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升与毫升》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0809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升与毫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升与毫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升与毫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升与毫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升与毫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升与毫升》教案.docx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升与毫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升与毫升》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升与毫升》教案.docx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升与毫升》教案

2019-2020年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升与毫升》教案

2019-2020年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升与毫升》教案

教学内容

认识容量和升

第1课时

总课时5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认识容量单位“升”。

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桌子上的杯子瓶子有什么用途?

可以用来盛水、油、饮料等物体,这些器皿都叫容器。

(板书:

容器)

(一)认识容量

1、水是生命的源泉,人要生存可离不开水,现在请你仔细回想一下,你每天大约要喝几杯水?

杯数多一定就喝得多吗?

大杯子比小杯子能盛得水多,大杯子的容量较大,小杯子的容量较小。

(板书:

容量。

2、观察比较两个容器容量的大小。

观察(容量差别较大的容器),哪一个容器的容量较大?

为什么?

3、实验比较两个容器容量的大小。

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两个容器(容量相差较小)。

提问:

这两个杯都是空的,猜一猜,哪一个的容量较大?

你能想办法验证吗?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选择较好的方法,并根据学生汇报演示实验,把甲杯倒满水,再把甲杯的水倒入乙杯比较两个容器容量的大小。

教师小结:

我们可以用倒水实验操作的方法推测比较容量的大小。

4、比较三个容器容量的大小。

在每小组里有3个容器(容量较接近),分别是高脚杯、水杯和塑料杯,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

请学生先猜测,然后学生交流怎样验证。

验证是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先倒满容量最大的、容量次之的、容量最小的杯子。

小结:

我们可以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比较多个容器的容量。

5、按要求找出容器。

(1)老师这儿有一个可乐杯,你能在桌子上找到比它容量大的容器吗?

和它容量相等的容器呢?

比它容量小的容器呢?

(2)你能找到和老师手中容量相同的容器吗?

(3)观察容量相等的这两个容器,你发现了什么?

到它们,介绍给大家。

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

板书:

认识容量和升。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常用的容量单位是升和毫升。

本节课先认识升,升可以用大写的英文字母“L”表示。

(3)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容器。

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容器上都标有容量单位升,你知道图中的这些容器盛的水、油、饮料各是多少?

明确:

计量这些容器盛了多少水、油、饮料通常用升作单位。

这里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用净含量而不用容量呢?

净含量和容器的容量有什么关系呢?

“净含量”是指某种容器中实际容纳物体的多少。

如,一瓶饮料的净含量是1升,是指瓶子里装的饮料本身有1升,但瓶子的容量可能会比1升略大,因为通常不会装的满满的。

3.感知一升有多少。

(1)认识量杯。

(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2)实验将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倒满,倒入量杯后,你发现了什么?

4.实践活动。

学生活动一:

我们的身体每天需要两升水,其中的1升可以从食物中获取,剩下的1升需要喝水补充。

1升水可以倒在不同的水杯中,桌上有好多杯子,想想看要验证1升水可以到在多少个可乐杯中,需要准备什么,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请选一个杯子试验一下,看1升水可以倒几杯。

学生活动二:

师:

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把1升水倒在这些容器中,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估计这些容器的容量吗?

估计老师手中的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学生活动三

师:

生活中每天都离不开水,我们做那些事情需要用水?

你估计一下1升多还是少。

师:

我们家中也有很多容器,都有哪些?

你能估计一下它们的容量吗?

板书

设计

课后

心得

教学内容

认识容量和升

第2课时

总课时5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在自制量器的过程中感受并进一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让学生练习估计一些常见的容器的容量,并能对自己的估计作适当解释,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3、让学生练习用自制的量器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情景中提取的数学问题加以解释和说明。

4、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知1升有多少;难点:

培养学生对容量的估计能力。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一,制做量器

1、前面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概念,并学习了升这个容量的单位,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出示课题:

认识升)

2、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瓶子。

我们将用这个瓶子来制做自己的量器。

3、师用量杯给每个小组的瓶子里倒入一升水。

现在,每个小组的瓶子里都有了一升水。

请小组的同学在瓶子上贴上一张纸,并在一升的地方做上记号。

4、接下来,请小组里的同学把纸条1升处以下的部分平均分成4份,分别做上记号。

现在,我们自己的量器就完成了。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量器,感觉一下1升,

升,

升各是多少。

5、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纸杯,试试你们量器中的一升水能倒满几个纸杯?

(小组活动)

6、各小组汇报结果(结果不同可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7、请同学们再拿出另一个容器,小组里先估计一下它的容量比1升多还是比1升少。

再用你们的量器量一量,大约有多少升。

8、(小组里如果还有不同的容器,让学生多做几次)

二、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1、师拿出6种不同的容器,分发给6个小组,并将一升水分别倒入几个容器中。

(生可下面观察其他小组)

2、请同学们观察水面各在哪里。

3、你能估计出它们的容量是多少吗?

说说你的理由。

4、请同学们将它装满水之后再量一量。

想想做做2

1、指名读题后生独立完成。

2、师公布答案后了解学生完成情况。

想想做做(课前完成)

1、课前让同学们在家里称一称1升的水有多重,谁来汇报一下。

 

板书

设计

课后

心得

教学内容

认识毫升

第3课时

总课时5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一、认识毫升

1、前面二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单位升,根据同学们的了解,在一般的容器上,除了用升做单位之外,还用什么做单位?

2、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升”(板书课题)

3、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

4、大家觉得,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用升做单位的容器有什么不同?

5、可见,毫升是在讲师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

毫升也可以用“mL”或“ml”来表示。

(板书:

mL,ml)

6、师拿出装有1毫升水的量杯。

这个量杯里的水大约是1毫升,谁来形容一下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7、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我用滴管向量杯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水大约是1毫升。

8、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二、升与毫升的进率

1、请每个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量杯。

请小组里的同学仔细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依次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接下来,请同学们将自制量器中的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

(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量杯时到500毫升是就算一杯)

3、通过实验,请小组里的同学讨论,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回答后板书:

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三、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1、指名读题后指名口答。

全班集体订正。

2、再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容器,以毫升做单位,在小组里说一说它们的容量各是多少。

想想做做3

1、指名分别说一说三种饮料的容量。

2、说一说,每一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为什么?

想想做做4

1、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指名:

为什么2000毫升是2升?

想想做做2、5课前完成,课上汇报结果。

四、你知道吗?

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板书

设计

课后

心得

教学内容

练习二

第4课时

总课时5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升与毫升,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一、深化认识升与毫升

练习二、1

1、指名读题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升和毫升的感受在书上连一连。

3、集体订正。

让做错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错的。

练习二,2

1、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2、指名口答

3、集体订正。

二、升与毫升的换算

练习二、3

1、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为什么3升大于2500毫升?

练习二、4

1、实物投影出示第四题图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这四个量杯,请几位同学分别说一说它们各有多少毫升的水。

(指名口答)

3、请每位同学思考,这4个量杯的水合起来比1升少还是比1升多?

三、估计容量

练习二、5

1、出示第五题图

2、如果我要盛2升的水,选哪种容器比较合适?

说说你的理由。

3、如果我要盛50毫升的水呢?

练习二、6

1、请每位同学默读第六题的第一小题。

2、明确要求后,请每个小组按照书上第六题的步骤做一个讲师液体的器具。

(小组操作,师巡视指导)

4、接下来,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容器,先估计它们的容量,再用你们的器具量一量。

5、小组汇报。

四、课后作业:

练习二,7

板书

设计

课后

心得

教学内容

美妙的“杯琴”

第4课时

总课时5

教学

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容量知识科学地制作“杯琴”,并能演奏出简单的乐曲。

2、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制作“杯琴”;难点:

利用制作的“杯琴”演奏出简单的乐曲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一、激趣导入

二、探索奥秘,制作“杯琴”

1、教师利用准备好的“杯琴”演奏乐曲

谈话:

教师刚刚学了一招,你们想看看我的表演吗?

教师弹奏,学生听。

谈话:

看了老师的表演你发现了什么?

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学生可能问到用的杯子是相同的吗?

各装入多少水才发出这样的声音。

2、谈话:

我们通过实验来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请你们先拿出质地不同的杯子,用量杯量同样多的水倒入杯中,用筷子敲击杯子,听听发出的音是否相同。

(学生活动,发现音不同)

请你们再拿出质地相同,大小相同的7个杯子,用量杯量同样多的水倒入杯中,用筷子敲击杯子,听听声音是否相同。

(学生活动,发现声音相同)

在这7个杯子中倒入不同量的水,再敲一敲,你们会发现什么?

(学生活动,会发现杯子里水越多,音越高)

3、谈话:

你们通过实验知道了“杯琴”的制作原理,下面就小组合作制作“杯琴”。

各组完成制作后,选派代表展示。

由于学生没有精确的量杯,加上音准的调试不到位,几组学生展示后学生会有所争议。

这时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量杯作科学的制作,并且教师也应配合,带上电子琴给他们校音。

4、师生合作完成“杯琴”制作。

5、制作成功,集体合作《小星星》

6、总结

三、编编唱唱,奏响欢歌

四、知识大储备

1、提问:

上完这节课,你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总结今天上课的内容)

2、阅读“你知道吗”,了解有关具有同样发声原理的乐器。

板书

设计

课后

心得

附送:

2019-2020年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二单元《统计》教学设计

本单元主要教学统计图,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第94~96页教学折线统计图。

第97~99页教学选用适当的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第100~105页单元练习和实践与综合应用。

编写的三篇“你知道吗”中有两篇用统计图反映我国的气象台(站)、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让学生体会统计图有广泛的应用,增加对统计图的兴趣。

另一篇结合例题的统计内容简单介绍降雨量的知识,让学生对统计对象有些了解。

1教学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在看懂图中数据的同时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画折线的方法。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只学过条形统计图。

教学折线统计图的具体目标是:

能看懂折线统计图,了解图中各个数据的现实意义;能看懂折线表达的一组数据的变化状态,并进行简单的分析、预测,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进行描点、连折线等基本的制图活动。

从这三条目标可以发现,看懂折线统计图是基础,能带动其他目标的达成。

因此,教学也从看折线统计图切入。

(1)第94页例题分三步教学:

第一步整体感知折线统计图。

呈现一张反映某地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的统计表,告诉学生这天的气温情况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随之出现相应的统计图。

学生虽然第一次听说“折线统计图”,只要看到统计图上那条醒目的折线就能明白这个名称的含义。

第二步通过三个问题引领学生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

三个问题的答案都在统计图上,第

(1)个问题要看懂横轴上的信息,第

(2)个问题结合纵轴的分段看懂折线上各个点所表达的数据,第(3)个问题分析折线的状态和数据的走势。

设计这三个问题的意图是教学看折线统计图,所以要关注学生看图的过程和方法,在回答每个问题时都要说说是怎样看的、怎样想的。

如每隔2小时测量一次气温是从横轴上相邻的两个时间都相差2小时知道的;表示最高气温的点在折线上的位置最高,表示最低气温的点在折线上的位置最低;折线从下往上表示气温在升高,折线从上往下表示气温下降……第三步通过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的比较,感受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达一组数据的大小,还能形象直观地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状态。

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第95页“想想做做”第1题仍然练习看折线统计图。

在回答教材提出的那个问题前,要让学生仔细看图,从中收集数学信息。

包括从统计图的标题了解图所表达的内容,从折线上各个点表示的数据了解它的具体含义,从折线的形状分析它所反映的态势……这些看图的要求不一定都通过提问来落实,可以采用学生交流“在图中看到了什么”的形式进行教学。

(2)第95页“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2题都是教学画折线统计图,只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数据在图上描点并连成折线。

描点和连线是表达数据的大小和变化态势,是制作折线统计图最重要的工作。

用适当位置上的点表示数据,找到点的位置是完成制作折线统计图的关键。

这道题在统计图上表示计算机台数的4个点,分别在横轴的四个年份对应的4条竖线上,还要与纵轴上的1格表示5台相匹配。

在学生第一次进行描点练习时,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教学时要注意三点:

一是描点时可以利用图上的横线确定点的高度,要把点画在相应的竖线上。

二是从左边第一点起到右边最后一点止,在每两个相邻的点之间都画线段,使各条线段连成一条折线。

三是“想想做做”第2题的纵轴上把0~110之间画成折线所表示的意思要对学生作简单的解释。

2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具有使用统计图的能力,不仅表现在基本学会了制图的方法,还表现在能选择适宜的统计图表达数据。

这是《标准》明确提出的教学要求,第97页例题教学这个内容。

例题呈现了两组数据:

第一组是南京市2002年各月的降水量,第二组是北京、南京等六个城市2002年10月的降水量。

虽然这两组数据都是降水量,但表达时选用了不同的统计图。

为什么前一组数据选用折线统计图,后一组数据选用条形统计图?

弄懂这个问题只要理解教材中两句话的意思,这两句话是第97页“要反映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用折线统计图更合适”和第98页“要比较各个城市降水量的多少,用条形统计图更合适”。

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看着第一组数据的统计表想一想,这组数据告诉了我们什么?

要反映些什么?

让学生体会表达这组数据既要反映各月的降水量,还要反映这一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

选用折线统计图是因为它具有表达数据变化态势的特点。

同样,对第二组数据也要让学生体会只需反映各个城市的降水量是多少,选用条形统计图是因为条形能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第99页“想想做做”的两道题,也要让学生想一想:

表达数据时要反映些什么,是反映数据的数量的大小还是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

选择哪一种统计图比较适当?

3用统计方法到周围去了解情况,开展实践活动。

本单元的最后是实践与综合应用《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既对学生进行一次有关人口、环境、资源的教育,又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表达、利用信息的能力。

这次实践与综合应用分两段进行:

第一段是看四幅反映1999~2003年我国人口增减变化、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变化、造林面积增长、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增长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感受这些都与生存空间有关。

启发学生再通过其他渠道进一步了解影响人类生存空间还有哪些因素,从而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存空间的意识。

第二段引导学生讨论在自己周围能调查哪些与生存空间有关的资料,从中选择天气情况、气温变化、空气质量等项目进行统计活动,用统计图表呈现数据信息。

这次实践与综合应用需要的时间长,无论调查哪方面的情况至少要积累连续10天的数据。

收集数据的渠道多样,有些要观察,有些要看电视、听广播,有些要查阅报刊。

因此,要做好活动的组织工作,帮助学生小组内分工,谁收集哪方面的信息、到哪里去收集都要明确;经常提醒学生按时收集数据,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及时记录数据,防止资料流失。

10天后要安排时间让学生完成统计工作,还要相互交流活动的收获和想法。

 

折线统计图(p94-9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简单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同时使学生在读统计图、画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见策略与方法;

3、还要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愿意积极参与统计活动,学会在统计等活动中主动与人合作。

教学流程:

流程1:

谈话引进

师:

同学们,学校气象小组的同学们,为了研究最近每天的气温变化情况,将5月21日这一天测到的气温情况制成了统计表。

请看表格:

师:

这是某地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表。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表,同桌互相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暂停)

流程2:

例题教学

师:

为了更加清晰的反映表格中的数据,也便于我们分析、研究这一天的气温变化情况,表中的气温情况还可以用这样的统计图来表示。

同时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图略)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它和我们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相同吗?

你能从这个统计图中找到统计表中的相关数据吗?

请大家先在图中找一找,思考下列问题,再跟同桌互相说一说。

(暂停)

流程3:

反馈交流

师:

大家在统计图中找到统计表中的相关数据了吗?

我们来看(同时课件演示)

师:

看懂了统计图上的数据,下面的几个问题就很简单了,从统计图中,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是每隔2小时测量一次气温,在这些数据中,13时气温最高,是24摄氏度,19时气温最低,只有9摄氏度,其中,气温升得最快的是9时至11时,气温升高了5摄氏度,降得最快的是17时至19时,气温下降了6摄氏度。

流程4:

比较

师:

同学们,从这个折线统计图中,可以很快得出我们所要研究和分析的问题答案。

请大家比一比折线统计图和刚才的统计表,你认为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

把你的想法跟同桌互相说一说吧。

(暂停)

同时课件出示问题:

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

流程5:

小结过渡

师:

很显然,折线统计图更能清楚地反映气温的变化情况。

那同学们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的折线统计图吗?

跟全班同学说一说吧。

(暂停)

流程6:

拓展欣赏

师:

其实,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在各个领域应用都很广泛,你们看,像医院里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还有气象部门、科研部门、社会的管理部门都经常用到。

同时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略)

师:

确实,这样的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统计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清楚地反映数据的连续变化情况。

流程7:

试一试

师:

同学们,让我们也亲自来试一试,制作这样一幅折线统计图吧。

课件出示试一试:

湖光小学四年级一班同学家庭拥有计算机情况如下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图略)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统计表中的数据该怎样在统计图中表示?

请你思考后独立完成统计图,并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然后分小组说一说。

(暂停)

流程8:

交流试一试

师:

同学们都完成了吗?

我们来看看这个同学是怎么制作的。

(同时课件演示制作过程)

师:

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纵轴上每一格的高度表示5台,根据统计表中告诉我们的数据,2001年拥有计算机的台数是8台,我们在纵轴上找到8台的位置,再对应横轴上2001年,在这个位置点上一点,表示2001年拥有计算机的台数是8台。

像这样,再用同样的办法分别找到2002年、2003年、2004年拥有计算机的台数的位置点,然后把这些点用线段依次连起来,最后再写上完成统计图的时间。

师:

同学们是不是这样绘制的呢?

仔细观察,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说给大家听听吧。

(暂停)

流程9:

小结过渡

师:

同学们,绘制折线统计图,是分析和研究实际问题的需要,所以,大家在绘制统计图的过程中每一个数据的表示一定要准确,连线时要依次连接,注意,还不能忘记标上绘制统计图的日期。

流程10:

想想做做1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1:

(图略)

师:

我们来看这幅统计图,这是小红跳绳前后每分钟心跳情况统计图,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小红每分钟的心跳次数有什么变化?

你知道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

(暂停)

流程11:

想想做做2

师:

剧烈运动会使人的心跳加快,运动结束后,会逐渐恢复到正常的心跳。

像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只要研究需要,我们都可以制成统计图。

如同学们逐年身高、体重的变化情况等等。

请看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2:

小明在6~12岁每年的生日测得身高如下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师:

这是小明6~12岁每年的生日测得的身高统计表,根据表中的数据,大家能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吗?

请同学们观察后,独立绘制,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这里的虚线部分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暂停)

流程12:

交流想想做做2

课件出示完成后统计图:

(图略)

师:

同学们都完成了吗?

是不是这样绘制的呢?

我们来看,这个统计图省略了一部分刻度,是因为小明的身高数据集中在110~45厘米之间,这样,可以使统计图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更清晰明了,而且可以使统计图更美观。

流程13:

全课小结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让我们更清楚、直观地看到数据的变化情况,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次备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