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50422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docx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母亲》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docx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课题

我的母亲

授课人

纪春玲

授课日期

2013.

课标要求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材分析

胡适的《我的母亲》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它的体裁是传记。

这个单元的专题是“人生轨迹”,选编的课文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历程,都是属于记叙类文章。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在八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继续了解叙事作品的特点,注意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增强社会人生的体悟与观察,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

另外,文章语言极其自然、质朴,但又含意丰富,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学习。

同时本单元语文综合实践《献给母亲的歌》也是这篇课文向课外的延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字词;能简单地介绍胡适。

能力目标:

能概括文中所写母亲的事件,并能分析母亲的思想性格。

能了解本文通过日常生活片断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情感目标:

感受母子情深,理解母爱,回报母爱。

教学重点

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

探讨1-3自然段的作用。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

课型

阅读课

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胡适

慈母

严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当我们拥有第一声啼哭时,我们就拥有了世上最伟大、最真挚的情感──母爱。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用笔抒写过对母亲的热爱之情,著名学者胡适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他的《我的母亲》一文,去了解一下这位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母亲有怎样的感情。

 

1.默读课文,用时6分钟。

2.识记字词(出示投影)

3.请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4.为什么说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文中写了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这一点。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

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

 

默读课文

概括母亲的形象特征

 

概括事件

分析母亲的性格特征,感受母亲形象的伟大。

激发阅读兴趣

 

提高默读能力

提高筛选信息及语言概括能力

 

培养概括能力及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三、探究活动:

 

 

 四、布置作业:

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1.文章1-3自然段,并没有写母亲,这与文章的主题有什么呢?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研讨与练习三。

(作文片断练习)

概括事件

分析母亲的性格特征,感受母亲形象的伟大。

探讨1-3自然段的作用

探讨问题

发表教育子女的方法

 

完成作业

培养概括能力及分析能力

 

提高布局谋篇的能力

深入理解母亲对我的影响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提高写作能力

感悟母爱

课后反思

课题

我的母亲

授课人

纪春玲

授课日期

2011.

课标要求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分析

胡适的《我的母亲》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它的体裁是传记。

这个单元的专题是“人生轨迹”,选编的课文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历程,都是属于记叙类文章。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在八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继续了解叙事作品的特点,注意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增强社会人生的体悟与观察,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

另外,文章语言极其自然、质朴,但又含意丰富,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学习。

同时本单元语文综合实践《献给母亲的歌》也是这篇课文向课外的延伸。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能结合语句品味语言的分寸感;能进行拓展阅读,独立地分析不同文章中的母亲的性格特征,找出天下母亲的相通之处。

情感目标:

感受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

拓展阅读,感受母爱。

教学难点

拓展阅读,分析四位母亲形象的异同。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

课型

阅读课

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胡适之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我的母亲老舍

我的母亲邹韬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一、复习导入:

二、品味语言:

 

三、拓展阅读:

 

复习上节课所学生字词,听写词语。

  

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分寸感。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速读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老舍的《我的母亲》、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三篇文章,思考这三位母亲与胡适的母亲有什么异同?

《回忆我的母亲》:

母亲是一个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不怕困难、同情贫苦人,支持革命的人。

《我的母亲》(老舍):

母亲是一个吃苦耐劳、勤俭、爱清洁、热情好客、乐于助人、能忍让、不怕吃亏、坚强、勇敢(软而硬的性格)爱子情深、无私《我的母亲》(邹韬奋)

 

品味语言

 

速读课文

思考问题

 

提高语言鉴赏能力,感悟语言的魅力。

 

扩大阅读量

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画像,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

母亲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她辛辛苦苦地抚养我们长大,默默地奉献着无私的母爱,温暧着我们的心,教我们学习做人,学会生活,所以,我们要珍惜母爱,感谢母亲、尊敬母亲、关心母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回报母亲!

不仅要尊敬自己的母亲,也要尊敬天下所有的母亲!

1.课外阅读推荐:

《感悟母爱——震撼心灵的118个真情故事》

2.每个人设计一张卡片,内容:

最想向母亲说的一句话。

3.摘抄描写母爱的诗句。

 

总结

 

课外阅读

 

设计亲情卡

 

深入理解母爱

 

扩大阅读量

拉近母亲与儿女之间的距离,理解母爱。

增强文学修养

课后反思

 

胡适及他的母亲:

胡 适(1891—1962.)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

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

 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

 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

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

 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

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

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

 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

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

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

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

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

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

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1-3段的作用: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

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

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

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

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

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在中国学术史上,有两位大家深以“惧内”而闻名,一个是周作人,他被老婆逼得与鲁迅兄弟失和,后来甚至做了汉奸。

另一个就是胡适了,可怜的胡博士在悍妻的淫威之下,不情愿地与这个小脚太太走完了一生。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

1910年赴美留学,师从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

1917年,胡适回到北京,任北京大学教授,首倡“新文化运动”而一夜成名,很快就成为中国文学的领袖人物和新文化运动的核心。

他学识渊博,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传奇般的获得过35个博士学位;他早年得志,一生显赫,人生相当的顺达;他是中国自由主义的首倡者,是“五四”运动的旗手,倡导独立的精神,成为影响广泛的思想家。

  胡适26岁时来到了北京,他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城市,尤其是这里包容中西、博采众长的文化,更让胡适为之心折。

闲暇时,他总是出入于琉璃厂,购买了大量的碑文拓片和古代器物,然后潜心进行研究,或者呼朋唤友,来广和居打牙祭。

这一年多的时间,恐怕是胡博士入“围城”前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了。

因为很快,一个外表柔弱的妻子就让这个名声显赫的学界领袖尝到了窝囊的滋味。

  

  无情人成了眷属  

  胡适13岁时,由母亲做主,与旌德县江村江世贤之女江冬秀订婚。

而后,冬去春来14载,两人未曾见过面。

1917年12月,胡适回故里完婚,无情人终成眷属。

  

  胡江二人的婚姻出于偶然。

小时候,胡适随母亲到姑婆家看民间的社戏,适逢江母也来了。

江母看到小胡适眉清目秀,聪敏伶俐,就有意招他为女婿。

但胡母未曾答应。

她考虑到江冬秀比胡适大一岁,不合时俗。

而且,江冬秀属虎,据民间说法,属虎的女人将是母老虎。

但江母并不考虑这些,只一意招胡适为婿。

江母托胡适的本家叔叔为媒。

这位媒人说动了胡母,于是就合一下八字试试。

不料,八字正相合,一来二去,胡适与江冬秀的婚姻就定下来了,也未征得胡适的同意。

那年胡适太小,等他到了明白“结婚”这两个字含义的年龄,已经是木已成舟了。

  

  订婚后,胡适到上海读书,留学美国,一去十多年,直到1917年回家结婚,从未见过江冬秀一面。

所以胡适的婚姻是不折不扣的旧婚姻。

这对于中国新派的第一号人物来说,与其说是滑稽,不如说是讽刺。

胡适幼年丧父,是母亲一手将他抚育成人,慈母的影响在胡适一生中都不绝如缕,使他受益,更使他想冲破而无法冲破。

所以,胡适虽然极力主张婚姻自由,主张破除陋习,但是为了不让母亲伤心,他接受了这份“苦涩的礼物”。

 

   他们之间有爱情可言吗?

  

  一次,胡适病了,不认识多少字的江冬秀写信问候他。

胡适为此曾写了一首诗:

“病中得他书,不满八行纸;全无要紧话,颇使我欢喜。

”这首诗几乎代表了胡适终生对江冬秀的感情,只是“欢喜”而已。

  

  1917年冬,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胡适回故乡完婚。

从他们结婚照上看来,江冬秀长相极为一般,但是眉宇之间却隐隐透出一股杀气。

而胡适恐怕还没有尝过老婆的厉害,笑得和一朵花一样。

  

  婚后,胡适为使冬秀照顾母亲,就自个儿回了北京。

直到1918年,江冬秀才离开乡村,到胡适身边。

自此以后,天涯海角,江冬秀总是伴随着他。

以至于唐德刚戏言:

“胡适大名重宇宙,小脚太太亦随之。

”  

  新婚感情有点甜 

  新婚燕尔,小夫妻的感情还是不错的,他们一起逛琉璃厂,出入于各大古董店;一起去前门大栅栏买东西、看戏。

空闲时,相约到便宜坊去打牙祭。

前门和大栅栏都是北京著名的商业区,车水马龙,人流如潮。

前门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十分繁华。

大栅栏东起前门,西至煤市街,在北京人人皆知。

至于便宜坊更是北京著名的老字号了,它在菜市口米市胡同,这里的焖炉烤鸭全国驰名,与全聚德比起来,甚至更正宗一些。

  每适佳节,江冬秀都要按照家乡的风俗来过节日。

元宵节,端阳节,中秋节,她都要做徽州菜,在这些节日,找些朋友欢叙一次,吃些家乡菜,真是一件欢乐的事情。

江氏还擅长做腊八粥,胡适则是最爱吃不过,有一次与程仰之打赌吃腊八粥,结果胡适赌输了。

欢聚之时,他是最高兴不过的,还经常讲一个怕老婆的玩笑,他说:

“太太年轻时是活菩萨,怎好不怕!

中年时是九子魔母,怎能不怕;老了是母夜叉,怎敢不怕!

”说完后,自己都哈哈大笑起来。

胡适开玩笑时决不会想到,这些玩笑日后竟会一一应验。

  

爱热闹的江冬秀一过年总要拉着胡适去逛北京的庙会,尤其是厂甸庙会。

胡适逛厂甸的主要目的是为买书和一些小件文物。

琉璃厂是由书摊、书铺逐渐发展起来的。

因此,在厂甸庙会上,书摊也占有重要地位。

大书摊多在海王村公园和土地祠内,出售的多为线装书,其中不乏精刻孤本。

书摊是文人学者经常涉足并流连忘返之处。

很多学者尽管是挚友,但由于彼此都很忙,平时很少见面,但往往在厂甸的书摊上不期而遇。

此外,庙会还有很多玩具,还有许多江冬秀喜爱的小吃摊,大糖葫芦、杏仁茶、茶汤、豆汁、棉花糖以及各种传统小吃应有尽有,处处充满节日的喜庆气氛。

  江冬秀平时在家里喜欢打扑克,做安徽锅,请客,爱热闹,家里常常高朋满座。

她在厨艺上可是一把好手。

胡适的朋友石原皋30岁的时候,家眷都还在家乡,单身在外,江冬秀就热情的要为他过生日,在胡适的家里请了两桌客,江冬秀亲自下厨,大菜里有一个徽州著名的“一品锅”,这是一只大铁锅,口径差不多有二尺,热腾腾的端了上桌,里面还在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肉,点缀着一些蛋皮饺,紧底下是萝卜白菜。

胡先生详细介绍这一品锅,告诉客人这是徽州人家待客的上品,酒菜、汤,都在其中矣。

对于胡太太的烹调本领,他赞不绝口的还有一个大砂锅,里面有三斤重的一只大母鸡,三四斤重的一只蹄膀,三十六个鸡蛋,全家吃的兴高采烈,不亦乐乎。

石原皋只花了十几块钱的买菜钱,其他的都是胡家的。

这一天,初得贤妻的胡适在朋友面前特别有面子。

 

  出乎胡适之预料,江冬秀并不像一般的乡村女子那样羞怯、胆小,这样一个琐碎的女人却有一种男子的气概。

她颇能果断,而且具有一种泼辣的办事能力。

到北京后,梁实秋要和他好脾气的太太离婚。

江冬秀看不过去,就帮助梁妻。

闹到法庭打官司的地步,江冬秀也不害怕,亲自到庭为梁妻辩护,终于使梁实秋败诉,这事在当时轰动了整个京都。

江冬秀的胆大由此可见一斑。

夫妻两个也常常以此作为笑谈。

  

  婚姻束缚多起来  

  这样,小两口的日子过的还是很红火的。

但是渐渐的,胡适就感觉到以前自由自在的生活离自己越来越远,而束缚却越来越多。

比如饮酒,人们都知道胡先生虽然酒量不大,但很喜欢喝酒。

有一次他的朋友结婚,请他证婚(这是他最喜欢做的事),筵席只预备了两桌,礼毕入席,每桌备酒一壶,不到一巡而告罄。

胡先生大呼添酒,侍者表示为难。

主人连忙解释,说新娘是TemperanceLeaguez节酒会{的会员。

胡先生从怀里掏出现洋一元交付侍者。

他说:

“不干新郎新娘的事,这是我们几个朋友今天真高兴,要再喝几杯。

赶快拿酒来。

”主人无可奈何,只好添酒。

但胡适结婚以后,一有好友设宴相待,有酒如渑,胡先生就赶紧从袋里摸出一只大金指环给大家传看,上面刻着“戒酒”二字,这就是胡太太送给他的。

反差之中,可以看出胡适生活的变化。

  

  而导致他们感情出现裂痕更深的原因,则是两人性格与知识层次的冲突。

  

  胡适为人宽厚、热情、真诚,他不像鲁迅那样尖刻,徐志摩那样多情,郭沫若那样势利。

在北京,胡适家里每到星期六总是高朋满座,各界人士,包括商人和贩夫,都一律欢迎。

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他尽力解答。

对穷困的人,他接济金钱;对走入歧途的人,他晓以大义。

也有人只是去问候,他便报以零零散散的闲谈。

客人辞别后,都有不虚此行之感。

他的朋友,或自称是他朋友的人,实在太多了,以至有一次幽默杂志《论语》宣布:

这本杂志的作者也不许开口“我的朋友胡适之”,闭口“我的朋友胡适之”。

胡适的为人可见一斑。

  

  有件事最能说明胡适的作风,也就是他与街头小贩的友谊。

袁瓞是个卖芝麻饼的,空闲时也读些有关政治的书。

有许多问题使他困惑,却想不出答案,于是写信向胡适请教,问:

“英国为君主制,美国为民主制,实质上是否相同t在组织上,英国内阁制与美国总统制,是否以英国的较好t”胡适不仅热情的回信,还在文章中写道:

“我们这个国家里,有—个卖饼的,每天提着铅皮桶在街上叫卖芝麻饼,风雨无阻,烈日更不放在心上,但他还肯忙里偷闲,关心国家的大计,关心英美的政治制度,盼望国家能走上长治久安之路——单只这一奇事已够使我乐观,使我高兴了。

”后来,袁瓞常到胡适的办公室去看他。

胡适出门,总先写信通知袁瓞,以免袁瓞枉跑那么远的路去。

有一次袁瓞以为自己生了鼻癌z后来才知道不是{,胡适替他写了封信,介绍他去看医院,并且表示愿意代付一切费用。

  

  胡适不是那种把自己的才能深藏起来的人,他有什么就拿出来什么。

他是什么人,全都摆在那儿。

从前上海的左翼作家,在鲁迅领导之下,曾向他"围剿"多次。

鲁迅逝世后,许广平为《鲁迅全集》的出版而四处奔走,却无人愿意帮忙,不得已求助于胡适,胡适马上着手运作。

他从未计较过恩怨得失,不管是友人,还是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他都尽全力帮助。

在中国这样的国度里,发怒易,发牢骚更易,但平和待人,谦和做事,则是十分之难。

  

  另外两个人们用来评价胡适的词,就是“善良”和“正直”,这里就必须讲到他和“末代皇帝”溥仪的故事了。

溥仪读了胡适的《尝试集》和《胡适文存》,非常欣赏。

15岁的他十分想见见这个新派领袖长得什么样,所以他装上电话后,一时好玩,就给胡适拨了一个:

  

  “你是胡博士吗?

好极了,你猜我是谁?

”  

  听到是一个孩子在讲话,胡适有些发懵。

“您是谁呀?

怎么我听不出来呢……”  

  “哈哈,甭猜啦,我是宣统啊!

”  

  “宣统?

好怪的名字……是……是皇上?

”  

  “对啦,我是皇上。

我听到你说话了,但还不知道你长什么样儿,你有空来宫里,让我瞅瞅吧!

”  

  不久,胡适就来到宫里拜会溥仪,这时的溥仪一身平民的打扮,桌上放着《晨报》、《英文快报》等报纸和杂志。

两个人谈得很投机。

溥仪最后说:

“我们做错了许多事,到现在还要浪费国家的钱,心里很不安。

我本想独立生活,但老人都反对,因为我一独立。

他们就没有了依靠!

” 

  胡适答应以后多找一些书给溥仪后就离去了,但是这20分钟的会见却激起了胡适对溥仪的同情。

不久,这件事情就激起了轩然大波,众多批评轰然而至,最激烈者,恐怕就是鲁迅了,但是胡适却一点不把这些批评放在心上。

不久,冯玉祥将溥仪逐出皇宫,几乎所有的人都拍手称快,只有胡适极力为溥仪鸣不平,谴责冯玉祥驱逐孤儿寡母是“东方的野蛮”。

现在看来,在那个军阀当道的时代敢于这样做,恐怕不仅仅需要“善良”,更需要的是“勇气”。

  

  江冬秀的性格应该说恰好相反,时人曾盛传江冬秀泼辣如母老虎,徐志摩就曾写诗,说胡适于江氏之外,不敢造次,是因“为恐东厢泼醋瓶”。

为一点小事,江氏就吵闹不休。

尤其胡适是一代学术领袖,经常有崇拜他的知识女性登门拜访,却惹得江氏醋意大发,采用“非常手段”来整治“负心汉”。

这就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胡适怕老婆的传闻不胫而走,传为笑谈;二是胡适在家中的地位急转直下。

胡适有一张婚后的全家福照片很说明问题,江冬秀端坐于太师椅上,颇有“一家之主”的风范,而胡适和儿子则规规矩矩的垂手站在两边,胡适的目光中还透出几分惶恐,让人忍俊不禁。

这张照片,可算是这个家庭权力配置最生动的写照了。

  

  胡适与江冬秀在知识层次上的差别也是同样太大了,一个是名闻天下的新学术领袖,一个却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小脚太太,两个人根本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更不会有我们所想像的那种浪漫的故事,两人之间除了偶尔有一点火花外,大部分时间都太平静了,平静地激不起一点涟漪。

  

  令人不解的是,而后几十年这样沉闷的生活中,胡适遇到了太多才貌远胜江冬秀而又爱慕自己的知识女性。

但是他却始终未敢越雷池一步,发动家庭革命。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在喝过洋墨水或富贵显达者纷纷喜新厌旧,家庭革命,抛弃了糟糠之妻的新潮中(包括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徐志摩这些有成就的作家),胡适能忍他人所不能忍,和江冬秀“恩爱”相处,便在朋友中受到特别的敬重。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爱面子好名的胡适也为此而自豪。

傅斯年就曾对胡适说,我们这些新派表面上西化,生活上却还是很传统的。

胡适深有同感,他以洋博士的身份娶乡下女子江冬秀,朋友们非但不鄙薄他,反而对他深表敬意,为他的自我牺牲而感动。

  

  其二,江氏深谙驯夫之术,整治胡适这样好面子、好为人师的学者,她是最拿手不过了。

胡适的弱点被聪明的江冬秀摸得一清二楚:

胡适爱名,爱面子,爱保持他那作国人导师的圣人形象,所以,一发现胡适的婚外恋情,江氏就泼而又泼,恨不得拉着胡适到大街上找街坊邻居们评理,这些招术屡试不爽,吓得胡适噤若寒蝉。

  

  胡适为人谦和,最不愿的事就是与人吵架,尤其是与自己的妻子,他宁愿一个人吞下这颗苦果。

在郁闷的时候,胡适经常出外到广和居借酒浇愁,或者到陶然亭和什刹海散心。

徜徉于清山秀水之中,胡适逼迫自己逐渐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