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人的基本能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9665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杜拉人的基本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班杜拉人的基本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班杜拉人的基本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班杜拉人的基本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班杜拉人的基本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班杜拉人的基本能力.docx

《班杜拉人的基本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杜拉人的基本能力.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班杜拉人的基本能力.docx

班杜拉人的基本能力

人的基本能力

阿尔伯持·班杜拉(A1bertBandura,1925一)

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

班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M].武汉:

湖北教台出版社,1999:

45-59

人的主体因素除了包括人的生物遗传意义上的先天素质之外,更主要的是指人的感知、记忆、思维、表象、信念、期待等认知因素。

班杜拉认为,人的认知因素作为人参与、介人世界事件从而使人成为其自身生活的动力因素的手段,它构成为人的一种能力。

但认知能力并不是人的存在的最基本的事实,它取决于或表现于人在其作为类的存在物而与其环境世界相互作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一些更为基本的能力,即符号化能力、替代(学习)能力、预见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

正是这些基本能力构成了人与环境之间发生联系的中介或桥梁,认知能力就是人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一些心理的机能活动。

1.符号化能力

德国哲学家思斯特·卡西尔(EmstCassirer,1874—1945)在深刻反省了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之后,颇有见解地提出人是符号的动物。

他认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人之为人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人能够利用符号来表征世界、创造文化。

从而把自己与动物等其它的存在物区分开。

在心理学中,班杜拉十分强调人创造符号并利用符号来来表征世界,进而用符号化的表征来调节自身心理的机能活动的能力。

他认为,人的这种符号化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基本的特征,因为,尽管人们在时间流变过程中的各种经验确实是对生活实在的反映,但是,这种经验是转瞬即逝的。

正是符号化过程帮助人将他的转瞬即逝的经验转变成对生活实在的稳定的认知模式,从而人的行为就不完全决定于转瞬即逝的即时经验,同时也受到作为经验贮存的稳定的认知模式的调节。

传统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强化刺激的即时性。

(动物要养成一种习惯就必须进行多次强化,而人不需要,人有一次经验以后就可以记住。

符号,特别是语言符号,是对环境事件的指称。

由符号及符号之间的关系构成人的符号系统(可以理解为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

符号系统的独特性质使拥有符号系统的人在理解与处理他的环境事件时具有动物所无法比拟的巨大优越性。

尽管对于个体人类而言,他的符号环境是相对固定的,但由于符号是人在观念上的创造物,它的首要特征是任意性,即符号与它所指称的事物之间不具有任何必然性的联系,它不具有物理的实在性,而只有“功能性的价值”(人在头脑中可以有西瓜这一概念,但是这一概念的存在并不依赖于西瓜这一实体的存在与否)(卡西尔,1985年,第4l页)。

因此,借助于符号系统,人得以摆脱和超越他的感性经验束缚和限制,而能够对符号进行随意的操作,从而不仅能反映当下的物理实在,而且能够在观念中把握环境事件的未来发展状况。

(此及理论的价值之所在,理论就是探讨不同概念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内在的关系,是规律性的东西,即是道,它是不变的,所以有预见功能)对于行为而言,以符号的认知表征形式出现在观念中的未来刺激,与当下的物理刺激具有利激等价性,因而未来环境刺激的认知表征就构成了人的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

正因为如此,人的学习过程就不仅仅是一个试误的过程,他不会在面对某一刺激情境时就盲目地在实践上做出各种行为反应,体验并比较它们所造成的实际结果,然后从各种实演的行为操作中选取、保留其最佳方式以备后用。

相反,由于符号化的能力,人可以超越自身与当下刺激之间的时空关系,而在采取某种行为之前,在观念中预先对指称环境事件的符号表征进行认知的操作,并在观念中预估并比较各种操作的结果,从而在各种可能的行为方式中选其最佳者,然后才在生活实践中真实地表现出这种行为。

事实上,外部的环境因素主要是通过内部的符号认知过程来影响人的行为的,因为对人而言,环境不具有绝对的性质。

环境中哪些因素被注意到而进入人的主观生活,这些因素在人的主观生活中如何加以组织并被赋予什么样的意义,等等,都取决于人的符号的认知过程。

此外,符号不仅可以指称物理的实在,而且还可以指称主体内部抽象的心理实在,从而使人拥有反思的能力。

所以,人的行为是他当下所处的外界物理环境刺激与他自我生成的内部主体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一认识正是社会学习理论不同于传统学习理论最核心的本质所在。

由于符号是人对经验中的事物及其间关系的指称,因面对人而言,它必然具有一定的意义,符号系统也就因此构成人的意义之网或意义世界。

人拥有一个意义世界,使他能够更有效地应付环境。

正是这个意义世界给人的经验世界提供了支撑,并赋予经验以形式、意义和连续性。

因为,所谓经验,乃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在作为主体的人的一方的表现方式,因而它必然是以时间流变过程中的即时性现象面存在的。

只有当经验被经验主体符号化而进入人的意义之网并与之发生联系之后,当下的即时经验才获得它相应的意义和形式,也只有这样,人的经验才能表现为时间流变过程中的连续体。

(也只有被注意到的经验才会保存下来,人们往往首先注意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记忆最长)

符号化借助于思维的技能。

经验领域的某事物在被符号化之前,只能以感性实在的方式与当下的即时经验中的其它事物发生联系,它是否与经验领域以外的事物具有联系,以及这种联系的性质如何,则在经验主体的经验之外。

但当它被符号化而成为符号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之后,通过主体对符号系统的操作,它和即时经验以外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在观念中间接地被经验主体把握到,从而经验主体不必通过实演的行为操作使它们在即时经验中呈现出来,就可以获得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新知识。

符号系统作为独立于物理实在的观念产物,与它所指称的物理实在之间的对应关系决定了它们的功能价值。

符号系统由于主体的观念化作用而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即正是由于人在观念中对符号施以内隐的操作才实现了符号之间的关系。

虽然由于符号的任意性及其超越感性实在的性质,人才能对符号施以随意的操作,但是,并非人对符号的所有操作都是有效的。

例如,人自然可以在想象中看到一头大家驾驭着苍蜗飞翔,但这样的想象是无效的。

因此,符号化过程在给人带来巨大优越性的同时,往往也易于给人的生活带来无尽的烦恼与困扰,人的许多心理失常以及由此造成的痛苦,其根源就在于符号化过程的这一特征。

2.替代(学习)能力

传统学习理论一般都认为,行为是由行为主体的探索性活动所带来的直接结果塑造的,这一观点确实反映了人类学习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一个人在生活中单独地面临一个完全陌生的情境问题而又必须加以解决时,他只能试探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其中,帮助他正确地解决问题的方案,即给他带来积极的奖赏性结果的行为方式,自然会转化成他的经验贮存并在未来类似的情境结构中自然地表现出来,构成他一贯的行为方式。

而那些不能解决问题的方案,即不能给他带来积极的奖赏性结果、甚至会带来惩罚性结果的行为方式,自然会被淘汰而不构成他一贯的行为方式。

但是,这一规律并不能说明人类的全部学习现象。

事实上,人还可以在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形成的间接经验的基础上,来培养和塑造自己的行为方式,班杜拉把这种学习现象称为观察学习,它几乎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对人而言,观察学习现象之所以可能,就是因为人具有替代学习的能力,而不必对每事都加以亲身的实践。

班杜拉认为,替代学习能力是人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班杜拉把替代学习能力作为人的基本能力之一,在逻辑上隐含着一个人性的根据,此即人的类本质。

个体人决不是一个孤立的实体,他必须受到所有的人共同拥有的类本质的规范才能成为一个现实的人。

人的类本质不仅包括人作为一个生物的类在其种系发生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作为人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的共同的感受系统,而且还包括作为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并为每一个体所共同拥有的意义世界。

共同的感受系统使不同个体在面对同样的环境刺激时可以获得同样的感性经验,共同的意义世界则使不同个体的感性经验对人类群体而言具有功能的等价性。

从而实现人类经验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共享,即人的经验可以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沟通和传递,正因为如此,作为个体的人可以跨越自己感性经验的限度而理会别人的感性经验,从而,个体对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与自己实际操作这一行为并体验其结果,在功能上是等价值的。

人性的类本质的这一层面就是班杜拉所说的替代学习能力,所以他认为,“几乎所有由直接经验而来的学习现象,都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替代地发生”。

替代学习现象可以通过示范作用过程获得。

事实上,就现实的人类生活而言,尽管在对自己行为后果进行直接体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学习构成了人类学习现象不可忽缺的一个环节,但是,在替代学习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观察学习更具有普遍性,它为人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

就个体发展而言,如果一个人不从别人那里接受间接经验,不接受别人的教导,每事必亲自实践,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来获得知识与技能,那么人生不仅充满了盲目性,而且处处都隐藏着生命的危险。

就社会的发展而言,一个社会的语言、风俗习惯、道德、传统等等。

如果不借助于那些已经实现了它们的成员作为原型、范例,并通过示范作用过程来影响、规范那些尚未实现它们的社会成员,那么这些因素的保存和世代传递就是不可能的,以这些因素的存在为前提和体现的社会,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所以,通过观察学习来简化个体成员的知识、技能等的获得过程,无论是对个体成员还是对社会,无论是对它们的生存还是对它们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观察学习现象的普遍性还表现在示范作用的多种形式上。

示范作用所需要的榜样,不仅包括作为现实主体的人,而且还包括体现在语言、广告、影视、图片等之中的各种艺术形象(以体现在各种符号之中的艺术形象作为榜样的示范作用,称为符号示范作用)。

人们在欣赏各种艺术形象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它们的影响,将它们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等内化到自己的主体性之中,并在适当的生活情境中表现出来。

所有这些,郁是观察学习的不同表现形式:

例如,广告之所以往住能够领导社会的时尚和潮流,就是符号示范作用的影响结果。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符号示范作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是因为,其一,与人的示范作用相比,符号示范作用的影响在时间上更为迅速,在空间上其波及的范围更为广大。

如一个新的思想观念、一种新的行为模式,一旦通过电视播放,就可以在一夜之间影响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观众,其影响力远非试误学习或对现实主体的观察学习所能企及。

其二,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每个人都有着相对固定的职业,他们能够直接接触到的人和生活事件都是极为有限且相对固定的,因此,他们对社会实在的观念和理解,主要是由在与大众传播媒介接触的过程中通过符号示范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替代经验决定的,而不是由他们的直接生活经验决定的。

他们所理解的社会实在,是体现在大众传播媒介之中的观念的、符号化的社会实在,而不是现实的感性社会实在。

例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已肯定地表明,经常观看暴力恐怖电视片的人与一般人群相比,他们更强烈地觉得,社会充满着暴力的危险,他们更担忧自己随时都可能受到暴力的侵袭,并因而在现实生活中采取更多的防卫性行为反应。

这就是他们在电视观看中受到了有关暴力事件更多的符号示范作用影响的结果。

所以,人们对社会现实的理解越是依赖于由大众传播媒介为他们提供的符号环境,那么符号示范作用的影响就越加强烈和广泛。

近半个世纪以来,大众传播技术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而有关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大多是在此之前提出来的,因此,这些理论没有充分注意到由大众传播媒介为人们提供的符号社会环境在当今人类生活中所起的日益重要的作用,也就不足为奇了。

特别是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电视系统成了大众传播的主要工具。

电视的出现揭示了示范作用影响人类生活的巨大潜力,也彻底改变了示范作用的影响方式。

此前,示范作用影响主要局限于在一个人的直接生活环境中别人的行为方式对他的影响,而电视则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间接生活环境,从而为他们超越自己的直接生活环境并介入自身所不及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可能。

事实上,在当今电子时代,电视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都分,由电视所实现的符号示范作用对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力也就成为不言而喻的。

所以,我们现在研究人的文化社会化过程,就绝不能忽视电视文化的影响。

3.预见能力

预见能力是直接以符号化能力为基础而形成的人类行为的一个独特的方面。

人类行为决不只是对其当下的即时物理环境刺激的反应,如前所述,对人而言,外界的物理环境刺激首先要转变成作为主体的人的符号化认知模式之后,才构成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之一。

由于符号超越感性实在的性质,以符号为中介构成行为决定因素的,就不再仅限于行为主体当下所处的外界物理刺激。

未来的环境因素,虽然由于它本身并不存在,它不可能与人的行为发生直接关系,但是,由于它可以被符号化,并以此为中介,在行为主体的观念中得到认知的表征,从而引导并控制现实的人类行为。

事实上,人类行为区别于动物行为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其目的性和意向性,这种目的性和意向性表现为人类的行为与其所处的外界物理事态发展之间的内在的协调、一致,从而在未来物理实在实现之前就预先地保证了即将实现的未来物理实在对人类需要的满足。

人类行为由于人的符号化能力而接受未来环境刺激的认知表征的决定作用所表现出的这一特征,就是人类主体对自己行为所具有的预见能力。

在社会学习理论发展的历史上,对预见能力的强调绝非起自班杜拉。

罗特尔和他的学生米契尔都把预见能力作为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之一,只是他使用了预期一词而不是预见。

比如,在罗特尔的社会学习理论体系中,预期是其若干核心概念之一,指个体对自己在某一特定情境中以某种方式行为将会带来某种强化刺激的信念。

这种信念表现为,在行为主体看来,该强化刺激随行为的操作而产生的几率或可能性,它主要决定于两个因素。

其一是个体行为的强化史,即在过去的情境中,个体表现出一定的行为时,相应的强化刺激是否呈现、呈现的频度等现实情况。

其二是行为强化程序对相似情境的泛化程度,即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某一情境中的行为强化程序,在另一相似情境中也会实现。

如一个从来没有参加过百米短跑竞赛的人,对自己能否在比赛中获得名次的预期就不可能产生于他过去的强化经验。

但是,如果他曾经参加过其它的比赛如游泳比赛并获得名次,那么他就有可能据此来预期自己在百米短跑赛中能否获得名次。

这种以某一情境中的强化史为基础来估计另一相似情境中某一行为能否带来相应强化刺激的预期,就叫泛化的预期。

又如,米契尔同样强调行为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认为个体如何与环境相互作用,决定于所谓社会学习的主体认知变量。

他接受罗特尔的影响,将预期作为这样的主体变量之一。

人的一切机能活动,都是人作为一个类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的产物在个体身上的实现,因而它必然间接地反映着作为其对立面的环境的状况,并以此作为它的现实基础。

就预期能力而言,我们可以在作为人的生存环境的物理实在和社会实在中找到它的根据,这就是各物理事件和各社会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系统。

任何一个物理事件或社会事件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都必须有其前因和后果。

一旦这些因果关系作为知识被人掌握时,人就可以预言,当某一事件产生时将会导致什么。

这就使人能够主动地、有方向性地对环境采取干预措施,从而表现出人对自身行为的预见能力。

否则,人的行为必将陷入盲目。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生活事件对此加以说明。

人的生命是一个自然的成长与衰老的过程,生老病死不可避免。

为了生存的幸福和延年益寿,不仅需要保健,同时还需要在身体刚发生病变时采取医疗措施。

但有些人却不,他们待病入膏肓时才求医,此时,再高明的医生亦无回天之术。

在病痛的折磨下,患者开始相信他的病痛是某种灵性力量的操纵使然而求神拜佛,这种盲目而带有迷信色彩的行为方式,正是患者对人的生命运动规律的无知所致;相反,如果他掌握了生命与疾病的知识,那么他的行为方式定然有所不同。

事实上,人类许多迷信或不必要的仪式化行为方式,其原因正在于人们对自己正参与其中的事件的规律性的无知而失去对自己行为的预见能力。

正加罗特尔所指出的那样,“奖赏或强化对行为的效应,部分地取决于个体将强化的结果看成是由他自己的行为造成的,还是由他的行为以外的什么力量造成的”所以,预见能力是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律之一。

4.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调节能力是指人具有影响并控制自己行为方式的力量。

从广义上讲,在三元交互决定论中,凡属主体因素的人的基本能力如预见能力等,都构成人对自己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因为这些主体因素与环境以及行为的交互作用过程,在本质上就是为主体的行为方式创造条件并规定主体行为的方向与路线。

这里所说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从狭义上指主体对自己行为方式和过程进行监控、调适、引导的认知心理机制。

狭义的自我调节能力,我们可以看成是一个自我反馈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四个成分,即行为标准的自我没定、实际行为的自我观察、实际行为与内部行为标准的自我评价以及在这一评价基础上形成的自我反应。

下面我们就对这一系统加以分析,并说明个体如何通过这一系统来调节自我行为。

人类行为的调节,必须有一个参照的标准。

传统行为理论将行为看成是外部强化刺激的结果,实质上就是将外部奖惩作为行为发展的参照标准。

但这种观点为我们提供的只是一个残破不全的人性理论,因为它把人描绘为随风倒的墙头草,外部要求是什么,他就如何行事。

事实上,人性决非如此,人类社会化过程就是使个体将外部的社会要求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主体自我要求。

这种主体自我要求在日后便成为他的行为标准。

例如,就道德行为而言,社会要求每一成员不侵害他人利益,否则必将受到惩罚。

社会化的结果使这一外部的社会要求转变成个体内部的道德感和道德约束力,并成为他在日常生活中各种行为的标准。

这就是人类行为标准的最初起源。

但是,随着生活情境的变化和直接经验与替代经验的发展,个体往往会调整或重新没定自己的行为标准。

比如一个中学生的考试成绩总在80分上下波动,或者他看到某一同学考试成绩达到85分,此时他可能暗下决心,下一次考试一定要达到85分;这个目标就是他为自己的考试行为自我设定的标准。

当个体为自己设定了行为标准或目标之后,他就会朝着这一方向努力。

这一努力表现为一个实际的行为操作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必须对自己行为表现的有关方面进行自我观察,否则他将很难充分地发挥对自己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

一个行为表现有很多维度可以加以观察,如工作的质量、速度、数量、创造性、合群性、道德性及其偏差等等。

在不同的工作情境中,不同维度的重要性亦有所不同。

行为的自我观察是否有效,最终也将影响到自我调节能力的发挥。

自我观察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即自我观察是连续有规律地进行还是偶尔地发生,是在行为操作过程之中进行的还是在行为之后的回顾,以及自我观察的精确程度。

自我调节能力作为一个反馈系统,对个体行为的动机效应,并不取决于个体自我设定的行为标准本身,也不取决于他对自己行为的自我观察,而取决于他对自己实际行为表现与自我设定的内部行为标推之间的差距的自我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自我反应。

如果他的实际行为表现达到或超过了自我设定的标准,那么他将感到自我满足并保持这一行为方式,或在此基础上自我设定更高的行为标准。

班杜拉认为,人所看重的行为目标的实现对行为构成一种强化因素,这种行为往往不需要外在的物质奖赏作为强化刺激即可获得和保持。

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强化在起作用。

相反、如果实际行为表现达不到自我设定的内部标准,将会产生三种典型的反应方式。

其一是个体对这一行为目标或自己的行为能力感到泄气而自怨自艾。

这是一种完全消极的自我反应,是个体自尊的全面挫败,往往使一个人陷人全面的意志消沉而不能自拔。

相对而言,这种反应比较盲目,并往往成为个体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的坟墓。

其二是个体在反省自己行为表现的基础上纠正或改进自己的行为方式,试图通过加倍的努力,力求达到自我设定的标准。

其三是个体重新调整自我设定的行为标准而放宽自我要求,即降低标准,使之更加现实化。

这种反应虽然不致于挫伤个体的自尊,但如下文所述,它也不利于个体潜能的发挥和人性的成长,是平庸之辈的惯常反应。

在个体对自我行为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应中,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这就是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胜任某项任务或达到某一作业成绩的潜在能力的主观信念。

它决定着—个人如何感知和思考自己的生活情境以及在这一情境中如何行功,是主体因素中核心的动力成分之一。

一般而言,自我效能感强的人把困难的任务当成挑战而不是畏惧,并不断地给自己定更富挑战性的行为目标。

当他们的实际行为结果未到达内部标准时,他们试图通过加倍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信念,并将失败归因于努力的不足或知识与技能的不成熟而加以弥补。

此外,强烈的自我效能感还能够培养个体对活动的兴趣与投人,并使个体在一次次地对困难的克服中证实和自我强化自我效能感,从而使他在事业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成就而一步步走向人性的辉煌。

相反,自我效能感弱的人,每当面临新的任务时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而畏缩或回避。

在失败面前,他们的归因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强的人恰恰相反,即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的不足并放弃或降低自我设定的目标。

在身心健康方面,他们时时处于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而郁郁不欢。

因此,这样的人很难体验到人性潜能发挥的快慰,生活黯然,在事业上,即使不是失败者,也致多是一个平庸之徒。

将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比作一个反馈系统,班杜拉对以往的传统解释持坚定的批判态度,因为它把这一系统看成是消极、被动的反馈系统,认为这一系统是通过差距缩减的机制而成为行为的动机与调节因素的,其典型代表有赫尔的驱力减弱理论等。

班杜拉认为,人类行为的自我促动与自我调节,不仅产生于差距缩减机制,同时也产生于差距生成机制。

这就将不断向自己提出挑战的人性特征也概括到人的自我调节能力之中,从而不仅扩大了社会学习理论对人类行为的解释能力,且也与班杜拉一贯强调人类行为中主体因素的重要性的主张相一致。

5.自我反省能力

班杜拉认为,人所拥有而动物不具备的另一显著特征,是人的自我反省能力,它表现为人能够对自己的经验与思维过程进行再思考。

通过对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思维过程的反省,人不仅能够获得关于自身和世界的普遍知识,而且还能够验证、评估并矫正自己的思维。

因为在自我反省过程中,人实现着对自己观念的监控,并以此为基础采取某种行动或预言未来事件的发展趋势。

而行为前的观念活动与行为结果之间的对照,又为人的评估自己思维过程是否合理并进而改正自己的思维过程提供了现实条件。

正是这样的反省活动,才保证了人与世界之间协调、一致的主客关系。

主客关系性质如何的重要性,在于它决定了主体能否有效地参与三元交互系统的互动机制从而在三元交互系统中主动地把握自己的命运、

对人而言,反省思维如何可能呢?

或者说,思想如何成为思想自身的对象呢?

斑杜拉通过分折思维与符号之间的关系以及符号的性质,对此加以说明并避免了那种无限退步的关于homunculus假说(homunculus假说是西方自笛卡尔以来关于心灵如何认识世界的一种假设,即认为人脑内有homunculus(小人),它拥有人所具有的各种能力。

当有关世界的信息通过人体达于homunculus时,它加以认识而表现为心灵对世界的认识。

但是.这个homunculus如何认识达到它的信息呢?

可能在这个homunculus之内包含着另一个更小的homunculus。

如此推理,没有止境。

参见波林,1982。

)”的无底渊薮。

在班杜拉看来,符号,特别是语言符号,是思维的工具或手段,思维就是对以符号的认知表征形式存在的知识加以内隐操作的过程。

如前所述,符号对事物及其意义的指称,它不仅可以指称物理实在,也可以指称抽象的心理实在,它与它所指称的对象之间只具有对应的功能价值,而不具有物理的实在性。

因此,不管是物理的实在还是心理的实在,包括思维及其过程,只要被符号化而进入主体的意义系统之后,都可以被主体施以内隐的认知操作,此即思维。

其中,对心理实在和思维的符号表征的思维,就是对思想的思想,亦即主体的自我反省。

符号的功能价值,并因而思维的功能价值,其性质如何,是决定内部的认知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