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飞虎队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三.docx
《论飞虎队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飞虎队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三.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飞虎队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三
论“飞虎队”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
提纲
班级:
10历史姓名:
魏冬梅学号:
***********
一、“飞虎队”的由来及其演变
(一)飞虎队的由来
(二)飞虎队的演变及原因
二、飞虎队在中国战役概述
(一)“飞虎队”组建前期的战役概述
(二)“飞虎队”组建后期的战役概述
三、飞虎队与驼峰航线
(一)驼峰航线开辟的历史背景
(二)飞虎队与驼峰航线
四、“飞虎队”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
论“飞虎队”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
班级:
10历史姓名:
魏冬梅学号:
***********
摘要:
在中国八年抗战时期,由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组成部分,各国对中国的抗战纷纷伸出了援手。
“飞虎队”的建立是其中最突出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力量之一。
为中国的抗战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而其创建者陈纳德更是中国人民,甚至是世界人民心中的英雄。
本文从飞虎队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加以论述。
关键词:
飞虎队;抗战;历史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世界法西斯势力猖獗,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到处烽火连天,法西斯战争胜利与否将决定整个世界今后的命运。
为了拯救世界,扭转战况,世界各国都发起了反法西斯战争,并结成了反法西斯联盟。
中国的抗战也是反法西斯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战场与欧洲战场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法西斯战争的发展进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中国的反法西斯抗日战争的胜利,既是为了国家的独立,也是为了反法西斯的暴政。
“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时世界性的抗战”。
[1]中国战场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在抗战期间得到其他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与援助。
其中美国就是支援中国抗战力量之一。
2003年11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访问美国前夕接受采访时回顾了抗战时期美国对中国的援助及其战斗中结下的不可磨灭的友谊,其中特别提到了“飞虎队”。
一、“飞虎队”的由来及演变
(一)“飞虎队”的由来
七七事变事变后,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沿海的几乎所有港口和我国重工业较发展的东北地区落入日本人手中,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加大了中国西南大后方抗战压力。
在空中,制空权也被日本掌控。
虽然国民党的空军从1932年6月就开始筹建空军,“但总因建树未久,即行参战,所具缺点,所在实多。
”[2]在“飞虎队”建立之前,中国的空军建设相对欧美、日本等国相差甚远。
淞沪战争之后,蒋介石及国民党内部一些高级领导开始意识到建立一支现代化空军的重要性,据此,从1932年6月开始,着手规划中国空军的建设。
经过几年的经营,中国的空军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国力贫弱、工业落后,空军建设过程中不得不处处依赖于外国,进口的各种飞机器材五花八门,或者以次充好,以假冒真。
这使中国的航空飞机在质量上远远不敌他国,也是陈纳德担任顾问期间了解到的为什么500架飞机,却只有91架能起飞的原因。
这决定了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中国空军节节败退的,缺乏完全掌握制空权的力量。
抗战爆发后日本更是集中力量企图消灭中国的空军,。
海会战时期,日本海路军统帅部强调“当前最值得期待的手段是以海军航空兵消灭敌人最为出色的航空兵力”[3],取得制空权。
,武汉失陷后,中央航空军校随着国民党的迁都迁到了云南的昆明,担任重庆等后方重要城市的防空。
1939年日军不断空袭兰州、昆明、贵阳、四川等重要城市,航空队与敌人展开抗战,但由于中国空军“数量不如敌人,补充不如敌人,历史不如敌人”[4],所以损失惨重,大后方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到1940年,随着苏联援华的空军撤离,日本的空军在中国的上空获得了绝对的制空权,敌机常常扫射云南等后方,如入无人之地。
面对这样的情况,蒋介石再次寻求外援。
这为“飞虎队”的成立提供了前提。
“飞虎队”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一个政治产物。
从日本方面讲,随着中国敌后战场的不断壮大,日本企图用威胁和引诱的手段迫使国民党投降,并以此为推动其“南进政策”和发动太平洋战争做准备,故发动了长达五年之久的重庆大轰炸。
从中国方面来看,1940年前苏年空军援华人员撤离后中国空军的抗战达到了最艰苦时期,并丧失了制空权。
美国对中国的抗战态度分几个阶段。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由于受193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其坚持“先欧后亚”“先德后日”战略的考虑,美国对日本的侵略持“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
所以陈纳德在美国招纳的志愿者身份五花八门。
1941年,罗斯福通过《租借法案》才允许向中国提供飞机,准许一些军官和士兵参加赴华美国志愿队,但这些军官都是“预备役”或“退出陆军和海军航空部队”的还没穿美国军军装或已经脱了美国军装的平民。
但这都是基于美国的利益而提供的援助。
罗斯福曾说过“,没有中国,如果中国不行了,游多少师团的日军可以腾出手来呢?
他们去做什么呢?
拿下澳大利亚,拿下印度,简直就像是拾熟果子一样唾手可得,然后直奔中东…...和德国联起手来,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要线。
”[5]从这可以看出并不想帮助中国的美国出于战略的考略,不得不改变对华的态度。
所以罗斯福在收到蒋介石的求援信息后,权衡利弊,于1940年12月17日批准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
1941年4月15日签署了一项不对外公布的行政命令,同意中国购买原定援英的100架P-40B型战斗机,并以中央制造公司的名义在美招募美国志愿者,签订为期一年的合同。
1941年8月1日,蒋介石发布05897号训令,宣告“中国空军美国援华志愿队”在缅甸的同古成立,陈纳德为上校衔指挥官,飞虎队以民间身份参与中国的抗战。
(二)“飞虎队”的演变及原因
1941年8月1日,“飞虎队”建立后,下辖3个战斗机大队,第一中队为“亚当夏娃”队,第二中队为“熊猫队”,第三中队为地狱天使。
“飞虎队”这一称呼是云南人因为他的传奇色彩而给他起的地道的中国名。
志愿队建立后,为了能获得充足的航空器材和油料的补给,陈纳德带领三个中队在缅甸展开了几个月的艰苦训练。
1942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飞虎队”在昆明建立了基地,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消息传到志愿队,9时45分,陈纳德召集飞行员宣布“日本人已经进入珍珠港。
这意味着我们的工作比预计的要艰难的多,这也意味着我们再也不用躲在幕后作战了。
我们是美国志愿航空队,我们的工作不再仅仅是为中国而战,我们现在也是为美国而战。
现在应该是我们对准并打击共同敌人的时候了。
从现在开始起,我们在地面上每天24小时都处于备战状态。
”[6]从此,飞虎队开始了在中国的抗战。
12月18日,陈纳德率领第一、第二中队飞往昆明,第三中队留守缅甸仰光,协助英军作战。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宣战,随着时局的改变,美国对华政策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为减轻日本对美国施加的压力,以中国牵制日本,美国对华的援助开始公开化,并于1942年7月4日把“飞虎队”正式纳入美国空军第十航空队,改编为第二十三战斗机大队,亦称美国驻华空军特遣大队。
1943年3月又被改编为第14航空队。
但仍由陈纳德指挥。
1945年8月1日,陈纳德离开了中国,蒋介石代表中国国民政府授予了他最高勋章_青天白日大蓝绶带
二、“飞虎队”在中国的战役概述
(一)“飞虎队”组建前期的战役概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了保卫滇缅公路的正常运行,第三中队留在缅甸协助英军作战。
1941年12月18日,陈纳德率领“飞虎队”第一中队和第二中队,北上昆明布防。
20日,目中无人的日军再次轰炸昆明,被陈纳德指挥的两个中队以大败,开始“飞虎队”的第一次捷战。
这次战争中,飞虎队击落敌机9架,其余日机逃回了河内机场,打破了日军在中国空中不败的局面,同时也使“飞虎队”一战成名。
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日机在一段时间内不敢光顾昆明。
昆明空战的胜利,鼓舞了共同对日作战的各国盟军民心和士气,日本空军遭到打击,这为中国西南后方夺回了制空权。
昆明空战后的留第三天,驻扎在缅甸仰光的第三中队在与日军展开了血战,“飞虎队”损失了三架飞机和两名飞行员,击落了日军25架飞机。
取得了又一辉煌的战绩。
中国为了保持滇缅公路的通畅,派出10万远征军协同英军防卫缅甸,其中飞虎队也参与了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
3月21日日军出动飞机260多次轰炸仰光西北面的重要空军基地,停在该机场的飞虎队被迫将基地转移到垒允机场。
病中的陈纳德3月23日命令驻扎昆明的部分飞虎队飞往垒允机场,次日将敌机40余架飞机炸毁。
4月中旬,飞虎队战斗力恢复,并得到了一定的补充。
飞虎队借助日本天皇生日这一时机击落敌机22架,飞虎队无一伤亡。
飞虎队在滇缅战场取得出色的成绩,使日军遭到了重创。
1942年4月28日,远征军和同盟军偷袭缅甸的日本军计划失败,至此,缅甸全境完全沦陷。
飞虎队撤退到中国
1942年5月,日军攻陷缅甸以及中国云南怒江以西地区。
怒江是日本从西南放进入中国的通道,而惠通桥是其咽喉,。
交战双方以怒江为防线相互对峙,如果日本攻破怒江防线,将直驱中国西南把后方。
“越过怒江,急袭毁灭敌反攻基地保山,彻底粉碎敌之反攻意图”[7]。
在这紧要关头,“飞虎队”动员了全部力量,三个中队的战斗机同时子保山、祥云、昆明机场出动轰炸和扫射滇缅边界的戊腊、芒市、惠通桥、龙陵等地日军。
短短4天,将日军架设的渡江浮桥全部炸毁,粉碎日军强度怒江,直攻昆明,威胁重庆的企图。
将日军阻隔在怒江以西。
中日双方在滇西战场上形成了对峙,为中国滇西反攻抗战的胜利提供了保证。
同时,这也使美国改组“飞虎队”提上了日程。
(二)飞虎队组建后期的战役概述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演变,美日正式宣战,美国政府与1942年7月4日改编“飞虎队”为第23战斗机大队亦称美国驻华空军特遣大队,陈纳德为指挥官。
第23战斗机大队成立后,在从汉口经香港到缅甸的战线上,配合了中国的空军,空袭敌军汉口、广州、九江等口岸以及日本仔柳州附近的野战司令部,参加了衡阳空战,还袭击了越南的海防、河内机场、南袭滇缅路及其附属的敌军交通网、补给线。
1942年10月11和11月,还空袭了香港和东京湾敌军的货轮、码头、仓库等。
从建立到1943年2月,共击毁敌机149架。
给敌军也沉重的打击。
1943年3月3日,美国政府将第23战斗机大队扩编为第14航空队。
陈纳德为司令官。
第14航空队和中国空军负责长江以南至南回归线线以北西从缅甸,东至台湾的地区作战。
1944年后作战范围扩展到了华北地区。
支援了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沙会战、衡阳保卫等地面战争。
多次空袭了台湾、香港、南京、汉口、北平、青岛、济南的敌军基地。
同时,第14航空队还参与了航峰空运,为驼峰航线上的运输机护航,支援中国驻印军中国远征军收复缅北、滇西失地,有力的配合了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
支持了中国抗战的胜利。
从“飞虎队”被改编为第23战斗机大队到1945年8月8日陈纳德离开中国,第23战斗机大队和第14航空队共击落敌机2900余架,击沉击伤敌军舰艇44艘,商船223万吨。
重新夺回了中国战场的控空权。
保障了抗战后期物资的补给。
三、“飞虎队”与“驼峰航线”
(一)开辟的历史背景
我国古代的军事家孙子曾说过“军无粮则亡”,其中著名的“官渡之战”和“长平之战”就是典型的战例。
物资的给养在战争上的重要性已经被古今中外的有名战例所证实。
随着战争的演变,日本在中国的战线越来越长,防御圈越来越大,其作战的机动兵力所剩无几,物资供应越来越少。
为了以战养战,解决物资供应问题,日军制定了《昭和18年度帝国陆军西南方面作战指导计划》,“决定将作战和防御重点放在缅甸方面和重庆重要资源要地”,“”缅甸方面需要确保的要地,定为怒江以西、密支那、甘马因……。
并“新设缅甸方面军和缅甸增强兵力,修建泰缅铁路。
”[8]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先后通过各种渠道保持同外国的联系,以便获得军事及战略物资的供应。
1938年9月以前,主要通过香港至广州进出口,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后,大部分物资经以下三条路:
一条是从越南的海防、河内至我国云南昆明;另一条是从昆明经滇缅公路到缅甸的腊戊再转仰光;再就是从新疆通往苏联的公路。
但随着1940年法国维西政府接受日军的最后通牒,让日军占领越南的河内、海防等地,由云南至越南的滇越铁路运输线被日军切断。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军队向苏联发起突然进攻,前苏联为了应对德军的侵略自顾不暇,对中国物资的供应不断缩减,通往前苏联的运输通道也名副其实,没有任何意义。
至此,外国对中国的外援物资只能通过剩下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运输进入中国。
然而由于滇缅公路经过的地理环境复杂,又因管理不善,再加上日本不断的轰炸,这条公路也面临这中断的危险。
如果这仅剩的一条运输线也遭到日本的封锁,那中国战场将面临物资匮乏的危险。
国民党的抗战将陷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彻底孤立,中国的抗战进入最艰难的间断。
“蒋介石完全孤立在山区被切断了一切外援,他也暂时不成其为一种严重威胁。
”[9]这将影响中国的抗战,甚至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
为达到这以目的,日本加紧了对缅甸的进攻。
日本在缅甸和中国发动的攻势像一把即将合拢的钳子,把国民党军队夹在中间。
”[10]“切断滇缅公路这一最后一条运输补给线,使中国完全被孤立,挫伤中国人的抗战热情,然后南北加攻,迫使蒋介石投降,尽早结束对中国的战争,抽出更多的兵力对付美国,实现其更大的野心,这是日本侵略军的作战意图。
切断滇缅公路成了日本想快速灭亡中国的前提,为完成这一目标,日本从多方面对中国进行施压。
1940年7月9日。
英国为了保住自己的殖民地缅甸和在华的利益,在日本的威逼利诱下,同日本签订了《英日关于封闭滇缅公路的协定》。
使滇缅公路3个月的时间停止运输,同盟国输入中国的物资被截断在缅甸,战争陷入被动。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中缅公路再次通车。
但1942年,随着日军攻陷缅甸,5月,滇缅公路被彻底切断,这对依靠外援物资的中国而言是致命的打击。
中国只有另辟它道,以便把物资运入中国战场。
据此于盟国协定,开辟一条从昆明到缅甸的空中运输线,即“驼峰航线”。
(二)“飞虎队”与驼峰航线
驼峰航线是滇缅公路沦陷到史迪威公路修建后这一段时间中国获得外援的唯一通道。
1941年4月21日,驼峰航线开始启用。
在航线上,负责物资运输的主力有美国陆军航空队和1942年12月成立的美国空运总部印中连队。
除此之外,中国航空公司也招募一些飞行员,加入了运送物资的行了行列。
在这些飞行员中有一部分是“飞虎队”的成员。
由于航线要经过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和横断山脉,地形复杂险峻,气候变幻莫测,使它成了二战时期最危险的空中航线。
运输物资的飞行员除了要与自然环境搏斗外,还得应付日军不时地袭击。
美国著名新闻记者白修德和贾安娜曾对这条航线作了描述“这的确是世界上最危险、最可怕和最野蛮的空中运输线。
不论日本空军力量、热带雨季气候以及西藏的冰雪是怎样,没有武装的运输机都要在二万英尺高度上飞过五百英里没有航空标志的山区。
有几个月,驼峰指挥部损失的飞机和人员比直接参加战斗的第十四航空队还要多”[11],所以航线飞行危险的首要原因是该航线恶劣的天气和复杂的地形,另外,日军的不定时的袭击加剧了航线的危险。
特别是到了抗战中期后,随着西南后方战略地位的上升,驼峰航线成了大后方与外界接触、并提供战略物资的重要通道,日本加大了对运输机的轰炸,对驼峰航运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由于驼峰航线飞行危险,常常发生事故,被称为“空中的地狱”
运输物资的过程中“飞虎队”在其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部分的飞行员参加物资的运输,其中很大部分飞行员在航线上以护航的角色参与了驼峰空运,从印度飞越喜马拉雅山到昆明,与运输机相存亡,减少了敌机对运输机的威胁,为运输机在克服地理环境和天气影响的情况下能顺利地把物资运到中国。
护航过程中,“飞虎队”的飞行员不仅要克服复杂的地形和变幻莫测的气候,还要避开敌机的攻击,有时还要与敌机相搏斗以减少敌机对运输机的轰炸,阻截。
在整个运输过程中,中美双方损失了大量的飞行人员和飞机,其中美方的较为严重。
1946年,美国《时代》杂志第一期记载:
“至战争结束,在长520英里的航线上,飞机的残骸七零八落地散落在陡峭的山崖上,而被人们称之为‘吕谷’。
在天气晴朗时,飞行员可以把这些闪闪发光的铝片堆作为航行的标志。
”从这则报告中可以看出驼峰空运的艰险。
驼峰航线成了此时期中国沟通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唯一生命线。
四、“飞虎队”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
中国抗战期间,陈纳德创建的和指挥的“飞虎队”与中国军命一起奋战,保住了中国西南大后方的安全,支持了中国的全面抗战,为中国的抗战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首先,“飞虎队”保住了中国大后方的安全,为中国夺回了制空权。
抗战初期,,中国陆上的土地不断被日本蚕食,沿海港口被日军占领,侵华日军利用自身的空中优势,中国的制空权也步步丧失。
仅1940年,昆明遭到日军的63次轰炸。
1941年,遭到92次轰炸,炸毁房屋18000多间,人员伤亡2000余人。
面对日军的轰炸,中国的空军却无力抵抗。
“飞虎队”建立后,陈纳德领导第一二大队在昆明的取得大捷不仅打击了日军的气势,使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敢再犯昆明,为中国夺得了昆明上空的制空权。
同时减轻了西南大后方的压力。
而西南大后方交通要道——滇缅公路是此时唯一的国际交通线,“飞虎队”肩负起保护滇缅公路畅通,并阻截敌军从该运输线进入中国的重任,把敌军阻挡在了怒江以西,保证了后方的安全。
其次,“飞虎队”支援了驼峰航运,保证了中国后方物资的运输。
滇缅公路被切断后,驼峰航线是唯一的一条与盟国联系的通道,外援物资进入我国唯一的路径。
滇缅公路中断,史迪威公路运行前,即1941年至1945年间,同盟国对华的援华物资81%是通过驼峰空运来完成的,共运送了73万多吨的物资。
种类繁多,主要有进口的航空装备、器材、航空油料、陆军武器装备汽车零件等,这为军队提供了补给。
同时还有一些医疗器械、药品、布匹、军服、印刷材料钞票等,为军民的生活与健康提供了保证。
使抗战在前线的军民无后顾之忧。
为中国后期物资供给提供了保障。
最后,“飞虎队”支援了中国滇缅大反攻,为反攻提供了足够的兵力。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飞虎队”协同作战,轰炸日军在中国西南后方的基地,阻止了日军渡过怒江,直达中国后方的企图,为滇缅大反攻提供了机会。
大反攻前期,史迪威将军在印度训练的中国远征军,一部分是第一次入缅作战时撤往印度的远征军,其他部分则从驼峰航线空运入印度,成了反攻的主要力量。
参考文献
[1]《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下)[M].南京: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05.
[3]1637年9月11日空军前敌指挥部代电。
见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空军文电集件》,档号;七八七,8829.
[4]陈纳德著,陈香梅译:
《陈纳德将军与中国》。
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年
[5](美)伊里奥·罗斯福。
罗斯福见闻密录[M]。
北京:
新群出版社,1948
[6]陈香梅。
陈纳德与飞虎队[M]。
金耀光,石源华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7]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缅甸作战》下册,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载《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中华书局版,1987年第一版
[8]前日本大本营陆军作战科长服部卓四郎大佐著《大东亚战争全史》第五篇第二章,载《德宏史志资料》第九集
[9](法)亨利·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庆政府统治下的中国》.
[10](英)约翰•••科斯特洛《太平洋战争》,载《德宏史志资料》第九集。
[11](美)西奥多·怀特,安娜·雅各布。
风暴遍中国[M]。
王健康,康元非,译,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