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朔州古城历史特征及保护更新的认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570760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朔州古城历史特征及保护更新的认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山西朔州古城历史特征及保护更新的认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山西朔州古城历史特征及保护更新的认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山西朔州古城历史特征及保护更新的认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山西朔州古城历史特征及保护更新的认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朔州古城历史特征及保护更新的认识.docx

《山西朔州古城历史特征及保护更新的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朔州古城历史特征及保护更新的认识.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朔州古城历史特征及保护更新的认识.docx

山西朔州古城历史特征及保护更新的认识

山西朔州古城历史特征及保护更新的认识

  摘要:

朔州为著名的历史重镇。

从历史链条、文化体系中去梳理、认识,从而判定其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古城的保护与更新。

  关键词:

马邑城;朔州城;鄯阳城;军事;城池;历史风貌

  

  Abstract:

ShuoZhouisafamoushistorictown.Thisarticleresearchedthetownfromitshistorical、culturalsystemofchain,thusjudgeditshistoricalandculturalvalueforprotectionandrenovationoftheoldcity.

  Keywords:

mayicity;shuozhoucity;shanyangcity;military;thecity;hehistoricstyle

  

  中图分类号:

K0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144(2011)-68(5)

  

  朔州具有古老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

有史记载以来,楼烦、马邑、鄯阳、朔州、招远、阴馆等称谓频见于古籍。

从秦朝大将蒙恬筑城养马的马邑城开始,蒙恬北击匈奴、韩信被困马邑、北魏发迹建国、刘武周称帝、尉迟恭举义、杨家将抗辽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将这座边塞重镇推向历史舞台,历史上曾有匈奴、鲜卑、女真、契丹、突厥、蒙古、满族等10余个少数民族在此游牧、征战、交流、融合。

在这条战争主线上的少许和平时段,出现了辽代木塔、金代崇福寺、净土寺等宗教建筑,在大慈大悲的背影里,荡尽征战的尘埃,融合成一派祥和的光明。

古战场与佛宫寺、杀戮与慈悲、戾气与祥和,所有忠烈、英勇、虔诚、宁静,都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进步。

  山水环境特征:

朔州,地处晋北桑干河流域。

襟山带水,遥控长城,外连大漠。

扼雁门关隘,四塞为固,古墩野戍。

背居延而面燕京,右偏关而左雁门,南峙宁武,居三关之中。

  自然环境特征:

夏商时期朔州一带是游牧民族的天然牧场,在漫长的岁月中,连年的战火使牧场不再茂盛,土地变得贫瘠。

旧《朔州志》诗云,“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六月雨过山头雪,遍地狂风起黄沙”。

这是朔州1000年来荒凉情景的真实写照。

  1古城变迁

  1.1建制变迁

  朔州古城位于桑干河上游支流――恢河与七里河两河交汇处的西岸,恢河北岸阶地上,西、北、南由群山环抱,中间是丘陵,东面是广阔的桑干河平原。

自古以来,桑干河的源流地区就是游牧民族聚居的场所和与汉民族接触的地区,是漠北游牧民族向中原发展的必经之地。

秦朝(前215)筑城养马,故名马邑。

北魏建都平城(大同)后,马邑为畿内地,北齐天保元年(550)置朔州。

北魏以降至明清,因唐王朝一改隋代修筑长城的防御方式而采用大修边城的政策,故从唐初起就在蔚、朔、忻、代等北方边州修筑边关军镇。

唐、五代、辽、金、元时期均称鄯阳县,明清称朔州。

  朔州从秦朝(前215)筑城距今已有2200年历史,即使从元末的鄯阳古城算起,至今也有600多年的历史。

  1.2人口变迁

  朔州地处雁门关外,历代多为边陲要塞,天灾战祸不绝。

唐天宝元年(742)领鄯阳、马邑二县5493户,唐乾元元年(758)降为1257户。

《金史?

地理志》载,西京路朔州有44890户,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1525户。

嘉庆二十五年(1820),朔州人口107200人,当时有10万州城之称。

从唐天宝元年(742)到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由于兵荒灾害,人口增长速度非常缓慢。

  1.3传统商业变迁

  古代朔州城商业不盛。

据《汉书》记载:

“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汉使马邑人聂翁壹间阑出物,与匈奴交易”。

明、清以来商业店铺逐渐增多,初有“太谷社”、“寿阳社”,后以忻、崞两县人为主,经营杂货业、土布业及酒坊、纸行、粮店、铁行、染行等。

由于城市主要为军事职能,且天灾人祸,物产匮乏,所以商业的集聚程度和流通程度较低。

  1.4城池格局变迁

  从秦马邑土城始,古城基周长7公里。

历经建置变迁,北齐天保八年(557)朔州治所移马邑故城。

五世纪末北魏将首都迁至洛阳后,六世纪初桑干河流域衰落下去。

元至正末年(1366)因兵少城阔不易防守,始取故马邑城东南一隅夯筑新城。

(图1)

  从秦马邑故城(前215)到元代鄯阳城(1366)之间的近1600年中,北齐城池延续了秦马邑故城的城池(在朔州城池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元鄯阳城城址应为秦马邑故城的内城或里城,城池的营造基本仿照元上都城(注:

早期元代首都,刘秉忠规划,地点在内蒙古自治区多伦诺尔西北80里处,已毁),如内外城门相对,纵横的中轴线贯穿,在重要的城门处加建瓮城等,形制、格局又与大同平城相似。

元代在平地上筑城都采用方城,全城做方形是自周王城以来沿用的方法。

  从秦、北魏、元及至明清,朔州的城市职能主要为军事防御。

明洪武十二年(1387)修筑城墙,周长3.75公里(图2)。

在历代城池营造中,曾建有朔州府、南路府、鄯阳县衙等衙署,有崇福寺、文庙、武庙、城隍庙、文昌阁等寺院庙宇及仓库等公共建筑,城池外设关城。

1947年始,因战争和城市发展的原因,现仅存留南门及四周残缺不齐的土垣和城内以崇福寺为主的历史古迹、地方风貌民居。

在古城外围西侧还有北齐城墙的遗存。

  崇福寺创建于唐麟德二年(665),金皇统三年(1143)建弥陀殿,后又建观音殿。

历经元、明、清各代都有扩建、重建和补葺。

崇福寺为五进院落,山门、金刚殿、千佛阁、大雄宝殿、弥陀殿、观音殿贯穿中轴线,而传统的大雄宝殿应为寺院最大的殿,只有藏传佛教在大雄宝殿后放置其他殿宇。

可以看出,朔州古城是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这种整体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点,加之崇福寺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时代信息,表现出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

  朔州古城街道格局为十字大街骨架加“井”格式街坊,形成东西、南北方格布置,排列均衡。

文昌阁十字大街为全城的中心和枢纽,代表着全城的气魄,以南北大街形成的坊巷格局产生了“大街小巷”的空间形态,这是从元大都规划至明清城池的共同特征。

(图3)崇福寺位于古城的东门附近,代表着古城的灵魂和精神力量。

十字大街向四方延伸,主路有东大街、南大街、西大街、北大街,次路有大营街、盐市街、操场街、县左街、县右街,支路多为窄巷、丁头路、口袋路、断头路及环城马道。

街道间距为100~300米,主街道宽度为10~20米,次街道6.5~12米,街坊小巷3~6米。

  古城居住用地占整个古城用地的48.6%。

古城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主要为大营街和朱衣巷。

院落为四合院,建筑的外形及整体格局保留较好。

  2古城历史文化特征

  张锦秋女士阐述历史文化名城时说,“如果把历史文化名城比作一个人,城市山水环境和城市格局犹如人的骨架和体魄,文物古迹及特别标志性建筑是人的五官,历史地段是人的肌肤,传统文化艺术和民风民俗是人的文化修养和情趣”。

本文也以此描述朔州古城的特征。

  2.1朔州古城是具有2200年历史的著名军事边关重镇,体现了自秦以来辽、金、元时代的文化内涵与特征。

  朔州从秦朝筑城以来,承担着“遥控长城,外连大漠,扼雁门关隘;襟山带水,四塞为固,古墩野戍,回环盘护”的职责,城市职能主要为军事防御。

这可谓朔州的第一特征,也是古城的骨架。

  2.2在崇福寺地段,缘寺集市,由市而城。

  十字街坊的空间形态,是古城的体魄特征,崇福寺是古城的精神特征。

  辽金时代统治者大都崇信佛教,在州城建设方面,首先建立一座寺院。

朔州鄯阳古城就是在古马邑土城的基础上围绕崇福寺建立起来的。

在历史变迁中,古城在城池形态不变和围绕崇福寺发展的格局基础上,主要公共建筑及空间格局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之中。

  纵观崇福寺的发展轨迹由古城现状图可以发现两种基本演化式在不同时期交替出现,先是簇团型的向外拓展,其后是循环式的动态稳定,在二者交织影响下,古城呈现出“阶段型”发展模式,构成其自身独具的发展特征。

  2.2.1簇团型演化

  从历史发展的四个阶段可以看出,古城的发展是以崇福寺983年改建到1383年重修,再到1469年的再次重建,直至1987年的落架翻修,这几个历史时段都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建成后迅速推动古城的繁荣。

  2.2.2超稳定演化

  历史上崇福寺的每个跳跃发展之后,都有很长的阶段保持稳定。

如从崇福寺建成到文庙建成,间隔时间长达400年。

但这种稳定并不是在静态中保持原状,而是经历着一次次的崩溃和修复,周而复始顽强地维持着旧有的布局结构。

  2.3以十字大街处的文昌阁为古城的标志,也是商业街的标志,代表着古城的五官。

  2.4以大营街、朱衣巷等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作为古城的肌肤。

(表1)

  2.5以晋北、晋西北地域传统民居营造技法传承为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古城的人口、商业、城池等变迁可以看出,朔州古城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处于建设和毁坏的循环之中,除崇福寺外,年代久远的建筑未能保留下来,但建筑匠人的手工技艺、营造作法等官市规范及堪舆、宗教家法等民间世传的一脉相承,使得传统建筑历经千年仍然维系在相对稳定的体系之中。

朔州及晋北、晋西北等地域的传统民居建筑,从明清以来,风貌特色及传统工艺基本未变,从大营街、朱衣巷的明清建筑到近代建筑,大都保持了这种风貌。

  3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更新认识

  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更新,相对于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风貌街区,在我国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积累。

但对于历史文化遗存零乱、单一,文化特征不明显、破坏较为严重的历史古城或历史风貌地段,在保护和更新的手法与措施上,存在着许多困惑,由于理论指导的缺失,因而造成实践中的盲目与冲动,也造成了很大的历史文化的破坏。

有幸的是,王景慧先生最近指出,“国际上一些新的保护观念提醒我们,不要孤独地看待一个个历史遗存,而是要把它们放在文化体现、历史链条中去认识,从而判定其价值”。

这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更新是个突破性的认识和指导。

同样,雷姆?

库哈斯的观点也值得深思:

“在全球的立场上理解历史价值,关注点不应该放在历史审美和历史形式上,而是应该考虑历史对现代生活的作用”;“中国面临的问题是要保护已经失去的,还要为新社会发展积聚能量。

也就是说,是停留在一种怀旧的情绪上,还是出于对生活方式严谨科学的判断”。

  3.1在古城保护更新过程中,要深入发掘和认识城市历史文化链条,在价值认定上体现出新的思路。

  朔州古城特征,首要是著名的历史军事重镇和崇福寺历史变迁带动的城池格局的变化,这是必须坚持保留和保护的历史文化资本。

一些历史风貌民居建筑,可以根据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做出保留和改进的选择,但在改进过程中要尊重和弘扬传统民居营造技法传承,使古城在风貌上得以延续(图4)。

  3.2在古城保护更新过程中,要保护好处于历史记忆链条中的重要节点。

  在朔州的历史记忆链条中,除了现存古城、崇福寺等历史遗存外,北齐古城墙是重要的环节。

北齐古城墙在朔州市西侧的大运路两侧,在大运路的强势发展中,对北齐古城墙遗存的保护尚未引起重视,命运堪忧。

  3.3在古城保护更新过程中,把握好主要价值取向的平衡点,为新的社会发展积聚能量。

  几乎所有古(旧)城更新改造都会面对历史文化价值、原住居民的生存发展诉求、保护更新的经济成本等矛盾的博弈和平衡,以及在更新模式上微循环、渐进式开发与集中式开发的对抗与冲突。

虽然历史文化保护和继承是包括原住居民在内的所有人的权利,但是首要的取向应该是尊重原住居民的生存发展,让他们能平等分享到更新改造中的权益,进而增强精神认同并积极履行义务,城市才可获得永续的生命。

对历史文化的取向要出于对生活方式和历史价值严谨科学的判断,而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