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级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59424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8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4级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14级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14级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14级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14级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4级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docx

《14级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级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4级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docx

14级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

一、行星地球

(一)宇宙中的地球

1.了解天体系统的概念、级别和层次,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例]

 

2.分析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说明地球是颗普通的行星。

地球作为一颗普通的行星是指地球既具有与其他七大行星一样的运行特征,又在结构方面与水星、金星、火星相类似;

[例]把八大行星的名称填入图中相应的位置: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

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特征把八大行星的分为:

、、

3.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说明地球是颗特殊的行星。

日地距离适中,公转、自转周期适当,温度适宜;

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存在大气;

存在液态水。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了解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

由低纬向高纬,太阳辐射逐渐减小,生物量逐渐减少。

2.举例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直接为地球提供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维持着温度,是促进、和的主要动力。

被古代生物固定后积累形成了。

日常生活中和生产中所用的主要来源。

3.说出太阳活动的标志和周期。

4.结合实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引起电磁层扰动,使受到影响。

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现象。

产生美丽的。

地球上许多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

(三)地球的运动

运动形式

绕转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北极上空看时针,南极上空看时针

恒星日:

太阳日:

公转

远日点(月初)速度较;近日点(月初),速度较;

1.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

2.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规律。

黄赤交角目前的度数为:

23º26′,为黄道面()与赤道面()夹角。

[例]读右图,完成下列各题:

(1)当地球处于A、B、C、D位置时所代表的节

气分别是A、B、C、

D。

(2)当地球分别运动到A、B、C、D四点时,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最慢的是。

(3)当上海处于梅雨季节时,地球公转到位置附近;地球公转到位置附近,到南极考察最理想。

(4)太阳直射赤道时,地球位于点和点,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地球分别位于点和点。

3.理解昼夜更替的形成,并能判读晨昏线。

昼夜交替的形成:

4.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全球共划分为时区,每个时区度

[例]北京时间为凌晨2点时,下列几个城市的时间分别为:

A.悉尼(150°E附近)B.上海(120°E附近)

C.洛杉矶(120°W附近)D.阿拉克(0°经线附近)

5.说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规律。

南半球向偏,北半球向偏。

6.理解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例]

1.观察下图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确定甲乙丙丁所代表的节气和日期,并标注在图上。

 

回答A、B、C、D四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及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

2、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春分—秋分(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半球,是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季节。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夜,内出现极昼现象。

南半球相反。

②秋分—次年春分(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半球,是半球日照时间最短的季节。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夜,内出现极夜现象。

南半球相反。

③春秋分:

太阳直射,全球。

④赤道上:

终年。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变化规律

①同一时刻:

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变化规律)

②夏至日:

由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③冬至日:

由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④春秋分:

由向南北两极递减。

⑤南北回归线之间两次直射时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

(7)说明四季、五带的形成原因。

夏季

(2).四季的含义及划分冬季

春、秋季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1)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划分依据,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图中地震波速度变化线中(S)表示______波,(P)表示_______波

(2)图中各层名称:

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

(3)A、B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Km

处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D面。

(4)在2900km深处,S波,P波波速,从而发现了E不连续面。

(5)M层和N层的主要不同点是。

(2)了解岩石圈的组成。

(Ⅰ)

和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主要特点。

(Ⅰ)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相互,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一)地壳内物质循环

1.了解岩石的成因类型。

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受到、、和作用,形成岩;已形成的岩石在一定和作用下发生作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岩石深处发生作用,又成为新的。

这个过程称为。

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在右图中abcd处分别填注:

岩浆、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等。

(二)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个大的板块,而且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结合实例,理解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板块张裂边界:

裂谷(东非大裂谷)→海洋(红海、大西洋)、海岭

消亡(碰撞边界):

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安弟斯山、阿尔卑斯山等)、海沟

3.说出内、外力作用的含义及主要表现形式。

4.结合实例,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主要是。

它主要表现为、、。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主要是。

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和四种方式。

使地表趋于。

[例]读“地质剖面图”,回答问题。

 

(1)图中A处为构造。

(2)图中C处为斜构造,B处为斜构造。

(3)图中C处形成山谷的原因是。

(4)图中B、C两构造中,利于储存石油的是构造,利于储存地下水的是构造。

[例]分别说明下列四幅图的外力作用种类

(三)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

地壳抬升→(下蚀作用明显)→“V”型谷→(落差减小)→向两侧侵蚀,河谷展宽,“U”型谷

2.河流堆积地貌

右图中甲、乙两种河流地貌分布的差异

(四)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1.说出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

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是。

2.知道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通过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在右图中填注:

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4.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5.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相关地理现象。

在下图中绘出因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环流。

说明海陆风形成的原理。

6.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在左图中①⑤两地绘出近地面风向(北半球),比较两地风力大小及原因。

 

(五)气压带和风带

1.能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2.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理解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形成。

 

4.理解东亚季风的形成。

 

下图为东亚季风图,说明亚欧大陆高、低气压中心的形成与东亚季风形成的原因。

[例]读下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C

 

(1).此时是月,判断理由是.

(2).C处此时受气压带控制,气候特征是

(3).此时E处的气候特征是,原因是

(4).此时,A.D两地气候的共同特征是

(六)常见的天气系统

1.了解锋面的概念及分类。

2.分析锋面对天气的影响。

判断上图中冷锋、暖锋图,分别说明冷锋、暖锋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

3.理解气旋、反气旋气流运动状况及对天气的影响。

上图中低气压为、,主要为天气;高气压为、,主要为天气

4.知道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

5.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主要天气系统的天气特点并做简单的天气预报。

(七)水循环

1.说出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2.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下图中表示水循环的三种模式,其中A为循环,B为循环,C和D为。

对陆地影响最大的为循环。

水循环的环节中①,②③④。

3.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主要地理意义。

使地球上的不不断

维持了全球水的平衡

缓解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联系的主要纽带

不断塑造着

(八)洋流

1.运用世界洋流分布示意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2.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

促进高低纬度间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

(1)暖流

(2)寒流

海洋生物:

(1)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

渔场渔场渔场

(2)上升流海区形成渔场:

渔场

航海:

顺流航行逆流航行,寒暖流交汇处多海雾,影响航行安全。

海洋污染物:

(1)使污染范围

(2)污染海域程度,加快了速度

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说出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

2.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分析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有:

、、、、。

五种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3.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平衡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如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消除新增的二氧化碳。

4.举例说明某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5.举例说明人类活动改变某地理要素而导致地理环境的变化,领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性。

6.结合案例,评价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形成。

3.运用地图理解地理环境由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4.了解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空间尺度全球的地域形分异:

包括、

陆地环境的地域形分异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

海陆差异→水分差异

分异规律

分异基础

延伸和更替方向

表现典型的地区

由赤道向两极

热量

纬线方向延伸,纬度方向更替

全球都有表现,非洲由赤道向南北两侧的更替变化

由沿海向内陆

水分

经线方向延伸,从沿海向内陆更替

中纬度地区最明显,如亚欧大陆由沿海的森林带向内陆地区逐渐更替为草原带、荒漠带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热量+水分

从山麓向山顶

高山地区:

如安弟斯山,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然带的更替

[例]

图中代号所表示的自然带是:

AB

CD

EF

图中ABEF、ABCD的更替表现出地域分异的

规律。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的影响

1.了解影响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

2.结合材料,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可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

河流的总和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适于农耕。

山区河谷中,聚落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地带,既防御洪水,又避开滑坡、泥石流。

(二)气候与人类活动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全球变化的可能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运用图表资料,说明某种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矿产等)在全球或我国的分布。

(Ⅱ)

2.分析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某种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矿产等)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四)自然灾害

1.结合材料,分析常见自然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1)什么是台风?

它是如何形成的?

热带气旋(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2)台风多发区是哪儿?

(台风与飓风的区别)

西太平洋发生频率最高;西印度群岛、印度洋、澳大利亚东岸为飓风。

(3)台风灾害主要由哪几方面造成的?

强风、暴雨、寒潮

(4)什么是寒潮?

它有什么危害?

冬半年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

主要的危害:

低温冻害、大风、大雪、冻雪等使交通设施、通信设施受损。

 

一.行星地球

(一)宇宙中的地球

1.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类地星系(水金地火),巨星系(木土),远日星系(天海)

(二)。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光热、地表、水、大气运动、生命活动、矿物燃料、能量。

4、无线电短波通讯、磁暴、极光、自然灾害

(三)地球的运动

1

运动形式

绕转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恒星日:

太阳日:

除极点外都每15度每小时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公转

太阳

同上

恒星年

远日点(7月初)速度较慢;近日点(1月初),速度较快;

2、地球公转平面、地球自转平面

(1)夏至、秋分、冬至、春分

(2)CA

(3)AC

(4)BDCA

4、24、15度

例421018

5、左右

1、A直射点在北半球,向北移动B直射点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C直射点在南半球,向南移动D直射点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2、

北、北、大、长、短、最长、最短、北极圈、

南、北、小、短、长、最长、最短、北极圈

赤道、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3、

太阳直射点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赤道

四季的含义及划分

夏季:

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

冬季:

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

春、秋季:

冬夏的过渡季节

(1)横波、纵波

(2)地壳、地幔、地核

(3)17

(4)完全消失、突然下降、古登堡界面

(5)

(2)地壳、上地幔

(3)联系、制约

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一)地壳内物质循环

1、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沉积岩;高温高压、变质作用。

重溶再生、岩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二)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4

4、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产生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高低不平。

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平缓。

(1)断层

(2)背、向

(3)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4)CB

A、流水堆积B、风力堆积C、风力侵蚀D、流水侵蚀

(三)河流地貌的发育

2、甲:

山前乙:

河口

(四)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3、A:

太阳辐射B:

大气辐射C:

地面辐射

B1大气逆辐射

 

(1)1、30---40大陆西岸受盛行西风控制

(2)副热带高压、炎热干燥

(3)寒冷干燥、受西北季风控制

(4)温和湿润

 

(七)水循环

2、海上内循环、海陆间水循环、陆地内循环、

海陆间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

3、

更新

动态平衡

不同纬度

海陆间

地表形态

 

(八)洋流

2、气候:

热量和水分、热量和水分平衡

(1)暖流:

水温高(低纬度)流向水温低(高纬度)

(2)寒流:

水温低(高纬度)流向水温高(低纬度)

海洋生物:

(1)北海道、纽芬兰、北海

(2)秘鲁

航海:

快、慢

海洋污染物:

(1)扩大

(2)减轻、净化

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

3、光合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