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与妻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65193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2 与妻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112 与妻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112 与妻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112 与妻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112 与妻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2 与妻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docx

《《112 与妻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2 与妻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2 与妻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docx

《112与妻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

《11.2与妻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与妻书》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参加起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女士的绝笔书,其中的真挚感情让千千万万的人唏嘘不已,要求“了解古代应用文为时而作的特点,并从中吸收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学生在学习前面应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古代应用文(书信)的相关知识,把握书信的写法。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革命先驱抛私情循大义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2、积累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进一步巩固文言句式知识。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揣摩重要的语句,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对古代的书信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

品味语言,学习革命先驱抛私情循大义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习革命前辈“为天下谋永福”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文化传承与理解:

以情激情,用烈士对妻子和民族的真情来激发学生对烈士的敬仰之情,从而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革命先驱抛私情循大义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2、理解文章中抒情与说理的特点。

【教学准备】

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要求“了解古代应用文为时而作的特点,并从中吸收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学生在学习前面应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古代应用文(书信)的相关知识,把握书信的写法,让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尝试写信。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

林觉民(1887-1911)辛亥革命先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字意洞,号抖飞,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十四岁进福建高等学堂学习时,即深受民主思潮影响,倾向革命。

1907年赴日本庆应大学留学,加入同盟会。

1911年春,得知黄兴、赵声将发动广州起义,即归国返乡,组织几十名革命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

起义时,领先袭击总督衙门,负伤被捕。

在督衙受审时,他毫无惧色,且当众演说,声讨清廷反动罪行,宣传革命思想,后从容就义。

二、课文研究

全文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2、3、4段),是信的核心。

在这部分中,烈士心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第2段开头一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是全文的纲。

烈士在这段里先简单地阐述“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道理。

然后下面用两段文字,一段详诉,“吾至爱汝”的衷情,一段说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道理。

第3段,用“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引出三件夫妻恩爱的追忆。

三件事情都反映了烈士对妻子的眷恋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第4段,开头用“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作为过渡,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忍舍汝而死”的说理。

先列举种种“可以死”的情况,说明延缓此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死;次讲破镜难以重圆,说明“生离”较“死别”更为痛苦;再说“天下人”生死离别的惨状,说明“钟情如我辈者”不能忍心不救,从而得出要“就死而不顾汝”的道理。

最后写对妻子的叮嘱,把磁头后人的任务托给妻子。

第三部分(5、6、7段),作为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

第5段开头一句“吾今与汝与无言矣”,似乎要收住话头了,但感情澎湃,欲止不能,很自然地又写出自己死后的愿望:

灵魂永远陪伴妻子──以此进一步表达“吾至爱汝”的衷情。

第6段再一次申述自发一前“未尝以吾所志”告诉妻子的原因,并慨叹夫妻二人的“幸”与“不幸”,从“幸”与“不幸”的角度,再次抒发“吾至爱汝”、“忍舍汝而死”的思想感情。

第7段是希望妻子读懂遗书,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封遗书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

三、文言基础知识

1、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汝幸而偶我(婚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尊敬。

幼,疼爱)

B、名词用作状语

汝泣告我(哭着)

瓜分之日可以死(像分瓜一样)

C、动词使动用法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使……完毕)

当尽吾意为幸(使……尽)

D、形容词用作动词

卒不忍独善其身(完善)

E、形容意动用法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以……为乐)

2、古今异义

汝可以模拟得之(模拟古义:

想象、揣摩。

今义:

模仿)

3、句式解析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主谓倒装句)

四、写作特点

本文作者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现了烈士在面临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

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

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爱汝”的情外,还在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

烈士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

正因为烈士挚爱妻子,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此外,本文的语言也非常好。

信中之话是烈士的肺腑之言,真切感人,扣人心弦。

同时,因为作者平素语言修养高,文字亦文亦白,通俗典雅。

信中多处用了典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不觉冗赘艰深的毛病。

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

五、难句解析

1、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全句译为:

当我写这封信(的时候),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把信写完就搁笔了,又很担心你不能深深地了解我的苦衷,说我忍心丢了你去死,说我不了解我的不要我死去(的心情)啊,因此忍着悲痛跟你讲讲这种苦衷。

2、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春衫”实际是“青衫”,原句是《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太上”就是“太古”,最远最古的,引申为最高尚的人。

全句译为:

江州司马的青衫(湿了),我不能学那些修养高超的人忘怀于世理人情。

3、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乐”意动用法,以……乐。

全句译为:

你在哭不成声以后体察我的苦衷,也能把天下人(的福利)放在心上,(那么),就应当也把牺牲我跟你的福利作为乐事,去为天下人谋福利啊!

3、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适”,合适的意思。

“筛”名词兼动词,既表动作又表动作使用的工具。

“依稀”作“仿佛”、“朦胧”讲。

译作:

新婚三四个月,恰巧是冬天的某个月半的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就象筛孔一样,筛出了稀疏的月影,(梅影和月影)朦胧地互相掩映。

4、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牺牲”和“百死”同义,这里复用,为的强调死。

译作:

我平时不曾把我所追求的目标告诉你,是我的不是;但是,如果告诉了你却又很怕你天天替我担忧,我即使牺牲一百次也不退避,使你担忧倒的的确确不是我能忍心的。

六、拓展阅读

为林觉民塑像的蒙羞而羞

这是一件发生在林觉民故乡福州的事件,一个省会城市,为了改建一个公园,毁掉了一座据说已经不甚美观的林觉民塑像。

两年来,塑像的残部,一直废弃在一座公厕旁的杂草丛中,“塑像的脸部完好,目光坚毅地看着前方;而它的胸膛以下的地方则被烧出一个空洞,空洞里是烂树叶、荔枝壳等一些废弃物(7月18日新华网)”。

而“因为上厕所要花3角钱,所以许多人把小便拉在烈士塑像上”(7月16日《海峡都市报》)。

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叫人羞愧难言的?

林觉民,这位24岁为辛亥革命献身的黄花岗烈士,他那荡气回肠的《与妻书》,凡读过高中的人都不会忘却。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这就是他临刑前留给世人的肺腑之言。

他“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了,他用自己的生命和家庭的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了……后人拿什么来记念他?

特别是烈士故乡的福州人,用什么来表达应有的敬意呢?

花草树木是美的,但先驱的精神和灵魂应该更美;想不到福州的公园却容不下他,一个“水文化”的城市雕塑,就有十足的理由取代了烈士的塑像。

少一个塑像,并不会削弱烈士的伟大;真正的丰碑,留在青史里,矗在后人的记忆中。

要拆就好好地拆,何止于毁而弃之,且弃在公厕旁的乱草中?

斯人已逝,音容犹在,如此糟贱,记念没了,只剩下亵渎!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不堪入目的一幕,竟能在福州延续了整整两年。

两年来,有多少福州人经过这里,他们何至于什么感觉都没有?

更有甚者,是谁,把自己的良知与血性,都混在了污辱先驱的垃圾与便溲中。

最后,是一个退休工人向媒体作了通报。

此前,决定拆毁塑像的领导呢?

指挥公园改建的干部呢?

此后,负责环境卫生与城市管理的人员呢?

他们的良知与血性都到哪里去了?

鲁迅去世时,郁达夫愤而写道: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令人羞愧的是,郁达夫要是掉转头来,看到了毁弃在乱草丛中的林觉民塑像,他今天又会怎么说呢?

(2004年07月19日)

七、资料窗

黄花岗起义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的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

但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

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强鸣岐(两广总督)已逃走,黄兴等人就和返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

寡不敌众,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

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岗,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岗起义”。

五个多月后,武昌(辛亥)起义爆发了。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福建闽县人。

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

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

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

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11.2与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虚词。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品味语言,学习革命先驱抛私情循大义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3、审美鉴赏与创造:

熟悉书信写作的基本格式和规范,能运用书信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

4、文化传承与理解:

以情激情,用烈士对妻子和民族的真情来激发学生对烈士的敬仰之情,从而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革命先驱抛私情循大义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明人

1.导入课题

播放童安格歌曲《诀别,真爱是谁》(演唱视频):

难舍弃思国心情∕灯欲尽独锁千愁万绪∕言难启诀别吾妻∕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

(意映卿卿如唔∕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夜冷清独饮千言万语∕言难启诀别吾妻∕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

欲知歌曲的创作背景,得从林觉民的《与妻书》说起。

2.人物简介

林觉民:

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

13 岁时,他受父命参加科举童子试,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后掷笔离去。

15 岁考入全闽大学堂,后来入读福州高等师范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课余谈到时事,总是慷慨激昂地说:

“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

毕业后到日本留学,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

他在文中写道:

“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了,何必效新亭对泣,凡是有血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国的惨状呢?

1911年(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留日学生接到黄兴、赵声两人的来信,说事情大有可为,林觉民于是立即离开日本赶赴香港,黄兴见到了林觉民,当即命林觉民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并且要运送炸药赴粤。

他原本打算让他的妻子意映打扮为孀妇,用出殡的仪式将炸药藏入棺木中运出,可是他妻子已经怀有身孕八个月,可能经不起长途跋涉,只得改由方声洞姐姐方君瑛等人担任运送武器的任务。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

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冈,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冈起义”。

这次起义,是同盟会历次起义中战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

孙中山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评价这次起义: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全国的革命高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辛亥)起义的前奏。

林觉民就是在这次起义中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的。

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纵论世界大势,宣扬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他说:

“革命前仆后继,决无退却之说!

不可失信于海外侨胞和国内同胞。

”“只有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才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矣!

当时有人以保存国家元气劝两广总督张鸣岐对林觉民刀下留情,张鸣岐说:

"此人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也称得上奇男子……这样的人才留给革命党,为虎添翼,这还了得!

"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3.写作背景

这封信是林觉民烈士在起义前三天的夜里写的,原书共两封,一封是给他父亲的,另一封就是给她妻子陈意映的《与妻书》。

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诚挚地表达了对革命势力、事业的热诚和对妻子的至爱,同时也深刻地阐明了个人的爱情和幸福同革命事业、全体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联,有主有从的辩证关系;表白了他作为一名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志士的革命人生观;体现了作者舍身为人民的崇高精神。

陈意映,是名宦陈若霖的后裔。

婚后,参加了丈夫在家里办的一所女学,通过女学的教育,思想觉悟有了提高,小脚不缠了,要做新女性,于是便投考了福州女子师范学堂。

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

为了安慰她,也为了保住她腹中的孩子,林家用过继的办法,把林觉民哥哥的一个女儿过继给陈意映,取名叫林暖苏。

林暖苏多少慰藉了陈意映悲伤的心,几个月后,“腹中之物”降生人间,取名仲新。

但由于陈意映一直不能走出失去丈夫的悲伤,再加上生活变得艰难,两年后(1913)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

陈意映去世后,林仲新由祖父抚养。

大学毕业后,林仲新来到南京,跟随林觉民的旧交林森做事,林森对林仲新关照很多。

随中国历史的变化,林仲新不断迁移居住地,晚年生活在福建漳州。

生有一儿两女,一个在北京,两个在福州。

林仲新于 1983 年病逝。

二、听读明事

1.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听准读音,听准节奏,听出感情,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注意读音。

卿() 晤() 彀()恸()语()婉()

嗟()虐() 称心快意()必不能禁()

使之肖我()依依旁汝也()念六夜四鼓()

3.清理课文内容

⑴“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

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说明这是一封什么信?

诀别信。

⑵写信的缘由是什么?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因此,第一段内容就交代了写信缘由及作者献身救国、至爱妻子的深情。

⑶从第一段看得出来,作者是很爱他妻子的,既然爱他的妻子,那他为什么还要选择去死而不是选择和他妻子厮守终身呢?

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呢?

从第二段找出作者选择为革命而死原因的句子。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⑷“汝忆否”说明作者的思绪由现实回到了过去。

那么,作者回忆了几件事情,这些事件具体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给回忆的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提示:

找出表示回忆的“忆”字,作者提到了几个“忆”。

提到了三次“忆”:

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写了三件事情:

生死之论;月夜诉衷情﹙有首歌叫“玫瑰情话”,这里可以篡改成“月夜的梅花情话”,多么的浪漫,多么的富有诗意,多么的温馨动人,多么的迷人心醉啊!

﹚;醉酒解痛。

⑸作者回忆这些事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表达对妻子眷恋之深,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⑹作者对妻子非常眷恋,希望与妻子相守以死。

可是,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他们能够相守以死吗?

作者能够做到不问世事,只顾自己吗?

找出文章中的相关句子进行说明。

不能。

所以作者才说: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

抑汝能之乎!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

将奈之何?

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⑺接下来写了对妻子的叮嘱,叮嘱什么?

希望妻子将遗腹子养育成人,完成自己的志愿。

所以这三四两段就是在写回忆过去和对妻子的叮嘱,表达对妻子的挚爱。

⑻最后两段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舍汝而死”的衷肠。

4.小结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1):

说明与妻书的原因和心情:

“与汝永别”,“忍悲为汝言之”。

第二部分(2~4):

阐述“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情感。

第三部分(5~6):

再诉“吾至爱汝”的衷情以及“吾不能舍汝”的永别的哀痛。

三、诵读释疑

1.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2.点3名同学互相配合朗诵课文,师生共同修正,如语音、句读等。

3.学生交流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有争议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4.老师强调字词句:

⑴竟书率性模拟汝体吾此心汝其勿悲而亦无辞相答

适冬之望日前后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抑汝能之乎汝幸而偶我

⑵特别提醒课文中时间的记法: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辛未,辛亥年,1911年。

三月,农历三日,当为公历四月。

念六,二十六日。

念,二十。

四鼓,即四更,凌晨1~3点。

适冬之望日前后。

冬之望日,农历立冬之月的十五日,即农历十月十五日。

⑶特别提醒文中文中所用典故及含义

用典:

司马青衫、太上忘情、望眼欲穿、骨化为石、破镜重圆

引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文言基础知识检测(见课件)。

四、研读明技

问题:

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抒情是这封遗书的主要表达方式。

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

(通览全文,很多语句都是直接抒情的。

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到末了的“嗟夫!

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这些话语,正是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

为了抒情,书信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

如第三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烈士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

通览全信可知,一、五段基本上属于抒情,第三段基本上是记叙,二、四、六段则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

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

正因为烈士对妻子的“情”是那样深挚,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憎所爱的感情色彩。

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并不直说,而用“遍地星云,满街狼犬”来比喻。

又如第6段中说: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

亦汝能之乎?

……”作者在分析现状的黑暗时,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

五、演读感情

1.《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还是一首正气歌?

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

(1)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

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

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此捐躯之高尚情操。

(2)《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

“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其中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写遗书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详谈的全文中心的后半部分:

“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说它是一曲“正气歌”,因为文章中充满着革命豪情,烈士视死如归,“吾今死无余憾”,“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足以说明这一点。

它也是“檄文”,因为文章中处处揭露清王朝的腐败,“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等句子最为突出。

2.总结:

贯穿全文的一个“情”字:

对妻子的爱恋和怀念之情,死别的悲哀和伤痛之情,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献身革命的豪迈之情(儿女情长,英雄志坚)。

主题:

个人幸福、全民幸福

儿女之情、革命豪情

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

(光辉的思想、高尚的情操)

3.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感情,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想林觉民写信时想象到妻子读信的感受,把二人的异地心灵对话写出来,并有感情的演读出来。

4.播放示范演读视频。

《与妻书》朗诵(改写)

(配音)为推翻清王朝腐朽的统治,公元1911年4月27日,革命志士炮轰两广总督府,遭遇清军围攻,死伤惨重,其中一位年仅24岁的青年林觉民,留下了一封荡气回肠的《与妻书》,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感动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