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心理学 10.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03247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管理心理学 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育管理心理学 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育管理心理学 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育管理心理学 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育管理心理学 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管理心理学 10.docx

《教育管理心理学 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管理心理学 10.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管理心理学 10.docx

教育管理心理学10

第十章 教育组织的结构及其特征

第一节 教育组织结构的概念和特征

  一、教育组织结构的概念

  

(一)组织的一般概念

  传统的组织观点认为,组织就是一群人为达到共同的目标,互相之间实现不同层次的分工、合作,将职能分化,运用不同层次的权力与责任,从而有计划地协调人们的活动。

  现代的组织观点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将组织视为由若干个系统组成,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也是开放的动态系统。

组织与周围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组织的发展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通过不断适应外界变化的环境,从而获得自身的生存、变化和发展。

  

(二)组织结构的概念

  组织结构是依法建立的国家正式的组织机构。

它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用来联结组织中的技术、任务和人员分工及协作的手段,它是组织中各部分、各部门及各层次直接相互关联的一种模式,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前提条件,它不像机械系统的结构或生物组织那样具体,而是体现在组织的实际活动过程中。

  (三)教育组织的概念

  教育组织是按照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正式教育实体。

  学校组织是教育组织的一种,是按照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并使其全面发展的教学机构。

  教育组织认识的三个角度:

  从传统的组织观念出发,教育组织内部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不存在相互间的关系。

  从现代的组织观念出发,学校组织是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学校组织又是一个社会心理系统,要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就要重视组织成员的心理,只有心理因素良好调动才能使组织成员状态积极。

  

  二、教育组织结构的特征

  

(一)教育组织的特征

  对于教育组织来说,其主要的特征即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学校是一种教育组织,是一个进行精神生产、培养未来人才的组织,这是学校组织的基本特点。

  学校组织还具有各类组织所共有的特点:

①共同的目标;②明确的分工;③一定的权威;④角色任务的层级性与无人称性;⑤讲究效率、纪律、协调等。

  

(二)教育组织结构

  教育组织结构是根据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关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地位和作用组成的整体,可分为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机构两种。

  1.教育行政机构

  中央教育行政机关统管全国教育事业,它是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机关,在我国是教育部,实行部、司局、处室三级领导体制。

  2.学校组织机构

  学校的组织机构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工作的需要设置的。

学校的工作任务不同,规模范围不同,组织机构也不同,一般采用直线职能制与矩阵式的居多,但总的来说,学校的组织机构可分为三个层次:

  

(1)决策层的组织(以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和教职工代表大会)

  

(2)管理层的组织(中层结钩)

  (3)执行层的组织(基层组织,教学班,教研组,图书室)

  (三)教育组织结构的特点

  教育组织结构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权力结构及其特点

  2.角色结构及其特点

  3.信息沟通结构及其特点

  1.权力结构及其特点

  权力结构是指组织中各种正式权力纵横的各层级和各职位上的分配关系,表明领导班子在决策、执行、监督、协调等方面权力影响的方向和范围。

  教育组织使用权力的对象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学校的权力结构与其他的组织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学校的权力范围是教师和学生。

学校中教师和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而教育组织的目的是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学校权力结构较其他组织不明显。

其他组织中权力结构的划分与权力的结合是明显的,但学校里组织中所建立的学科教研组或年级组,显然并不与权力的重新分配直接结合在一起。

  (3)学校权力结构层次分明、权力等级距离短。

学校组织的权力结构一般只有校、处、室、年级组等,具有层次不同、管理幅度(即管理的面)不宽、权力等级链的距离不长、地位相差不大及平行互动等特点。

  2.角色结构及其特点

  角色,最早指戏剧舞台上扮演的人物。

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引入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称为社会角色,即人的社会身份,表明了人在群体生活和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反映了群体和社会对他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结构主要体现在:

  

(1)角色期待

  领导者除了有自身的权力、义务和行为,还有教职工对他的期望、他对教职工承担的责任以及彼此之间的活动。

因此,学校的领导者不仅应该有着职权范围内的角色,还应考虑到教职工对自己的角色期待,包括“理想角色”“主观角色”“实际角色”等。

  

(2)角色组重叠

  整个学校的组织结构,是由相互关联、彼此重叠的角色组织系统组成的。

每个人都在组织中有一个“职位”(角色),他在执行这一“组织角色”时,要同一些相关的组织人员有联系,包括上下级以及同事等的联系,就构成了角色组。

  (3)角色变换

  “角色组”问题已经包含了每个人的角色变换,但角色变换有更宽的范围。

每个学校成员,特别是校领导和教师,活动内容极为多样,范围绝不限于学校,因此角色变换极为频繁。

如果对情境判断不当,不能恰当变换角色,就会发生行为失调,从而不能保持活动合理有效地进行。

  (4)角色规范

  在组织的日常活动中,每个组织内的成员都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遵守着某种角色所提出的要求或规范,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身角色的要求。

因此,角色规范是组织群体中每个人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

  (5)角色行为

  每一个角色都包含着一系列的行为,这些行为受到角色者个人和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角色行为是一种特定的行为方式,不仅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到角色本身的影响。

  3.信息沟通结构及其特点

  信息沟通结构是教育组织的“神经系统”,它有力地发挥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

整个教育组织的有效运转,都是借助于信息及时畅快的流动而实现的。

教育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必须与权力结构、角色结构一致,特别是管理信息,这些结构的一致性特别重要,否则就会出现上面“头头多”和下面“没人管”的管理混乱,“使下级尽可能只有一个上级”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组织的信息沟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育组织的信息包括知识的信息、人的信息(思想与行为)、道德教育方面的信息等。

  

(2)信息结构具有复杂性。

  (3)有的教育组织信息沟通联络距离较短,中转站较少,这种沟通结构的特点,有利于形成上下级之间密切的联系和沟通,增强组织间的合作精神。

  (四)教育组织心理原则

  为了使组织能够良好地运行,组织间各方面的关系融洽,在教育组织的管理中应该遵循以下心理原则:

  1.目标原则

  教育组织是为了完成教育目标而建构起来的,要实现教育目标,必须有全体组织成员的共同努力,而目标的认同是组织良好运行和实现目标的基础。

  在确立目标时,要考虑以下六个因素:

  

(1)目标制定具体。

(2)目标难易程度适中;(3)要注意目标的可接纳性;(4)让组织成员参与到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来;(5)对目标完成程度随时进行反馈;(6)通过竞争的方式鼓励组织成员不断向目标靠近,帮助其完成目标。

  2.合理授权原则

  合理授权是指教育管理者将组织的部分任务、权力委托给下级管理人员,做到职权合理,使各个工作系统和职能部门形成最优化的组织机构。

这样,能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提高组织成员的士气,增强教育组织的活力。

  3.信息沟通原则

  信息沟通是指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能够迅速、准确。

上级的命令和指示等能准确到达下级;下级的反馈和意见等上级能及时了解,避免中间繁杂的环节。

这样可缩短社会心理距离,加强组织的凝聚力,提高组织活动效率。

  4.心理平衡原则

  心理平衡是指教育组织成员,因感到自己在组织内受到尊重和信任而产生的一种舒畅、欢乐的心理状态。

  领导者应当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培养良好的工作意识

  

(2)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领导者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要注意尊重他人、尊重下级

  (4)在具体的组织条件下去具体地分析和解决人的心理问题

  随堂练习

  练习:

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学校组织机构种属于( )。

  A.决策层的组织 B.管理层的组织

  C.执行层的组织 D.中间层的组织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学校组织机构可分为三个层次:

决策层的组织、管理层的组织、执行层的组织,以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属于决策层的组织。

第二节 教育组织文化

  一、教育组织文化的概念

  

(一)组织文化的概念

  组织文化又叫企业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组织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孕育形成的某种有特色的价值观、管理思想、传统、习惯、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代表着该组织共同的价值标准、道德标准、基本信念和处理内外部关系的基本态度,它是将组织全体成员结合在一起,共同遵循的行为方式和标准。

  

(二)教育组织文化

  教育组织是一个独特的组织形式,既属于自组织,又属于他组织,是二者的结合体。

当然,教育组织的文化也必然来源于内外两方面。

这主要是受我国教育组织的办学模式决定的。

学校作为正规的教育组织其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行政部门和教育政策法规等的影响。

  任何教育组织文化的形成都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二、组织文化的层次和内容

  

(一)组织文化的层次

  组织文化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如图10-1所示。

  

  1.精神层—内隐层次

  精神层是组织文化的中心和主体。

它包括教育组织目标、教育组织哲学、教育组织精神、教育组织道德、教育组织风气等。

这五项内容中,教育组织精神最为重要,是群体价值观的主要部分。

  2.制度层—中间层次

  制度是外加的行为规范,它约束教育组织成员的行为,维持组织活动的正常秩序和运转。

制度包括一般制度(各组织所共有的制度,如学校的校长治校制、岗位责任制、代表会制、按劳付酬的分配制度等)和特殊制度(本教育组织特有的制度)两个方面。

此外,教育组织内部的一些特殊典礼、仪式、风俗等也属于制度层范畴。

  3.器物层—外显层次

  器物层是指组织文化在物质层次上的体现,是群体价值观的物质载体。

它包括校容校貌、人才培养的成果、教育设备特色、教育场所建筑风格、校徽、校服,学校标志性建筑等,它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教育组织的业余文化活动及其成果也属于器物层范畴。

  

(二)组织文化的内容

  组织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

  1.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组织对其内外环境的整体印象即总的评价和总的看法。

价值观念是组织管理的哲学思想,是组织文化最基本的内容,它是组织发展的驱动力,常表现为组织目标和组织方向,它确定了组织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教育组织成员成长和发展的目标,使组织成员产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

  2.组织信念

  组织信念即组织的精神,它是组织的宗旨、观念、目标和行为的总和。

组织信念是组织成员在组织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对组织生活和活动过程的固定看法,它体现了组织的精神面貌,也是组织文化的概括。

如我国的“素质教育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精神”等。

组织信念是一个组织的灵魂,是组织成员关系衔接和被信任的纽带,这种信念促使他们自觉地为组织目标而努力奋斗。

  3.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某一种职业在从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

它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为调整人际关系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具有是非、善恶、荣辱、正义和非正义的观念,并逐渐形成一定的习俗和传统,以指导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职业道德是教育组织之间、教职工之间公认的竞争标准,对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具有极大的作用。

  4.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又称团体意识,是指群体中多数成员共同具有的信仰、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和工作态度等。

一个教育组织就是一个群体、一个团队,教育组织的群体意识就是为达成教育组织目标而在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共识。

  5.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根据管理过程的需要而确立的规则章程和法令制度。

在教育组织中往往根据已发生或容易发生的事物或现象来制定。

一般有三种形式:

一是成文的规章制度。

二是行规。

三是先例。

  

  三、塑造组织文化的方法

  

(一)心理定式法

  心理定式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从而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

  但是,心理定式的存在也会束缚人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二)心理强化法

  强化是使某种心理品质变得更加牢固的手段。

将强化运用到组织文化的建设上是组织文化形成的“助产术”,用正强化来表扬组织成员的良好的、有利于组织发展的行为,以尽量增加该行为的发生频率;用负强化来阻止不利于组织发展的行为,使组织中一些不可见的因素或精神层面的行为得以物质化。

  (三)从众心理法

  从众心理原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组织作为由多个个体构成的集体,必然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

  (四)认同心理法

  认同心理指个体对组织目标的认同从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这一心理状态因产生肯定性的情感而成为客观目标的驱动力,即个体将自己和另一个对象视为等同,引为同类,从而产生彼此密不可分的整体性感觉。

初步的认同是处于认知的层次上,较深入的认同是进入情绪认同的层次,完全的认同则含有行动的成分。

个体对他人、群体、组织的认同,使个体与这些对象融为一体。

  (五)模仿心理激发法

  模仿指个人受到社会刺激后而引起的一种按照别人行为的相似方式行动的倾向,它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的人际互动现象。

模仿是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之一,榜样是模仿的前提,对于组织间形成或出现的良好典范应该作为自身组织发展的榜样,供组织的其他成员学习和模仿,最终形成组织文化的认同和同一。

  (六)消除挫折心理

  在组织的运行过程中,避免不了会产生矛盾或冲突,尤其是组织刚刚建立起来时,组织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前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组织成员之间或上下级之间也会存在某些障碍等,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挫折心理,这种心理不利于组织中个人的发展和组织整体的发展,因此,如何排解成员的挫折心理也是组织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教育组织公共形象的塑造

  组织形象与组织文化

  组织形象是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文化强调的是它区别于其他组织的风格和特色。

  组织形象正是组织风格和特色的表现。

  

(一)教育组织形象的含义

  组织形象:

社会公众对组织综合评价后所形成的总体印象。

组织形象包括的内容很多,如组织精神、价值观念等。

  组织形象一经形成,就会在社会公众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起作用。

  教育组织形象:

一个教育组织在社会中,公众和组织内部成员对其行为和历史的整体印象。

它是教育组织的宗旨、观念、目标、行为、风格的总和,体现了一个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具有自身特色的精神面貌,是组织文化的概括。

  

(二)校园文化建设

  现代组织公共形象是指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公众对组织内在精神或外显特征感知后形成的总体印象和总体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

组织环境和组织形象的建设在学校组织中,就是校园文化的建设。

  1.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1)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在校园文化的特色上下功夫。

这就要求学校要善于找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抓手,包括校容校貌、校规、校服、校歌、校训、校旗、校史、校庆等,从而使学校真正成为师生陶冶性情,修身养德的花园、乐园和学园。

  

(2)目的性原则

  组织文化和组织环境的创设要有明显的目的性,即要围绕着有利于教育管理的活动和组织目标的实现精心设置教育组织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例如,建立什么样的校训校风,树立什么样的精神风格,教育领导者必须心中有数。

  (3)规范性原则

  教育组织成员不仅生活在特定的组织中,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大环境对组织成员的影响是多渠道、多样式的,而这些影响有的是积极的、有益健康的,有的是消极的、有害且低俗的,有的是适合时宜、合理的,有的是不合时宜、不合理的,因此教育领导者必须根据组织目标,创设标准化、规范化的组织文化和组织环境,有了健康的行为规范,就有了制约组织成员的标准,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促使组织成员为了维护组织的荣誉而努力奋斗。

  (4)情境性原则

  组织文化和组织环境创设要注意情境,也就是说,教育领导者要把所倡导的精神行为作风变为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情境因素,使组织成员在愉悦的情境中受到熏染、陶冶,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参与性原则

  组织文化和组织环境的建设,一方面取决于教育领导者的设计和规划,另一方面又取决于组织全体成员的参与和实践。

教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群众性、广泛性和实践性。

组织成员的共同努力,是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充分发动组织中的每个成员积极投入和参与。

  (6)有效性原则

  良好的组织形象和组织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要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方面是硬环境及物态环境,主要是设施、设备、物品等校园环境对于学校的文化氛围起着重要作用,没有完备的硬件系统,校园文化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是软环境,主要包括教育管理的信息、人际关系组织气氛、组织观念、价值观等。

  (7)审美性原则

  创设组织环境,要以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点为指导,无论是教育组织的物质环境还是精神环境都要符合审美要求,使组织成员在优美的环境中得到熏陶和影响。

  2.学校组织文化的发展阶段

  

(1)初创阶段

  初创阶段指学校初创时期或者学校进行文化改革的初期,这一阶段至少需要1~2年的实践。

初创阶段学校文化发展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①校长谨慎主导。

②形成并推广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③初步制定规章制度。

这一时期,学校成员还不熟悉校长进行文化创建与变革的新想法,大多数处于观望阶段。

  

(2)成长阶段

  学校经历了创建初期后,很快进入一个飞速成长和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至少需要3~5年时间。

成长期的学校文化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①校长中间领导。

②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初步形成。

③完善规章制度。

这一阶段,制度建设是重心,各种规范开始稳定运行,学校全体成员在校长的领导下,全部投入到学校文化的建设中,校长成为一个充满激情的“旗手”和“教练”。

  (3)成熟阶段

  经过了规范阶段,学校文化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这一阶段至少需要4年的时间。

这一阶段学校文化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①校长沉静推进。

②重点建设人际文化、心理文化、行为文化。

③学校的榜样典型已树立。

④学校开始进行物质文化建设。

  (4)凝练阶段

  如果说学校文化发展的前三个阶段是向前看的阶段,那么凝练阶段就是前进中向后看的回顾阶段。

学校文化形成稳定特征后,可以进一步凝练和提升。

在凝练阶段,学校文化发展体现如下特征:

  ①校长领导方式多样化。

②学校文化体系逻辑化。

③学校文化差异化。

  3.教育组织文化和组织环境建设的内容

  

(1)常规建设。

从大量的反复出现的活动规律中,规范出相对稳定的活动准则,从而使管理活动有序地进行,例如组织目标价值观、组织信念、组织环境和行为规范等。

  

(2)团队精神建设。

所谓团队精神,就是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一种集体意识,显现团队所有成员的工作心理状态和士气,是团队成员共同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体现,是凝聚团队、推动团队发展的精神力量。

  4.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

  

(1)明确组织目标

  

(2)精确设计方案

  (3)设计实施与调整

  5.良好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领导率先示范,树立远大理想目标,培养良好作风

  领导者对建设校园文化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身教重于言教,只有以身作则,率先示范,才能在组织内树立起一种良好的风气。

  

(2)舆论宣传

  随着信息设备和媒体的发展,舆论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主要渠道,因此,在学校的内部应该合理利用积极的舆论宣传,对好人好事进行表彰,树立正确的校园价值观,避免不良行为的出现。

  (3)榜样作用

  好的风气总是由少数人带头,然后由更多的人来效仿。

因此,这些少数人十分关键。

首先是各级管理者,包括主要领导干部,然后是各级骨干及积极分子,这些骨干力量可形成一个坚强的核心,带头身体力行。

组织倡导的行为并做出成效,自然会影响、感染和带动更多的组织成员共同行动,形成良好的风气。

  (4)开展思想工作,促进少数人从众,培养集体意识,形成集体主义观念

  良好的行为一旦形成风气就会对少数与此不一致的成员产生压力。

培养热爱集体、先公后私、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等集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是奠定良好校园文化的心理基础。

在此基础上,形成师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及责任感。

  (5)正确运用定势和强化的心理规律

  人与人之间的第一次交往,或人与某种事物的第一次接触,容易产生强烈的印象,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影响着以后的心理活动,这就是“心理定式”。

良好的心理定式,对于树立领导和教师的威信,形成良好的校风等,都是很有帮助的。

此外,可以开展竞赛巩固已形成的校风。

  (6)开发校园文化资源,创设有利的情境

  在建构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学校领导者要有意识地寻找资源创造形象,要有自己的特色。

校园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宣传教育活动,以进行经常的、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使正气深入人心,蔚然成风,形成舆论。

  练习:

在组织文化层次中,教育组织的业余文化活动属于( )。

  A.精神层    B.制度层

  C.器物层    D.心理层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器物层是指组织文化在物质层次上的体现,是群体价值观的物质载体。

教育组织的业余文化活动及其成果也属于器物层范畴。

第三节 教育组织的氛围

  一、教育组织社会心理环境概述

  

(一)教育组织社会心理环境的内涵

  1.环境

  环境是指主体周围的客观环境,是生活中与主体发生联系的主体之外的客观世界,其中不包括与主体无关的外部世界。

人的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动物、植物、土地、山脉、河流、阳光、空气等。

社会环境是基于人而存在的,是被人的力量改造的外部环境。

  2.社会心理环境

  自古至今每一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着社会心理这一精神现象,它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随、相始终的,只不过不同的社会形态与国家民族中社会心理的表现形式存在着差异。

  3.教育组织的社会心理环境

  教育组织的社会心理环境是指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对教育组织成员起影响作用的内部和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总和,也就是指对教育组织成员产生影响作用的社会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人的心理产生的基础和源泉,是客观的实在,它们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以主观的形式表现为心理环境。

  

(二)教育组织社会心理环境的功能

  1.导向功能

  组织的各部门和组织每一个成员既有相同的目标,也存在不同的目标。

组织文化就是统一整个组织和全体成员的行动方向,把组织成员的行为动机引导到组织目标上来。

  2.约束功能

  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体系,形成统一的思想和行为,对组织中每一个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起到约束作用。

和规章制度不同,组织文化是对于组织成员道德层面的软性约束,这种约束也同样是以群体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