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小说概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9574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年代小说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年代小说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年代小说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年代小说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年代小说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年代小说概述.docx

《20年代小说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年代小说概述.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年代小说概述.docx

20年代小说概述

第三章

第一节2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叶绍钧许地山冰心

第三节郁达夫

第一节20年代小说概述

20年代小说创作界,“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主要作家是文学研究会及与之相近的未名社、语丝社的一些成员。

20年代人生写实派小说家直接师承了“文学革命”倡导期《新青年》、《新潮》作家群的传统。

鲁迅的一些小说,实际上表现就是深刻的社会问题,鲁迅《狂人日记》1918年5月《新青年》上发表,以深刻的反封建的内容和新颖别致的艺术形式,猛烈地震撼了当时的文坛。

它是公认的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当然,序言是用文言写成的,旧小说向新小说过渡的痕迹)。

之后,创作一发而不可收,到1926年就出版了《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

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又是中国20年代最优秀的小说家。

胡适曾在1919年7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一篇题为《一个问题》的小说,写一位青年由于社会和长辈的压力而早婚早育,结果为家庭所累,未老先衰。

作者借这个青年的嘴提出了“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什么的?

”这样一个虽似抽象却又与社会发展极有关系的问题。

(喜欢研究问题)

陈衡哲1917年6月,她在《留美学生季报》第四卷第二号上发表一篇白话作品《一日》。

反映美国一所女子大学学生们一天的生活,很生动,但属写生、速写一类。

自己说:

“既无结构,亦无目的,所以只能算是一种白描,不能算为小说”。

1918年10月,她又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二篇现代白话小说《老夫妻》,赞咏家庭温暖。

作品比较平淡,缺乏时代精神,却是《新青年》上刊载的第二篇现代白话小说。

1920年,又在《新青年》上发表《小雨点》《波儿》。

《小雨点》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童话小说。

《波儿》描写的是美国一个贫民家庭的生活艰辛,体现了作者对贫病者的深切同情。

《巫峡里的一个女子》诉说的是一个受婆婆压迫,与丈夫逃到山峡里生活,后又失去丈夫的女子的经历,写出了独处者的孤寂、恐怖和恍惚。

《西风》童话。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现代女作家:

陈衡哲端庄秀丽,一股书卷气直面袭来。

1911年留学美国,主修历史。

191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姐妹学院,三年后又拿到芝加哥大学历史系的硕士学位。

在1920年她成为第一位执教于北京大学的女教授。

1917年先于鲁迅的《》发表了白话文小说《一天》。

1820年与康纳尔大学的研究生任鸿隽结婚,他是中国第一个科学社会团体《科学》杂志的创办人,死于1961年的上海。

1976年陈衡哲在孤独中去世,她烧毁了她大量的小说、诗稿、散文。

较早从事小说创作的,还有《新潮》作家群。

1919年初,成立第2年的北京大学学生团体新潮社创办了《新潮》杂志。

新潮社提倡新文化,鼓吹文学革命,尽管并非文学刊物,却在3年多的时间内,《新潮》共刊登26篇(一说22篇),主要作者有汪敬熙、罗家伦、杨振声、俞平伯、叶绍钧等人。

汪敬熙(1897—1968)《雪夜》和《一个勤学的学生》。

《雪夜》描写一个家庭贫困的病态:

父亲躺在家里抽大烟,儿子却因劳累过度而病倒在门外。

(一个家庭折射社会)《一个勤学的学生》一旦考上文官,便不再上课,并做起妻妾成群、富贵荣华的美梦来。

小说通过揭露这个所谓很学生的内心秘密,鞭挞了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毒害。

1925年出版小说集《雪夜》,其中的《瘸子王二的驴》写军阀混战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有份量。

被鲁迅选《中国新文学大系》。

罗家伦(1897—1969)《是爱情还是苦痛?

》写一位接受个性主义思想的知识青年程叔平与一位新女性吴素瑛相爱,但她的父母却软硬兼施逼他娶了一位旧式女子,程叔平由此承受了“有爱情而不得爱”和“强不爱以为爱”的双重精神折磨。

鲁迅“正是当时许多知识青年的公意”。

谈话方式引出主人公对主要事件回忆,有新意。

杨振声(1890—1956)《渔家》已经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渔民仍然要受“水上警察”的敲诈勒索。

《贞女》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陋习恶俗。

作品写一个叫阿娇的姑娘,定亲几个月未婚夫就死了,而父母却将她嫁给木头牌位做妻子。

她无法忍受那种枯井死水般的生活,终于悬梁自尽。

还有中篇《玉君》,短篇《一个兵的家》等。

俞平伯是初期重要的白话诗人,后来也主要以散文创作著名,但他也在《新潮》上发表《花匠》《狗和褒章》。

《花匠》一个花匠为了营利将所栽培的花卉硬加裁剪和束缚的情景。

作者借此要阐发的是一种要求解放个性、反对矫揉造作的社会观和艺术观。

《狗的褒章》刻画了一位深受封建道德毒害的妇女形象,她20多岁时就自愿“望门守贞”,“见了男人就是亲戚也要躲得远远的”。

然而,孤单的生活毕竟违反人性,她只能养一只哈巴狗以慰寂寥。

她一向心高气傲,但可悲的是,她追求的不过是一枚表彰节烈的褒章——“黄间白的丝绶,辉煌雪白镂花的一块东西”。

(古华)

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

”》《春游》《两封回信》《伊和他》《不快之感》等。

《“这也是一个人?

”》初步显示了现实主义特征。

《新潮》上的小说虽然作品选材不严,开掘不深,结构上平铺直叙,表现出一泻无余。

但创刊登小说时只有鲁迅《狂人日记》和陈衡哲《老夫妻》两篇。

而到1920年底,因多数作者出国而几乎停刊时,现代小说创作已渐趋繁荣。

起推动作用。

包括《新青年》《新潮》作家群在内的初期小说作家,有着大致相同的创作倾向,从各种角度触及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民主主义、人文主义思潮广为传播的背景下,表现了文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把小说作为改良社会、改良人生的工具。

鲁迅“每一篇都是‘有所为’而发,是在用改革社会的器械。

显示了“问题小说”的端倪。

问题小说初始在1918-1920年间,但问题小说的写作高潮则在1921年之后,即周作人的理论倡导,冰心、叶绍钧、许地山、庐隐、王统照等文学研究会会员的创作不可分离。

1919年下半年,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

周作人指出:

中国过去没有问题小说,只有“教训小说”,五四新文学革命后才有问题小说的出现;它与“教训小说”不同,“提出一种问题,借小说来研究它,求人解决的,是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所提倡的,必是尚未成立,却不可不有的将来的道德”,“问题小说,是近代平民文学的出产物。

”(《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每周评论)

鲁迅说自己写小说“原意其实只不过想将这示给读者,提出一些问题而已。

”(《英译本〈短篇小说集〉自序》)

文学研究会小说家群则是以“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问题”为共识的。

(茅盾语)

问题小说主题、题材:

非常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生,改造国民性相一致。

(民工问题,小保姆的日记)题材热。

来源主要有几方面:

1、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

国文学影响。

有“提出问题的文学”(高尔基语)之称的俄罗斯文学和东北欧文学;五四时期作过较多介绍的挪威作家易卜生的问题剧;印度作家泰戈尔的哲理小说。

当然借鉴是根植于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真切考察基础之上的。

为人生派——问题小说

1921年,出现了两个新文学最重要的社团,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其中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而创作的文学流派。

这是"五四"以后两个最重要的文学团体和文学流派。

我们为什么把1921年以后作为新文学发展的开始?

就是说从1917年到1920年这一段时间重点是搞文学革命运动。

从1921年以后就进入一个创造新文学的时期。

把1921年作为一个标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两个重要的文学社团出现了,形成两大作家群,并发生巨大影响。

为人生派的文学主张:

文学研究会在成立的时候,开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宣言,他们之间的文艺思想也并不完全一致。

但是在《文学研究会宣言》中有一段话:

"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

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并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尽管这段话比较简单,却仍能代表这个文学团体的大多数作家的共同见解,而且这一见解还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为什么呢?

因为封建统治阶级主张文以载道,即运用文章来宣扬封建思想,这是封建主义文艺观的一种。

还有一种封建主义文艺观,即将文艺当作消遣品。

一些封建士大夫在他们得意之时,利用文章讲些得意的话,表示自己的风流。

失意的时候,也借用文学发牢骚,自我解嘲,借文学表现自己,这就是旧文人的名士气,名士作风。

"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就是这种封建文学观念的表现。

这也包括反对鸳鸯蝴蝶派。

从文学研究会宣言中这简单的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文学的成立是为反对封建文学的。

他们自己的主张是什么呢?

那就是为人生,即文学反映人生,反映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要探讨有关人生的一些问题,并且指导人生。

文学研究会还有几位重要作家,冰心、叶绍钧、许地山后章重点讲。

这里先介绍另外几位:

庐隐(1899—1934),原名黄英,福建闽侯人(林纾、严复都是闽侯人),五四时期与冰心齐名的女作家。

她的创作一开始也多为问题小说。

《一个著作家》《灵魂可以卖吗?

》等篇,展现了一出出“血和泪”的社会悲剧,颇有社会意义。

茅盾曾肯定五四时期的女作家能够注目在革命性的社会题材的,不能不推庐隐是第一人。

(《庐隐论》)(难产)

如果说郁达夫的小说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形而下”的生理欲望的表现抒发“五四”时期青年人的精神焦虑,那么庐隐的小说则常常通过人物对形而上人生终极问题的诘问抒发“五四”青年茫无头绪的苦闷。

在其代表作中篇《海滨故人》和《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等短篇中,“人生是什么”的焦灼而苦闷的呼问是其主调。

《或人的悲哀》以书信形式叙写了主人公亚侠半年内的经历与情绪。

她因养病去日本,不久回杭州,最后自杀于西湖。

在短暂的人生之旅中,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她: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所见都是无聊,所思都是虚无,于是在极度的厌倦中告别人生。

《丽石的日记》以日记形式披露了被医生诊断为因心脏病而死的丽石的真正的死因:

由于悲观厌世而抑郁致死。

《海滨故人》以“自叙传”的手法写北京一所女子大学的学生露莎,她生性活泼但外表冷漠,喜欢读书和沉思。

露莎和几位女同窗曾经自视清高,自垒高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然而,不久,她们中的大部分便纷纷在婚姻、家庭问题上或与家庭妥协、或回归传统与世俗。

露莎虽然我行我素地爱着已有家室的梓青,执著于她的理想,却由苦于这种恋爱的“不道德”,苦于“人生的究竟”无解答。

最后,梓青因事业的需要。

委婉地与露莎断了情。

(自身写照)小说以露莎为叙述视点,不注重结构,一任主人公的满腹愁绪自然流淌。

作品中的人物都是脆弱的。

这种脆弱是“五四”这个特殊的历史蜕变时期一般知识青年的特点:

一方面渴望个性自由,另一方面又不能摆脱因袭道德观念的束缚。

露莎敢于蔑视传统道德而与梓青婚外恋,但她绝不是真正无所顾忌,相反,她十分敏感世俗的议论,心灵承受着传统与世俗礼法的重压。

从聚首言欢到风流云散的过程,宣泄了寻求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的郁闷心理,流露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和现代意识。

她的探究答案不同于冰心的“爱”,而是“恨”和“疑”。

她以细腻多感的文笔,真切入微地袒露了五四知识女性中相当一部分人半新半旧的二重性格与心态,显示了出色的抒情才能。

长篇小说《象牙戒指》(以同学石评梅和高君宇的爱情悲剧为原型)《女人的心》《归雁》及《云鸥情书集》《庐隐自传》等,大量运用日记体、书信体和第一人称叙述,对于男女情爱心理的描绘尤为成功,深受中国古典言情小说和婉约派诗词影响,风格感伤,基调悲戚,可与同时期的郁达夫媲美,是新文学抒情小说的开拓者之一。

庐隐的小说充满感伤、厌世的情绪,主人公由愤世嫉俗、追求个性解放到厌世甚至自杀,其原因既源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也来自这些貌似独立的现代女性心灵深处的传统道德重负。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现代女作家:

庐隐的面相带着薄命。

忧郁的大眼,大鼻,大嘴巴,宽宽的颧骨。

她的母亲说她生得不吉利,庐隐的祖母在她出生当天过世,仿佛就为了证明她的克人之相。

庐隐和罗淑一样,死于难产,年仅36岁。

庐隐的《云鹤情书集》收录了她和比她小10岁的李唯建的情书,语言火烈疯狂,柔肠百结。

爱情改变人尤其是女人。

庐隐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了。

爱情使庐隐重生,爱情又置她于死地。

庐隐我行我素,解除旧式婚约,“生命是我自己的,我凭我的高兴去处置它,谁管得着?

”她嫁于已有妻子的北大学生郭梦良,育有一女。

二年以后,郭梦良病逝,庐隐带着丧夫的伤痛,抵达上海,边教书边写作,奠定庐隐在文学界地位的中篇《海滨故人》这时出版发行。

庐隐没有活到她所希望的60岁,在60年写自传,“已经有一、二本成功的杰作,那么我就在众人赞叹的声中,含笑长逝吧”。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山东诸城人。

1918年到北京就读于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并开始发表作品。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1924)长篇小说《一叶》(1922)诗集《童心》(1925)

他的情况与冰心、许地山有某些相同之处。

他一些小说也是表现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也有宣扬人们应该相爱的。

比如他的短篇小说《微笑》,写一个叫阿根的青年犯人,在监狱里遇到一个女犯人,这个女犯人对任何东西都微笑。

他起初不理解,后来从一个老犯人的嘴里听到这个女犯人的经历。

原来他曾经毒死过自己的丈夫和他的前妻。

她入狱后生病时受到一个教会女医生的照顾,受到女医生的行为的感化,于是思想转变了。

她对任何事物都笑,这笑代表着一种广博的爱,阿根受到这种思想的感染,思想也转变了。

后来出狱,他成为一个有知识的工人。

《微笑》这篇小说是通过女犯人的笑,来宣扬一种泛爱的思想。

但是,王统照作品中这个内容并不是很多的。

他写的更多的是这种美和爱,在生活中受到破坏,人们得不到它。

比如他的短篇小说《沉思》,里面的主有公是一个女模特儿。

青年女子琼逸接受了个性解放的思想,自愿为一青年画家充当模特。

这一纯粹的唯美行动却引了一场混乱:

粗鄙的军阀想乘机揩油,琼逸的未婚夫来找画家打架,而当初完全沉浸于艺术、以神圣之心对待模特的画家也抑制不住凡心动荡。

她为什么去做模特儿?

她认为艺术是一种美(她还是一个演员)她要通过艺术给人生带来一些欢乐。

然而,画家对她不理解,而有钱的人要霸占她。

她想要用自己的行动给人生带来爱的美,在生活中却得不到实现。

于是,她只好自己跑到一个亭子里去沉思。

作者没有写出沉思的结果,其实答案很明显的:

社会生活不是艺术美所能改造得了的。

《沉思》这样的小说与《微笑》不同。

《微笑》是宣扬要有一种爱,《沉思》则说这种爱和美是得不到的。

这样,它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就比较深刻一些了。

王统照有一些作品直接地描写到生活中的丑恶,这样的作品其思想意义就更大了比如他有一个短篇小说叫《湖畔儿语》,写的是在一个夜晚,主人公在湖畔遇见一个小孩,他的名字叫小顺,父亲是一个铁匠,生活很苦,母亲也已去世。

他有一个后妈,她为生活所迫,做了暗娼。

父亲由于晚上不能回家,就只好去烟馆抽大烟过夜。

只要夜间有客人,就把小顺打发出来,他就在湖畔过夜。

通过在湖边两个人的对话,从小孩的嘴里讲他家庭这一段悲惨的经历,这属于描写社会黑暗面的,这样的作品的反映社会现实是比较深刻的。

【问题小说的著名作品还有李渺世《买死的》利民《三天劳工的自述》王思(王占)《偏枯》朴园《两孝子》孙(人良)工《海的渴慕者》

问题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社会针对性;追求一些哲理色彩;通常是“只问病源、不开药方”,留下思考的余地,但也有些作家试图找寻答案,以“美”和“爱”来弥合缺陷,净化人生。

社会功利的倾斜使之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陋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所冲淡,削弱了它的审美价值,只能说是一种特殊形态的“为人生”的文学风尚和潮流,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文学流派。

“思想大于形象”。

从以上几位作家的介绍,我前看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比较注意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

自己对人生怎么看的,就通过笔下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

人物,实际上缺少个性,它是作家理想的一个化身,通过这个人物来表现作家的理想。

这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来要求是不够的,即不根据人物自身的思想去表现它,而是充分表现作家思想的工具。

可是,文学研究会中也有一位作家是重视客观描写的,注意冷静地看待人生、描写人生,他就是叶圣陶。

(后面讲)

在现代小说史上最早显露出流派风范的,是1923年左右在鲁迅小说影响下,由文学研究会和未名社、语丝社一些作家创作的乡土小说。

这个时候为什么出现乡土文学,大概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为人生派的文学主张的发展。

为人生派主要表现一些小资产阶级分子,他们要寻求生的答案,人生是什么?

理想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的?

探讨这样的问题的。

后来,他们这种为人生的文学观有所发展,特别是他们主要的理论家沈雁冰,到了二十年代中期前后,已经提出为人生的艺术应该写被污辱、被损害的下层人民。

这种文学观念的变化必然会对创作产生影响,使大家注意写下层人民的生活。

象《小说月报》,是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已经发表了一些反映下层人民受欺压的作品。

如利民写了《三天劳工的自述》利民这个人的情况我们现在不太清楚,因他发表的作品不多,很可能是一个业余作者。

《三天劳工的自述》是写一个学徒的生活,这篇小说在"五四"时期,它在口语化方面是很杰出的。

当时所谓的白话,主要还是知识分子的腔调,能够用劳动人民话来创作,利民这篇小说是很杰出的。

在当时不可能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可是《小说月报》发表他的作品,就说明它重视下层人民生活的题材。

这说明文学研究会的文学思想、文学观念有了发展。

二、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年轻的作者,他们往往有一种共同的经历,就是出生于农村,多数人出身于农村破落的中、小地主或小有产者的家庭。

由于这种经历,使他们能够了解到农民的生活情况,特别是因其家庭处于一个破落的状态,对于受苦的农民有所同情,这样当他们接受了为人生的文学观,注意去描写被污辱、被损害的人生时,就很自然地会回忆起自己青少年时代在农村的生活,就把所看到的农村苦难作为重要的题材。

三、鲁迅的影响。

我们介绍鲁迅小说时曾讲到,有两个重要题材是鲁迅要表现的,一个是农民,一个是知识分子,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写普通农民生活的作家,这是他的一个伟大的开拓,很多年轻的作者就学鲁迅的小说,也来表现农民的生活。

所以从乡土文学的发展上,很能看出鲁迅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为什么二十年代中期前后会出现乡土文学,大致就这样几种原因,在生活上的,没有农村生活怎么写?

还有他们思想上的原因,如周作人,是为人生派的一个很重要的作家。

文学研究会的宣言就是周作人起草的。

但是,到了1923年,他编了一个集子,《自己的园地》(散文集),他在序中写道,文艺就是表现自己。

在一篇文章中他说道:

有人种花是为了消遣,有人种花是为了卖钱,这都不是重要的,真的种花者是以花为生活的。

这种主张已经有点为艺术而艺术的味道了。

所以有的作家,象周作人那样的,并没有按照为人生这条道路走下去,思想有了变化。

这就是说,乡土文学是为人生派的一种发展趋向,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趋向,但是并不是说所有为人生派的作家后来都去写乡土文学。

【这些来自农村,寓居京沪等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和宗法制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鲁迅)以其刚健、清新、质朴之气使创作界面目一新,又由于挟带着各地乡情民俗的记实和描写,显示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从整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追求。

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实其艺术魅力的,是鲁迅。

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为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或“乡土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

最早将这批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土文学”的,是鲁迅在1928年《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

后来人们沿用这个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作。

大多直接受鲁迅影响。

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

第一、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第二、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

许杰(浙江天台,1901—1993)的《赌徒吉顺》,吉顺是个农民,喜欢赌博,沾染了这种不良习惯。

他给人家做泥水活,赌博输了钱没有办法,只好把自己的妻子典给人家。

许杰的这篇作品是现代文学是最早写到典妻的,它的重点是吉顺在典妻过程中的矛盾心理。

另外许杰还写了一篇小说《惨雾》(茅盾许杰是那时“成绩最多的描写农民生活的作家”,“最长的《惨雾》是那时候一篇杰出的作品”)是写农村的械斗。

械斗是两个村子或两个家庭间的武斗。

《惨雾》写两个村子之间的械斗,这两个村子只有一水之隔。

其中一个女子从这个村子嫁到另外一个村子去。

当她回娘家的时候发生械斗。

结果她的丈夫和她的族弟都死去了。

这个女子受了刺激以后从楼上摔下来,摔成重伤。

许钦文(浙江绍兴,1897—1984)的《石宕》,写的是打石头的工人。

这些工作都是农民来做的。

作品写一次塌方,有一些人被压死了,表现了悲惨的情状。

可是过了几天又开工了,做工的人明知生命没有保障,但是还要做,不做没法活。

(小煤窑)

许钦文有一篇小说《鼻涕阿二》,这是一个女子的外号,她出生的时候,家中重男轻女,使她受了很大的虐待。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到村子的夜塾里去,遇到了一个年轻善良的木匠叫龚阿龙,龚阿龙爱上了阿二,向她求爱。

但是阿二受封建思想的迫害,另一方面也中了毒。

她拒绝了木匠的求爱,并把此事告诉家中,村子里的人认为她自由恋爱过了,在那封建思想特别严重的地方,自由恋爱是"私通"的代名词,这样,鼻涕阿二就被看成是失去贞洁的女子,只能嫁给农村掏粪的农民。

后来,她被嫁给了一个呆头呆脑的农夫阿三。

可是因为是父母之命,也就服从了。

这说明她自己思想上也有封建观念。

她丈夫死后,婆婆又把她卖给一个钱师爷做妾,她也服从了,因为是婆婆要卖她,到了钱师爷家中,就养成了做姨太太的脾气,买了一个丫头海棠,她在海棠身上报复,把过去父母欺压她的办法都拿来对付海棠,最后还把海棠卖掉了,卖给了三十四岁的木匠龚阿龙,也就是当初向她求爱的那个人。

最后写两个人见面了,只是非常冷淡地说了一句话:

"我们原来是认识的"。

除了这句话之外,他们再也没说什么。

因为龚阿龙这时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八十四块钱上。

最后这个场面是具有震动人心的力量的,既写出了这些青年农民受封建礼教迫害,也写出了他们的麻木。

许钦文的小说《疯妇》,是写农村家庭中婆媳关系,主人公是双喜媳妇,双喜长期在外,在酒店中当跑堂的。

双喜的媳妇在家受到婆婆的虐待,尽管她非常勤快,拚命的干家务,可是婆婆还是不满意。

这就使双喜媳妇在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结果在一次淘米的时候,因为失神,米被水冲走,鱼被猫叼走。

想到这必然要遭到婆婆的责骂,双喜媳妇害怕得发疯,不久便死去。

一直到她死了,婆婆还不让双喜知道这回事。

鼓家煌(湖南湘阴,1898—1933)的《喜期》,女主人公静姑更为悲惨,家中重男轻女,她一生出来差一点被溺死。

长大后,又不能跟自己青梅竹马的男子相好,被迫嫁给一个瘸子。

但是就这样的生活也得不到,新婚之夜,军阀的军队来了,瘸子被打死,静姑被奸污自尽。

题目是《喜期》,实际却不是喜期,而是死期。

彭家煌还写了一篇小说《陈四爹的牛》,这篇作品中也有一位象阿Q的农民形象,而且他的性格比阿Q更懦弱,他的名字叫周涵海,可是人家都叫他的外号,外号叫"周三哈"。

陈四爹是个有钱的人家,他对周三哈剥削的厉害,连一顿饭吃多少都有限制,一顿饭只准吃两碗饭,结果,"周三哈"只能忍饥挨饿干活。

后来有一天,他在放牛的时候,因为有许多孩子编山歌来骂他,他去追打这些孩子,结果牛丢了,叫野兽给吃了。

周三哈便投湖自杀。

周三哈自杀以后,陈四爹因自己的牛丢掉了,而感到非常痛惜,到处去找牛,可竟然没有人问一问放牛的人到哪里去了。

这是多么悲惨的一个场面。

题目叫《陈四爹的牛》实际上就是说,周三哈就是陈四爹的一头牛,死了也没有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