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复习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43503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莲说复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爱莲说复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爱莲说复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爱莲说复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爱莲说复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爱莲说复习笔记.docx

《爱莲说复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莲说复习笔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爱莲说复习笔记.docx

爱莲说复习笔记

《爱莲说》复习学案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后人称他为宋代理学“开山祖师”。

2、 出处:

《周元公集》

3、 说:

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4、 “爱莲说”:

说一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5、 “陶渊明”:

又名陶潜,字元亮,晋代诗人。

6、 “李唐”:

唐朝皇帝姓李。

二、主要内容

1、中心:

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2、段意

第一段:

以菊花和牡丹为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

第二段:

以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为比较对象,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特殊实词解释及例句

1、可爱:

值得喜爱。

                  

2、染:

沾染(污秽)。

                   

3、妖:

美丽而不端重。

                

4、植:

树立。

                  

5、亵玩:

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6、鲜xiǎn:

少。

                 

7、宜乎:

宜,当;与“乎”合用,当然。

  宜乎众矣。

濯:

                   清涟:

                       妖:

不蔓不枝:

              亭亭:

                 植:

                亵:

之:

四、判断句式:

……,……者也。

(……是……。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3、莲,花之君子者也。

五、朗读节奏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六、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

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

咏莲名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七、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

(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

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6、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八、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正衬)和“牡丹”(反衬)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

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

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

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4、本文所用的修辞有:

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

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

象征、衬托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

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

分别有感叹句(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6、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7、.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意思对即可)

《陋室铭》复习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

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文言词语

【名】有名,出名。

【灵】(变得)灵异。

【斯】这。

【德馨】品德高尚。

馨,香气。

【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素,朴素,不加装饰。

【金经】指佛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

劳,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乱】使……扰乱。

【何】什么。

三、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

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

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

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

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运用类比的目的是:

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

“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

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

陋室不陋。

15.《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四、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为什么?

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4.人人都有居室,你喜欢的居室是什么样的?

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略)

五、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主人有美好的德行(就不显得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和我谈笑往来的都是渊博的学者,而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

“何陋之有?

”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2010-03-06 | 中考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八年级上)

    中考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八年级上)

作者:

陶渊明,朝代:

晋宋诗人,散文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等

一、生字读音。

 豁然(huò) 俨然(yǎn) 垂髫(tiáo)   叹惋(wǎn) 诣(yì)   刘子骥(jì)

 二、重点字词解释。

  1.缘溪行(沿着) 2.落英缤纷(落花)3.渔人甚异之(诧异) 4.豁然开朗(宽阔明亮的样子)

 5.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6.黄发垂髫(老人;小孩)7.怡然自乐(喜悦的样子)8.具答之(详尽)

  9.咸来问讯(都)10.延至其家(邀请)11.欣然规往(高兴的样子) 12.后遂无问津者(渡口)

 三、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四、一词多义。

1.舍 便舍船(舍弃,抛开)

      屋舍俨然(房屋)

2.寻 寻向所志(寻找)

      病终(不久)

3.得 便得一山(看到)

      得其船(找到)

 4士  处处志之(用符号做标记)

      寻向所志(做的标记)

五、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古义:

鲜艳美丽今义:

味道好

 2.阡陌交通 古义:

交错相通 今义:

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的总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妻子儿女今义:

男子的配偶

  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

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论魏晋古义:

(更)不用说、(更)不必说,是两个词 今义:

关联词语

 六、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2.欲穷其林:

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3.初极狭,才通人:

使动用法,使………通过。

七、成语。

 1.世外桃源:

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明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

没有人来询问渡口。

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

 4.怡然自得:

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喜悦的样子。

八、重要句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九、理解性默写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

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十、课文内容理解

  1、线索:

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

时间先后

  3、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简答):

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4、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5、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

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6、虚构目的: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7、作品意义:

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8、为什么“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9、“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

或:

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10、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一、用/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每句只划一处)

1、忘/路之远近2、问/所从来3、遂与外人/间隔

4、问/今是何世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6、不足/为外人道也7、后遂无问津者

二、在括号里填入文中省略的成分。

1、(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桃源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此人一一为(桃源人)具言所闻,(桃源人)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皆出酒食。

(渔人)停数日,辞去。

三、内容探究:

1、概括各段大意,归纳本文主旨:

发现桃林(1段)——进入桃源(2段)——访问桃源(3段)——离开桃源(4段)——寻找桃源(5段)

主旨:

1、桃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民风淳朴;2、桃源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人人劳动,自食其力,生活和平、宁静;3、在当时赋税极为繁重的阶级社会,这是农民求之不得的好地方,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的理想世界。

4、世外桃源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寄托作者对美好、自由、和平的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2、第一段描写桃林景色有何作用?

暗示下文将出现奇境,渲染气氛,为下文描写做铺垫。

3、作者笔下桃源有何特点?

桃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民风淳朴;生活和平宁静,人民安居乐业,是作者心中理想社会。

4、桃源人为何叹惋?

为何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外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频,人民生活痛苦。

5、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

6、“处处志之”与“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为何这样写?

暗示桃源并不存在。

四、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5、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口技》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这本书是清朝的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

《口技》的作者是清朝的林嗣环,字铁崖,代表作品《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后世尊他为小说家之祖。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少顷shǎo qǐng 齁hōu声 屏障píngzhàng 犬吠fèi 呓语yì 曳屋许许声yè hǔ 

施:

shī 几欲先走jī 无敢哗者huá 夫叱大儿声chì 意少舒shǎo絮(xù)伸颈:

jǐng

呜声wū中间力拉崩倒 jiàn  奋袖出臂bì 咳嗽késou 惊觉jué  抚fǔ 嗣sì 既而:

ér

三、重点实词:

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长 施八尺屏障:

设置 安放  会宾客大宴:

适逢正赶上。

而已:

罢了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只听见    少顷:

一会儿  众妙毕备:

全、都      众宾团坐:

围绕而坐    满坐寂然:

“坐”通“座”,座位   犬吠:

狗叫。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被惊醒;打哈欠,伸懒腰。

 其夫呓语:

说梦话  既而:

不久,紧跟着。

 妇抚儿乳:

抚摩,安慰; 喂奶妇拍而呜之:

轻声哼唱着小曲哄小孩入睡众妙毕备:

俱备     絮絮不止:

连续不断的说话   夫叱大儿声:

大声呵斥     一时齐发:

同时    侧目:

偏着头看   默叹:

默默赞叹   以为妙绝:

认为;到了极点   未几:

不久      夫齁声起:

打鼾。

  渐拍渐止:

逐渐。

  盆器倾侧:

翻倒倾斜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隐约;老鼠活动的声音。

   宾客意少舒:

心情;稍微;伸展,松弛。

  稍稍正坐:

渐渐      俄而:

一会。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其中;夹杂     曳屋许许声:

拉   凡所应有:

所有的,凡是的。

                虽人有百手:

即使  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

手指;指出。

 不能名其一处:

说出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这时候;脸色  两股战战:

大腿   几欲先走:

几乎、差点儿;跑  奋袖出臂:

举起、扬起   于厅事之东北角:

在 的群响毕绝:

消失

四、古今异义:

会:

会宾客大宴(古:

适逢;今:

会议)     但:

但闻抚尺一下(古:

只;今:

表转折,然而)

施:

施八尺屏障(古:

设置;今:

设施)     是:

当是时(古:

代词,这;今:

判断动词,是)

虽:

虽人有百手(古:

即使;今:

虽然)     奋:

奋袖出臂(古:

扬起;今:

兴奋)

走:

几欲先走(古:

逃跑,跑;今:

行走)   战:

两股战战(古:

大腿;今:

屁股)

闻: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

听见;今:

听说)

五、一词多意。

1、坐:

(1)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

(2)通“座”,座位(满坐寂然)(3)犯罪(何坐?

坐盗)2、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毕:

(1)尽(毕力平险)

(2)全部(群响毕绝)

4、发:

(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3)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4)开放(野芳发而幽香)(5)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6)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绝:

(1)隔绝

(2)极点(以为妙绝)(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4)极高的,陡峭的      

6、名:

(1)命名、起名(名之者谁)

(2)说出(不能名其一处)

六、词性活用:

宴:

会宾客大宴(名作动,摆酒宴) 目:

侧目(名作动,看)  乳:

妇抚儿乳(名作动,喂)

善:

善口技者(形作动,擅长) 手:

妇手拍儿声(名词作壮语,用手)遥:

遥闻深巷(形作壮,远远地)

七、表时间的副词:

表示突然发生:

忽,忽然     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

一时         表示两事相继发生:

既而

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之内发生:

是时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俄而,少顷,未几

八、通假字:

满坐寂然:

“坐”通“座”,座位。

九、问答题。

1、“京中有善口技者”中“善”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善字统领全文或连贯全文,全文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善字。

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表现出来的。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声音的?

答:

由远及近,由小到大。

3、为什么交代道具时,连用四个“一”字?

答:

暗示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4、“伸颈,侧目,微笑,默叹”写出了听众的那些心理?

这样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答:

听得入神,心领神会,感到满意,为表演者技艺所折服。

对表达中心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

5、结尾句“一人……”起到了那些效果?

文章开头和结尾一再强调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

答:

既照应开头,也突出舞台、道具的简单,反衬表演者技艺高超,有余音绕梁之效。

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6、文中五次重复使用“百千”,有什么作用?

答: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急、火猛。

也渲染了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7、第一段写什么内容?

文章最关键字眼是什么?

答:

交待口技者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及开场气氛。

 “善”

8、文中口技者共表演了哪几个场景?

答:

两个 一是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入睡的情形。

一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的情形。

9、课文中描写了听众的哪几处表现?

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三次。

细腻的刻画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的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作者在选文中怎样表现口技之“善”的?

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写有什么效果?

答:

.既有正面描写各种声音,又有侧面描写宾客为表演所陶醉、折服的神态,这样共同表现其表演之“善”。

侧面烘托口技人技艺的高超

11、第②段描摹一个声响场景,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的过程,写声响按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小)及(大)的顺序。

               

12、你能说出各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

有什么好处?

答: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摹,请同学们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遥闻……既而……当是时……未几……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