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苏省镇江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
《精品解析江苏省镇江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江苏省镇江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江苏省镇江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
镇江市2019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6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他在大学期间最早确立的诗歌感觉,是靠轻逸、收放有度的语言韵律感、呼吸感,________的转喻和带着沉思特征的抒情。
这使他的作品获得了一种魅力,感性与智性缠绕在________的语言的肌理中,形成微妙的共振和声音的高纯度。
这种写作方式,非常仰赖洞察力的精进及其与感受力的合拍,如________,黑暗中很可能踩空。
从他的一批近作中,可以感受到________的分寸感。
A.浮光掠影 侃侃而谈 牛刀小试 少年老成
B.蜻蜓点水式 娓娓道来 投石问路 日臻成熟
C.浮光掠影 娓娓道来 牛刀小试 日臻成熟
D.蜻蜓点水式 侃侃而谈 投石问路 少年老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
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浮光掠影:
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一晃就过去了。
蜻蜓点水式:
只轻微地触及事物的表面,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也形容动作轻微。
第一空是形容他写诗歌只是稍稍用比喻的形象。
因此选用“蜻蜓点水式”。
侃侃而谈:
指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古时候用来形容人善于交谈,有风度;娓娓道来:
连续不断不停地说、生动地谈论。
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
第二空是描述他诗歌的语言生动。
因此选用“娓娓道来”。
牛刀小试:
牛刀,宰牛的刀;小试,稍微用一下,初显身手。
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展才能。
也比喻有能力的人刚开始工作就表现出才能。
投石问路:
夜间潜入某处前,先投以石子,看看有无反应,借以探测情况。
后用它比喻进行试探。
第三空是写他写作方式,结合后面的“黑暗中很可能踩空”,是种试探性的方式。
因此选用“投石问路”。
少年老成:
指年纪轻的人成熟稳重,显得像阅历深的长者。
现在也指年轻人缺乏朝气。
日臻成熟:
指逐渐成熟,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
第四空是说他写作有分寸感是慢慢成熟。
因此选用“日臻成熟”。
故选B项。
【点睛】成语使用要注意几个方面。
1.不要望文生义。
成语误用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对成语一知半解,以今律古。
如“文不加点、明日黄花、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五风十雨、狗尾续貂”等。
2.注意感情色彩的区别。
如“有口皆碑、方兴未艾、无所不至、过江之鲫、粉墨登场”等。
3.注意适用对象。
许多成语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对象,不能乱用。
如“大言不惭、天花乱坠、豆蔻年华、美轮美奂、汗牛充栋”等。
4.注意谦敬成语。
如“抛砖引玉、鼎立相助、敬谢不敏、蓬荜生辉”等。
5.注意两用成语。
如“想入非非、异想天开、灯红酒绿、一针见血”等。
6.注意有的成语不能跟宾语。
如“出奇制胜、漠不关心、求全责备”等。
7.还有一类成语,其本身已经含有的意思在文中再加以阐述而导致重复或者出现矛盾。
如“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妄自菲薄自己、三令五申地强调、一天天地日臻完善、一个莘莘学子”等。
考生要注意普通成语与熟语的合并考查,重视含有近义、双义、多义的成语与熟语,注意准确区分其或本义、或喻义、或引申义、或感情色彩的使用特征。
2.下列语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中国是报纸文艺副刊的大国,副刊一开始就起着文艺摇篮的作用,发掘新人和新作一直是副刊的优良传统。
B.硅谷正处于互联网第一轮经济泡沫期,常有公司上市后人们一夜暴富的传说。
C.拉辛汗在最后留给阿米尔的信中说,“你父亲是一个被拉扯成两半的男人,亲爱的阿米尔,被你和哈桑。
”
D.“五四”女性在时代浪潮中,勇敢地走出闺门,冲决藩篱,以青春的激情踏上寻求自我解放、追求女性独立的漫漫旅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平时考生要能准确判断各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能区别几种易混的修辞手法,比如,借代和借喻。
A项,“副刊一开始就起着文艺摇篮的作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副刊比作文艺摇篮。
B项,“硅谷正处于互联网第一轮经济泡沫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经济失衡的情况比作泡沫。
C项,“你父亲是一个被拉扯成两半的男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D项,“冲决藩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封建制度比作藩篱。
故选C项。
3.下面都是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诗句,以时间为序,从前到后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②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③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④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⑤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
⑥霜降滮池浅,秋深太白明。
A.④⑤①③⑥②B.⑤④⑥③①②C.④⑤①⑥③②D.⑤④①③⑥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及排序能力。
答题前,先仔细理解每句诗,读懂其内容,确定每句诗所表达的具体的节气,然后依据每个节气的时间再进行排序。
①中“处暑”,②中“冬至”,③中“白露”,④中“清明”,⑥中“霜降”,这些词语可直接表明是二十四节气。
⑤中“交春半”表明是春分。
因此这几句诗,根据时间,可排列为:
⑤④①③⑥②。
故选D项。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傅国涌在其演讲《民国教育的花开花落》中说:
我觉得民国的教育是成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在这块土地上不仅享受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最优秀的文化,同时能享受来自全球的最优质的那些资源,这就是民国时代曾经做到的。
①民国,是中国的乱世,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
②一个时代不能因为它是乱世,就说它是失败的
③但是在教育上走出了一条真正融合中西的道路
④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本土化
⑤“诸子百家”不是产生在秦始皇大一统的中国,而是产生在春秋时代
A.⑤②①③④B.②⑤①③④C.⑤①②④③D.②①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
解答连贯类题目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纳,先在小范围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
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②是概括句,应当放在最前面。
⑤是对②的举例,①是具体针对,③是对①的转折,④与后面的文字相连。
故选B项。
【点睛】做排序题的基本思路是:
通读全题语句,明确题目要求;试着排小组的句子或相连最紧密的句子,再把小组句子连成大组句段;把连好的语段速读一遍,把不连贯的地方再略微调整。
简述为通读——试排——连读——微调。
其中“试排”环节的解题思路有:
确保话题一致性,把同一话题语句排起来;确定句子间的合理顺序性,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逻辑推理;确证句子代词指代的内容,或两句有重复的词语。
确切抓总领句、起始句、总结句、结尾句等,注意关联词语和总括性的词语;确保内容上的前后照应。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抗字幼节,孙策外孙也。
(陆)逊卒时,年二十,拜建武校尉。
永安三年,假节,孙皓即位,加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
抗闻都下政令多阙,忧深虑远。
乃上疏曰:
“臣闻德均则众者胜寡,力侔则安者制危,盖六国所以兼并于强秦,西楚所以北面于汉高也。
今敌跨制九服,非徒关右之地。
割据九州,岂但鸿沟以西而已。
国家外无连国之援,内非西楚之强,庶政陵迟,黎民未乂。
而议者所恃,徒以长川峻山,此乃守国之末事,非智者之所先也。
臣每虑此,常中夜抚枕,临餐忘食。
”
凤皇元年,西陵督步阐据城以叛,遣使降晋。
抗闻之,令将军左奕等径赴西陵。
敕军营更筑严围,自赤谿至故市,内以围阐,外以御寇,昼夜催切,众甚苦之。
诸将咸谏曰:
“今及三军之锐,亟以攻阐,比晋救至,阐必可拔。
何事于围,而以弊士民之力乎?
”抗曰:
“此城处势既固,粮谷又足,且所缮修备御之具,皆抗所宿规。
今反身攻之,既非可卒克,且北救必至,至而无备,表里受难,何以御之?
”诸将咸欲攻阐,抗每不许。
宜都太守雷谭言至恳切,抗欲服众,听令一攻。
攻果无利,围备始合。
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师向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
抗曰:
“江陵城固兵足,无所忧患。
如使西陵盘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而竟也。
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况江陵牢固乎?
”
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以绝寇叛。
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
抗闻,使咸亟破之。
祜至当阳。
闻堰败,乃改船以车运,大费损功力。
晋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诣建平,荆州刺史杨肇至西陵。
抗令张咸固守其城;公安督孙遵巡南岸御祜;水军督留虑、镇西将军朱琬拒胤;身率三军,凭围对肇。
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
抗曰:
“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
”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
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
肇计屈夜遁。
抗欲追之,而虑阐畜力伺间,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
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大破败,祜等皆引军还。
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
修治城围,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
评曰:
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着,摧而克之,罔不如志。
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
及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庶几社稷之臣矣。
抗贞亮筹干,咸有父风,奕世载美,具体而微,可谓克构者哉!
(选自《三国志·陆抗》,有删节)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力侔则安者制危 侔:
相等
B.敕军营更筑严围 敕:
命令、告诫
C.抗欲服众,听令一攻 听:
听从
D.貌无矜色 矜:
骄傲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节:
假(同“借”)以符节,持节。
是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假节”是一种掌地方军政的官获得的称号,“假节”者可杀犯军令者。
B.九服:
原指京畿以外的九等地区,即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后泛指全国各地区。
C.鸿沟:
古运河名。
楚汉项刘相争时曾划鸿沟为界。
后就把两国疆土的分界称为鸿沟。
D.春秋:
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
此处是说陆逊饱读诗书,所以才有“书生拜大将”之说。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家外无连国之援,内非西楚之强,庶政陵迟,黎民未乂。
(2)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
抗闻,使咸亟破之。
8.史家评陆抗“贞亮筹干”,“西陵破晋”一战如何体现他的“筹干”的?
请简要概括。
【答案】5.C6.D
7.
(1)我们国家在外无盟国的援助,在内不像西楚那样强大,各种政务废弛,百姓没有安定。
(2)羊祜想凭借所阻拦的水运粮食,扬言要破坏堤坝来让步兵通过,陆抗听说后,就让张咸立刻破坏掉了堤坝。
8.审时度势,放弃江陵,奔赴西陵;为避免腹背受敌,不急于攻打西陵城,而构筑高墙;命令张咸毁坏堰坝,延迟羊祜运粮进度;为对付了解自己虚实的叛将,连夜换下素不精练的夷兵;欲追杨肇败兵,又恐步阐袭击,便擂鼓假装追击。
【解析】
【5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
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
C项,听,是任凭、允许的意思。
不是听从的意思。
因此选C项。
【6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
D项,“此处是说陆逊饱读诗书”分析有误。
春秋,在文中指年龄。
故选D项。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该题第一句中,外,名词作状语,在外面;连国,盟国;内,在内部,在国内;陵迟,废弛;乂,安定。
第二句中,因,凭借;遏,阻拦;所遏水,所阻拦的水运粮食;扬声,扬言;以,表目的性连词,来;亟,赶快、立刻;这,代堤坝。
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
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8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文言要点归纳概括能力。
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题干概括的内容方向,然后通读原文,整体感知,确定答题区间,理解后加以归纳,分点概括。
概括的时侯注意用词要准确。
本题要求概括“西陵破晋”一战是如何体现陆抗的“筹干”的。
抓住文中写“西陵破晋”一事的相关文字分析理解。
文中陆抗放弃江陵,直奔西陵,是因为他了解时局,能灵活处理,会变通。
他下令高筑城墙,而不是下令攻打西陵,为是保住实力,防止受敌人前后夹击。
为了拖延羊祜运粮的时间,他让人破坏了堤坝。
得知对手了解自己的底细,因此连夜调换下不精练的夷兵;他想追败逃的杨肇军队,又担心遭敌偷袭,于是假装击鼓,制造假象来麻痹敌人。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
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
(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
(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
(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
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绝 句
杜 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
此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年),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9.《绝句》中写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10.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9.忧国忧民,忧春去(感到时光飞逝);无所适从,徘徊立于芳洲上。
10.①柳絮、桃花为暮春典型意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春尽之时的伤心断肠之情。
②以拟人手法,以柳絮随风、桃花逐水而去,以二者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多情。
③以物喻人,以颠狂柳絮和轻薄桃花比喻势利小人,随波逐流,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忧国忧民之情。
【解析】
【9题详解】
该题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答题前首先要通读全诗,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然后抓住诗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词句理解,分析其中能表现人物哪个方面的特点?
用什么词评价?
最后综合起来,表述形式可以采用“本诗塑造了……的形象。
”表述时要抓住能表现人物形象特征的词,概括时点要全。
如果是赏析,概括评价完后还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
本题写于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时,国家仍动荡不安,诗人虽对春景,却是“肠断”,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面对“柳絮随风去”“桃花逐水流”春天将去,诗人心有忧伤,表达伤春之情。
“立芳洲”,写出了诗人在芳洲上徘徊,无所适从的心境。
【10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意象。
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意象是为了抒情。
因此答题前,先要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诗歌内容。
抓住所写的景、物、人和事,分析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然后抓住意象分析其表达的情感。
本题要求分析诗中柳絮、桃花意象的作用。
诗中写的是暮春时的景象,柳絮、桃花是暮春时比较典型的景象,诗人借这两个意象来抒发春天将尽时的伤感。
以“颠狂”“随风去”来写柳絮,以“轻薄”“逐水流”来写桃花,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柳絮、桃花之无情来反衬诗人之有情。
同时,诗人用这两个意象来比喻势利小人,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与忧国忧民之情。
【点睛】抓住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内容。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意象是一个一个的名词事物,可以是景,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
题目问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将意象放在诗句加以合理的想象,丰富完整画面。
然后回答,通常先总体回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中间加上恰当的形容词修饰。
再结合诗句,展开画面,具体描绘画面。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彼于致福者,___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2)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3)________________,隐天蔽日。
(郦道元《三峡》)
(4)________________,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5)__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6)________________,焚椒兰也。
(杜牧《阿房宫赋》)
(7)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8)大学之道,________________。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答案】
(1).未数数然也
(2).肇锡余以嘉名(3).重岩叠嶂(4).蝉噪林逾静(5).荡胸生曾云(6).烟斜雾横(7).塞上燕脂凝夜紫(8).在明明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
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
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本题中的数、肇、锡、余、嘉、嶂、噪、逾、曾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馘①
周海亮
队伍打到河的南岸,他开始想家。
正是收获庄稼的季节,他却手持锋利的大刀。
离家越来越远,以前,只隔了麦场般平坦的平原,现在,平原与平原之间,又多出一条河。
很小的河,河水及踝,及膝,粼波闪烁。
河水里还有家,有母亲粗糙的脸,小妹的冲天小辫,父亲佝偻的腰身。
再往南,隔一座低矮的秃山包,敌军的帐篷如同繁华的村落。
他们距离如此之近,他甚至能够清晰地听见对方士兵的嬉笑声和咳嗽声。
每当黄昏,便有香气从山包那边涌来。
米香,菜香,酒香,或者肉香。
排山倒海,直冲他的鼻子,让他更加想家。
他的腰间总是拴着三个袋子,即使睡觉,也不肯摘下。
一个粗布粮袋,结实耐磨,装了白花花的大米;一个水袋,皮革缝制而成,当走路时,就会咣咣当当地响;再一个,就是馘袋。
馘袋很小,精致,温婉,垂着流苏,绣了牡丹和平安草,却干干瘪瘪,在腰间无精打采地晃。
解下,凑近鼻子,恶臭阵阵袭来。
馘袋里,装了耳朵。
孤零零的耳朵。
左耳。
敌方士兵的左耳。
被杀死的敌方士兵的左耳。
他清晰地记得每一只耳朵的来历。
他清晰地记得当他的大刀砍进对方头骨时那一双双惊悚并且绝望的眼睛。
那些眼睛如同清澈的宝石,那些躯体如同初生的幼虎。
还有耳朵。
年轻并且英俊的耳朵。
柔软并且灵敏的耳朵。
现在那些耳朵变得紫黑或者灰白,拥挤着,萎缩着,腐烂着,代表着一条条死去的生命。
红髯将军对他们说,只要杀敌十人,便可得到一笔银钱和一个回家的机会。
他需要钱,他更想回家。
夜里躺在帐中,他把耳朵抖出来,排在地上,翻来覆去地数。
从左边数到右边,是六只;从右边数到左边,还是六只。
耳朵们贴紧地面,仍然警醒的模样,可是它们再也听不到世间的声音。
天色微明,他再一次冲上战场。
他的盾牌如同移动的铜墙铁壁,他的大刀斜斜闪出,血花四溅。
战斗极其短暂,敌方溃不成军。
这一次他们撤到很远,他的视野里只剩下零零落落的尸体和烟尘四起的平原。
打扫战场的时候,将军说,下一场战斗,就在二百里以外了。
他听了,蓦然变了表情,手却不停,刀尖轻旋,一只耳朵落进馘袋。
他杀敌三人。
现在他有九只耳朵。
九只耳朵和一只耳朵没有任何区别。
而当队伍继续往南开进,他想,也许这一辈子,他再无可能回到家中。
他需要一只耳朵,敌方士兵的耳朵。
左耳,耳朵是奖励,是赦免,是回家之路;是家,是母亲、父亲、小妹、情人;是炊烟、田野、土狗、锄头;是结束,是开始,是逃亡,是安稳并且弛然的生活。
夜里他们得到犒劳,军帐外燃起炭火,炭火上架起牛羊。
官兵们开怀畅饮,夜色中飘散着女儿红和烧刀子的浓香。
半坛酒喝光,他偷偷潜回帐中,解开馘袋,抖出耳朵,排成一列。
他伸出手指,从左边数,九只;再从右边数,还是九只。
他开始抹泪,开始抽泣,开始号啕。
他的五官扭曲,表情狰狞。
他看看帐外,官兵们东倒西歪,遍地滚动的酒坛如同光溜溜的被割去耳朵的脑袋。
他拾起大刀,举起,低吼一声,牙关紧咬……
馘袋送到督战官手中,督战官一只一只地数,认真并且虔诚。
数完,抬起头,看他,就愣了。
他问你受伤了?
他说,小伤。
他问伤了耳朵?
他说,是。
血花渗出绑带,宛若给他画上一只血耳。
督战官叹一口气,说好吧。
好吧!
明天早晨,你就可以跟随粮草车回家……战场上最怕想家,你知道吗?
手腕轻抖,十只耳朵飞落火堆。
火变得更旺,像伸向天空的手。
火光中传出噼噼啪啪的炸响,伴随了诡异并且浓烈的香气。
可是没有明天。
黎明时分他们受到致命的袭击。
他是最后一名倒下的士兵。
他们全军覆没。
他看到拴在腰间的三个摇摇摆摆的袋子。
他看到肌肉凸起的胸膛和宽阔坚实的肩膀。
他看到一张年轻并且英俊的脸。
他看到一把锋利并且血迹斑斑的大刀。
士兵盯住他的脸,说,你还没死?
他笑。
士兵说那补你一刀吧。
冲他做一个鬼脸,抬手,刀尖刺进胸膛。
士兵将刀拔出,急切地盯住他的脑袋。
士兵表情微变,疯狂地撕开他的绑带。
士兵表情巨变,身体訇然跌倒。
士兵开始抹泪,开始抽泣,开始号啕。
士兵五官扭曲,表情狰狞。
士兵站起来,大刀高高举起……
士兵叫一声娘啊!
左耳跌落馘袋,蹦跳不止,当当有声。
注:
①馘(guó):
古代战争割取敌人的左耳,用以计数报功。
12.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他”很“想家”,请简要概括。
13.鉴赏文中画线语段的表达效果。
14.小说以“馘”为题,有哪些作用?
【答案】12.看河水“他”想到家乡和家人的模样;对方士兵的声音和饭菜香让“他”想家;为了回家,“他”在战场上残忍地割掉对方士兵的耳朵;作战之余,“他”一遍又一遍地数耳朵;听将军说下一场战争在二百里之外,“他”很失望;为了凑齐回家的十个耳朵,“他”砍掉了自己的左耳。
13.由一只耳朵产生的联想,用排比的句式,突出一只耳朵对“他”的意义,突出“他”对回家的渴望,也为后文“他”砍掉自己的耳朵做铺垫。
14.馘,装着双方士兵回家的期望,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精致温婉的馘却装着恶臭的耳朵,一个想念家人、渴望温暖的士兵却又残忍地杀掉对方年轻英俊的士兵,割掉他们的耳朵,衬托人物扭曲矛盾的心理;突出主旨:
战争给人带来的身体的伤害,心灵的扭曲。
【解析】
【1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归纳概括的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然后审题,抓住题干要求的方向,搜寻相关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概括。
本题要求概括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他”很“想家”。
文中“队伍打到河的南岸,他开始想家……前,只隔了麦场般平坦的平原,现在,平原与平原之间,又多出一条河……河水里还有家,有母亲粗糙的脸,小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