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师资格证1011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64547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教师资格证1011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四川教师资格证1011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四川教师资格证1011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四川教师资格证1011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四川教师资格证1011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教师资格证1011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

《四川教师资格证1011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教师资格证1011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教师资格证1011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

四川教师资格证1011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0年10月四川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A类真题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

1、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是【】

A、教育本质

B、教育功能

C、教育目的

D、教育价值

2、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商品性、生产性、发展性以及【】

A、科学性

B、民主性

C、科学性、民主性

D、现代性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教师角色的文化传统是【】

A、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

B、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

C、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教育

D、重视争取自我权益

4、第斯多慧说:

“教师本人是学校里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是说明教师角色具有【】

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长效性

5、下列关于学生学习的表述,错误的是【】

A、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

B、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C、学生所参加的学习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D、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离开教师独立进行的

6、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是【】

A、领会

B、选择

C、保持

D、应用

7、“师生在课堂上呈现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师生关系?

【】

A、对立型

B、依赖型

C、自由放任型

D、民主型

8、家庭教育影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某种定势作用,影响着人以后的发展,这说明家庭教育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A、先主性

B、多维性

C、密切性

D、统一性

9、下面对于差生的教育方法中正确的是【】

A、差生被安排在远离教师的座位上,或者安排在近处的控制的位置上

B、教学过程中很少注意差生,当课堂出现干扰时,教师倒是经常向差生望去

C、对差生回答问题出错的时候,少直接批评

D、差生回答问题的时候,经常没等其说完

10、工具类学科主要是指【】

A、语文、数学和外语

B、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

C、必修课和选修课

D、社会活动课

11、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要素是【】

A、教学内容

B、教学对象

C、教学目标

D、预期效果

12、下面哪一个选项属于班级中“中性力量”的表现?

【】

A、干扰同学

B、睡觉,鼾声雷动

C、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D、静坐在座位上,但不听讲

13、下面不属于教学过程基本功能的是【】

A、传授知识

B、形成技能

C、培养智能

D、锻炼身体

14、一个学生平均每天用于主干活动和辅助活动的学习时间及所完成的全部学习量,是【】

A、学习活动总量

B、学时

C、学习强度

D、知识学习量

15、文化基础学科的作业可分为【】

A、课内职业和课外作业

B、独立完成作业和合作完成作业

C、语文作业和数学作业

D、知识作业和应用作业

16、教师运用一定办法帮助学生找出并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原因,指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这种学法指导方式是【】

A、系统传授式

B、专题讨论式

C、学科湿透式

D、学习诊断式

17、“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独立学习的技能”,是学习方法指导的【】

A、目标

B、内容

C、过程

D、原则

18、我国道德规范的层次依次是【】

A、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B、社会公德、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C、集体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

D、社会公德、集体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

19、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是【】

A、道德感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

20、加强自我修养的途径是【】

A、组织活动、委托任务

B、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

C、榜样和示范

D、说服教育

二、多选题(每题2分)

2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包括【】

A、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B、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C、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D、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E、要适应教育环境的特点

22、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

A、工作关系

B、人际关系

C、组织关系

D、心理关系

E、非正式关系

23、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形式包括【】

A、相互访问

B、通讯联系

C、召开家长会

D、在学校中组织家长委员会

E、举办家长学校

24、我国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包括【】

A、修身、齐家、治国方面的准备知识

B、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基础知识

C、某些社会活动方面的经验

D、关于提高能力的经验E、培养情感的内容

25、素质教育的特点包括【】

A、理论性

B、整体性

C、基础性

D、内化行

E、综合性

三、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

26、教育影响

27、课程

28、教学设计

29、隐性课程

30、道德情感

四、简答题(每题7分)

31、简述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32、简述人格教育的方法。

五、论述题(本题11分)

33、论述教师的知识结构。

六、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

34、阅读下列案例材料,详细分析案例中运用了哪条教学原则,结合案例谈谈该教师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我教《沙漠里的船》一课时,一名叫颜江武德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书上说,骆驼嗅觉灵敏,不论什么地方有水,它都能找到,我看有些不科学。

水是无色、无味、无嗅的液体,水既然没有气味,那骆驼怎能嗅得到呢?

”我肯定了这个问题提得好,并鼓励大家谈出自己的看法。

不一会儿,一个同学满有把握地说:

“有水的地方空气湿润一点,无水的地方干燥一些。

如果骆驼的鼻子感到舒服,就知道哪儿有水。

”有的说:

“空气湿润和干燥,骆驼的鼻子很灵敏,可以凭感觉辨别出来。

”后来,颜江武同学的《骆驼“嗅”不到水源》发表在《小学生科普报》上,引起一些小读者的兴趣。

35、阅读下列案例,结合你学的教育学的相关知识谈谈你的感想。

曾参(公元前505年——前436年)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上街。

他的小儿子拉着她说的衣襟,又哭又闹,要求跟着去。

曾参的妻子被闹得没有办法,就对孩子说:

“你留在家里,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

”孩子被哄回家去了。

曾参的妻子从街上回家,只见曾参拿着绳子在捆猪,旁边还放着雪亮的尖刀,正在准备杀猪呢。

他的妻子赶忙制止他说:

“我刚才是和小孩子说着玩的,并不是真杀猪呀!

”曾参说:

“孩子是不能欺骗的。

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只会学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教训。

今天你说话不算数,骗孩子,就是在教孩子讲假话。

再说,母亲骗了孩子,孩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以后再对他进行教育,他就不容易相信了。

这样做,对家教是很不利的。

”结果,他说服了妻子,还是把猪杀来煮了。

曾家的这口猪,也许还没有养到该杀的时候,他杀了这口猪是一个损失。

可是,换来的却是在孩子面前树立了一个诚实的形象。

同时,他的做法对他的妻子也是一个教育,让她记住:

作为一个母亲,无论什么时候,也不应该在孩子面前说假话。

一、单选题(每题1分)

1、普遍认为,当今学习目标之父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A】

A、泰勒

B、布鲁纳

C、布鲁姆

D、班杜拉

2、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开始,该书的作者是【B】

A、詹姆士

B、桑代克

C、斯金纳

D、布鲁纳

3、皮亚杰认为,11至15岁的儿童认知发展处于【D】

A、思维准备阶段

B、思维阶段

C、感觉运动阶段

D、抽象思维阶段

4、学校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是【C】

A、智力理论

B、动机理论

C、学习理论

D、认知理论

5、布鲁姆提出的学习理论是【A】

A、掌握学习

B、认知学习

C、情感学习

D、行为学习

6、迁移的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A】

A、官能心理学

B、人本主义

C、行为主义

D、认知心理学

7、贾德提出的迁移理论是【C】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概括化理论

D、关系理论

8、以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为支柱而进行智力活动的阶段,称作【D】

A、活动定向

B、内部言语

C、有声的外部言语

D、无声的外部言语

9、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问题解决的【B】

A、分析问题阶段

B、提出假设阶段

C、发现问题阶段

D、检验假设阶段

10、一个人把对某人的感情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叫【B】

A、认同

B、移植

C、投射

D、回归

11、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C】

A、弗洛姆

B、罗杰斯

C、马斯洛

D、弗洛伊德

12、一般来说,认知风格中场依性者更感兴趣的学科是【A】

A、文学

B、数学

C、化学

D、物理

13、教学过程中的测量主要的方法是【A】

A、测验

B、观察

C、访谈

D、实验

14、智力技能形成的最高阶段是【B】

A、活动定向

B、内部言语

C、有声的外部言语

D、无声的外部言语

15、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叫做【A】

A、高原现象

B、倒退现象

C、抑制现象

D、顶峰现象

16、心理学,特别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多、最活跃的一个领域是【D】

A、心理健康

B、记忆

C、智力

D、学习

17、刺激—反应联结学习理论最初的代表人物是【A】

A、桑代克

B、华生

C、斯金纳

D、布鲁纳

18、在心理学中,最早明确强调内部心理结构并以此来解释学习过程的心理学流派是【C】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格式塔学派

D、认知心理学

19、加涅关于学习的八种阶段类型中,最低层次的学习是【B】

A、刺激反应联结

B、信号

C、概念学习

D、问题解决

20、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由低到高分为四种水平,其中最高水平是【D】

A、解释的理解

B、字面理解

C、批判性理解

D、创造性理解

二、填空题(每空1分)

21、有意义学习的三种类型是___表征学习__、___概念学习____和____命题学习____。

22、桑代克提出的学习三大基本规律是__准备律__、__练习律__和__效果律__。

23、直观教学的类型包括___实物直观___、____模像直观___和____语言直观___。

24、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具有_____稳定性______,又具有____可变性______。

25、记忆干扰的两种表现是___前摄抑制____和____后摄抑制____。

26、根据前后学习的难度差异,可以把迁移分为__垂直迁移___和__水平迁移___。

三、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

27、陈述性组织者:

指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的组织者。

28、智力技能:

是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它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

29、有意义学习:

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

简言之,就是符号或符号组合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

30、非正式学生群体:

即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31、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方便,也可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

四、简答题(每题6分)

32、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学与教的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研究的中心问题;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之中,比较重视研究较为复杂的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方法越来越先进;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学问题,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习的个别指导(因材施教)问题;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对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增多,对学习的条件也有较系统的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

33、简述美国学者马杰提出的编写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一个学习目标包括三个基本要求,这些要素的实现应能达到可操作、无歧义、术语化的标准:

要说明具体的行为,以便教师能观察学生,了解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说明生产上述行为的条件;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条件。

34、简述提高知识巩固的途径。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动用记忆规律,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合理地组织复习

35、简述布鲁纳对发现学习条件的认识。

要求学生有相当知识和经验的储备,能够进行选择性思维,具有发现的动机和态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教学指导水平,发现学习的课堂上知识涉及面极广,要求教师系统全面掌握本学科知识,教师既需要指导学生以免学生的积极思维“误入歧途”,又要巧妙地“隐蔽”自己,不露出太多的指导痕迹,以免影响学生的探索;教材方面必须把原发现过程编成适合于学生在课堂上发现的过程。

36、简述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条件的认识。

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五、论述题(每题10分)

37、结合实际论述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学校是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的主要源泉,教师要以身作则,使学生认同,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

要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发挥目标激励作用;引起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利用学习反馈和学习评定;利用学习竞赛和奖惩激发学习动机;与学生签订学习协议;在课堂教学中可供教师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能。

38、结合实际论述如何运用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

目的任务越明确,感知越清晰;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则对象越容易被感知;直观形象与语言指导相结合,则感知更精确、全面;知识经验越丰富,感知就越完善、迅速;对感知对象的态度越积极,则感知越深刻;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也可以提高感知的效果。

四川2011年4月教师资格(A)教育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标号填写在题目后面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称为(B)。

  A.诱因  B.问题情景  C.学习期待  D.强化

  2.如果迁移产生的效果是积极的,这种迁移则是(A)。

  A.正迁移  B.顺向迁移  C.特殊迁移  D.知识迁移

  3.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学习策略称之为(A)。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调节策略

  4.以下不属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是(C)。

  A.教学认知能力  B.教学操作能力  C.自我反省能力  D.教学监控能力

  5.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B)。

  A.道德认识  B.道德信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6.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D)。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

  7.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创始人是(D)。

  A.皮亚杰  B.弗洛伊德  C.班杜拉  D.柯尔伯格

  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属于(B)。

  A.行为主义观点  B.人本主义观点  C.认知观点  D.建构主义观点

  9.区分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的正确标准是(B)。

  A.行为发生是否是有意的  B.新的S—R联结是否形成

  C.强化物是否出现在新的反应前  D.以上都是

  10.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D)。

  A.新的理解  B.不同的见解  C.认知策略  D.类似或图像等

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标号填写在题目后面的括号中.多选、少选、错选、不选都算错误。

每小题1分,共10分)

  1.抹杀人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带有明显的生物学倾向的学习理论,有(AB)。

A.桑代克的联结理论  B.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C.格式塔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创设问题情境时须注意,问题要(ABCD)。

  A.小而具体  B.新颖有趣  C.富有启发性  D.有适当的难度

  3.记忆较长材料时,中间部分记忆效果最差,这主要受到(AB)干扰。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双重抑制

  4.掌握了汉语拼音字母“a、b”,再学习读英语字母“a、b”时,将出现(BC)。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5.应用知识的过程包括(ABCD)。

  A.理解  B.审题  C.知识重现  D.解题

  6.群体的心理效应有(ABCD)。

  A.群体归属感  B.群体认同感  C.群体压力  D.群体动力倾向

  7.教学策略具有(BCD)等等特征。

  A.组合性  B.综合性  C.创新性  D.高效性

  8.“独自一个人不敢做的事,在群体中就敢做了”的原因有(BC)。

  A.群体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B.责任分散,恐惧感大大降低

  C.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D.群体认同感

  9.教师角色定位的一般认识有(ABC)和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管理者。

  A.学生的楷模  B.父母的代理人  C.知识的传播者  D.学习的促进者

  10.教学能力主要包括(ABCD)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教学测量与评价能力。

  A.组织能力  B.语言表达能力  C.管理能力  D.教学设计能力

三、概念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观察学习:

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2.顿悟:

是指人的思维的突变或飞跃。

 3.移情:

泛指一个人将自己对生命当中某个重要人物、事件或环境的爱与恨投射到他人他事的心理表现。

 4.元认知:

任何以认知过程和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

 5.言语直观:

即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

四、判断改错题(判断以下各个命题是正确还是错误,如果错误.请将其改正确。

每小题2分,共10分)

  1.顿悟是说突然知觉到问题情境中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

(√)

  2.学生先前的知识掌握程度和以后学习的有关知识成正相关。

(√)

  3.教学模式是为课堂设置,教材设计,课堂教学建立一种结构。

(√)

4.马斯洛先后提出了五种需要。

(×)

改为:

马斯洛先后提出七种需要。

5.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

 改为:

桑代克的“联络论”学习理论是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五、简要解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原理学习的意义。

  答:

(1)使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事物和现象,了解事物之间的规律的内在联系和关系,认清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避免被表面现象所蒙蔽;

(2)对原理的学习,可以使认识简化和系统化;(3)掌握了的原理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并帮助我们解决新问题,使我们不必要对每一种生活情境都亲自重新适应而能拥有灵活地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4)一些原理的学习可以为其他原理或更复杂的原理打下基础,使之学得更容易。

  2.中学生道德情感有哪些特点?

  答:

(1)道德情感的内容更为丰富并有明显发展;

(2)道德情感更有自觉性;(3)道德情感仍然不稳定且难于自制。

  3.简述学习动机的分类。

  答:

(1)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来划分,把学习分为正确的或高尚的学习动机和错误的或低下的学习动机;

(2)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来划分,把学习动机分为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和间接的远景性动机;(3)依据动机起作用的大小来划分,把学习动机分为主导性的学习动机和辅导性的学习动机。

  4.教师的的一般教学能力有哪些?

  答:

(1)善于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

(2)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3)敏锐的观察能力;

(4)迅速而准确的组织能力。

六、论述题(15分)

试述知识与智力的关系。

答:

智力与知识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1.二者区别:

  智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认知因素的总和,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和结构,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因此,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1)从来源看,智力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环境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智力含有一定的先天因素;而知识完全是个体后天获得的;

  

(2)从发展看,智力只能在一定年龄阶段内逐步上升,到一定年龄后,就会停止发展,甚至呈现出智力减退的现象。

据研究,人的知觉能力发展较早,但下降也早。

如用曲线表示,人的智力是呈抛物线形的曲线。

知识是随年龄的增长日益丰富的,随个人年龄的增加而不断积累,是无止境的,它是一条不断上升的曲线。

  2.二者联系:

  

(1)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

没有基本的观察力、记忆力及抽象思维能力,人就无法获得起码的感性知识,更不能掌握理性知识。

许多事实证明,人的智力发展水平通常是掌握知识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2)知识的掌握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

人们正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力。

但智力与知识的发展往往是不同步的。

  总之,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的结果,两者相互转化、相互促进,但两者的发展又不完全同步。

因此,教师了解智力与知识的关系,对教育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七、案例分析题(15分)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

“多了就卖,少了就买。

”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

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

“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

”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

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答:

 【分析】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

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

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

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四川2011年4月教师资格(A)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标号填写在题目后面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20分)

1.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B)。

  A.幼儿老师  B.父母  C.长辈  D.小学一年级老师

2.强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B)。

  A.陶行知  B.杜威  C.康德  D.马卡连柯

3.范例教学认为教学的主体是(A)。

  A.学生  B.教师  C.教材  D.教学手段

4.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向学生进行有关教学的谈话,这是(B)。

  A.巩固性谈话  B.自发性谈话  C.指导性谈话  D.接交性谈话

5.由家长和其他年长者成员配合学校对孩子不同程度地实施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影响

  称之为(C)。

  A.校外教育  B.配合教育  C.家庭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