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39185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惠州市2022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2022.01)

2022.1

本试卷8页,22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天”成为周王解释其政权合法性的最高依据。

春秋时期,诸侯、卿大夫开始频繁地使用“天”来颂美祖先的荣耀,解释国运的盛衰。

这一变化反映出春秋时期

A.政治权力下移的趋势B.敬天法祖观念的浓厚

C.传统社会秩序的崩溃D.治国理政思想的转变

2.秦汉时期,户籍、田籍等基础帐簿在乡编制,一式仅两份,正本留乡,副本最高仅上呈县。

魏晋时期,基础帐簿则由县负责制作,一式多份,由县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政府。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方官制的改革B.南北交通的畅通

C.书写材料的进步D.行政效率的提高

3.与《史记》《汉书》相比,魏晋时期的很多史书的人物传记非常繁碎,在一卷之中,父子兄弟祖孙连续叙述,有时多达二十余人。

这反映了魏晋时期

A.史学体例的发展B.选官制度的变化

C.人口数量的增长D.民族交融的加强

4.唐代边塞诗多表达士人立功边塞,慷慨杀敌等豪情壮志。

宋代边塞诗却常透露出士人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沉郁悲凉。

这一变化说明

A.文学艺术走向没落B.现实主义逐渐占据主导

C.主流价值发生改变D.政治形势影响文学风格

5.据清政府历年在册人口数字分析,从乾隆十六年到道光二十年(1751-1840)的90年中,人口增长率在10‰以下的共有62个年头,约占90年的69%,远低于1675-1750年间的增长率。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人地矛盾比较突出B.计划生育成效显著

C.社会秩序动荡不安D.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6.1869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新定条约》。

该条约在形式上每一款均采用“中国允”或“英国允”之类的语句,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这表明清政府

A.摆脱了不平等条约束缚B.彻底抛弃传统华夷观念

C.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D.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7.下图为摄于1905年北京汇文书院的一张老照片“辫子画圆图”,使用辫子画圆在晚清课堂中屡见不鲜。

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处于转型时期B.科学思想广泛传播

C.新式教育得到普及D.封建礼教根深蒂固

8.下表为1927年至192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统计表。

这反映了当时

时间

党员成分所占比例(%)

工人

农民

知识分子

军人

其他

1927.4

50.8

18.7

3.1

19.1

8.3

1928.6

10.9

76.6

0.8

6.9

4.8

A.革命形势空前高涨B.革命性质发生改变

C.统一战线得到发展D.革命道路重大调整

9.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承认三民主义。

1939年后,中国共产党将三民主义解构为真、假三民主义,提出“新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概念,把三民主义完全纳入新民主主义的框架之中。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完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创新无产阶级革命理论D.顺应民族革命战争需要

10.下图为1982年深圳招商局蛇口工业园区坚立的标语牌,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

这一口号

A.增强了国营企业活力B.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要求

C.挑战了传统经济观念D.反映了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呼声

11.《十二铜表法》第8表第22条规定:

“法律行为中的证人,如事后拒绝作证的,即为‘不名誉者’,从此丧失作证的资格,亦不得请他人为之作证。

”这一规定有利于

A.培育诚信观念B.防止官员腐败C.限制权力滥用D.增强权利意识

12.16世纪初,欧洲人观念中的“新世界”(美洲)表面上是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乌托邦,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原始野蛮、缺乏文明的社会,那里的土著极具动物特征而缺乏人性,生来就是奴隶。

这种观念

A.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广泛传播B.反映了欧洲的文明优越心态

C.刺激了欧洲革命的蓬勃发展D.再现了美洲的生产生活方式

13.在德意志帝国统治时期,柯尼希广场上的总参谋部大楼成为德国人心中“阿波罗式的神殿”,出入大楼的“好像人人头上都有一圈神人的光环”。

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A.军事实力的强大B.君主专制的强化

C.宗教意识的强烈D.历史传统的延续

14.1917年后,画家们在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下,纷纷以悲观主义来反映时代的政治动乱和幻想破灭,强调人的无意识和非理性的因素,强调新物理学的相对性和有关物质、空间与时间性质的不确定性问题。

这一绘画流派

A.推动了自然科学发展B.强调内心的自我感受

C.反映了客观社会现实D.继承传统的艺术形式

15.1931年,苏联实施工资改革,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将非熟练工人和熟练工人的工资差距从1:

2.8扩大到1:

3.6,并实行刺激性较大的累进计件工资制。

这一改革

A.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破坏B.延续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精神

C.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D.推动了高度集中经济体制的形成

16.二战后,西欧国家无力出口以换取储备资产(黄金和美元),又因缺乏储备资产而无力进口原材料等。

美国和欧洲经济实力的严重不对称,美元的严重短缺,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真正建立起来。

这可用来说明

A.美国金融霸权确立的必然性B.马歇尔计划实施的必要性

C.欧洲统一市场建立的迫切性D.关贸总协定成立的可能性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第17~19题为必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0~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共40分。

17.长久以来,蔗糖在食物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蔗糖是汉武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进贡来的珍品。

唐太宗曾向印度摩揭陀国派出留学生使团学习制糖技术,制出了品质远胜于西域石蜜、颜色黄白的好糖块。

据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此时蔗糖已用于治肺寒、咳嗽上气等疾病。

两宋时期,王灼编写了世界第一部甘蔗炼糖术专著《糖霜谱》。

明清时期,中国人发明了世界领先的“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白糖”,糖制品成为大众食品,国外销售区域遍及亚洲、美洲、欧洲等14个国家及地区。

——摘编自任小宇《中华帝国视野下的蔗糖史》

材料二

明清以来,中国一直是东亚市场的蔗糖输出大国,台湾甚至被称为“东方甜岛”,中国几乎垄断整个东亚的糖品贸易。

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甜菜机器制糖业快速发展,甘蔗糖业日渐萎缩,由中国主导的东亚糖业旧格局逐渐瓦解。

仅1929年,进口洋糖(以甜菜为原料)高达89万吨,价值银元1.5787亿,超过了中国所有民族工业的产值。

——摘编自赵国壮《近代东亚糖业格局的变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制糖业发展的特点和作用。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传统制糖业日渐萎缩的原因。

(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在中世纪传统手工作坊里,欧洲已经出现相当数量的掌握娴熟技术的人才。

18世纪后,传统的家庭或学徒制教育已难以满足人才需求,一些教育家提出,学校教育应该传授知识技能并通过职业技术培训为社会提供大批具备一定知识技能的劳动力。

此后,在欧洲各国以学校为基本教育场所,以近代科学知识和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近代职业教育在欧洲各国普遍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

——摘编自王川《论西方近代学校职业教育产生的社会条件》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后,为了解决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英国政府加大了对现代学徒制的宣传力度并采取法律和制度建设推动现代学徒制建设。

在改革中,英国将传统的政府主导的培训模式逐渐转向企业主导模式,在培训内容、考核、资历认证等方面优先考虑企业的需求,给予企业足够的话语权。

英国政府对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给予同样的地位,推动两种教育的衔接。

在新一轮企业主导的学徒制改革中,英国政府将改革重点逐渐转向满足中小型企业的需求。

——摘编自李惠华《英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特点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近代职业教育兴起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及影响。

(8分)

 

19.在一定时期,标语口号通过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概括浓缩为简明扼要的句子来引领社会发展,从而被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20世纪40至

50年代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949);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1949);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2);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195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1958)

20世纪60至

70年代

向雷锋同志学习(196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

20世纪80年代

只生一个好(1980);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1981);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1986)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

发展才是硬道理(199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誓与大堤共存亡(1998);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2003)

——整理自韩承鹏《标语与口号:

一种动员模式的考察》

根据上述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

(要求:

所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二)选考题:

共12分。

请考生从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0.【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19世纪末,部分官员、士绅鉴于国内度量衡杂乱无章的局面,呼吁政府进行改制。

在“恪遵祖制,兼采西法”理念指导下,1908年,清政府颁布了《划一度量权衡制度图说总表》和《推行划一度量衡制度暂行章程》,各地度量衡划一工作渐次开展。

为推行新制,清政府设立度量权衡局。

然而,各地仍习惯于既有行政运行方式,新制的推行多由地方传统部门及官员承担,度量权衡局无法发挥作用。

度量衡划一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市场交易中业已形成的“习惯”,触及不同地域、行业商人利益,新制推行并不如预期顺利。

加之中央权力式微,清政府难以掌控各省推行步调,诸多政策和措施被地方搁置拖延。

随着四川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相继爆发,清政府忙于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已无暇顾及度量衡的改制。

——摘编自郑成林《清季划一度量衡的酝酿与尝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度量衡改制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度量衡改制失败的原因。

(6分)

21.【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租借法案》是二战期间美国援助英国及反法西斯国家所出台的一项重要法规。

1940年,英国的美元储备就将告罄,无力继续购买美国军火。

对此,英国不得不向美国求援。

美国因受国内孤立主义思想影响,加之正值大选年,罗斯福在援英一事上非常谨慎。

同年12月,罗斯福成功连任,随即委托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主持起草一项援英法案。

经过参、众两院反复磋商修改后,《租借法案》得以通过。

法案通过的几分钟后,大批军用物资被迅速运往英国。

《租借法案》让多边主义者看到了重塑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良机,美国以租借援助为杠杆不断向英国施压,迫使其接受美国所倡导的重塑战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

——摘编自杨永锋《试析<租借法案>在英美经济霸权转移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台《租借法案》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租借法案》的影响。

(6分)

22.【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陈亮(1143年—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南宋思想家、文学家。

陈亮倡导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

他反对朱熹颂王贬霸、贵义贱利的观点,认为“霸道”本于“王道”,“王道”又需要以“霸道”来体现;义利并行,缺一不可,“禹无功业,不能成六府,乾(天)无利,不能具四德”。

坚持“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以相病”。

陈亮批评《中庸》《大学》为空谈心性的道德性命之学,无补于实际,不能解决抗金统一事业。

为此,他撰著了《英豪录》和《中兴遗传》,冀图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中兴复国的借鉴。

——摘编自《陈亮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亮的思想主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亮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6分)

 

惠州市2022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2022.01)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C

B

D

A

C

A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C

A

B

D

B

C

B

1.【考点】春秋时期的政治变动

【解析】从材料可知,天命最初是周天子论证其政权合法性的依据,春秋时期,诸侯、卿大夫开始频繁使用“天”来颂扬祖先的荣耀,解释国运的盛衰,反映了春秋时期周天子地位衰微,诸侯势力坐大的现实,体现了政治权力由周天子向诸侯转移的趋势,故答案选A。

敬天法祖观念无法反映材料中的变化,排除B项;春秋时期传统社会秩序开始崩溃,C项表达不准确。

无论周天子,还是诸侯都围绕天命论证自己权力的合法性,治国理政思想未发生转变,排除D项。

【答案】A

2.【考点】造纸术的发展

【解析】秦汉时期书写材料主要为竹简,书写不便,户籍、田籍等基础账簿份数少,账簿的传达只能到县一级行政机构。

魏晋时期,纸张取代简牍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便利了信息的记录和传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据此,选择C项。

【答案】C

3.【考点】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解析】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其选官标准是出身、道德与才能,后期主要依据出身。

世家大族可凭借出身平步青云,坐至公卿。

为此,魏晋时期世人非常重视家族、族谱的编纂。

魏晋时期的史书中人物传记非常繁琐就是这一现象的反映。

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史学体例的发展,排除A项。

魏晋时期社会动乱,北方人口数量减少,且人物传记的编纂和人口数量关系不大,排除C项。

魏晋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但材料无法反映民族交融的加强,排除D项。

【答案】B

4.【考点】唐宋文学发展

【解析】诗歌是时代的反映。

唐代国力强盛,对外政策积极主动,在与少数民族的军事斗争当中占据优势,因此唐代边塞诗多表达豪情壮志。

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在与少数民族的军事斗争中常处于劣势,因此宋代的士人羞于当兵,不堪忍受边境的军事生活和军事斗争的失败,产生了报国无门、归家无望的哀痛,答案选D。

【答案】D

5.【考点】清代社会经济发展

【解析】康乾盛世期间,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摊丁入亩的改革使得古代人口出现爆炸式增长。

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人们为维持生活或者继续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在人口行为上出现了一些变化,诸如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等新动向,故答案选A。

清朝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排除B项。

前清政局相对稳定,社会秩序动荡不安表述不准确。

材料未体现出人口增长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关系,排除D项。

【答案】A

6.【考点】晚清外交近代化

【解析】条约关系,是国际法主体之间以条约这一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国际关系。

从材料可知,《新定条约》在形式上每一款均以“中国允”或“英国允”之类的语句,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

在条约中表达自己的权利主张,是一个重要进步,逐渐形成条约关系观念,体现了订约通例和规则,说明清政府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故答案选C。

缔约国间权利、义务分配不公的国际条约、协定为不平等条约,材料反映该条约在形式上不同于以往的条约,并未体现条约内容,排除A项;“彻底抛弃”太过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该条约签订的结果,无法体现国际地位的提高,且显著提高程度太过,排除D项。

【答案】C

7.【考点】清末新式学堂与社会变迁

【解析】蓄长辫是满清王朝统治下的标志性发型,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才通令全国剪辫。

使用辫子画圆讲述西方新学是晚清学堂中独特的场景,图中黑板上写着英文,用辫子画圆是几何知识进入学堂教育的体现,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是那个时代社会新旧交替的重要特征,A项正确。

BC项中“广泛”“普及”不符合史实;材料体现了清末教育与社会的近代化,排除D项。

【答案】A

8.【考点】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探索

【解析】从材料的时间信息及数据可以看出,1928年农民党员的占比达到了76.6%,工人占比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共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D项正确。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合作破裂,中国革命转入低潮,排除AC项;革命性质仍属于民主革命范畴,排除B项。

【答案】D

9.【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解析】从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39年后,中共把三民主义完全纳入新民主主义的框架之中,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作为评判真、假三民主义与新、旧三民主义的依据,以马克思主义为其注入新的政治内涵,将三民主义纳入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中,创新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C项正确。

材料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无关,排除B项;抗战时期,国共关于三民主义的论战,对三民主义的话语差异反映了国共两党在意识形态中的较量和对中国革命话语权的争夺,排除AD项。

【答案】C

10.【考点】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诞生“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讲时效、重实干的口号,是一种当时国内没有的市场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不讲经济效益等传统经济观念,时人誉之为“冲破旧观念的一声春雷”“划过长空的第一道闪电”,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特区建设,未提到国企改革与所有制结构调整,排除AD项;1992年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目标,排除B项。

【答案】C

11.【考点】罗马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从材料中“法律行为中的证人,如事后拒绝作证的,即为‘不名誉者’”可看出罗马法对公民名誉的重视,如果名誉减损,公民权利会受到某种限制,这有利于公民诚信等美德形成,实际上这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信用制度,故选A。

B选项推导过度,C选项与材料无关。

材料强调的是对名誉的重视,作证是公民的义务,而不是权利观念,故排除D。

【答案】A

12.【考点】早期殖民扩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时间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材料强调的是16世纪初期,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人观念中的美洲形象,即欧洲建构的美洲形象。

欧洲人用野蛮的叙事方式贬低美洲,强化自身的优越,这有利于宣扬其殖民侵略的正当性,故选B。

材料反映的是欧洲人从自身的价值观念和意愿出发建构美洲形象,并非美洲生产生活方式的再现,与人文主义思想无关,也无法刺激欧洲革命的蓬勃发展,故排除ACD。

【答案】B

13.【考点】德意志帝国的军国主义传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从材料可知,德意志帝国时期,帝国军事机构在德国人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这反映了军国主义传统的延续,故选D。

材料强调的是德意志帝国的军国主义传统,并没有反映军事力量的强大,也不是强调专制主义,故排除AB。

C项明显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答案】D

14.【考点】20世纪世界文学艺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素养。

依据材料中“1917年后”“精神分析学的影响”“悲观主义来反映时代的政治动乱和幻想破灭”“强调人的无意识和非理性的因素”“强调不确定性问题”等信息可以判断该绘画流派为现代主义,强调内心的自我感受,故选B。

依据材料自然科学发展推动了艺术的发展,而不是艺术推动了自然科学发展,故排除A项。

现实主义绘画反映客观社会现实,故C项错误。

现代主义带有反传统的特点,故D项错误。

【答案】B

15.【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素养。

根据材料可知30年代初,苏联工资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技术人员和掌握技术的熟练工人的工资,鼓励人员提高技术,这适应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故选C。

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没有遭遇经济危机,故排除A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平均主义原则,与材料明显不符,故排除B项。

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C

16.【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与马歇尔计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及逻辑推理的素养和能力。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外汇储备在二战中消耗殆尽,战后欧洲国家的工业生产与出口能力完全瘫痪,无法换取储备资产,而欧洲食物和原材料的进口又急需美元储备,“美元荒”严重影响欧洲重建。

要实现美元和欧洲货币的自由汇兑和固定汇率制,美元成为国际结算货币,使布雷顿森林体系真正建立和运行,美国有必要通过马歇尔计划为欧洲提供美元贷款,故选B项。

战后美国金融霸权是建立在美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金储备的基础上的,A项与材料的主旨明显不符,故排除A。

欧洲统一市场正式开始运作是在1993年,故排除C项。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体系,而不是国际贸易体系,故排除D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第17~19题为必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0~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7.【考点】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古代手工业、列强侵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军阀割据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和归纳概括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1)问特点(4分):

从材料总体来看,材料中唐朝、宋朝、明清不同时期中国制糖技术的具体表现可以概括出我国古代制糖业发展的特点为“技术不断革新”;“明清时期,中国人发明了世界领先的……‘白糖’”一句可知,我国古代制糖业发展的特点为“明清时期制糖技术世界领先”;因“技术不断革新”和“明清时期制糖技术世界领先”的主体都是“技术”,因此,可以得出我国古代制糖业发展的特点为“技术不断革新,明清时期达到世界领先”(2分)。

“唐太宗派出留学生使团学习制糖技术”说明国古代制糖业发展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可得出答案“统治者推动”。

(2分)从唐朝《千金要方》中有涉及到糖的记载到两宋时期出现“专著《糖霜谱》”说明,我国古代制糖业发展中出现了新变化,可概括为“形成重要理论成果”(2分)蔗糖从汉武帝时期的“贡品”到明清时期“糖制品成为大众食品”可以得出我国古代制糖业发展使得“糖制品日益普及”,或者表述为“糖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