤》疑难词语释义

 《窦娥冤》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教学难度较大的课文。

最大的难点在于语言障碍。

师生在阅读剧本时对其中大量运用的元代市语颇感茫然。

所谓市语,即市井小民的口头语言。

元杂剧的观众主要是市井小民,剧作家创作时自然要选用观众都听得懂的语言来写。

但这种运用古代口语创作的作品对当今的读者来说是有相当的阅读难度的。

读起来似懂非懂,自然难以细味文本之妙。

欲知文本之妙,先须熟读文本,而疑难词语释义无疑是走进文本的第一步。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当追求深度,但语文教学的深度绝非过度阐释,更非穿凿附会,深度语文教学的旨归是避免以今律古的误读,找到文本固有的深度和美感。

故将备课、教学过程中的疑问和翻检专书所获点滴罗列于下,如有可取,可免去同行翻查之劳;如有舛误,亦能得方家教正。

  

  1.《窦娥冤》一课“楔子”中有两句话表述相似:

“看觑女孩儿咱”“就做到亲女儿一般看承他”,这两句中“看觑”“看承”常用词典中都没有解释,是否都理解成“看待,照料”?

  

  明确:

  

  看觑,有看顾;照料之意。

《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上》:

“朱温便将那张占所赠金银,付与丈人燕孔目:

‘权为看觑妻子,三年却来相取。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五:

“可怜我四海无家独自个,怕得工夫肯略来看觑我么?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

“小庵虽则贫寒,靠着施主们看觑,身衣口食,不致淡泊,妈妈不必挂心。

”上述书证中看觑都是照顾、照料之意。

  

  看承,有看待、对待与护持、照顾两义。

传统京剧《罗成叫关》中罗成临终在战场上给秦琼留下血书,托付后事,就有一句戏文“三岁罗通你看承”,看承就是护持、照顾的意思,袭用了昆曲中的宋元市语。

《窦娥冤》中“就做到亲女儿一般看承他”,则看待、照顾两义均可。

  

  2.楔子中【仙吕】【赏花时】中有一句“因此上割舍得亲儿在两处分”中的“上”字如何理解?

还有“又不知归期定准”的“定准”该如何理解?

  

  明确:

  

  上,助词,无实际意义。

京剧传统剧目中仍保留了上字作为衬字的用法。

如《打登州》“因此上发配到登州”,戏文中如无上字也不影响语义。

  

  定准,一定的规律,可以凭信的准确性。

“又不知归期定准”的“定准”即是可靠的意思。

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三折:

“则兀那龟儿卦无定准,枉央及,喜珠儿难凭信,灵鹊儿不诚实,灯花儿何太喜。

”意为龟卜打卦都不准,连累了喜蛛儿(一种被古人认为会报喜的蜘蛛)、喜鹊、灯花报喜也不被我轻易相信。

定准,就是可信、可靠的事物。

  

  3.“楔子”的最后一行,“跟着老身前后执料去来”,这一句中的“去来”,“来”字如何理解?

它和《琵琶行》“去来江口守空船”中的“去来”一样吗?

  

  明确:

  

  “跟着老身前后执料去来”中的“来”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咧”。

“去来江口守空船”中的“去来”的“来”则意为某一段时间以后,如唐杜荀鹤《山中寡妇》: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此句中“来”、“后”相对,意义相同。

人教版教材对《琵琶行》中“去来”的注释是:

“走了以后”,完全正确。

  

  4.“你敢是不肯,故意将钱钞哄我”一句中“敢是”、“将”二字如何理解?

  

  明确:

  

  敢是:

莫非,大概是。

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二折:

“这老子怎么瞅我那一眼,敢是见那个告状的人来。

”“敢是”意为大概是。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从来说做公人的捉贼放贼,敢是有弊在里头?

”《老残游记》第十四回:

“大哥这两天没见,敢是在庄子上么?

”两条书证中“敢是”都是莫非的意思,表反问。

  

  将,除了有“持、取、拿”义项外,还有“赠送”的意思。

《周礼·春官·大史》:

“及将币之日,执书以诏王。

”郑玄注:

“将,送也。

”贾公彦疏:

“至此得朝觐之时,则有三享之礼。

将,送也。

”《窦娥冤》中前文蔡婆婆说:

“待我回家,多备些钱财相谢。

”按此,“赠送”似乎更恰当。

  

  5.“在城有个蔡婆婆”、“老身姓蔡,在城人氏”,两句中的“在城”是翻译成“本城”吗?

  

  明确:

  

  在城,在元曲中指本城。

元高安道《皮匠说谎》:

“偶题起老成靴脚,人人道好,个个称奇。

若要做四缝磕瓜头,除是南街小王皮。

快做能裁,着脚中穿,在城第一。

”“在城第一”就是本城第一。

  

  6.“媳妇儿守寡,又早三个年头”,“早”如何理解?

  

  明确:

  

  “早”是副词,表时间,相当于已经。

宋秦观《阮郎归》:

“日长早被酒禁持,那堪更别离。

”“早被”就是“已被”,“那堪”在宋词中并非“不堪”,而是“兼之”之意。

人教版教材中有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那堪”就是“兼之”之意。

  

  7.【仙吕】【点绛唇】中“怕不待和天瘦”一句,如何翻译较为合适?

  

  明确:

  

  怕不待:

岂不;难道不。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二折:

“怕不待要请太医看脉息”。

元刘庭信《新水令·春恨》套曲:

“打迭起愁怀,怕不待宁心耐。

闷日月难捱,我则怕青春不再来。

”上引例证中“怕不待”都是“难道不”的意思。

“怕不待”亦作“怕不大”、“怕不道”。

  

  和:

介词,相当于“连……,连……也”,起到提前宾语或强调主语的作用。

宋秦观《阮郎归》:

“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即是愁怨那郴州连传书的秋雁也没有,诗人空叹有书难托。

  

  “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可译为:

“老天如果知晓我的情况,岂不是连老天也会因悲愁而消瘦?

  

  8.第一折【仙吕】【一半儿】有一句“为甚么泪漫漫不住点儿流”一句如何翻译?

  

  明确:

  

  漫漫,形容长,多。

点,节奏,节拍。

也指有一定间歇、节奏的活动。

“不住点儿”的意思是不停歇。

全句可译为:

“为什么无穷泪水不停歇地流?

  

  9.“亏了一个张老并他儿子张驴儿,救得我性命”一句中的“并”如何翻译为好?

  

  明确:

  

  并,介词,连,同,与。

传统京剧《打登州》戏文中有“一非是响马并贼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