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9724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0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5 大自然的语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里面都描写了小草。

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

从绿绿的小草中我们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的小草中我们知道冬天已经降临了,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我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1.速读课文,筛选、概括、整理出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品味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列宁语)语言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

大自然也有“语言”吗?

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

有什么意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热烈,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1)读准字音。

竺可桢(zhú)(zhēn)  载途(zài)  簌簌(sù)

销声匿迹(nì) 候鸟(hòu) 经度(jīng)

纬度(wěi) 草长莺飞(yīng)

(2)认准字形。

衰草连天(shuāi)蓑衣(suō)  

连翘(qiáo)阻挠(náo)  

纬度(wěi)忌讳(huì)

销声匿迹(xiāo)悄然无声(qiǎo) 

候鸟(hòu)诸侯(hóu)

难测(cè)侧面(cè)

(3)多音字。

翘连翘(qiáo)

翘尾巴(qiào) 

落丢三落四(là)

落枕(lào) 

差差异(chā)

差遣(chāi)

差劲(chà)

参差(cī)

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

(1)解释下面的词语。

翩然:

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

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销声匿迹:

本意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载途:

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

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B)得多。

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

②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B)是必要的。

A.观察 B.观测 C.预测 D.观望

③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之谜,(A)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A.决定 B.制定 C.确定 D.肯定

3.作者链接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

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交流点拨】“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如何划分?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3段):

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二)速读课文,思考:

3.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交流点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这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4.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作用?

【交流点拨】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单,容易掌握。

5.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交流点拨】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6.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交流点拨】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谈谈你对这首诗意思的理解。

【交流点拨】大林寺在庐山香炉顶峰,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

四月,平原上已是春天过去夏天到来的时节,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刚盛开的桃花。

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此时重遇春景,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

原来春天转到这里来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中的物候现象的理解。

【交流点拨】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明白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以及研究大自然的语言的意义,这一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探究本文是如何来说明事理,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如此浅显易懂,饶有趣味的。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交流点拨】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交流点拨】“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的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请简要说说课文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的好处。

【交流点拨】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更合乎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4.筛选信息的一个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找出标志性词语,请找出本文的标志性词语。

【交流点拨】“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

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5.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能调换。

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是从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6.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交流点拨】物候和物候学。

7.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交流点拨】逻辑顺序。

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由现象到本质)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

(二)品味语言

8.有人认为课文第一、二两段写得好,请精读这两段文字,说说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交流点拨】生甲:

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

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乙:

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

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丙:

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

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来”,“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丁:

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修辞手法的运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

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

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唯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戊:

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

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9.揣摩下列句子,说说加点词和加线句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交流点拨】加点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教师小结】说明文以介绍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简洁、准确、严密。

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交流点拨】①麻雀囤食要落雪。

②蚂蚁垒窝要落雨。

③燕子低飞要落雨。

④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⑤龟背潮,下雨兆。

⑥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⑦泥鳅静,天气晴。

⑧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2.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在距今约2.3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

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

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

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整个地球的主宰。

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叠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

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

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

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4.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第一课时 恐龙无处不有

一、新课导入

(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如果你看过,我想你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象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

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

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

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遗骸(hái)  蟾蜍(chánchú)  褶皱(zhě)

劫难(jié)  追溯(sù)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遗骸:

遗骨(遗留的残骨)。

劫难:

灾难、灾祸。

致密:

细致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

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列数据)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举例子)

(3)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打比方)

4.作者链接

阿西莫夫(1920—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

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达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请简要说明理由。

【交流点拨】不是。

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课文中说“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这个说法是怎样得出来的?

【交流点拨】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

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3.“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交流点拨】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有”。

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

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二)文本探究

4.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交流点拨】发现问题:

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出四部分——所以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

“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强有力的证据。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5.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

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交流点拨】(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

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行文严谨。

6.怎样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

【交流点拨】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

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有什么关系,一般读者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

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关联。

课文就是从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

作者在文章开头的这两句议论,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其确凿的根据。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

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7.“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重要得多。

”这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这一句话在文中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它表明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触角已经伸向另一领域。

正因为把恐龙化石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思考,才使作者进一步追问: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接着作者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明了“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这样又把本来的疑团推进了一步: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行文至此,才对本文所要阐明的中心议题正面作答。

由此可见,思维方式和提问方式常常是解决问题的先导。

这对我们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都应有所启迪。

(三)语言品析

8.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而著称。

你能找出文中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

【交流点拨】

(1)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通过看地图证明南极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2)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

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如面对面交流。

①“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②“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3)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

①如: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

②又如:

“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非常形象可感。

9.本文的语言准确严谨,说话极有分寸。

试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交流点拨】“确实”是副词,有“的确”“实在”之意,表示情况完全符合实际。

在此句中,肯定了恐龙在世界各地都存在的事实。

四、板书设计

恐龙无处不有

五、拓展延伸

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交流点拨】

(1)联想、想象。

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

(2)科学假设、推理。

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这一问题的答案是: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然后进行科学的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

(3)多角度思考问题。

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收到了“一石多鸟”的效果。

 

第二课时 被压扁的沙子

一、新课导入

《恐龙无处不有》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

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

让我们先来阅读一遍课文。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举例子)

(2)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作诠释、作比较)

2.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

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交流点拨】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前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

“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

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

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3.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根据又是什么?

【交流点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一:

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

证据二:

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4.在本文中,作者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为什么?

【交流点拨】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因为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5.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赞成哪一种?

为什么?

【交流点拨】生甲:

我赞成“火山说”。

倘若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就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生乙:

我赞成“撞击说”。

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

生丙:

我也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因为在自然界中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的存在。

【教师小结】恐龙灭绝的原因究竟是“撞击说”还是“火山说”,科学家们也在争论不休,并且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研究。

我们在学习时也应有这种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

6.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

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好不好?

为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因为该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7.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

下列语句是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在行文中有哪些作用?

(1)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交流点拨】这是一句半开玩笑的话,但也不是无稽之谈。

天体撞击地球的事件虽然不多,但在地球的历史上毕竟发生过。

作者在这里也正是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2)即非常纯的沙子。

【交流点拨】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其他杂质。

(3)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交流点拨】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

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的,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

作者在幽默风趣中,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

8.本文与《恐龙无处不有》有什么异同之处?

(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交流点拨】

(1)说明顺序:

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2)说明方法:

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

《恐龙无处不有》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