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61958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2013课标Ⅱ,25,4分)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2.

(2013安徽文综,12,4分)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

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3.(2013江苏单科,1,3分)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4.(2013重庆文综,2,4分)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

"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5.(2013海南单科,8,2分)右图反映的是()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6.(2012广东文综,12,4分)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7.

(2011山东文综,10,4分)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

8.(2010浙江文综,15,4分)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9.(2010广东文综,13,4分)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10.(2009宁夏文综,26,4分)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

11.(2009宁夏文综,24,4分)右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

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

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A.人寿年丰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D.祭祀谷神

12.(2013浙江文综,38,10分)(节选)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10分)

13.(2012四川文综,39,10分)(节选)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表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间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楼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3)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

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6分)

 

14.(2011安徽文综,35,8分)(节选)马克思说: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

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8分)

 

考点二:

手工业的发展

1.(2013天津文综,2,4分)"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2.(2013北京文综,14,4分)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

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

3.(2013福建文综,15,4分)《唐六典》记:

"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

"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稍(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这表明唐代工匠()

1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4.(2013四川文综,2,4分)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一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5.(2012江苏单科,2,3分)《周礼•考工记》载: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6.(2012浙江文综,14,4分)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7.(2010江苏单科,4,3分)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B.制瓷C.耕种D.冶铁

8.(2010安徽文综,12,4分)安徽六安双燉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下图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9.(2009江苏单科,4,3分)沈括《梦溪笔谈》载:

"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B.西汉C.南北朝D.北宋

10.(2009海南单科,7,2分)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

这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D.商业经济的发展

11.(2009广东单科,3,3分)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考点三:

商业的发展

1.(2013课标,26,4分)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

"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2.(2013江苏单科,4,3分)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

"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3.(2013四川文综,3,4分)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

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年代

城镇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万人)

1620年

300

1700

1850年

720

2880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渐凋敝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4.(2013大纲全国,17,4分)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

"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祐、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

"据此可知()

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

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

5.(2013重庆文综,4,4分)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

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

"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D.兑换货币的凭证

6.(2013海南单科,5,2分)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

这表明南宋()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7.(2012课标全国,26,4分)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

"(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8.(2012山东文综,",4分)《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2012福建文综,14,4分)《隋都城图》题记:

"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10.(2012江苏单科,3,3分)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清明上河图》(局部)

11.(2011天津文综,2,4分)宋人诗云:

"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诗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12.(2011北京文综,12,4分)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祷币3876枚。

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1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3.(2010课标全国,27,4分)表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52、稻谷1

上表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14.(2010福建文综,15,4分)明代《闽部疏》载:

"凡福之铀(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5.(2009宁夏文综,27,4分)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

席宅舍等现象。

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16.(2013课标,40,10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

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

"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

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緝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10分)

 

17.(2010江苏单科,21,10分)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

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

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

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

材料二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

宋榷(专卖)茶之制,捧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

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

……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

(3分)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

(4分)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

(3分)

 

考点四: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2013广东文综,13,4分)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

"(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

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2.(2013浙江文综,16,4分)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

"商人乘马,前代所禁。

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

伏请切令禁断。

"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A.经济地位优越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3.(2013山东文综,10,4分)《汉书•食货志》记载:

"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入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

4.(2013大纲全国,16,4分)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

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B.促成社会分化C.强化社会控制D.发展商品经济

5.(2012北京文综,12,4分)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

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C.不敬宗族D.不纳租税

6.(2012大纲全国,15,4分)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

"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巳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7.(2011福建文综,15,4分)《汉书•食货志》记载: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8.(2011江苏单科,1,3分)明朝张瀚称:

"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B.百工亦为本业C.农工比重适当D.农工任其消长

9.(2010浙江文综,18,4分)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

"(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10.(2012海南单科,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请岛倭入掠"。

《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

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

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

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

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8分)

参考答案

考点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2.答案:

(1)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关系:

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变化:

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紡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

(1)问考查农业经济特点,答题的关键在于紧扣材料,抓住时代背景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总体的概括。

13.答案:

(3)表现:

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4分,每点1分,任答四点即可)

原因:

人多地少;(2分)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2分)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2分)

解析:

第(3)问,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从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

古代农业技术的提高一般从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品种的改良等方面归纳。

从人地关系、土地制度及国家的经济政策等方面回答"原因"。

14.答案: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解析:

(1)问要注意依据材料进行归纳,重点是农业经济的特征。

 

考点三:

商业的发展

16.答案

(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解析:

(1)问既要归纳材料一的要点,又要结合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总结其他特点。

17.答案:

(1)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

(2)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

(3)城市商业布局:

打破市坊界限;

思想:

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文学:

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解析本题以茶叶为媒介切入,考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对城市、思想、文学等方面的影响。

(1)问结合材料一中"藉之可以得马""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迁移宋代积贫积弱的特点,可以从财政收入、军事力量增强等方面分析宋代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

(2)问解答时提取材料二中"交子",材料三中"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及材料四中"茶坊每五更点灯,……谓之鬼巿子"等关键信息,可以理出茶叶贸易对货币«、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方面的影响。

第(3)问回忆所学知识,代城市市坊界限被打破、理学出现、文学体裁变化等方面归纳新变化。

考点四: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