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方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7381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肤科方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皮肤科方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皮肤科方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皮肤科方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皮肤科方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皮肤科方剂.docx

《皮肤科方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肤科方剂.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皮肤科方剂.docx

皮肤科方剂

1.八珍汤(《正体类要》)

【处方】当归(酒拌)10g、川芎5g、白芍药8g、熟地黄(酒拌)15g、人参3g、白术(炒)10g、茯苓8g、炙甘草5g。

【方义】本方在原书用治于失血过多,以致气血皆虚诸证。

肢体倦怠乏力,面色苍白无华,短气懒言,心悸怔忡。

脉细虚,舌淡苔白,皆为气血两亏,心脾不足所致。

肝藏血,开窍于目肝血亏,故头晕目眩。

方用参、术、苓、草补脾益气;归、芍、地滋养心肝,加川芎入血分而理气,则归、地补而不滞;加姜、枣助参、术入气分以调和脾胃。

全剂配合,共收气血双补之功。

【用法用量】清水二盅,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煎至八分,食前服。

【功效主治】补益气血。

气血两虚证。

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本方常用于病后虚弱、各种慢性病,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属气血两虚者。

【注意】

【八珍汤】方歌:

四君四物加姜枣,八珍双补气血方。

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

更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

2.白虎汤(《伤寒论》)

【处方】石膏一斤碎(50克)知母六两(18克)甘草二两炙(6克)粳米六合(9克)

【方义】本方原为治阳明经热证的基础方。

方中君药生石膏,辛甘大寒,功善清解,以除阳明气分之热。

臣药知母,苦寒质润,既助石膏清肺胃之热,又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津。

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可增强清热生津之功。

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亦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弊。

炙甘草兼可调和诸药以为使。

四药相配,共奏清热生津、止渴除烦之功。

【用法用量】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清热生津。

气分热盛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者。

【注意】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脉见浮细或沉者,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真寒假热得阴盛格阳证等均不可误用。

【白虎汤】方歌:

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

  气分热证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3.保元汤(《外科正宗》)

【处方】人参1钱,黄耆1钱,白术1钱,甘草3分。

【方义】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主治】助脾健胃。

主痘痈出脓之后,脾胃虚弱,脓清不敛者。

气血虚弱,痘痈留经络中,发无定处肿不红。

【注意】

【保元汤】方歌:

保元汤方性甘温,桂草参耆四味存;

  男妇虚劳幼科痘,补肺益脾显奇能。

4.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处方】半夏半升(12g),洗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各9g)黄连一两(3g)大枣十二枚(4枚),擘甘草三两(9g),炙

【方义】此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行泻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以致寒热错杂,而成心下痞。

痞者,痞塞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

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今中气虚弱,寒热错杂,遂成痞证;脾为阴脏,其气主升,胃为阳腑,其气主降,中气既伤,升降失常,故上见呕吐,下则肠鸣下利。

本方证病机较为复杂,既有寒热错杂,又有虚实相兼,以致中焦失和,升降失常。

治当调其寒热,益气和胃,散结除痞。

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

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

以上四味相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

然寒热错杂,又缘于中虚失运,故方中又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为佐药。

使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

综合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是为本方的配伍特点。

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可除、呕利自愈。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

因无半表证,故去解表之柴胡、生姜,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加寒热平调之黄连、干姜,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调和肠胃之方。

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症。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注意】本方主治虚实互见之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半夏泻心汤】方歌:

半夏泻心草枣参,干姜黄连与黄芩,

呕而肠鸣心下痞,辛苦甘温三泻心。

5.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处方】半夏一升(12g)厚朴三两(9g)茯苓四两(12g)生姜五两(15g)苏叶二两(6g)

【方义】本方证多因痰气郁结于咽喉所致。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相搏,结于咽喉,故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肺胃失于宣降,还可致胸中气机不畅,而见胸胁满闷、或咳嗽喘急、或恶心呕吐等。

气不行则郁不解,痰不化则结难散,故宜行气散结、化痰降逆之法。

方中半夏辛温入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

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

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

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则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自除。

【用法用量】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现代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梅核气。

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注意】方中多辛温苦燥之品,仅适宜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

若见颧红口苦、舌红少苔属于气郁化火,阴伤津少者,虽具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本方。

【半夏厚朴汤】方歌:

半夏厚朴苓姜苏,行气化痰七气舒,

痰凝气聚成梅核,咽中炙脔此方殊。

6.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

【处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各30克,牡丹皮、泽泻、通草、黄柏各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

【方义】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主治】主治湿热下注之臁疮。

【注意】

【萆薢渗湿汤】方歌:

萆薢渗湿湿作怪,赤苓薏米水汽败,

丹皮滑石川黄柏,泽泻通草渗透快

7.萆薢化毒汤(《疡科心得集》)

【处方】萆薢归尾丹皮牛膝防己木瓜苡仁秦艽

【方义】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主治】湿热痈疡,气血实者。

【注意】

【萆薢化毒汤】方歌:

8.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处方】黄芪甘草(炙)各1.5克、人参(去芦)0.9克、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0.6克、橘皮(不去白)0.6~0.9克、升麻0.6~0.9克、柴胡0.6~0.9克、白术0.9克

【方义】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

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

【用法用量】上药哎咀,都作一服。

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功效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虚气陷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气少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注意】阴虚内热者忌服。

【补中益气汤】方歌: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

9.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

【方义】本方为治疗热淋的常用方,其证因湿热下注膀胱所致。

湿热下注蕴于膀胱,水道不利,故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湿热蕴蒸,故尿色浑赤;湿热郁遏,气机不畅,则少腹急满;津液不布,则口燥咽干。

治宜清热利水通淋。

方中以滑石、木通为君药。

滑石善能滑利窍道,清热渗湿,利水通淋,《药品化义》谓之:

“体滑主利窍,味淡主渗热”;木通上清心火,下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

篇蓄、瞿麦、车前子为臣,三者均为清热利水通淋之常用品。

佐以山栀子仁清泄三焦,通利水道,以增强君、臣药清热利水通淋之功;大黄荡涤邪热,并能使湿热从大便而去。

甘草调和诸药,兼能清热、缓急止痛,是为佐使之用。

煎加灯心以增利水通淋之力。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用本方“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乃取方中木通、山栀子仁、大黄、车前子、灯心诸药,皆入心经,俱有清心泻火解毒之功。

同时,还能通利小肠,导湿热下行,合滑石、篇蓄、瞿麦以增利水通淋之效,故又云:

“治小便亦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

【用法用量】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

小儿量力少少与之(现代用法:

散剂,每服6~10g,灯心煎汤送服;汤剂,加灯心,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功效主治】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

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注意】

【八正散】方歌: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

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10.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

【处方】苍术(炒)厚朴(姜炒)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土炒)滑石防风山栀子(生研)木通各9克肉桂甘草(生)各3克

【方义】

【用法用量】水400毫升,加灯心165厘米,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功效主治】清热燥湿,健脾燥湿,和中利水。

带状疱疹(湿盛型缠腰火丹),湿疹(湿疡),牛皮癣(湿寒性白疕)。

缠腰火丹。

水泡大小不等,其色黄白,破烂流水,痛甚。

【注意】

【除湿胃苓汤】方歌:

11.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

【处方】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9克栝楼根12克黄芩9克牡蛎6克(熬)甘草6克(炙)

【方义】

【用法用量】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温服150毫升,日二服。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功效主治】和解散寒,生津敛阴。

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寒重热轻,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牡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注意】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歌:

柴胡桂枝干姜汤,瓜蒌芩草牡蛎襄;

  小便不利胸胁痛,寒热心烦服之康。

12.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引《统旨》)

【处方】陈皮(醋炒)、柴胡各二钱,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一钱半,甘草(炙)五分,香附一钱半。

【方义】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

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功效主治】疏肝理气之代表方剂。

功能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

胁肋疼痛,或寒热往来,嗳气太息,脘腹胀满,脉弦。

现代常用于肝炎,慢性胃炎,胆囊炎,胁间神经痛等属肝郁气滞者。

【注意】

【柴胡疏肝散】方歌:

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

  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胀皆能除。

13.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各125克)白芷羌活炙甘草各二两(各60克)细辛一两(30克)防风去芦一两半(45克)薄荷不见火八两(250克)

【方义】本方为治疗外感风邪头痛的常用方剂。

临床凡外感风邪,阻遏清阳之头痛、眩晕等病证均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方中川芎辛温升散,善于祛风止痛,为治头痛要药,尤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两侧、巅顶痛),《本经》谓其“主中风入脑头痛”,为君药。

羌活辛苦温,发表祛风,善治太阳经头痛(后头痛牵连项部);白芷辛温,发表祛风,善治阳明头痛(前额痛),《本草纲目》引李杲日:

“头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均为臣药。

风为阳邪,善行数变,日久可郁而化热,故用大量薄荷辛凉散风;荆芥辛温,祛风而清头目;更有防风辛甘微温,善祛风邪;细辛祛风止痛,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和中益气,使升散不致耗气,且能调和诸药;茶清苦寒降火,上清头目,可监制风药之辛燥升散,使升中有降,均为使药。

服于食后,是使药性留恋于上,不致速趋于下。

本方集大队辛散之品,疏风而止头痛,正如《医方集解》所说:

“头痛必用风药者,以巅顶之上,惟风可到也”。

因本方君药为川芎,剂型为散剂,用茶清调服,故方名“川芎茶调散”。

【用法用量】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克),食后用茶清调下。

(现代用法:

共为细末,每服6克,日服2次,饭后用茶叶水调下。

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主治】疏风止痛。

外感风邪头痛。

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目眩鼻塞,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注意】

【川芎茶调散】方歌:

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14.大承气汤(《伤寒论》)

【处方】大黄酒洗,四两(12g)厚朴去皮,炙,半斤(24g)枳实炙,五枚(12g)芒硝三合(9g)

【方义】本方为治阳明腑实证的主方。

其成因系由伤寒之邪内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或温病邪入胃肠,热盛灼津,燥屎乃成,邪热与肠中燥屎互结成实所致。

实热内结,胃肠气滞,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胀痛;燥屎结聚肠中,则腹痛拒按,按之坚硬;里热炽盛,上扰神明,故谵语;四肢皆禀气于阳明,阳明经气旺于申酉之时,热结于里,郁蒸于外,故潮热、手足溅然汗出;舌苔黄燥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是热盛津伤,燥实内结之征。

前人将本方证的证候特点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

所谓“痞”,即自觉胸脘闷塞不通,有压重感;“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是肠中燥屎干结不下;“实”,是实热内结,腹痛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痛不减,以及潮热谵语,脉实等。

至于“热结旁流”证,乃燥屎坚结于里,胃肠欲排不能,逼迫津液从燥屎之旁流下所致。

热厥、痉病、发狂等,皆因实热内结,或气机阻滞,阳气受遏,不能外达于四肢;或热盛伤津劫液,筋脉失养而挛急;或胃肠浊热上扰心神,神明昏乱等所造成。

证候表现虽然各异,然其病机则同,皆是里热结实之重证,法当峻下热结,急下存阴,釜底抽薪。

方中大黄苦寒通降,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是为君药。

芒硝咸寒润降,泻热通便,软坚润燥,以除燥坚,用以为臣。

硝、黄配合,相须为用,泻下热结之功益峻。

实热内阻,腑气不行,故佐以厚朴下气除满、枳实行气消痞,合而用之,既能消痞除满,又使胃肠气机通降下行以助泻下通便。

四药相合,共奏峻下热结之功。

本方峻下热结,承顺胃气之下行,故名“大承气”。

吴瑭《温病条辨》说:

“承气者,承胃气也……曰大承气者,合四药而观之,可谓无坚不破,无微不入,故曰大也。

热结旁流,治以大承气汤,是因“旁流”为现象,燥屎坚结才是本质,故用峻下,使热结得去,“旁流”可止,乃属“通因通用”之法。

热厥,治以大承气汤,是因四肢厥冷为假象,里实热结是本质,所谓“热深者,厥亦深”,四肢虽厥寒,但必见大便秘结、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脉滑实等实热证候,故用寒下,使热结得下,气机宣畅,阳气敷布外达,而厥逆可回。

这种用寒下之法治厥冷之证,亦称为“寒因寒用”。

本方煎服方法为先煎枳、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因大黄生用、后下则泻下之力峻,久煎则泻下之力缓,正如《伤寒来苏集?

伤寒附翼》所说:

“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

【用法用量】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现代用法:

水煎,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功效主治】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溅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注意】本方为泻下峻剂,凡气虚阴亏、燥结不甚者,以及年老、体弱等均应慎用;孕妇禁用;注意中病即止,以免耗损正气。

【大承气汤】方歌: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

阳明实热满塞闭,峻下热结此方良。

15.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处方】大黄3两,附子3枚(炮),细辛2两。

【方义】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

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

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

【用法用量】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

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

【功效主治】温阳散寒,通便止痛。

主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

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见上述证候者。

色疸者,身黄,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

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焮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

【注意】

【大黄附子汤】方歌:

大黄附子细辛汤,胁下寒凝偏痛方,

冷积内停成实证,温下寒实可复康。

16.大青龙汤(《伤寒论》)

【处方】麻黄12克(去节),桂枝4克(去皮),甘草5克(炙),杏仁6克(去皮、尖),生姜9克(切),大枣10枚(擘),石膏20克(碎)。

【方义】本方是以麻黄汤加重麻黄、甘草的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所组成。

麻黄汤功能发汗解表,本方加重麻黄则发汗解表之力更强;增加石膏清内热,除烦躁;倍甘草,加姜、枣,是和中气,调营卫,助汗源。

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功。

【功效主治】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3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恶风烦躁,不得眠。

【注意】

【大青龙汤】方歌

大青龙中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解表清热此为良。

17.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处方】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各等分(各6g)

【方义】本方证乃心经热盛或移于小肠所致。

心火循经上炎,而见心胸烦热、面赤、口舌生疮;火热内灼,阴液被耗,故见口渴、意欲饮冷;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热下移小肠,泌别失职,乃见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均为内热之象。

心火上炎而又阴液不足,故治法不宜苦寒直折,而宜清心与养阴兼顾,利水以导热下行,使蕴热从小便而泄。

方中生地甘寒而润,入心肾经,凉血滋阴以制心火;木通苦寒,入心与小肠经,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两药相配,滋阴制火而不恋邪,利水通淋而不伤阴,共为君药。

竹叶甘淡,清心除烦,淡渗利窍,导心火下行,为臣药。

生甘草梢清热解毒,尚可直达茎中而止痛,并能调和诸药,还可防木通、生地之寒凉伤胃,为方中佐使。

四药合用,共收清热利水养阴之效。

【用法用量】上药为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现代用法:

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效主治】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心经火热证。

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注意】方中木通苦寒,生地阴柔寒凉,故脾胃虚弱者慎用。

【导赤散】方歌: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

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18.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处方】当归9克芍药30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泽泻15克川芎9克 

【方义】本方主治妇人肝虚气郁,脾虚血少,肝脾不和之证,重用芍药以敛肝止痛,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合泽泻淡渗利湿,佐当归、川芎调肝养血。

诸药合用,共奏肝脾两调,补虚渗湿之功。

【用法用量】上六味,杵为散。

每服6克,温酒送下,一日三次。

【功效主治】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健脾利湿。

妇人妊娠,肝郁气滞,脾虚湿胜,腹中疠痛。

现用于妇女功能性水肿、慢性盆腔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妊娠阑尾炎,以及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脾功能亢进等属脾虚肝郁者。

【注意】1.本方只要见肝虚血滞、脾弱湿恋者均可用之,本方与当归芍药汤组方、功效不同,应加以注意。

  2.本方为散剂,水煎则失去挥发性成分。

【当归芍药散】方歌:

妊娠=痛势绵绵,三两归芎润且宣,

芍药一斤泽减半,术苓四两妙盘旋。

19.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处方】当归三两(12g)桂枝三两(9g),去皮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3g)甘草二两(6g),炙通草二两(6g)大枣二十五枚(8枚),擘

【方义】本方证由营血虚弱,寒凝经脉,血行不利所致。

素体血虚而又经脉受寒,寒邪凝滞,血行不利,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末端,营血不能充盈血脉,遂呈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此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踝不温,与四肢厥逆有别。

治当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本方以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通草、细辛组成。

方中当归甘温,养血和血;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血脉,为君药。

细辛温经散寒,助桂枝温通血脉;白芍养血和营,助当归补益营血,共为臣药。

通草通经脉,以畅血行;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养血,共为佐药。

重用大枣,既合归、芍以补营血,又防桂枝、细辛燥烈太过,伤及阴血。

甘草兼调药性而为使药。

全方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效。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温阳与散寒并用,养血与通脉兼施,温而不燥,补而不滞。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

水煎月艮)。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

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注意】

【当归四逆汤】方歌:

当归四逆无生姜,基础是个桂枝汤,

细辛木通肢厥寒,调和营卫血脉畅。

20.当归饮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处方】当归3钱,生地黄4-5钱,白蒺藜(去刺)2钱,荆芥2钱,赤芍2钱,连翘(去心)2钱,金银花2钱,僵蚕2钱(生,研)。

【方义】

【用法用量】上加竹叶5片,水煎,空腹服。

【功效主治】干疥,沙疥。

干疥,加丹皮2钱;沙疥,加枯芩1钱5分。

【注意】

【当归饮子】方歌:

21.地黄饮子(《宣明论方》)

【处方】生地三两,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石斛、炮附子、茯苓、石菖蒲、远志、肉桂、麦门冬各一两,五味子五钱

【方义】

【用法用量】上药研为细末,每服三钱,加生姜、大枣、薄荷,水煎服。

【功效主治】功能补肾益精,滋心开窍。

治中风失语,两足萎弱,也用于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等肾阴肾阳两虚者。

【注意】

【地黄饮子】方歌:

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苍蒲远志茯;

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喑厥风痱能治之,火归水中水生木。

22.独活寄生汤(《千金方》)

【处方】独活三钱(9g)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二钱(各6g)

【方义】方中用独活、桑寄生祛风除湿,养血和营,活络通痹为主药;牛膝、杜仲、熟地黄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辅药;川芎、当归、芍药补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益气扶脾,均为佐药,使气血旺盛,有助于祛除风湿;又佐以细辛以搜风治风痹,肉桂祛寒止痛,使以秦艽、防风祛周身风寒湿邪。

各药合用,是为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之剂。

对风寒湿三气着于筋骨的痹证,为常用有效的方剂。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现代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主治:

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注意】

【独活寄生汤】方歌:

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参草,风湿顽痹屈能伸。

2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方义】本方是治疗湿痰的要方。

湿痰之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