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手册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0111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63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实验手册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初中化学实验手册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初中化学实验手册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初中化学实验手册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初中化学实验手册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实验手册人教版.docx

《初中化学实验手册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实验手册人教版.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实验手册人教版.docx

初中化学实验手册人教版

 

山西省初中化学

实验手册

(人教版部分)

 

山西省教育厅装备处

2013年9月

太原市实验中学

成磊

闫芳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1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观察水的沸腾

实验目的

描述水沸腾的现象,并判断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验用品

试管,酒精灯,铁架台,酒精灯

蒸馏水

实验步骤及现象

1、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夹在铁架台上;

2、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观察现象:

试管中的水沸腾,产生水蒸气;

3、沸腾后将一块玻璃片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

试管口的玻璃片上有水雾出现。

实验结论

水沸腾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在变化过程中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注意事项

1、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口要紧挨试管口,防止液体洒出;

2、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

3、铁夹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且夹持在距离试管口约1/3处;

4、试管外壁应该干燥;

5、试管应与桌面成约45°角;

6、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

7、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8、拿玻璃片时要注意安全,以免割伤和烫伤手;

9、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

二、观察胆矾的研碎

实验目的

描述胆矾研碎的现象,并判断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验用品

研钵,研杵,药匙

胆矾(或蓝矾)

实验步骤及现象

取少量硫酸铜晶体(胆矾)放在研钵内,用研杵把胆矾研碎,观察现象:

蓝色块状固体被粉碎为粉末。

实验结论

块状固体变为粉末状的过程中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注意事项

1、进行研磨操作时,研钵应放在不易滑动的物体上,研杵应保持垂直;

2、大块的固体只能压碎,不能用研杵捣碎,否则会损坏研钵、研杵或将固体溅出;

3、易爆物质只能轻轻压碎,不能研磨;

4、研磨对皮肤有腐蚀性的物质时,应在研钵上盖上厚纸片或塑料片,然后在其中央开孔,插入研杵后再行研磨,研钵中盛放固体的量不得超过其容积的1/3;

5、研钵和研杵使用完后要及时清洗。

三、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目的

描述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现象,并判断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验用品

试管,药匙

胆矾,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

实验步骤及现象

1、取两支试管,分别放入研碎前、后的胆矾,加入少量蒸馏水,振荡,观察现象:

得到澄清的蓝色溶液;

2、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生成蓝色沉淀,蓝色溶液逐渐变浅最后变为无色。

实验结论

1、在胆矾加水溶解过程中,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2、加入硫酸铜溶液后,有蓝色沉淀生成,有其他物质生成。

注意事项

氢氧化钠溶液对皮肤具有腐蚀性,使用时防止溅到皮肤或者衣服上。

四、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实验目的

1、描述石灰石和稀盐酸的反应,并判断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2、初步学会全面描述现象;

3、结合四个实验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能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实验用品

试管,烧杯,导管,铁架台,酒精灯

石灰石(或大理石),澄清石灰水,稀盐酸

实验步骤及现象

1、取一支试管,向其中加入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并加入适量稀盐酸,迅速用带有导气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观察现象:

颗粒状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

2、将导管的另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

1、根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判断有二氧化碳的生成,该反应有其他物质生成。

2、综合四个实验分析,水的沸腾和胆矾的研碎没有生成其他物质,这样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而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以及石灰石和稀盐酸的反应有其他物质生成,这样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注意事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宏观上需要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通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吸热、放热、发光),这些现象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但不是判断的依据。

教学建议

在描述现象时,应该从物质变化(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能量变化(发光,吸放热)角度全面描述现象。

第2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观察

实验目的

通过蜡烛燃烧实验的分析和观察,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原理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热的水蒸气遇到冷而干燥的玻璃片,玻璃片上会有水雾产生。

实验用品

烧杯,蜡烛,火柴,小刀

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及现象

1、点燃前:

(1)去一支蜡烛,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硬度,闻一闻气味;

(2)用小刀切一小蜡烛,把它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燃着时

(1)取一支蜡烛,点燃,观察现象:

石蜡逐渐熔化,发黄光,放出热量,冒黑烟,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最明亮,内焰最暗;

(2)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在火焰上中,约1s后取出,观察现象:

火柴梗在火焰外焰部位被烧黑程度最严重;

(3)取一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烧杯内壁有水雾。

(4)将(3)中烧杯迅速倒过来,并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熄灭后

蜡烛熄灭时产生一缕白烟,用燃着的火柴点白烟,观察现象:

火焰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实验结论

1、火焰分为三层,由外向内依次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蜡烛燃烧过程中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3、熄灭蜡烛时的白烟为固态石蜡小颗粒。

教学建议

1、本实验的基本要求是落实有序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2、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逐渐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方法。

3、对于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黑烟,可能是学生的一个疑问,在这里要回避此问题,在后续讲到《燃料及其利用》时再进行解答。

实验说明

蜡烛燃烧的实验在人教版和沪教版《化学》均有,人教版该实验在第一单元课题2,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对实验探究一般方法的学习;沪教版中该实验在第一章第2节,主要目的在于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

而且在沪教版中加入了将一根粗玻璃管插入焰心处,把白烟从玻璃管引出。

二、人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实验目的

1、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知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以及水蒸气含量的不同;

2、通过对“蜡烛燃烧”和“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实验的归纳总结,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要素和步骤。

【资料】

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液,白色浑浊物越多,说明二氧化碳越多;

2、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4、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组成的,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实验用品

集气瓶,玻璃片,水槽,吸管,小木条,酒精灯,火柴

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及现象

提出问题:

人们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用?

猜想与假设

1、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的少;

2、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的多;

3、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的多。

实验验证

1、取两个空集气瓶,用玻璃片将瓶口盖好,这样就收集到两瓶空气样品;

2、另取两个空集气瓶,将它们分别盛满水,并用玻璃片先该住瓶口的一小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盖住,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

3、将饮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瓶内缓缓吹气直到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瓶口盖好,然后取出放在实验桌上,这样就收集好两瓶呼出的气体样品;

4、各取一瓶空气样品和呼出的气体样品,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两个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燃着的木条熄灭;

5、取剩余的两瓶气体样品,向其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观察到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另一块上有水雾出现。

实验结论

1、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的少。

2、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的多。

3、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的多。

教学建议

1、可以适当提前对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实验操作进行训练,这样可以为后续实验奠定一定的基础;

2、该实验是第一个运用对比或对照研究方法的实验,和物理学科中的控制变量法是同一个意思,初步进行单一变量的比较;

3、注重自学方法的引导,初步渗透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第3节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固体药品的取用

实验目的

学会规范取用固体药品。

实验用品

试管,药匙,镊子,纸槽

石灰石(或大理石),碳酸钠粉末

实验步骤及现象

1、块状固体药品的取用:

把试管横放,用镊子夹取石灰石,放在试管口,然后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

2、粉末状固体药品的取用:

把试管略倾斜,用药匙取少量碳酸钠粉末,送到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直立起来。

注意事项

1、块状固体药品取用时,禁止试管竖直直接将药品投入试管中,防止块状固体药品将试管底部击碎;

2、粉末状固体药品取用时,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防止药品粘在试管内壁。

二、液体药品的取用

实验目的

1、学会较大量液体药品取用时采用倾倒的方法,少量液体药品取用时采用胶头滴管滴加的方法;

2、规范使用教头滴管。

实验用品

试管,胶头滴管

蒸馏水,澄清石灰水,无色酚酞溶液

实验步骤及现象

倾倒液体的方法(如图1.1)

1、取一只洁净的试管,试管口略倾斜;

2、打开盛放蒸馏水的试剂瓶塞,倒放在实验台上;

3、拿起试剂瓶并且标签向手心;

4、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慢慢倒出蒸馏水;

5、盖好瓶塞,将试剂瓶放回原处,标签向外。

图1.1倾倒液体

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未采用课本实验)

1、取一只洁净的胶头滴管,用中指和无名指夹住玻璃部分以保持稳定,用拇指和食指挤压胶头,将滴管内的空气排出;

2、伸入蒸馏水中,松开拇指和食指蒸馏水即被吸入滴管内;

3、加液时,将胶头滴管垂直悬空于试管上方0.5cm左右的高度用同样的挤压方式将蒸馏水滴加到试管中。

注意事项

1、倾倒液体时:

(1)为防止瓶塞被污染后再污染试剂瓶中的溶液,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

(2)为避免试剂流到试管外,瓶口应紧挨试管口;

(3)为防止不慎流出的液体腐蚀标签,标签应向手心;

(4)倒完液体后,要立即塞紧瓶塞,并放回原处。

2、胶头滴管使用时:

(1)取液后,橡胶胶帽保持在上,不要平放或倒放;

(2)不要把滴管随便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

(3)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以备下次使用,严禁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吸取其他试剂;

(4)滴瓶上的滴管不要用水冲洗,用完后直接放回原滴瓶。

三、酒精灯灯焰的分层情况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认识到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应该用外焰。

实验用品

酒精灯,火柴

实验步骤及现象

1、点燃酒精灯,观察到火焰分三层,外焰最亮;

2、将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2秒后取出,观察现象:

处在外焰层的火柴最先炭化。

实验结论

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应该用外焰。

注意事项

1、点燃酒精灯前,检查灯芯和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不少于1/4),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2、用火柴点燃,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3、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4、不要碰到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刻用湿抹布盖灭。

四、试管中液体的加热

实验目的

学会规范安全地对试管中的液体加热。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

蒸馏水

实验步骤及现象(未采用课本实验)

1、向试管中倾倒约容积1/3的蒸馏水,擦拭干净试管外壁的水,试管夹自试管底部套上至试管口约1/3处;

2、点燃酒精灯,将试管上下移动(如图1.2),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且试管与桌面成约45°角,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

图1.2试管中液体的加热

3、蒸馏水沸腾后,熄灭酒精灯,当试管冷却之后冲洗试管。

注意事项

1、试管外壁应该干燥;

2、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

3、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且夹持在距离试管口约1/3处;

4、试管应与桌面成约45°角;

5、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

6、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7、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

五、连接仪器装置

实验目的

1、学会正确连接玻璃导管、橡皮塞、胶皮管;

2、能够利用压强原理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实验用品

玻璃管,橡皮塞,胶皮管,试管,烧杯

实验步骤及现象

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如图1.3.1)

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对准橡胶塞的孔稍用力转动,即可插入。

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如图1.3.2)

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橡皮管。

3、在容器口塞橡胶塞(如图1.3.3)

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图1.3.1图1.3.2图1.3.3

图1.3仪器的连接

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如图1.4,将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导管的另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待气泡不再冒出时,松开手,一段时间后玻璃导管中水面上升,形成一段水柱,长时间不回落,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图1.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注意事项

1、在玻璃管插入带孔胶塞和胶皮管中时,将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减小摩擦;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实验在初中阶段往往只要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就结束了,而对于一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需要将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讲透彻,另外,对于不同的装置,可以采用的检查方法不同,在具体实验中可以适当补充。

六、洗涤玻璃仪器(以试管为例)

实验目的

学会清洗玻璃仪器,如试管等。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刷

实验步骤及现象

倒净试管内的废液,再注入半试管水,振荡后把水倒掉,再注入水,振荡后再倒掉,连洗几次。

如果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要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

如果试管内壁沾有不易洗掉的油污,可加入少量洗涤剂清洗,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注意事项

1、在使用试管刷清洗试管时,用力不要过猛,以防损坏试管;

2、如果试管内壁附着的物体物质不能被水冲洗掉或试管刷刷洗掉,可以根据附着物的成分选择适当的酸或碱来清洗,比如:

试管内壁如果附着有氢氧化铜固体或铁锈等物质,可以用稀盐酸或稀硫酸来清洗,然后再用清水冲洗。

实验说明

1、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人教版《化学》中作为一个课题呈现,沪教版《化学》该部分内容在九年级上册附录一“中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呈现,没有常见仪器的连接,补充有气体的收集方法、气体的制取和过滤操作。

2、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在物理八年级已经学习过,在这里我们不再详细介绍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1节空气

一、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目的

1、通过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2、实验室模拟拉瓦锡的探究空气成分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实验原理

化学原理:

4P+5O2

2P2O5

物理原理:

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集气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大于瓶内压强,将水压入集气瓶内。

实验用品

集气瓶,烧杯,燃烧匙,药匙,弹簧夹,导管

红磷

实验步骤及现象

方案一(课本实验方案)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如图2.1.1连接仪器,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氛围五等分,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3、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现象:

红磷剧烈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4、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

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约占瓶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方案二(改进方案)

如图2.1.2所示,在装置中添加电热棒引燃红磷,其余步骤与方案一一致。

方案三(改进方案)

如图2.1.3所示,将集气瓶改为钟罩,并用放大镜聚集太阳光点燃红磷,其余步骤与方案一一致。

图2.1.1图2.1.2图2.1.3

图2.1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实验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误差分析

实验成功时我们测定的结果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但是装置以及操作过程的失误会造成实验结果出现误差:

1、测定结果偏小的分析:

(1)装置漏气(装置气密性不好);

(2)红磷不足量;

(3)未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2、测定结果偏大的分析:

(1)点燃红磷后未立即伸入集气瓶;

(2)红磷燃烧时未夹紧弹簧夹。

注意事项

1、检查装置气密性,确保装置气密性良好;

2、红磷过量,使红磷燃烧耗尽集气瓶中的氧气;

3、点燃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防止红磷燃烧产生的热量使瓶内气体膨胀而逸出;

4、待装置冷却到室温再打开弹簧夹,如果冷却集气瓶,瓶内温度较高,气体膨胀,压强较大,使压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达不到瓶内气体体积的1/5。

教学建议

1、该实验使用的红磷通常比较潮湿,在实验点燃红磷时虽然看到红磷燃烧了,但是此时的火焰却极易熄灭,因此在实验前最好将红磷烘干或在酒精灯上多加热一段时间;

2、该实验红磷燃烧会放出热量,为了加快冷却的速度,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水;

3、该实验有多种改进方案,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

第2节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实验

实验目的

观察观察木炭、硫、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灼烧时的不同现象,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

实验用品

集气瓶(带毛玻璃片),燃烧匙,坩埚钳,酒精灯,火柴,小木条

氧气,木炭,硫,细铁丝,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及现象

1、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实验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说明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木炭的燃烧实验

(1)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木炭发红,但并未剧烈燃烧;

(2)将发红的木炭自瓶口缓慢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底部,观察现象:

木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发出白光;

(3)反应结束后,向集气瓶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硫的燃烧实验

(1)在燃烧匙里放入少量硫,加热,直到发生燃烧,观察现象:

硫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将盛有燃着的硫的燃烧匙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预先放入一些水),观察现象:

硫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1)取两根打磨光亮的细铁丝,分别盘成螺旋状。

(2)一根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到铁丝红热,但并未燃烧;

(3)另一根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内(预先放一些水或铺一层细沙),观察到细铁丝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实验结论

1、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此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2、木炭和氧气点燃能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

C+O2

CO2;

3、硫和氧气反应生成带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

S+O2

SO2;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3Fe+2O2

Fe3O4;

5、根据可燃物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剧烈,有些在空气里不能燃烧的物质却可以在氧气里燃烧,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同时也说明,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发应。

注意事项

1、小木条的复燃、木炭和硫的燃烧实验中,小木条、木炭和硫要自瓶口缓慢伸入集气瓶底部,防止燃烧产生的热量使上层的氧气逸出,使现象不明显。

2、振荡集气瓶时,要压紧毛玻璃片,以防玻璃片跌落损坏,并且要握紧集气瓶,轻轻振荡,防止用力过猛将液体药品洒出。

3、硫的燃烧实验中,集气瓶底部要预先放入少量的水,目的是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同时,条件允许的话,该实验尽可能在通风橱中进行。

4、细铁丝的燃烧实验有多重因素会影响实验结果:

(1)铁丝:

①铁丝要细,②铁丝要打磨光亮,③铁丝要盘成螺旋状;

(2)火柴:

火柴要快燃尽时再伸入集气瓶中;

(3)氧气:

氧气含量要较高。

5、细铁丝的燃烧实验中集气瓶底部预先放入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的作用是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

实验说明

氧气的性质实验人教版和沪教版《化学》教材均有的实验是:

木炭在氧气中的燃烧、细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

不同的是沪教版增加了蜡烛的燃烧,而把硫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编排到了第九章第3节“酸雨形成的体验”中;删除了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实验;而且沪教版中木炭的燃烧是将木炭放在燃烧匙内进行的。

教学建议

废旧石棉网上的铁丝打磨光亮后即可进行实验。

第3节制取氧气

一、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中的催化作用

实验目的

探究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中的作用。

实验原理

2H2O2

2H2O+O2↑

实验用品

试管,药匙,小木条

过氧化氢溶液(5%),二氧化锰

实验步骤及现象

1、如图2.2在试管中加入5mL5%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现象:

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

2、向1中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加入二氧化锰后,观察现象:

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待上述试管中无气泡冒出时,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重复上述实验,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观察现象:

试管中又有大量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又复燃。

图2.2过氧化氢分解实验

实验结论

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缓慢,放出的氧气较少,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制氧气的速率,但是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未发生变化。

注意事项

1、该实验是一个对比实验,因此要保证所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和用量;

2、该实验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时实验成功的一个关键,过氧化氢虽然在常温下分解缓慢,但是储存一段时间之后,浓度往往会降低,因此在课前要预先试验,不能仅仅凭借标签浓度来配制溶液;

3、过氧化氢溶液可以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分解,且温度升高分解速度加快,因此,过氧化氢溶液要低温、避光保存。

教学建议

1、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中作催化剂,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改变,在课本上,实验部分仅仅提到重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现象,为了证明二氧化锰质量不变,需要在反应前后称量其质量。

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就此让学生对该实验是否严谨进行评价,并制定实验方案验证质量不变。

2、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分解缓慢,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比较在常温和加热条件下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度,同时可以将该实验可以进一步引申出一个较为综合性的实验“哪些因素影响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度”。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

实验目的

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药品和反应条件,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实验原理

2KMnO4

K2MnO4+MnO2+O2↑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夹,单孔橡皮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毛玻璃片,火柴,棉花,火柴

高锰酸钾

实验步骤及现象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