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之散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46100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之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大学语文之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大学语文之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大学语文之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大学语文之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之散文.docx

《大学语文之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之散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语文之散文.docx

大学语文之散文

大学语文

听课要求:

一、要求:

圈、点、划、做笔录

二、方法:

多读多记多思多写

三、借教材提升:

1、熟悉教材体例

2、教材编排前后内容

3、熟悉所选的每一篇文章,掌握考核重点(同步练习每篇课文前都有考纲要点)

4、借配套练习消化文本内容,进一步理解文本

一、基本知识点

1、语文一要点:

语文包括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学知识

(1)语文知识考查: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文言实词的考核:

古今意;常用文言实词具体含义

文言虚词的考核:

之、其、者、所、以、于、而、则、焉、乃

文言句式的考核:

使动句式、意动句式、名词做状语、名词做动词、判断句、被动句、倒序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句式。

(2)文言知识:

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

作家作品基础知识:

作者基本情况(字号、朝代、主要思想或文学主张、文学成就、代表作

作品基本情况(出处、编著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特色、地位

文体基础知识:

4种文体知识的具体考核

◆议论文文体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对比、类比)

驳论的方法:

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记叙文文体知识:

叙述方式:

顺序、倒序、平叙、插叙

人物描写:

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在叙事中抒情、在议论中抒情

◆诗歌文体知识:

古代诗歌文体:

楚辞、汉乐府、乐府旧题、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慢词、小令

抒情方法:

直抒胸臆、意象表现;借景抒情(自然天成、融情于景、移情于景、因情

造景)、借事抒情、借举止抒情、借比喻抒情、借象征抒情、借典故抒情

◆小说文体知识:

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形象:

性格特征、个性特点、人物描写法

心理刻画:

直接间接心理描写

表现方法:

倒叙方式、前后照应、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对比、铺垫、

烘托、反衬、类比、象征

(3)文学作品阅读分析:

背景、主要内容、写作特点、提升写作能力

2、记住语文中的“二”

(1)二种语言类型:

口语、书面语。

(2)二种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

(3)二种说明语言:

平实、生动。

(4)二种说明文类型:

事理说明文(阐述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类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5)二种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6)二种论据形式:

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3、记住语文中“三”

(1)三种感情色彩:

褒义、贬义、中性。

(2)小说三要素:

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3)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4)议论文结构三部分: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5)三种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6)语言运用三原则:

简明、连贯、得体。

4、记住语文中的“四”

(1)四种文学体裁:

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2)四种常见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归纳论证法、演绎论证法)

(3)句子的四种用途: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4)小说情节四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记叙的四种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6)引号的四种用法:

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5、记住语文中的“五”

(1)五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2)破折号的五种用法:

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6、记住语文中的“六”

(1)六种说明方法:

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2)六种逻辑顺序:

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

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3)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5)省略号的六种用法:

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7)六种常用写作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7、记住语文中的“七”

(1)七种短语类型:

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2)七种复句类型:

①并列复句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④递进复句⑤选择复句⑥因果复句⑦假设复句

8、记住语文中的“八”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除此修辞方法:

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和呼告

二、考查要点(见配套教材)

(一)考查三部分:

1、语言文学(识记,15分)

2、阅读分析(理解,55分,采点给分):

按时代分:

古文阅读25分;现代文阅读30分

按文体分:

散文阅读28分(议论文8分,记叙文20分)

诗歌阅读20分

小说阅读7分

3、作文(综合运用,30分基本看头尾扫描中间)

(二)考查的题型

单选、多选、词语解释、简单题、简析题、作文题

(三)考查时间:

150分钟(注意时间安排)

寡人之于国也

一、切入

二、文学知识:

了解孟子

1、时代:

战国中期邹国人(山东邹县曲阜一带)

理清古代文学发展的时代历程:

先秦(夏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2、学派:

儒家学派(政治核心:

仁政,反对暴政及兼并战争)

3、主张:

1)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2)施仁政行王道;

3)反对暴政及兼并战争;

4)提倡发展农业林渔业;

5)重视教育。

三、扫除字词句段的理解障碍(通译)

四、语言知识

解释:

焉、凶、加、或、直、是、走、胜、谨、申、黎民、检、发、斯

通假字:

颁白者——斑

涂有饿殍——途

倒装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之”倒装)

五、《寡人之于国也》阅读

1、中心旨意:

阐述民本的王道理想

2、论说的线索:

民何以才能够加多

3、文章的结构层次:

提出疑问(“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分析原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喻:

“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自以为对国家尽心了,实际上跟其他君王本质一样喜好战争,百姓自然不会增多。

解决措施(“斯天下之民至焉”)

(排比:

重视发展农林渔业;发展教育;施行仁政——增强雄辩气势)

4、重点分析三段:

1)“不违农时”一段中要点:

“王道之始“的标志:

养生丧死无憾

治国思想:

民本思想

修辞手法:

排比

论证方法:

归纳论证;演绎论证

2)“五亩之宅”一段中要点:

中心句: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层次:

A、发展桑蚕(解决穿衣问题)

B、发展家禽养殖(解决吃肉问题)

C、发展农业(解决粮食问题)

D、发展教育(重视教育)

治国思想:

民本思想

修辞手法:

排比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一段中要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修辞:

对比。

作用:

反映统治阶级腐化奢靡的生活和下层百姓生灵涂炭的阶级对立现象。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修辞:

比喻。

揭露统治阶级把“涂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的错误观点。

本段的道理:

劝告梁惠王端正态度、实行王道,不要把暴政恶果转嫁到年成不好。

六、写作特色:

抑扬兼施、循序善诱的说理方法。

(先易后难,层层推进)

秋水

一、切入:

举出众所周知的寓言故事引申的成语:

拔苗助长井底之蛙刻舟求剑滥竽充数南辕北辙惊弓之鸟

对牛弹琴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叶公好龙

通常寓言故事引申耐人寻味的哲理。

二、知人论世:

庄子

1、时代:

战国时宋国人

2、学派:

道家学派。

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3、主张:

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承认事物相对性,否认事物存在差别

反对战争、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虚伪

4、《庄子》共33篇、内7外15杂11。

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三、扫除字词句段的障碍(通译)

四、语言知识:

字词句段

解释:

见配套题解P15

通假字:

不辨牛马:

特殊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己”宾语前置)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少”,“轻”意动用法)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五、《秋水》阅读

(一)整体感知

1、中心论点及其意义:

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人的认识受时间、空间和后天教育限制。

意义:

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前进。

2、本文运用的论证发:

例证法;类比法;对比法

3、本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排比、对偶、反问

(二)分析文本

1、“秋水时至----望洋向若而叹”

描述两种景象及其关系:

秋水与海水两种景象。

对比关系。

两种景象暗示的哲学道理:

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说理的特点:

寓言说理,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北海若曰——束于教也”

主旨:

人的认识要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所以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三层次:

A、井蛙受到空间的限制(有时会挖苦他人说是“井底之蛙”是和意思,如你在深圳知道北京的正宗北京烤鸭店的具体位置吗)

B、夏虫受到时间的限制(冬天夏虫在冬眠,非活动时期

C、人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人非天才

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说理形象;排比——层次清晰有气势。

本段论证的方法:

比较中的类比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

主旨:

宇宙无限,人的生存空间有限,所以人的认识有限。

运用的三种论证方法:

A、例证法:

对宇宙无限,人的生存空间来说,“四海之在天地、中国之在海内、人卒九州”是例证法

B、类比法:

对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来说“壘空之在大泽乎、不似稊米之在大仓、毫末之在于马体”是类比法

C、对比法:

大与小、无限与有限来彰显主旨。

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A、排比:

三个问句

B、层递:

从“天地”到“四海”再到“中国”再到“万物”再到“人”

4“五帝之所连——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黄帝:

嫫母

议论的大意:

庄子认为儒家学说认识有限,伯夷仲尼的博学之名完全是自夸。

其根据:

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论证法:

例证法(如陈水扁贪污受贿这个观点:

举例证明,邱毅爆料海外账户若干存款)

修辞手法:

排比、对偶、反问。

六、本文引申的成语:

望洋兴叹、井底之蛙

五代史伶官传序

一、切入:

画荻教子

二、了解作者

欧阳修:

号醉翁,自称六一居士。

学派:

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主张:

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反对追求形式的靡丽文风,主张文章“明道、致用、事信、言文”。

三、扫除字词句段障碍

四、语言知识:

见P20

1、解释

2、文言句式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使动用法)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本名词活用为动词)

五、阅读分析文本

(一)整体感知

1、记住:

《五代史伶官传序》文体是史论

2、本文中心论点:

国家盛衰兴亡关键在人事。

(开篇提出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3、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演绎论证、归纳论证)。

4、本文的论据:

事实论据与理论论据相结合

(二)分析文本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中心论点:

国家盛衰兴亡取决于人事。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例证法

论据:

庄宗先盛后衰的历史事实。

三组反义词:

盛与衰、天命与人事、得与失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而皆自于人欤”(事实论据)

本段中心论点:

国家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人事。

本段论据:

历史事实论据(前半是管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历史事实,后半是国家衰亡事业失败的历史事实。

突出论点的手法:

强烈的对比。

首先是历史事实的兴与衰、成与败的对比,借理论就在事实的鲜明对比中;

其次是“得之难而失之易”于“成败之迹皆自于人”的对比和盘托出论点。

3、《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岂独伶人也哉!

(理论论据)

体现主要观点的两句: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完身

论据:

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

突出论点的方法:

对比。

满与谦;

忧劳与逸豫;

方其盛、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与及其衰、数十伶人、身死国灭的对比;

祸患与忽微、智勇与所溺间包含大与小、得与失的对比。

六、写作特点:

1、欲抑先扬先赞扬庄宗成功时的意气之“壮”,再叹失败时形势之“衰”,通过盛衰、兴亡、得失、成败的历史悲剧的根本原因,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2、论据典型有力

3、文风雄健而有气势,行文跌宕顿挫

六、记住以下名言: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典型例子:

陈水扁一家锒铛入狱)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论毅力

一、切入:

谈谈个人的遇到挫折及其如何对待的。

二、了解梁启超

戊戌变法:

103天失败

《论毅力》在百日维新失败后写成。

三、扫除字词句段障碍

解释:

见P24

文言句式:

盘根错节之既经。

(宾语前置:

已经经过了像盘根错节般的繁难境况)

故所就不彼若也。

(宾语前置:

所以自己的成就不如别人)

四、《论毅力》的阅读分析

(一)整体感知

中心论点:

开篇提出“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贯穿全文的表现方法:

对比法

(二)分析文本

1、第一段

中心论点: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纵横捭阖、大开大合特点:

“天下”即横观一切,“古今”即是纵观一切,“成败之林“囊括一切成败现象,

“茫然不一途”包罗一切不同情况,这些都是开,最后有设问“要其何以成,何以败?

”合为“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2、“其在志力薄弱之士——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五种人的五种结果:

志力薄弱者,一挫而退;

志力次弱者,再挫而退;

志力稍强者,三四挫而退;

志力更稍强者,五六挫而退;

志力至强者,方有“善于其终”的可能。

五种人中突出“志力至强者”,因为非志力至强者全都失败了,中心论点为“只有具备至强的毅力,方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论证方法:

层递性比较法

3、“更譬诸操舟——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三个层次:

1)行舟中风潮有顺有逆;

2)毅力至强者可以透过逆境而入顺境;

3)凡毅力达不到至强者都不能达到彼岸。

三个层次构成层递关系,说明:

凡毅力达不到至强这都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或者反过来说,只有毅力至强的人,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彼”和“我”构成的关系:

正反对比关系。

说明:

有毅力者成,无毅力者败。

4、孔子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论点:

只有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的人,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论证方法:

比较中的类比法即比喻论证法、9。

孔子的两个比喻说明:

做事要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孟子的比喻说明:

只有坚持到底,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一、演说特点:

1、精炼2、观点明确3、条理清晰4、情理并重5、具有号召力与感染力

二、蔡元培

北大建校:

1898年

蔡元培:

1917年任北大校长

主张:

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解读文本

一)明确演说的三大教育思想:

1、抱定宗旨(研究高深学问)

2、砥砺德行(原因:

风俗日偷,道德沦丧)

3、敬爱师友(以诚相待、敬礼有加、同学间互相亲爱)

二)今日要做的二事:

一是“改良讲义”;

二是“添购书籍”

三)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1、大学不同于中小学,学习贵在自己探索,老师只是引导指导作用,要坚持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的理念。

2、做学问是为国家、民族的进步发展,而不是升官发财。

要勇于探索真理,为社会服务。

四)“若途志在做官发财——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

“宗旨”:

研究高深学问

批评现象:

混文凭、“活动于社会”、以图做官发财

修辞手法:

反诘

五)故必有卓绝之士——更何足以感人。

“重任”:

以身作则,力矫颓俗

批评不良之风: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四、本文说理的特点

1、说理简单明白,情理并重

2、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3、主要论证法:

演绎法、对比法

容忍与自由

一、切入:

宰相肚里能撑船

二、了解胡适

蔡元培(1916.12-----1927.7)北大校长

胡    适(1945.10-----1948.12)北大校长。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1918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成为后期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郁达夫的《沉沦》。

第一部新诗集:

胡适的《尝试集》。

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三、《容忍与自由》的写作背景

国民党政府退至台湾已经数年,当局所鼓吹的“反攻大陆”的迷梦在大多数人心中已经破灭。

而台湾当局对外试图给各国一个岛内是“安定中求进步”的自由乐土的印象;对内则采取高压政策,用国民党的伪三民主义压制“五四”以来发展出的各种思想…..

四、文本阅读

一)中心论点:

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二)三个层次阐发中心论点:

1、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重要,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2、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

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个人经验)。

3、强调“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政治思想)——原因是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三)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重要,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例证:

理解引用的两段话

《王制》有之:

"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

"吾独怪夫数千年来之排治权者,之以济世明道自期者,乃懵然不之注意,惑世诬民之学说得以大行,遂举我神州民族投诸极黑暗之世界!

......

(《王制》中有这样的记载:

借助于鬼神时日卜筮(应该是指鬼神占卜之说)来疑惑人民(或老百姓)的,该杀。

我单单以数千年来那些当权的人感到奇怪。

他们那些以(或用)拯救世人通明道理而自居的人,却懵懵然的样子而不加以观注,以迷惑世人误导人民的学说而成大事,于是使我全国各民族都被陷入了十分黑暗的世界里!

……)

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

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

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

此四诛者,不以听。

拆解言论打破律令,胡乱命名更改作品,坚持左道(应是指错误的路线)来使政局混乱的人,该杀。

制作宣传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低俗文化等)来疑惑老百姓者,该杀。

言行虚伪而狡诈诡辩,广泛学习不良事物并且顺从支持错误事物来疑惑老百姓的人,该杀。

借助于鬼神时日卜筮(应该是鬼神祭祀占卜之说)来疑惑老百姓的人,该杀。

这样该杀的四种人,不应该听取他们的。

解析:

少年时自己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封神榜》。

当时是一种不容忍的做法。

自己是无神论者,但是世界上大多数人是信神的,他们容忍了我这个无神论者四十多年的言论,说明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是容忍的。

没有他们的容忍,就没有我的言论的自由。

这一例子充分证明了“有容忍才有自由”。

四)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

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个人经验)。

1、“在宗教自由史上——这就是不能容忍的根源”

分解:

1)为何认为容忍的态度最难得?

(因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

2)论证方法:

归纳法

3)修辞手法:

排比

2、“一切异端的迫害——所以不能容忍任何自己不同的思想信仰了”

1)不能容忍的心理根源:

深信自己不会错的。

2)不能容忍的实质:

一是从政治思想上看,是文化专制;二是从认识上看,是不知宇宙无限,人认识有限的根本道理。

3)修辞手法:

排比

3、殉道者塞维斯图的例子:

烧死塞原因是基于“深信自己不会错”的心理,不能容忍“异己”的人和事,这样就无自由可谈,就是专制。

论证了“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这观点。

4、“四十多年前,我们在《新青年》——是最容易引起反对的”

1)陈独秀对白话文的态度:

一面是赞同“容纳异己,自由讨论”的原则;一面断言“以白话为正宗”的问题上,“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2)胡适对陈独秀的话的态度:

认为陈独秀的态度是很武断的。

3)本段的论点:

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4)论证方法:

归纳法

5)末句说明在社会问题、政治思想问题上也应提倡宽容的胸襟和度量。

5、“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更不可以‘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1)三层含义:

一是要养成容忍的度量

二是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三是“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

2)中心旨意:

只有消除“绝对之是”的观念才能养成容忍的度量。

3)克服“绝对之是”的根本途径:

树立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是有限的理念,从根本上认识到“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

五、小结。

记住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合理运用这一观点,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

咬文嚼字

一、切入众所周知,台词是要非常考究的,因为荧幕上的一言一笑都备受观众关注的。

喜剧之王周星驰的部分经典台词:

NO.1: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

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

“我爱你”。

如果非要给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

一语点评:

此情可待成追忆,男人心中永远的痛!

NO.2:

哇拷!

I服了YOU!

《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

一语点评:

不少大学生的口头禅!

二、知人论世,了解朱光潜

著名美学家和文艺学家

代表作《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

三、文体知识:

议论文中的文艺专论

四、文本分析

一)中心论点: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中心论点的提出是由修改台词的实例引出“炼字”的话题。

二)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

1、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未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

飞将军李广:

李广打猎时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以为是老虎所以一箭射去,结果整个箭杆都射进石头里,只剩下箭镞露在外面。

这个故事的后面是:

李广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