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会考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84901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会考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化学会考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化学会考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化学会考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化学会考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会考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化学会考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会考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化学会考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化学会考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会考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会考重点知识点总结

现象: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

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

3、焰色反应:

Na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

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生成白色粉末(MgO),产生黑烟;

12、铁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13、HF腐蚀玻璃:

4HF+SiO2=SiF4+2H2O

14、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

由白色变为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

15、在常温下:

Fe、Al在浓H2SO4和浓HNO3中钝化;

16、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苯酚遇空气呈粉红色。

17、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被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

18、在空气中燃烧:

S——微弱的淡蓝色火焰H2——淡蓝色火焰H2S——淡蓝色火焰

CO——蓝色火焰CH4——明亮并呈蓝色的火焰S在O2中燃烧——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19.特征反应现象:

20.浅黄色固体:

S或Na2O2或AgBr

21.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

SO2(加热后又恢复红色)、Cl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

22.有色溶液:

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色)

有色固体:

红色(Cu、Cu2O、Fe2O3)、红褐色[Fe(OH)3]

蓝色[Cu(OH)2]黑色(CuO、FeO、FeS、CuS、Ag2S、PbS)

黄色(AgI、Ag3PO4)白色[Fe(0H)2、CaCO3、BaSO4、AgCl、BaSO3]

有色气体:

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1、溶解性规律——见溶解性表;

2、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指示剂PH的变色范围

甲基橙<3.1红色3.1——4.4橙色>4.4黄色

酚酞<8.0无色8.0——10.0浅红色>10.0红色

石蕊<5.1红色5.1——8.0紫色>8.0蓝色

3、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

阴极(夺电子的能力):

Au3+>Ag+>Hg2+>Cu2+>Pb2+>Fa2+>Zn2+>H+>Al3+>Mg2+>Na+>Ca2+>K+

阳极(失电子的能力):

S2->I->Br–>Cl->OH->含氧酸根

注意:

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

4、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

(2)配平:

在左边先配平电荷,再在右边配平其它原子;(3)H、O不平则在那边加水。

例:

当Na2CO3与AlCl3溶液混和时:

3CO32-+2Al3++3H2O=2Al(OH)3↓+3CO2↑

例:

电解KCl溶液:

2KCl+2H2O==H2↑+Cl2↑+2KOH

配平:

2KCl+2H2O==H2↑+Cl2↑+2KOH

6、将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写成二个电极反应的方法:

(1)按电子得失写出二个半反应式;

(2)再考虑反应时的环境(酸性或碱性);(3)使二边的原子数、电荷数相等。

例:

蓄电池内的反应为:

Pb+PbO2+2H2SO4=2PbSO4+2H2O试写出作为原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

写出二个半反应:

Pb–2e-→PbSO4PbO2+2e-→PbSO4

分析:

在酸性环境中,补满其它原子:

应为:

负极:

Pb+SO42--2e-=PbSO4

正极:

PbO2+4H++SO42-+2e-=PbSO4+2H2O

注意:

当是充电时则是电解,电极反应则为以上电极反应的倒转:

为:

阴极:

PbSO4+2e-=Pb+SO42-

阳极:

PbSO4+2H2O-2e-=PbO2+4H++SO42-

7、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

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用到的方法有:

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和估算法。

(非氧化还原反应:

原子守恒、电荷平衡、物料平衡用得多,氧化还原反应:

电子守恒用得多)

8、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9、晶体的熔点:

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中学学到的原子晶体有:

Si、SiC、SiO2=和金刚石。

原子晶体的熔点的比较是以原子半径为依据的:

金刚石>SiC>Si(因为原子半径:

Si>C>O).

10、分子晶体的熔、沸点:

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11、胶体的带电:

一般说来,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粒子带负电。

12、氧化性:

MnO4->Cl2>Br2>Fe3+>I2>S=4(+4价的S)

例:

I2+SO2+H2O=H2SO4+2HI

13、含有Fe3+的溶液一般呈酸性。

14、能形成氢键的物质:

H2O、NH3、HF、CH3CH2OH。

一些特殊的反应类型:

⑴化合物+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如:

Cl2+H2O、H2S+O2、、NH3+O2、CH4+O2、Cl2+FeBr2

⑵化合物+化合物化合物+单质

NH3+NO、H2S+SO2、Na2O2+H2O、NaH+H2O、Na2O2+CO2、CO+H2O

⑶化合物+单质化合物

PCl3+Cl2、Na2SO3+O2、FeCl3+Fe、FeCl2+Cl2、CO+O2、Na2O+O2

15、氨水(乙醇溶液一样)的密度小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小,硫酸的密度大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大,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

1.84g/cm3。

16、离子是否共存:

(1)是否有沉淀生成、气体放出;

(2)是否有弱电解质生成;(3)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4)是否生成络离子[Fe(SCN)2、Fe(SCN)3、Ag(NH3)+、[Cu(NH3)4]2+等];(5)是否发生双水解。

17、地壳中: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HClO4(高氯酸)—是最强的酸

18、熔点最低的金属是Hg(-38.9C。

),;熔点最高的是W(钨3410c);密度最小(常见)的是K;密度最大(常见)是Pt。

20、有机酸酸性的强弱:

乙二酸>甲酸>苯甲酸>乙酸>碳酸>苯酚>HCO3-

21、有机鉴别时,注意用到水和溴水这二种物质。

例:

鉴别:

乙酸乙酯(不溶于水,浮)、溴苯(不溶于水,沉)、乙醛(与水互溶),则可用水。

反应条件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1.浓度:

可能导致反应能否进行或产物不同

8HNO3(稀)+3Cu==2NO↑+2Cu(NO3)2+4H2O4HNO3(浓)+Cu==2NO2↑+Cu(NO3)2+2H2O

S+6HNO3(浓)===H2SO4+6NO2↑+2H2O3S+4HNO3(稀)===3SO2+4NO↑+2H2O

2.温度:

可能导致反应能否进行或产物不同

Cl2+2NaOH=====NaCl+NaClO+H2O3Cl2+6NaOH=====5NaCl+NaClO3+3H2O

cu+h2so4稀不反应cu+2h2so4(加热)---so2

3.溶液酸碱性.

2S2-+SO32-+6H+=3S↓+3H2O

5Cl-+ClO3-+6H+=3Cl2↑+3H2O

S2-、SO32-,Cl-、ClO3-在酸性条件下均反应而在碱性条件下共存.

Fe2+与NO3-共存,但当酸化后即可反应.3Fe2++NO3-+4H+=3Fe3++NO↑+2H2O

一般含氧酸盐作氧化剂时,在酸性条件下,氧化性比在中性及碱性环境中强.故酸性KMnO4溶液氧化性较强.

4.条件不同,生成物则不同

1、2P+3Cl22PCl3(Cl2不足);2P+5Cl22PCl5(Cl2充足)

2、2H2S+3O22H2O+2SO2(O2充足);2H2S+O22H2O+2S(O2不充足)

3、4Na+O22Na2O2Na+O2Na2O2

4、Ca(OH)2+CO2CaCO3↓+H2O;Ca(OH)2+2CO2(过量)==Ca(HCO3)2

5、C+O2CO2(O2充足);2C+O22CO(O2不充足)

6、8HNO3(稀)+3Cu==2NO↑+2Cu(NO3)2+4H2O4HNO3(浓)+Cu==2NO2↑+Cu(NO3)2+2H2O

7、AlCl3+3NaOH==Al(OH)3↓+3NaCl;AlCl3+4NaOH(过量)==NaAlO2+2H2O

8、NaAlO2+4HCl(过量)==NaCl+2H2O+AlCl3NaAlO2+HCl+H2O==NaCl+Al(OH)3↓

9、Fe+6HNO3(热、浓)==Fe(NO3)3+3NO2↑+3H2OFe+HNO3(冷、浓)→(钝化)

10、Fe+6HNO3(热、浓)Fe(NO3)3+3NO2↑+3H2O

Fe+4HNO3(热、浓)Fe(NO3)2+2NO2↑+2H2O

11、Fe+4HNO3(稀)Fe(NO3)3+NO↑+2H2O3Fe+8HNO3(稀)3Fe(NO3)3+2NO↑+4H2O

14、C2H5Cl+NaOHh2oC2H5OH+NaClC2H5Cl+NaOHCH2=醇CH2↑+NaCl+H2O

九年级化学第八章知识点总结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章知识点

第一节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金属的物理性质

⏹在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大多数金属呈银白色,铜呈紫红

色,金呈黄色);

⏹导电性、导热性、熔点较高、有延展性、能够弯曲、硬度较大、密度较大。

●金属之最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钙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熔点最低的金属——汞⏹硬度最大的金属——铬⏹密度最大的金属——锇⏹密度最小的金属——锂●金属的分类

黑色金属:

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重金属:

如铜、锌、铅等轻金属:

如钠、镁、铝等

●金属的应用

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铜、铝——电线——导电性好、价格低廉⏹⏹铬——电镀——硬度大⏹铁——菜刀、镰刀、锤子等⏹⏹银——保温瓶内胆

⏹铝——“银粉”、锡箔纸

●合金: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一定方法所合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

质。

合金是混合物。

金属氧化物不是合金。

●目前已制得的纯金属只有90多种,而合金已达几千种。

●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抗腐蚀性强。

●合金的熔点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熔点低。

●可用来造人造骨。

钛和钛合金的优点:

①熔点高、密度小;②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③抗腐蚀性能好。

●生铁和钢性能不同的原因:

含碳量不同。

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镁、铝:

◆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2Mg+O2

2MgO4Al+3O2=2Al2O3

◆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

⏹铁、铜

◆在常温下、干燥的环境中,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

◆铁、铜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

3Fe+2O2

Fe3O42Cu+O2

2CuO

⏹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金属与酸的反应:

活泼金属+酸→盐+H2↑

⏹描述现象时,需要注意:

①如果有铁、铜元素参加反应,一定要注意溶液颜色的

变化;②反应放热,但是只有镁和酸反应时放热现象明显。

●置换反应:

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是置

换反应。

当铁单质参加置换反应时,生成物中的铁元素呈+2价。

●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不可以用浓硫酸

和硝酸)中的氢。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

置换出来。

◆钾、钙、钠不符合这一条。

它们会先和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然后碱和盐反应。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金属+盐→另一金属+另一盐(条件:

“前换后,盐可溶”)

在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距离大的,反应先发生。

一个置换反应结束后,另一个置换反应才会发生。

如在硫酸亚铁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粒,锌会先和硫酸铜反应,反

应完毕后锌才和硫酸亚铁反应。

●“湿法冶金”的反应原理:

Fe+CuSO4=Cu+FeSO4

●Fe2+的盐溶液是浅绿色的,Fe3+的盐溶液是黄色的,Cu2+的盐溶液是蓝色的。

●比较Cu、Fe、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使用铁、银和溶液,一次性得出结果:

操作及现象:

把铁、银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表面没有现象;而银表面会附着一层红色物质,并且溶液会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

⏹使用铜、硫酸亚铁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一次性得出结果:

操作及现象:

把铜分别放入硫酸亚铁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硫酸亚铁溶液没有现象;而在硝酸银溶液中,铜表面会附着一层白色物质,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

⏹选用试剂时,要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将三种金属排序,然后将排在中间的金属变

成盐溶液,或者将排在两边的金属变成盐溶液,这样才能一次性得出结果。

第三节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矿石:

工业上把能用来提炼金属的矿物叫做矿石。

Fe3O4)、黄铁矿(FeS2)、菱铁矿(FeCO3)、铝土矿(Al2O3)、黄铜矿(CuFeS2)、辉铜矿(Cu2S)等。

●铁的冶炼

⏹实验室——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工业——高炉炼铁

◆设备:

高炉(图见书17页)。

◆原料:

铁矿石(赤铁矿或磁铁矿)、焦炭、石灰石、(空气)。

◆反应原理:

C+O2

CO2、CO2+C

2CO、3CO+Fe2O3

2Fe+3CO2。

◆石灰石的主要作用是将矿石中的二氧化硅(SiO2)转变为炉渣(CaSiO3)。

◆产品:

生铁(实验室中“炼”出的铁不含碳,而工业生产中炼出的铁含碳)。

●含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有关计算

当参加反应的物质含杂质时,先要把含杂质的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再进行计算。

一般利用该公式及其变形:

纯度=

纯物质的质量

⨯100%。

不纯物质的总质量

【例题】10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是多少?

【解法1】1000t赤铁矿石中含氧化铁的质量为:

1000t⨯80%=800t设生成的铁的质量为x。

高温

3CO+Fe2O32Fe+3CO2

160112800tx

160800t

=112x

112⨯800tx==560t

160

折合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为560t÷96%=583t

答:

800t氧化铁理论上可以炼出生铁的质量为583t。

【解法2】设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为x。

(x不是纯物质的质量,不能直接代入计算)1000t赤铁矿石中含氧化铁的质量为:

1000t⨯80%=800t

高温

Fe2O3+3CO2Fe+3CO2

1601121000t⨯80%x⨯96%

160800t

=

112x⨯96%112⨯800tx==583t160⨯96%

答:

800t氧化铁理论上可以炼出生铁的质量为583t。

铁生锈的实验(见右图)

【实验器材】大试管、试管夹(带铁夹的铁架台)、胶塞、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植物油、洁净无锈的铁钉、棉花和干燥剂氯化钙等。

【实验过程】取三根洁净无锈的铁钉,一根放在盛有蒸馏水的试管中,并使铁钉外露一半;一根放在用植物油密封的蒸馏水中;一根放在干燥的空气中,注意每天观察铁钉锈蚀的现象,连续观察约一周。

【实验现象】第一个试管中的铁钉生锈,而第二、三个试管中没有明显现象。

【实验结论】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干燥剂【注意事项】

第二个试管内没有现象,证明了铁钉生锈需要氧气;

植物油

第三个试管内没有现象,证明了铁钉生锈需要水蒸气。

铁锈很疏松,铁制品可以全部被锈蚀。

除去铁锈的方法

⏹物理方法:

刀刮、砂纸打磨。

⏹化学方法:

少量、多次地滴加稀盐酸或稀硫酸。

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

⏹擦干后涂一层保护膜(作用:

隔绝空气、防水)。

具体方法如下:

◆物理方法——刷漆(油漆或银粉)、涂油◆化学方法——电镀其它金属(铬或锌)、烤蓝⏹制成不锈钢。

金属资源的保护措施:

①防止金属的腐蚀;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

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

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

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A==Z+N

②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

(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

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

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

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

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

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化学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

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E反应物总能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

C+CO2=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

C(s)+H2O(g)=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化学能与电能

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电力)火电(火力发电)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

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优点:

清洁、高效

二、原电池原理

(1)概念:

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闭合回路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

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

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

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

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

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

(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

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

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

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

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

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

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③设计原电池。

④金属的防腐。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

v(B)==

①单位:

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

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

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

①温度:

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

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

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

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

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逆、动、等、定、变。

①逆:

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

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

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

即v正=v逆≠0。

④定:

达到平衡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