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影几何与解析几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09913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射影几何与解析几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射影几何与解析几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射影几何与解析几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射影几何与解析几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射影几何与解析几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射影几何与解析几何.docx

《射影几何与解析几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射影几何与解析几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射影几何与解析几何.docx

射影几何与解析几何

第十章:

射影几何与解析几何

第一节射影几何

一、历史背景

1566年,科曼迪诺(F.Commandino,1509—1575)把阿波罗尼奥斯(Apollonius)的《圆锥曲线论》(Conics)前四卷译成拉丁文,引起了人们对几何的兴趣,几何上的创造活动开始复兴.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便突破传统几何的局限,产生了一门崭新的学科——射影几何.由于新学科把无穷远点及图形连续变动的思想引入数学,它实际上已迈入高等数学的门槛.

射影几何直接起源于透视法,而透视法是与绘画艺术分不开的.在中世纪,画家的主要任务是颂扬上帝和为圣经插图.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描绘现实世界逐渐成为绘画的目标了.为了在画布上忠实地再现大自然,就需要解决一个数学问题:

如何把三维的现实世界反映到二维的画布上.意大利的建筑师兼数学家阿尔贝蒂(L.B.Alberti,1404—1472)认真考虑了这一问题.他在1435年写成的《论绘画》(Dellapittura,1511年出版)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思想:

在眼睛和景物之间插进一张直立的玻璃板,并设想光线从眼睛出发射到景物的每一个点上,这些线叫投影线.他设想每根线与玻璃板交于一点,这些点的集合叫做截景.显然,截景给眼睛的印象和景物本身一样,所以作画逼真的问题就是在玻璃板(实际是画布)上作出一个真正的截景.

例如,人眼在O处观察水平面上的矩形ABCD、(图10.1)时,从O到矩形各点的连线形成一投影棱锥,其中OA,OB,OC,OD是四根典型的投影线.若在人眼和矩形间插入一平面,并连结四条线与平面的交点A′,B′,C′,D′,则四边形A′B′C′D′为矩形ABCD的截景.由于截景对人眼产生的视觉印象和原矩形一样,它们必然有相同之处.但从直观上看,截景和原形既不全等又不相似,也不会有相同的面积,截景甚至并非矩形.那么,截景与原形究竟有什么共性呢?

这正是阿尔贝蒂苦苦思索而未找到答案的问题.

阿尔贝蒂还考虑到:

如果在眼睛和景物之间插进两张玻璃板,它们上面的截景将是不同的;如果从两个不同位置来观察景物,截景也将是不同的.但所有截景都反映同一景物,它们之间必存在某种关系.于是他进一步提出问题:

同一景物的任意两个截景间有什么数学关系,或者说有什么共同的数学性质?

他留给后人的这些问题成为射影几何的出发点.

二、德扎格的工作

射影几何的创始人是法国的建筑师德扎格(G.Desargues,1591—1661).1639年,他发表了一本重要著作《试论圆锥与平面相交结果》(Brouillonprojetduneatteinteauxévénementsdesrencontresduconeavecunplan).这部书推动了19世纪射影几何的蓬勃发展,被公认为这一学科的经典.但它在发表之初,却没有受到数学家们的重视.德扎格把书印了50份,分送给他的朋友,不久便全部散失了.直到1845年,沙勒(M.Chasles,1793—1880)才偶然发现了一个手抄本,由波德(N.G.Poudra)加以复制,使德扎格的射影几何成果复明于世,1950年左右,这部书的一个原版本终于在巴黎被发现,并复制发行.

为什么德扎格的书在当时被忽略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它被差不多同时出现的解析几何掩盖了.从思想的深刻来讲,德扎格是可以和笛卡儿媲美的.但笛卡儿的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可以迅速得到数量结果,而射影几何主要是对几何的定性研究.当时的技术发展更需要解析几何这样的有力工具.第二个原因是,德扎格的写作形式比较古怪,他引进了70个新术语,其中多是从植物学借用的.例如,他用棕(Palm)、干、树来表示三种不同性质的直线.这类语句及不易理解的思想,使他的书难于阅读.除了笛卡儿、帕斯卡、费马等几位大数学家外,很少有人欣赏他的著作.

德扎格数学思想的出色之处,首先在于他引进了无穷远点和无穷远线.阿尔贝蒂曾指出,画面上的平行线应画成交于一点,除非它们平行于玻璃板(图10.1).例如,图10.1中的B′C′和A′D′便相交于某点O′,这一点不和BC或AD上任何普通的点对应,所以叫没影点,而除O′外的直线B′C′或A′D′上的任何点,都对应着BC或AD上某个确定的点.为了使B′C′与BC上的点以及A′D′与AD上的点有完全的对应关系,德扎格在AD及BC上引入一个新的点,叫做无穷远点,把它看作两平行线的公共点.所有平行于BC的直线都交于这一点,方向不同于BC的另外一组平行线则有另外一个公共的无穷远点.由于平行线组的数目是无穷的,德扎格实际是在平面上引入了无穷多的新点.他假定所有这些点都在同一直线上,而这直线则对应于截景上的水平线或没影线(即图10.1中的OO′).以这种新规定为前提,我们就可以断言“平面上任意两直线必交于一点”了,因为不平行线交于普通点而平行线交于无穷远点.

引入了无穷远点和无穷远线后,德扎格研究了这样的问题:

设有点O(图10.2)及三角形ABC,则OB,OC,OA可看作三条投影线,ABC的一个截景为A′B′C′,其中A与A′对应,B与B′对应,C与C′对应.显然,AA′,BB′和CC′交于一点O,设AB与A′B′交于Q,AC与A′C′交于P,BC与B′C′交于R,德扎格证明了:

Q,P,R必在一条直线上.这就是著名的德扎格定理:

若两个三角形对应顶点连线共点,则对应边交点共线.不管两个三角形是否在同一平面,定理都是成立的,逆定理也同样成立.德扎格在书中对二维和三维情况的正、逆定理都作了证明.

在深入研究投影性质的基础上,德扎格终于回答了阿尔贝蒂早就提出的问题:

同一实物的两个截景间有什么数学关系?

这实质是一个投影下的不变性问题.德扎格发现:

交比在投影下是不

变的.所谓交比,是指直线上依次排列的四点A,B,C,D所形成的

德扎格的理论,若OA,OB,OC,OD是四条投影线,l1和l2是l

德扎格在书中还引入对合的概念:

若一条直线上的三对点B,H;D,F;C,G具有如下关系

则称这三对点是对合的;当D=F且C=G时,上式变成

这就给出两对点(B,H;D,C)对合的定义,它可以看作三对点对合的特殊情况.至于三对点以上的对合,完全是以三对点对合为依据来定义的.例如,当B,H;D,F;C,G;M,N具有如下关系

时,则称这四对点是对合的,依此类推.德扎格发现了一个重要事实:

对合关系也是投影下的不变量.他证明了许多有关对合的定理,下面一个是十分著名的.为了介绍这个定理,我们先介绍完全四边形的概念.设B,C,D,E是平面上任意四点,其中没有三点共线.EB与DC交于F,BC与ED交于N,则EN,BN,EF,DF,EC,BD六条线形成完全四边形的各边,其中EN和BN是对边,EF和DF是对边,BD和EC也是对边.德扎格的定理为:

若B,C,D,E在一圆上,直线PM交完全四边形各组对边于P,Q;I,K;以及G,H,交圆于L,M,那么这四组点是对合的(图10.4)①.

德扎格把他的射影几何思想用于圆锥曲线,得到许多新颖的结果:

直线可以看作具有无限长半径的圆的一部分;焦点相合的椭圆退化为圆;焦点之一在无穷远的椭圆是一抛物线,等等.他不再把圆锥曲线看作圆锥与平面的交线,而是理解为圆的截景.圆不仅可以变换为椭圆,而且可以变换为开口的抛物线或双曲线,这时的曲线仍看作封闭的,只不过是一个点在无穷远而已.德扎格力图用投射、截景等射影几何概念统一处理各种圆锥曲线,从而为圆锥曲线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例如上面介绍过的关于对合的定理,德扎格便通过投影法推广到一般圆锥曲线,因为圆的截景可以是任意的圆锥曲线,而对合关系在投影后是不变的.从而揭示了圆锥曲线的一个重要性质.

三、帕斯卡的工作

帕斯卡(B.Pascal,1623—1662)是德扎格的学生,仅仅活了39岁.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才,在微积分、概率、代数、射影几何等方面都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他是手摇计算机的发明者,还是法国著名的文学家,物理方面的成就也不少.这里着重谈他的射影几何方面的工作.

帕斯卡从12岁起就对几何发生了兴趣,并发现了一些初等几何的定理.14岁时参加了巴黎数学家的每周聚会,他在这里得到德扎格的指导,逐渐熟悉了德扎格的射影几何思想.德扎格建议他用射影法研究二次曲线,他接受了这个建议.16岁那年(1639),帕斯卡写成一本约八页的小册子《略论圆锥曲线》(Essaypourlesconiques).大数学家笛卡儿看过以后,觉得如此出色,竟然不相信它是一个这样年轻的人写的.遗憾的是这本书不久便失传了,直到1779年才被重新发现.

帕斯卡的书中最著名的结果是下述定理:

若一个六边形内接于一圆锥曲线,则每两条对边相交而得的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如图10.5,P,Q及R在同一直线上.若六边形的对边两两平行,则P,Q,R在无穷远线上.该定理被后人称为帕斯卡定理,在射影几何里是十分重要的.

帕斯卡首先证明了该定理对圆成立.然后用投影法转到一般圆锥曲线.他说由于对圆成立,所以通过取截景后,必对所有圆锥曲线都成立.实际上,若从上图平面外的一点作它的投射锥并取一截景,则截景必含一圆锥曲线及内接六边形,六边形的对边仍将交于一条直线上的三点.这条直线与PQR相对应.该定理确定了圆锥曲线上六个点的射影相关性.如果已知六个点中的五个,就能确定一条圆锥曲线.这个定理是射影几何中内容最丰富的定理之一,由它出发可以导出大量推论.例如:

(1)如果一个三角形内接于一圆锥曲线,则其顶点上的切线与对边交于三个共线点.

(2)若五边形ABCDE内接于一圆锥曲线,则AB,DE;BC,EA;CD与A点上的切线交于三个共线点.(3)内接于一圆锥曲线的四边形的两对对边,连同对着的顶点的两对切线,交于四个共线点.

帕斯卡定理的逆定理(若一个六边形的三对对边的三个交点共线,则六边形顶点在一圆锥曲线上)也是成立的,但帕斯卡没有考虑.

四、射影几何中的新思想

伴随着射影几何的诞生,一些崭新的数学思想出现了.首先是数学对象从—种形状连续变到另一形状的思想.实际上,最早注意这一问题的是开普勒(J.Kepler),他在1604年出版的《天文学的光学部分》(AstronomiaeParsOptica)中,设想椭圆的一个焦点固定而让另一个焦点在它们的连线上移动,若动点移向无穷远,椭圆成为抛物线;若这个动焦点又出现在定焦点的另一方,抛物线就变成双曲线;当两焦点合而为一,椭圆变成圆.而双曲线的两焦点合在一起时,双曲线便退化为两直线.德扎格则采用更为有效的方法——投射取截法来实现二次曲线的连续变化.只要改变截景平面的位置,就可使圆的截景从圆连续变为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因此,对于圆成立的许多性质,都可通过取截景的方法来证明它们对其他二次曲线也成立.这就提供了一种相当一般的简便方法.

从射影几何中产生的另一个新思想是变换和不变性.从某点向一图形作投影线,然后取截景,这就是把原图形变成了新的图形.而原图形中值得研究的性质是那些变换后保持不变的性质.这种变换思想不仅导致了另一门新学科——仿射几何的诞生,而且当人们用变换与不变性的观点来重新研究欧氏几何时,发现了三种几何的本质联系及从属关系.实际上,射影几何包含了仿射几何,而仿射几何包含了欧氏几何.不过,射影几何的创始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后来,当群论产生后,变换群的概念应运而生,成为现代数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虽然射影几何方面的工作最初是为了给画家提供方便,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当时,它由于解析几何的发展而略显失色,甚至一度被人们遗忘.但到19世纪被人重新发现时,德扎格和帕斯卡等人的杰出思想终于大放异彩.射影几何作为一个着重研究图形位置和相交方面的性质的学科,终于成熟了.

第二节解析几何

一、历史背景

解析几何是17世纪最伟大的数学成果之一,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原因.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对数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常量数学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了.例如,航海业的发展,向数学提出了如何精确测定经纬度的问题;造船业则要求描绘船体各部位的曲线,计算不同形状船体的面积和体积;显微镜与望远镜的发明,提出了研究透镜镜面形状的问题;随着火器的发展,抛射体运动的性质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它要求正确描述抛射体运动的轨迹,计算炮弹的射程,特别是开普勒发现行星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要求用数学方法确定行星位置.所有这些问题都难以在常量数学的范围内解决.实践要求人们研究变动的量.解析几何便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其次,解析几何的产生也是数学发展的大势所趋,因为当时的几何与代数都相当完善了.实际上,几何学早就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几何原本》建立起完整的演绎体系,阿波罗尼奥斯的《圆锥曲线论》则对各种圆锥曲线的性质作了详尽的研究.但几何学仍存在两个弱点,一是缺乏定量研究,二是缺乏证题的一般方法.而当时的代数则是一门注重定量研究、注重计算的学科.到16世纪末,韦达(F.Vieta,1540—1603)在代数中有系统地使用字母,从而使这门学科具有了一般性.它在提供广泛的方法论方面,显然高出希腊人的几何方法.于是,从代数中寻求解决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进行定量研究,便成为数学发展的趋势.实际上,韦达的《分析术引论》(Inartemanalyticemisagoge)等著作中的一些代数问题,便是为解几何题而列出的.

第三,形数结合的思想及变量观念是解析几何产生的直接原因.南斯拉夫的盖塔尔迪(M.Ghetaldi,1566—1626)已初步具有形数结合的思想,他于1607年注释阿波罗尼奥斯的著作时,便对几何问题的代数解法作了系统研究.1631年出版的英国哈里奥特(T.Harriot,1560—1621)所著《实用分析技术》(ArtisAnalyticaePraxis),进一步发挥了盖塔尔迪的思想,使几何与代数的结合更加系统化.变量观念则是在数学的应用中产生的.开普勒把数学应用于天文学,伽利略(GalileoGalilei,1564—1642)把数学应用于力学,而在天文学和力学中都离不开物体的运动,于是,数学中的变量观念便应运而生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杰出数学家们把几何、代数同一般变量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解析几何.费马和笛卡儿几乎是同时独立地创立这一学科的,这个事实充分说明在条件成熟时产生一个新学科的必然性.

二、费马的工作

费马(P.deFermat,1601—1665)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他上大学时专攻法律,毕业后以当律师为生,并长期担任法国图卢兹(Toulouse,费马出生地)议会的顾问.实际上,他在30岁以后才开始进行数学研究.他不愧是一位数学天才,尽管数学工作仅占据了他的一部分时间,他那丰硕的成果却令人目不暇接.17世纪的数论几乎是费马的天下,费马大定理的魅力至今仍不减当年;在牛顿(I.Newton)和莱布尼茨(G.W.Leib-niz)之前,他为微积分的创立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取得十分出色的成果;他和帕斯卡一起,分享了创立概率论的荣誉;在解析几何上,他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发明者.

费马的《平面与立体轨迹引论》(IntroductionauxLi-euxPlanesetSolides)是他在解析几何方面的代表作.这本书是1630年写成的,但一直到1679年才出版,那时费马已经死了14年.费马的著作表明,他的研究工作是以古希腊阿波罗尼奥斯的《圆锥曲线论》为出发点的.他在书的开头写道:

“毫无疑问,古人对于轨迹写得非常多…….可是,如果我没有想错的话,他们对于轨迹的研究并非是那么容易的.原因只有一个:

他们对轨迹没有给予充分而又一般的表示.”费马认为给轨迹一般表示只能靠代数.他很熟悉韦达的代数工作,又受到前人用代数解决几何问题的启发,所以他着手解决轨迹的一般表示的问题时,就毫不犹豫地求助于代数.他不仅使代数与几何结为伴侣,更重要的是他把变量思想用于数学研究,这正是他比哈里奥特等人高明的地方,也是他创立解析几何的主要思想基础.

费马的一般方法就是坐标法.坐标概念古已有之,以坐标系为参考来确定点的位置,这是古希腊人已经熟悉的.但费马凭借他的变量观念和形数结合的思想,在这块数学园地里培育出新的成果.他把坐标平面上的点和一对未知数联系起来,然后在点运动成线的思想下,把曲线用方程表示出来.这种以代数方程表示几何曲线的方法,无疑是解析几何的精髓.

费马的具体做法是:

考虑任意曲线和它上面的任意点J(图10.6),J的位置用A,E两字母表出,其中A是从点O沿底线到点Z的距离,E是从Z到J的距离.他所用的坐标就是我们所说的斜坐标,A,E相当于x,y.费马说:

“只要在最后的方程里出现两个未知量,我们就得到一个轨迹,这两个量之一的末端描绘出一条直线或曲线.”如图10.6,对于不同位置的E,其末端J,J′,J″…就把线描出.当然,在这里联系A和E的方程是不确定的,图10.6仅仅是一个示意图.费马以这种思想为指导,研究了各种类型的曲线,他实际采用的坐标多是直角坐标.

费马充分注意到方程次数与曲线形状的关系,他说一个联系着A和E的方程如果是一次的,就代表直线轨迹;如果是二次的,就代表圆锥曲线.例如,DA=BE就表示一个一次方程.换成现代记号,相当于ax

10.7),费马还研究了更一般的方程ax+by=c2,它对应着直线MI,

坐标的名词,他的坐标轴也没有标明方向.实际上,横、纵坐标的名词是莱布尼茨起的,牛顿首次采用了现代形式的坐标系.

费马的研究重点是圆锥曲线,他通过自己的实践揭示了圆锥曲线的方程特征——含有二个未知数的二次方程.例如,他以椭圆的长轴PP′所在直线为x轴,以椭圆在P点的切线为y轴,并设PP′=d,通径(即正焦弦)为p(图10.8),推得椭圆方程为

另一方面,他还通过坐标轴的平移和旋转来化简方程,从而求得比较复杂的二次方程的曲线.例如,他通过平移坐标轴,把方程

xy+a2=bx+cy

化成xy=k2

的形式,这显然是双曲线;又通过坐标轴的旋转,化方程

a2-2x2=2xy+y2

为b2-x2=ky2,

从而证明这是一个椭圆.他还证明了方程

x2+y2+2dx+2ry=b2

是一个圆.在此基础上,费马自豪地宣称,他能用他的新方法重新推出阿波罗尼奥斯《圆锥曲线论》的所有结论.不过,他并没有给出坐标变换的一般法则.

费马在总结自己的工作时说:

“直线是简单唯一的;曲线的数目则是无限的,包括圆、抛物线,椭圆等等.”他把二次以内的曲线分为平面轨迹和立体轨迹两类,说:

“每当构成轨迹的未知数的顶端所描出的是直线或圆时,这轨迹就称为平面轨迹;当它描出的是抛物线、双曲线或椭圆时,它就称为立体轨迹.”①至于其他曲线,他一律称为线性轨迹.他重点研究了直角坐标系下的曲线方程,说:

“若令两个未知量构成一给定的角,通常假定它为直角,并且未知量之一的位置和顶端是确定的,则此方程是很容易想象的.如果这两个未知量的幂都不超过二次,则由后面所述便能明白,其轨迹是平面轨迹或立体轨迹.”②他在书中确定了各种轨迹的方程,其基本形式为(以现代记法表示):

(3)圆的方程a2-x2=y2;

(4)椭圆方程a2-x2=ky2;

(5)双曲线方程a2+x2=ky2;

(6)双曲线方程xy=k2;

(7)抛物线方程x2=ay.

费马对高次曲线的研究也是卓有成效的.他提出许多以代数方程定

整数),它们分别被后人称为费马抛物线、费马双曲线和费马螺线.另外,费马还与一位叫阿格内西(M.G.Agnesi,1718—1799)的意大利女数学家在通信中讨论了一种新曲线,即

b3=x2y+b2y.

这种曲线问世后,被称作阿格内西箕舌线.

费马在研究轨迹的过程中,不仅考虑到一维和二维的情形,还进一步探讨了三维空间的轨迹问题.他正确指出:

一元方程确定一个点,二元方程确定一条曲线(包括直线),而三元方程则确定一个曲面.这类曲面包括平面、球面、椭球面、抛物面和双曲面.不过,他没有用解析方法对这些曲面进行具体研究.

由于时代的局限,费马在研究轨迹时不考虑负坐标,他的曲线一般只画在第一象限,尽管他知道这些曲线是在其他象限延续的.这就使他的工作缺乏完整性.例如,他认为任何齐二次方程都表示直线,因为x2=y2可化成x=y.另外,从指导思想来看,他并不想打破希腊数学传统,把自己的思想看作希腊数学思想的继续,认为解析几何不过是阿波罗尼奥斯著作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这种认识对于他的解析思想的发挥无疑具有阻碍作用.例如,他虽然在坐标系内讨论了阿波罗尼奥斯的各种圆锥曲线,但从未考虑过两条曲线在同一坐标系内的相交问题,更不知道交点的代数意义.相比之下,笛卡儿的解析思想更为深刻,他创立的解析几何也更为成熟.

三、笛卡儿的工作

1.笛卡儿传略

笛卡儿(R.Descartes,1596—1650)是17世纪的天才.他是杰出的哲学家和数学家,是近代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在物理学方面也作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当然,本书所关心的主要是他在数学方面的贡献.

1596年3月31日,笛卡尔出生在法国土伦(Tournine)的一个律师之家,早年丧母,八岁时被父亲送到当地的一所耶酥教会学校.由于他身(R.Descartes1596—1650)体较弱,父亲与校方商定,允许他每天早晨多睡些时间.于是,笛卡儿养成了晚起的习惯.长大以后,他经常在早晨躺在床上思考问题,据说他的大部分成果出自早上那段适宜思考的时间.

笛卡儿成年后的生活,可以1628年为界分成两个阶段.他16岁时离开家乡,去外地求学,20岁(1616年)时毕业于普瓦捷(Poitiers)大学,在巴黎当了律师.他在那里结识了数学家梅森(M.Mersenne)和迈多治(C.Mydorge),经常和他们一起讨论数学问题.笛卡儿于1617年到荷兰,参加了奥兰治(Orange)公爵的军队,后来又到其他军队服务.他参军的目的主要是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并无明显的宗教或政治倾向.1621年以后,他先后到德国、丹麦、荷兰、瑞士和意大利旅行.在当兵和旅行的日子里,他的数学研究一直没有中断,他把解决数学问题当作自己的乐趣.在荷兰布雷达(Breda)地方的招贴牌上,笛卡儿发现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很快就解决了,这使他自信有数学才能,从而更认真地研究数学.1625年回到巴黎后,他为望远镜的威力所激动,开始钻研光学理论,同时参加了德扎格等数学家的讨论,并继续他的哲学探索.1628年,他写成第一部哲学著作《思想的指导法则》(RegulaeadDirectionemIngenii).在这个阶段的生活中,他实际上已为他后来创立唯理论的认识论奠定了基础,为发明解析几何创造了条件.

由于笛卡儿对《圣经》持批评态度,受到国内封建教会的排斥.1628年,笛卡儿移居荷兰,开始了第二阶段的生活.他的主要学术著作,都是在那里的20年中完成的,包括《宇宙论》(LeMonde,1633年写成,1664年出版)、《方法论》(DiscoursdelaMéthode,1637)、《形而上学的沉思》(MeditationesdePrimaPhilosophia,1640)、《哲学原理》(PhincipiaePhilosophiae,1644)、《激情论》(TraitédesPassionsdelame,1649).《方法论》一书有三个附录——《折光》(LaDi-optrique)、《气象》(LesMétéores)和《几何》(LaGéo-métrie).其中第三个附录便是笛卡儿创立解析几何的标志.很明显,笛卡儿最关心的是哲学问题.实际上,他的解析几何只是他的哲学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所以著名数学史家克莱因(M.Kline)说,笛卡儿“只偶然地是个数学家.”①

1649年,笛卡儿接受瑞典女王克利斯蒂娜(Christina)的邀请,去斯德哥尔摩担任了女王的宫廷教师,不幸在那里染上肺炎,于1650年2月11日病逝.

2.笛卡儿的数学思想

笛卡儿是以哲学家的身分来研究数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