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第五单元 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32350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第五单元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第五单元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第五单元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第五单元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第五单元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第五单元 1.docx

《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第五单元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第五单元 1.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第五单元 1.docx

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第五单元1

莲都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科

语文

主备教师

审核人

课型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年月日

年级

七年级

课题

21、《化石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能力目标:

1、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联想想像法;3、讨论点拨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屏幕放映一则新闻并展示一些化石图片)

师:

同学们,看到这些化石,你们有什么联想呢?

你们知道这些化石中动物的名称吗?

你们能想象到它们所什么生活的时代是什么样子的吗?

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动物已经不存在了,变成化石了呢?

有一位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看到了化石,他感慨万千,于是,诗兴大发,吟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张峰写的《化石吟》。

(板书课题)

这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首科学诗。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在这里是“赞颂”、“赞美”的意思。

所谓的科学诗就是把诗与科学结合起来,用优美的诗语言和意象去描绘科学世界,去传播科学知识,去表现科学精神,去启迪科学思维的诗。

我国虽然是诗的国度,但在科普园地里,科学诗这朵小花还开得不太绚丽,这大概是写科学诗,既要懂科学又要懂诗歌,可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和诗歌兼通的人却不多的原因吧!

因此,张锋的这首科学诗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品味。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首先,我们看看本节课要完成的目标是什么。

(屏幕显示学习目标,指明学生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决字词

(屏幕显示字词,指明学生注音;师生评议;全班读两遍)

给红色字注音:

奇幻〔huàn〕骸〔hái〕骨潜〔qián〕行葱茏〔lóng〕

裹〔guǒ〕藏猛犸〔mǎ〕引颈〔jǐng〕

(二)初读课文

1、听读课文

师:

下面先请同学们标清诗节的序号,然后听朗读录音,注意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美。

2、练读课文

师:

(朗读指导)既然是诗,就一定会有节奏和韵律。

节拍是诗歌的生命力的表现之一,而韵脚是诗歌具有音乐美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在朗读这首诗歌时要做到节拍鲜明,韵脚要突出,这样才能读出诗的味道。

下面老师以第一节为例,划分一下节奏,这一小节是5拍、5拍、6拍、5拍;押韵的字是“巴”、“牙”、“花”,我们读时要把韵脚读出来,要突出韵脚,这样才能使诗歌有韵律美和音乐美。

下面,请同学们用序号标明小节,并把诗行的节拍和韵脚划出来,注意,韵脚用空心的圈画。

然后,先听老师读,同学们再学读。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

(以下几节都由同学们自己划分节奏,找出韵脚。

教师适当指导,如:

第二节仍然是以五节拍为主,押韵的字也就是韵脚是“话”;第三小节:

五节拍、四节拍,压“话”韵;第四小节:

节拍多的诗行和节拍少的诗行,在表达情感是否一样呢?

第五小节,4节拍、6节拍和8节拍;第六小节,韵脚是:

雅、家,此节节拍逐渐减少,同学们在朗读中品味一下,逐渐减少的节拍,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样的效果。

第七小节又恢复5节拍结尾用了一个7节拍的长句。

师:

这首科学诗在形式上整切严谨。

全诗的偶句都押“a”韵,读起来琅琅上口,音调和谐。

因此,我们在读这首诗歌时有一种回环往复,又富有变化的感觉。

这是我们在读这首诗时从形式上要注意的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自由练读。

3、指明学生朗读。

(分别找学生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师生评议。

4、分角色读(男女生各一名,女生读一、二节,男生读三、四、五节;全班学生读六、七节。

后教师评议。

5、全班齐读(再次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三)整体感知

(屏幕打出思考题,学生自主学习思考)

1、此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示例:

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2、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示例:

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

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3、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化石呢?

示例: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了解到了生物的进化全过程,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因此作者要赞美化石。

如: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这几句最能突出诗人对化石的赞美。

4、全诗可分为几层?

请概括各层大意。

示例:

从诗的结构看,第一二节是诗人遐思;中间四节是诗人遐思的内容;最后一节照应开头的两节,回应发问,说化石讲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

全诗的结构完整而紧凑。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二、精读品味,合作探究。

1、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何好处?

示例:

诗的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

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下子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最后一节,“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照应“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应。

这样整首诗开合自如,首尾圆合,显得结构严谨。

2、文中的“你”都是指化石吗?

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全诗共4个“你”字,其中三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

三、发挥想象,拓展迁移。

师:

“逝去万载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

同学们心目中远古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假如你们通过时光机器,漫游到了那个世界,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

能不能像诗人一样用优美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呢?

下面大家分组交流,看哪一组想象得最合理,最奇异,描绘得最动人。

(分组讨论,各组推举一名代表,集中表达本组意见)

(屏幕显示远古时代复原图片)

示例:

1、远古世界是个美丽的世界,海水是蔚蓝的,陆地上到处生长着绿色的植被,高大挺拔、直入苍天的树木随处可见,林间是如茵的绿草,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儿。

2、我心目中远古世界的情景与他们不一样。

从课外书上我了解到远古的自然气候有时候也非常恶劣,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很频繁:

晴朗的天空突然暗了下来,天色越来越黑,像蒙上了一层黑色的幕布一样。

火山又开始喷发了,一条火龙从山顶窜出,森林燃烧起熊熊大火,林中的各种动物们惊恐地四处逃散,有的来不及逃的,就和树木一起被火龙吞噬了。

……

教师小结:

现代汉语中有一个成语:

沧海桑田。

比喻时间久,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界的变迁,还有许多亿万年前的生命信息没有被发现,这就要求我们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做一名科学家,去探寻,为人类谱写出一首新的科学的赞歌!

最后,我们再以饱满的激情朗读这首诗,再一次感受这首诗歌的情感美、节奏美、韵律美。

三、板书设计:

化石吟

(1-2)发问引发联想(总)

(神奇景色)

(3-6)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分)

(人类的伟大)

(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总)

(赞美科学)

教后记:

第三课时

练习巩固

(1)给加粗的字注音

一缕()冥()想吟()唱湛()蓝肃穆()

倾()诉

(2)这是一段文学栏目的少年主持人的话,这段话的目的是什么?

请简答。

(3)文中“春、夏、秋、冬”四句写出了()

A.努力向上的精神B.少年的情怀

C.四季的美好D.喜怒哀乐

(4)思考“春、夏、秋、冬”四句的深意,用直线将左右两边恰当的连接起来。

春①热情的帮助

夏②无私的奉献

秋③冷静的思索

冬④心灵的沟通

(5)“拥有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湛蓝而高远的天空”,作为主持人的话,实际上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放飞童心”,可与第一段中的“___________”二字照应。

2.在横线上填上一个恰当的字。

某学校用五个读音相同的字作为校训,激励师生创设良好校风:

环境整洁突出一个“净”字;秩序安定突出一个“___________”字;文明礼貌突出一个“___________”字;强身健体突出一个“___________”字;力争上游突出一个“___________”字。

参考答案:

1.

(1)lǚmíngyínzhànmùqīng

(2)他希望大家敞开心扉,尽情倾诉心中的快乐与痛苦。

(3)B(4)春—④夏—①秋—②冬—③

(5)有一处可以倾诉心曲的场所(6)倾诉

2.静敬劲竞

六、课堂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

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去慨叹、遐思,这更多地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秀水蓝天、花红草绿。

教学后记

莲都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科

语文

主备教师

审核人

课型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年月日

年级

七年级

课题

22、《看云识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教学重点

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

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

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

(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二、简单了解说明文

1、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2、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方法:

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作诠释、摹状貌、下定义、分类别

4、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三、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

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

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

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有关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二、详解课文

1、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

(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2、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3、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4、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

5、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6、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

光彩有晕、华、虹、霞。

  

三、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

首先说明春云可以识天气。

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

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

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

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

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

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一、积累运用

1.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峰峦()绫()纱弥()漫 冰雹()一霎()间

粼()波 晕()虹()匀称()崩()塌

二、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这是一篇介绍识别天气的方法的说明文。

()

②“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一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

()

③文章运用比喻和排比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能够激发读者的想像。

()

④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这句话的“一般”表明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⑤按照云的不同形态,作者把云分为四种:

晕、华、虹、霞。

()

⑥“华”的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

()

三、阅读感悟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瞬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在下面横线上写出本段文字的中心句。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招牌”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词语分别是写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中的最后一句引出了节选的全文的说明中心,联系全文,说说全文的说明中心是:

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莲都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科

语文

主备教师

审核人

课型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年月日

年级

七年级

课题

22、《绿色蝈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

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这优美的乐曲,我们走进了今天的课堂。

能不能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

(森林里各种小动物、昆虫的鸣叫声)这些昆虫隐藏在茂盛的草丛里、浓密的树叶里,欢快地歌唱。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小昆虫呢?

看来,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趣味,都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朋友。

今天,我们就去拜访这些朋友中的一位——绿色蝈蝈。

(板书课题)

二、预习交流:

  1、字词交流。

  2、请大家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法布尔的情况交流一下。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

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

从小迷恋大自然。

在他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

后来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

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昆虫记》:

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整部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一版再版,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

  鲁迅说:

《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

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达尔文评价说:

难以效法的观察家。

  他还被法国文学界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推荐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

(这些称号,对法布尔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3、谁能介绍一下绿色蝈蝈?

(身体呈绿色或褐色,腹部较大,翅膀短,四肢强壮有力,善于跳跃。

雄的前翅有发音器,能发出清脆的叫声。

  

三、整体感知:

  法布尔是怎样介绍的呢?

请同学们打开书:

1、速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

  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

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

声音特征、形体特征、食性等。

  形体:

漂亮、苗条、匀称。

  叫声:

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

  食性:

喜欢吃蝉,爱吃甜食,偶尔也吃一点儿水果、青草。

  居住特点:

和睦共居

3、小结蝈蝈在外形、叫声、食性等方面的特点。

四、小结:

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得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二、质疑探究:

  浏览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1、文中多次变换对蝈蝈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

(当蝈蝈捕蝉时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的时候称“蝉的屠夫”。

作者这样变换称呼,使文章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

你分析得真好,的确是这样。

作者将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开头作者是怎么引出蝈蝈的?

这样写的好处。

(开头第一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忘记去观察昆虫。

“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着。

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

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

这样写别具匠心,富有情趣。

  3、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

(作为一篇科学性的说明文,应当要准确的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能因自己的好恶进行取舍,这正是法布尔严谨的工作态度的体现。

4、为什么作者要先写蝈蝈的叫声?

(先写叫声——黑夜中的法布尔要确定自己身边有蝈蝈存在,首先是听到了蝈蝈的叫声,而不是看到了蝈蝈。

所以,先写蝈蝈的叫声符合逻辑,使文章的走势显得自然而得体。

三、品味语言: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

(投影显示)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

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

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

(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因为他非常喜爱绿色蝈蝈。

因为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因为他善于观察和想像。

师小结:

是的,他是抓住了声音、形态、食性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形象细致地介绍的。

并且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了对昆虫生命的满腔尊重与热爱。

四、拓展延伸: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我们的感情一定发生了变化。

它们不再是小昆虫,而是可爱的小精灵,是我们的好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