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320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年级期末考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27452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320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年级期末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320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年级期末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320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年级期末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320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年级期末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320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年级期末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320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年级期末考试.docx

《高考320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年级期末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320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年级期末考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320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年级期末考试.docx

高考320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2015年高考(320)北京市西城区2015届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北京市西城区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试卷

语文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家都知道,韩愈因反佛被皇帝贬谪,在半道上写下了“云横秦岭家何在,”这样杰出的诗句。

应该说,捍卫儒家“道统”的

(热情/激情),使韩愈在这方面的论述带有明显的臆断式排他倾(qng)向。

例如他对佛教传入前后的漫长历史的总体判断,以及他误以为佛教是在炫耀信奉者的长寿,或追求一种惩(chng)罚性的灵验等等,都是义气用事的草率之言。

他不明白,他所排列的从尧到孟子的所谓“道统”是一种理论假设,而一个泱泱大国的广大民众却需要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种宗教信仰在实际展开时,往往伴有特殊的非理性仪式。

儒家学者再高明,也不应该以自己的思维逻辑来框范天下。

尤其是对于他们很少有发言权的关于生命的终极意义和彼岸世界等课题,

乙(更/但)不应该阻止别人去思考。

其实更多文人没有韩愈这么极端。

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三种完全不同的审美境界出现在中华文化之中。

一种是温柔敦厚,载(zi)道言志;一种是逍遥自由,直觉天籁;一种是拈(nin)花一笑,妙悟真如。

中国文化人最

(熟习/熟悉)的是第一种,但如果从更高的精神层面和审美等级上来看,真正不可缺少的是后面两种。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倾(qng)向

捍卫

B.惩(chng)罚

义气用事

C.载(zi)道言志

泱泱大国

D.拈(nin)花一笑

逻辑

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雨打芭蕉叶带愁

B.影入平羌江水流

C.遥望洞庭山水翠

D.雪拥蓝关马不前

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热情

熟习

B.激情

熟悉

C.热情

熟悉

D.激情

熟习

4.对末段文字中三个“一种”依次指代的对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儒家

道家

佛家

B.儒家

佛家

道家

C.道家

佛家

儒家

D.佛家

道家

儒家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两只大熊猫入驻多伦多动物园以来,每天入园的游客可谓摩肩接踵,这样大增的人气令园方非常满意。

B.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表示,北京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堪称有口皆碑。

C.在电影《关云长》中,饰演曹操的姜文霸气十足,在出演文戏时也同样挥洒自如,屡曝金句,十分抢戏。

D.冬歇期间,北京国安的引援工作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五名外援已全部确定,内援也已有了心仪的人选。

6.日常交际中,“得体”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要求。

完成题。

近期要召开主题班会,班委拟邀请部分家长参加。

下面邀请函中用甲、乙、丙、丁标记的四句话,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2分)

家长您好:

(甲)为了进一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我班定于下周三下午四点在本班教室召开“成长与梦想”主题班会。

(乙)衷心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我们的班会,帮助我们点亮心中的理想明灯。

(丙)请务必准时参加,并认真准备好一份简短发言,切切!

(丁)热切期盼您的光临,同时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热心参与和鼎力支持。

高三文科班班委会

2014年1月21日

A.(甲)

B.(乙)

C.(丙)

D.(丁)

有家长在班会现场接听电话,影响到班会的正常进行。

下列提醒得体的一项是(2分)

A.不好意思,麻烦您到外面去接听好吗?

B.您能出去接电话吗?

我们在开班会呢!

C.请您注意,教室内是禁止接打电话的。

D.尊敬的家长,请您注意点自己的形象!

7.“柳”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本题与“柳”的意象相关。

完成题。

有些诗句虽然不着“柳”字,却能让人品味出在咏柳。

下列各诗句中,不是咏柳的一项是(3分)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B.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C.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云未要奇。

D.春尽絮花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

古人送别时常常会折柳相赠,主要是因为“柳”“留”两字谐音。

下列与这一手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B.孔夫子搬家——净是输。

(歇后语)

C.外甥打灯笼——照旧。

(歇后语)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水浒传》中,在大相国寺看守菜园子的他,将垂杨柳连根拔起,只惊得众泼皮目瞪口呆。

这个人物是(2分)

A.林冲

B.鲁智深

C.李逵

D.杨志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燕喜亭记

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景常、元慧游。

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

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椔翳;却立而视之:

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

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

既成,愈请名之。

其丘曰“俟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俟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之瀑”,谷言德,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池”,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也;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诗》所谓“鲁侯燕喜”者颂也。

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曰:

“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

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

”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

弘中自吏部郎贬秩而来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入商洛涉淅湍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由郴逾岭。

猿狖所家,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之观,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

今其意乃若不足。

《传》曰: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

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也不远矣。

遂刻石以记。

(取材于《韩昌黎文集校注》)

【注】燔椔翳:

烧掉直立和倒伏的枯木。

燕喜:

同“宴喜”,宴饮喜悦。

《诗·鲁颂·閟宫》:

“鲁侯燕喜,令妻寿母。

羽仪:

《易渐》中有语“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旧时因以“羽仪”比喻居高位而有才德,被人尊重或堪为楷模。

8.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5分)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景常、元慧游

游:

游览,游玩。

B.其丘曰“俟德之丘”

俟:

等候,等待。

C.而莫直其地

直:

通“值”,认识到……的价值。

D.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

饫:

饱,多。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上高而望,得异处焉。

他们登上高地向远处看,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地方。

B.既成,愈请名之。

亭屋建成后,(王弘中)请求韩愈(我)给这些景观命名。

C.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

大凡上天创造出佳境而大地保藏它,为了要送给那应得到它的人吧?

D.智以谋之,仁以居之。

他依凭自己的智慧得到燕喜亭佳境,又依凭自己的仁德居住在那里。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燕喜亭所在地原来一直处在被埋没的状态,直到后来为王弘中一行人所发现。

B.文中燕喜亭各景的命名,有些着眼于景观的外在,有些侧重于表明主人德行。

C.王弘中已重新得到朝廷起用,不久将离开燕喜亭,作者期待他成为朝臣表率。

D.作品虽关涉山水风光,但是并不以描摹为重点,而是以其来映衬人物的品德。

12.《燕喜亭记》中说:

“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

”意思是说,“王弘中的‘品德’,同他的‘所好之物’是协调一致的”。

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作具体分析。

(不少于200字)(12分)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

13.阅读下面宋诗,完成题。

梦寻梅(宋)方岳

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

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

【注】方岳:

字巨山,号秋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金貂:

汉代的宫饰。

玉华:

宫殿名。

也有人认为“玉华”指精美的玉石。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的“野径”“隐者家”及“岸沙”“带溪斜”等词语,点出了梅花生长环境的幽美和僻静,也从侧面表现出梅花高雅脱俗的特质。

B.颔联中“六千里”表明寻梅过程的执着与艰辛,“三四花”则与之形成对照,突出了梅花的可贵,也透露出梦中人寻梅有获后的欣喜。

C.尾联中“烟雨蓬茅”和“金貂”“玉华”对举,有“实”和“虚”的对比,也有“取”和“舍”的对比,其中反映出诗人的志趣追求。

D.紧扣诗题“梦寻梅”中的“梦”字,全诗用梦境来刻画诗人寻梅的历程以及赏梅中的欢乐,烘托了这样一种生活带给诗人的怡然自足。

本诗题为“梦寻梅”,而颈联两句却是写“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似乎与“梅”没有关联,如何理解?

(5分)

14.在下面文段中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限选其中1道小题)(6分)

记,在古代是一种散文文体。

它可以写景状物,如《小石潭记》中写鱼: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中写世外桃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如《醉翁亭记》中描写朝暮景致的不同:

,云归而岩穴暝。

”写百姓生活的平和:

,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还写作者的感慨: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还可以因事见理,如《游褒禅山记》中说: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而人之所罕至焉,

”这些作品的内蕴,直到今天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毛诗序》中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以诗来审视诗人的情致,既可以是《归园田居》中的闲适: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

”也可以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朋友关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也可以是《春夜喜雨》中的济世意蕴:

,当春乃发生。

”还可以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不懈追求与旷达超脱:

,谁怕?

”历史上许多贤人志士的情操与怀抱,就在代代相传的文字吟咏之中,不断影响着每一位阅读者的内心世界。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僻字的文化意义

在“汉字听写”比赛中,那些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字和词,并不受青睐,比赛的意义就是看那些学生选手能否写出高难度的字和词。

所谓高难度,就是在现代汉语中用不到或者难得一见的字和词:

比如“捍蔽”“溪刻”“唼喋”等等。

这些远离日常生活的词,现在露出了芳容。

它们躺在某些古代的典籍和文献中,或者在文学作品的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如果没有这类竞技节目,我们可能一辈子不会光顾,它们可能也没有机会光临。

人们有理由质疑出题人的意图:

那些古怪冷僻的字词除了难倒选手们,在最后关头起到淘汰一部分比赛者的作用,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吗?

即除了比赛上的意义,它们还有深刻一点的文化意义吗?

所谓冷僻的字和词,是因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不常用而逐渐退出人们视野的,有点自然淘汰的意味。

孤立地说,哪些僻字对今人有意义,对现代汉语的发展有特别的功用,那是无稽之谈。

因为脱离了日常生活特定的语境,文字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意义的,也难说今后会派上什么用场;但是,所有的文字都记载了先人的生活历程和开拓精神,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创造能力。

那些得以留存的生僻字词,记录了我们古人的各种探索和尝试,也表明人类文化演进的复杂性和彼此的不可替代性。

我想,随着汉字听写比赛的深入,古奥冷僻的词语或许也会不甘寂寞,纷纷登场。

作为一档竞技节目,我认可这样的说法,即听写那些相对常用的而又容易读写错误或互相混淆的词语,对于规范我们的语言更有帮助。

毕竟僻字不是为了竞技节目而存在的。

“汉字听写”比赛也许只会时兴一阵,而僻字作为人类文化的化石,会长久流传下去。

没有进入日常生活用语的僻字,像是古董。

除了供摆设、观赏,古董大多数时候是压在库房的,僻字的情形也相似,压在古文献和辞书中,难见天日。

不过有些也许还能重新融入我们的语言交流系统之中。

文化的发展是淘汰和唤醒并行的,淘汰的旧文化有时会在某些境遇中又重新露头,成为文化焕发活力的新因素,文化神秘的伟力有时就缘于偶然性和突变性之中。

从当下应用的角度讲,我们倡导语言文字的简便实用,但是不能因为推崇简便实用而否决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

在某种意义上,世界历史的丰富性包含在语言的丰富性之中,当然也包含在那些僻字之中,僻字的产生和弃用,显示了文化演进的某种轨迹。

如果我们把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看成人类早期灿烂文化的一部分,那么又有什么理由不把中国古代语言看成人类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

禁锢我们国人思维的不是中国古代文化或文字,而是只认某种文化为唯一正确者而屏蔽其他文化,不能吸收人类的整体文明成果。

像“汉字听写”这类节目反映出的汉字文化,其生命力不取决于外在的所谓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是取决于我们的汉字使用者,取决于汉字使用者的敬意和热忱。

(取材于蒋原伦《僻字的文化意义》,有删改)

15.下列对作者所认为的僻字的“文化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僻字可以显示出我们文化演进的独特轨迹。

B.僻字作为文化的化石,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C.僻字虽冷僻,仍可能再进入语言交流系统。

D.僻字承载着古代文化,比常用字价值更大。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与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字和词相比,人们更青睐在现代汉语中难得一见的字和词。

B.汉字比赛中听写僻字,因为能难倒选手、分出胜负,所以具有较深刻的文化意义。

C.僻字不具备语言文字简便实用的特点,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沟通,效用较低。

D.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古汉语与古希腊语、拉丁语一样是人类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

E.只要使用者具备敬意和热忱,那些僻字便能展现出自己的生命力,重新焕发光彩。

17.作者认为:

“文化的发展是淘汰和唤醒并行的。

”下列各项中所引材料的性质不属于本文作者所论的一项是(3分)

A.以前的文学史,说到汉赋,往往批判其辞藻繁缛堆砌,讽一劝百等等。

后来的研究者,重新肯定了其开拓性价值和在修辞方面的努力。

B.“囧”(jing)字,“槑”(mi)字,还有“烎”(yn)字等等一些早已退出人们生活的古汉语中的词,而今又回来了,成为网络热词。

C.网友们将“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缩写为一个词“喜大普奔”,这个网络成语被网友们争相使用,风靡一时。

D.过去北京有很多老规矩,如“一见面就地打招呼”“不许当众喳呼”等等,已经渐渐被人淡忘。

现在被重新整理出来,引发大家的热议。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1题。

雕不出来

不记得是哪一年了,杨振宁教授跟我闲谈时说:

“雕刻人像要雕得比本人的尺寸大,如完全照本人的原尺寸,不但不会逼真,反而会显得小了。

熊秉明要为我雕一个像,把我们从几岁开始就在一块儿的感情全雕进去。

”他的神气,很是希望这座像能雕成。

说这话时,他六十岁左右。

受他这几句话的影响,我想起从前在旧金山,见到孙中山的雕像,那像小得出奇。

那是当时的华侨为尊崇孙中山才按照标准的尺寸雕成的。

雕成这样小,绝不是故意的,只是不知道雕刻其实不是科学,而是艺术。

如果像科学似的,丝毫不差地按尺寸雕出就不生动了。

我又想起在费城的富兰克林的雕像来。

那是富兰克林刚到费城的模样,好像是个穷学生夹着一包书,匆匆赶路的打扮。

我站在那座铜像面前,为那风神所吸引,不想走。

回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宿舍后,心里还在兴奋,竟不能自已。

念及此,我不禁暗暗叫着:

“杨振宁这位专讲精确的大科学家,他的雕刻理论也这么精彩!

后来,我又去拜访杨振宁。

劈头一句:

“杨先生,熊先生替你雕的像,雕好了吗?

”杨教授望着窗外,有些凄然地说:

“没有雕出来。

”我比他还要期待看到这个雕像,所以就更觉得失望,只好告辞。

前几个月看报,杨教授自几岁时就要好的朋友熊秉明逝世了。

从报上看到熊秉明的作品,是鲁迅的像,原来是铁雕,把鲁迅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神气雕出了几分,至于“俯首甘为孺子牛”则不大看得出来。

也许“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对自己的期许,从他本人的相貌上根本看不出来。

我想杨振宁的雕像,熊秉明一定非常努力地雕过,但结果是没有雕出来。

怎么把从七八岁到七八十岁七十多年的交情都雕进去?

这个目标可能根本不能求之于雕刻。

“观古今于须臾”,是东方的辞赋上说的;“刹那即永恒”,是西方诗篇上说的。

也许熊秉明还达不到这个境界,况且即令可致,亦不可求。

也许不知操过多少次刀,弯过多少次铁杆,也许人像都已成形了,但自己左看右看,均不满意,就告诉杨教授说:

“我雕不出来,也决意不雕了。

”其实,岂止雕刻如此,艺术创作皆如此,最深切最深厚最珍贵的也许均不可求。

想起了我与杨教授初识的情形。

杨、李获得诺贝尔奖前夕,我在宾大正念书,忽闻杨振宁来演讲。

我约了同学斯乃德。

这个同学是电机系的,还不知道杨。

刚在厅内坐下,斯乃德望着讲台上惊讶地说:

“啊!

这位杨博士可真漂亮呀,为何不到好莱坞走走,一定立时被星探发现。

”我以为他开玩笑,但他的确是严肃而诚实的。

杨教授确实漂亮,那两道目光如闪烁的星光。

斯乃德仍在惋惜:

“可惜呀可惜,你看,只是呀他太用功了,背有一点点驼了。

三十多年以后,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发展电子系,杨振宁来了。

我介绍这位贵宾时说:

“诸位同仁,我初次见杨教授时,觉得他像电影明星。

二三十年后,现在大家看,他依然像电影明星!

现在改行,犹未为晚!

”我同学当年说的是实话,我引他的话,也是实话。

二二年,台湾出了一本《杨振宁传》。

我打开来看,图片几乎都是杨教授提供的,第五十六页是杨教授小时候的照片,他的父亲在后面题了字:

“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以伯瓌……”下面有著者的说明:

吾欲字以伯“怀”。

为谨慎起见,我给妻子打了个电话:

“杨振宁的‘字’,可能是‘伯怀’吗?

”妻子斩钉截铁地说:

“不可能,一定是伯‘瓌’。

”她接着又说:

“‘瓌’这个字通瑰奇的‘瑰’,多出现在赋里面。

比如曹子建的《洛神赋》有‘瓌姿艳逸,仪静体闲’的句子。

从外在看是美丰仪,从内在看自然是异禀了。

‘伯’是长子,父亲在端详十二岁长子的相片,愈看愈心动,而‘欲字以伯瓌’,其期许多深啊!

有些像,雕不出来,也许不是坏事;有些传,写不出来,也许也不是坏事。

(取材于陈之藩《雕不出来》,有删改)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标题“雕不出来”,尽管用语通俗,却内涵丰富,既关乎艺术,又关乎人生。

B.首段提到杨教授对为自己塑像一事的期待,为后文写他的凄然和我的失望铺垫。

C.熊秉明未能雕出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是出于他擅长的铁雕的局限。

D.“观古今于须臾”“刹那即永恒”意在表现作者的审美观和对雕塑家的最高要求。

E.文中多处引用了人物的对话,给人较强的现场感,令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19.根据文意,概括第段“他的雕刻理论”指什么。

(4分)

20.全文来看,作者在第两段记叙“我与杨教授初识的情形”有何作用?

(5分)

21.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有些像,雕不出来,也许不是坏事;有些传,写不出来,也许也不是坏事”。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5分)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2.微写作(10分)

阅读下面文字,从后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微写作,不超过150字。

(10分)

校学生会准备围绕“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举行一场辩论会。

正方的辩题为“纸质图书优于电子图书”,反方的辩题为“电子图书优于纸质图书”。

为吸引更多人关注,请为本次辩论会写一段介绍文字,要求富有感召力。

请描述辩论会的一段场景,要求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请以辩手的身份选定一方,写一段文字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语言得体。

23.作文(50分)

阅读下面对话,从后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各自要求作文。

(50分)

消费者:

无论打开报刊、电视还是电脑、手机,我常被各种广告困扰,也常怀念那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

广告师:

那你不觉得越是好的东西越要广而告之吗?

消费者:

但总不能只说好的一面,甚至夸大了说,而不说不好的一面吧。

广告师:

对好东西不吝赞美,对不尽理想的东西不过多提及,都在情理之中。

消费者:

不管怎么说,广告总有过分包装、煽情之嫌。

广告师:

向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宣传一部能伴其行走天涯的车,向一个孤独的孩子宣传一个能24小时听他(她)说话的娃娃,这算过分包装过分煽情吗?

其实,只要有人想交易、想表达、想树立,广告就必然存在。

消费者:

如果这样说的话,广告的天地真的太广了,有没有广告真不一样,广告与广告也真不一样。

你对上面这段对话中消费者与广告师各自对广告的看法,有哪些思考、想象?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关注的商业或公益广告作品,你对广告作品会有怎样的思考、认识?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你对“广告”这种向公众宣传、推销以展现某事物存在价值的现象有着怎样的认识、感悟?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北京市西城区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

1.(2分)B(B项应为“惩(chng)罚”“意气用事”)

2.(2分)D(根据被贬谪的特定情境及联句的相关要求作判断)

3.(2分)B(热情:

热烈的感情。

激情:

强烈激动的情感。

更:

更加。

但:

但是。

熟悉:

知道得清楚。

熟习:

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

4.(2分)A(根据儒、道、佛不同的主张判断)

5.(3分)C(摩肩接踵:

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有口皆碑:

比喻人人称赞。

挥洒自如:

比喻写文章、画画运笔不拘束。

按部就班:

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6.

(2分)C(“认真”与“切切”的说法不妥)

(2分)A(注意时间、场合以及交流对象、交流目的等方面的要求)

7.

(3分)C(C项是写柏树)

(2分)D(A项“晴”谐“情”,B项“输”谐“书”,C项“旧”谐“舅”,D项包含哲理但不是谐音双关)

(2分)B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8.(5分)弘中自吏部郎贬秩而来/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入商洛/涉淅湍/

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由郴逾岭。

评分标准:

标“/”处共有11处,断对两处得1分,断对10处得5分。

断错两处扣1分,扣到零分为止。

9.(3分)A(游:

交往,来往)

10.(3分)B(亭屋建成后,我请求让我给这些景观命名)

11.(3分)C(王弘中还未得到起用,不久将离开燕喜亭重返京城是作者的预测)

12.(12分)“所好之物”与“君子之德”必须在内在精神方面能够契合或呼应。

评分参考:

“君子”当指智者、仁者、有德者,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长者尊者;“所好之物”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