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55057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11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历史必修一提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朝:

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出现了公共权力,是我国古代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二、商朝:

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

1、主要的政治制度:

内服与外服制。

2、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3、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三、西周:

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王都镐京

1、分封制:

分封制:

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

最高统治者:

周王。

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是周王的直接驻地。

对象:

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殷商降族、被商灭掉的古国后裔。

意义:

①使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③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目的:

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特点:

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

大、小宗体系。

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弟为小宗。

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实质:

不仅是家族等级制度,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3、礼乐制度:

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

分封制、宗法制破坏;兼并、争霸战争频繁。

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

兼并战争激烈;各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二、秦朝的统一

1、建立:

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历史条件:

客观上①历史潮流(民族融合、渴望统一、大国兼并小国);②秦国实力最强(商鞅变法)。

主观:

嬴政的正确决策。

疆域:

地图(东到东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特征:

权力的高度集中  

表现:

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措施:

(1)确立皇帝制度

(2)设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政事)、御使大夫(监察)、太尉(军事)

(3)地方:

废分封,置郡县

(4)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选拔和考查官吏的制度;

(5)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

(6)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统一度量衡、货币(圆形方孔钱)、文字(小篆);焚书坑儒。

影响:

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3课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朝代

中枢权力体系

职能(作用)

备注

秦朝

丞相

最高行政长官

建立

西汉武帝

中朝

决策,与丞相制衡

巩固

东汉

尚书台

取代三公的权力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权力分配未定型

内史省尚书省门下省

同唐朝

完善

中书省

起草诏令

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门下省

封驳审议

尚书省

负责执行,下设六部

中书门下

枢密院

三司(度支司、盐铁司、户部司)

宰相办公机构,行政权

军权(发兵权)

财政,长官”计相”

加强,相权再分割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

中书省

下设六部

发展

废丞相,设内阁

丞相制度被废除

顶峰

三省六部保留,无实权。

军机处

跪奏笔录

意义:

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互相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结】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秦至前清):

三公九卿制(秦朝)→三省六部制(隋唐)→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宋朝)→中书一省制(元朝)→废丞相、设内阁(明朝)→增设军机处(清朝)

二、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

朝代

制度

备注

影响(作用)

西周

“世卿世禄”

贵族世袭土地、人口、职务、待遇

战国、秦、汉

军功爵制

商鞅变法

汉武帝

察举制、征辟制

察举制:

察廉、举孝。

地方每年推荐人才。

征辟指:

策问当时重大政治经济问题,不定期,政府向社会招聘。

扩大官僚队伍

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团体。

东汉末年

九品中正制

前期标准家世资力和个人行能,后期看门第高低

三年一次

前期积极,后期重家世轻才德,累世公卿,门阀政治。

日益腐败。

魏晋南北朝

门阀世族

门第高低

分科举人(开创)

每州每年贡士三人,分科举人

隋炀帝设进士,以试策取士

科举制(完善)

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

进士与明经,后期经文并重,理学主导。

武则天开创殿试,武举。

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是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明、清

八股取士(发展)

四书五经为主,试经义制策,定以八股文。

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三、监察与谏议——官僚制度的维系

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从秦汉时期,官员监察制度就成为中华帝国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

职能

朝代

部门名称

备注

监察官员

御使大夫

监察百官

御使府

御使大夫——监察和弹劾百官

刺史——监督郡国长官地方专职监察官员

谏议——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隋唐

门下省

谏议和封驳,可以对宰相决策提出异议,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的意见。

谏院

独立的谏官机构

谏议机构取消

明清

中央“科道”

督察院——监察御史

分十三道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

六科给事中

监督六部业务,分监察御史之权

地方

按察使司

省级机构设立,负责司法、监察

意义:

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总结评价: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非此不足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

这两个方面正是汉唐以来政治制度基本特点。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汉朝

1、汉高祖刘邦的措施:

郡国并行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

危害:

埋下了七国之乱的祸根。

2、汉景帝措施:

公元前154年,采纳晁错“削藩”建议——七国之乱发生的直接原因

3、汉武帝的集权:

①措施:

建立中朝、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

②影响:

中央的直接辖区(郡县)日益扩大,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唐朝

安史之乱——后果:

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势力的继续和发展。

2、社会特点:

北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

(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四、北宋:

960年 

1、措施——收精兵:

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削实权:

中央:

将相权一分为三,设三司(盐铁、度支、户部)掌财政;

地方:

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制钱谷:

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到京师。

2、影响:

利: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

造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的局面。

五、明朝:

(空前强化)废丞相,设内阁。

1、废除丞相制度

原因:

①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

②认为丞相都是小人,都会专权乱政;

③认为中央事务由皇帝一人直接管辖会更稳定。

目的:

加强君主专制。

过程:

A、严加控制中书省和丞相的权力;   

B、大量裁削中书省的官员;

C、1380年下令裁撤中书省

2、设内阁(殿阁大学士→内阁→权力增大)。

七、清朝:

(顶峰)设置军机处

1、清初:

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

军机处

起因:

为了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

职权:

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

可没有裁决权力,只能跪奏笔录。

影响:

简化了行政的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是皇权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

单元规律性知识或认识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古代中国确立并不断发展的原因、包含的矛盾、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3.通过学习本单元知识,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具体分析: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古代中国确立并不断发展的原因、包含的矛盾、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原因:

①大河文明,农业发达,统治者为了有效控制水源;②封建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加以维护;③历史传统影响:

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既具有强固的血缘关系,又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法制度的某些原则,如王位嫡长子继承制、贵族世袭爵位、父权家长制等,逐渐嬗变为封建的宗族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④中国是一个地域极为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⑤统治者个人权力欲望。

(2)矛盾:

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3)趋势:

①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取消丞相;②中央的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削弱,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

(4)影响:

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

秦汉至隋唐时期,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时期,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

①积极: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②消极: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不利于社会民主自由发展,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败之风盛行;经济上严重扼杀了社会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思想文化上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成为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爱琴文明

概念:

指分布在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

代表:

克里特文明:

(约公元前2000年-前1700年)君主制国家、王宫建筑、象形文字。

迈锡尼文明:

(约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君主制国家、王宫、卫城、王室墓陵、两种书写系统(线形文字A和线形文字B)。

黑暗时代:

公元前12世纪,此后300年,古希腊完全陷于沉寂状态,既封闭又贫穷。

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的异同点:

相同:

都出现君主制;都出现了文字;建筑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不同:

以米诺斯宫为代表的克里特文明没有城墙和防御工事;以迈锡尼、梯林斯和派留斯为代表的迈锡尼文明都把宫殿建于山丘顶部,环绕坚固的城墙,艺术作品多与军事题材有关。

二、古希腊城邦

1、概念:

约前8――前6世纪的一种国家形态,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社构成。

2、城邦的特征:

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3、地理环境对希腊文化的影响:

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着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

殖民活动

多山、地少、靠海——有必要

航海业和海军的发达———有能力

影响:

地域的扩大不仅解决了土地问题,而且促进了古希腊各地的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使希腊人打开了眼界,从东方吸收字母文字、建筑、雕刻、冶金、铸币等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牢固基础。

4、政体类型:

君主制、僭主制、寡头制、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划分依据:

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

城邦实质:

是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与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一.政体演变过程

1.君主制:

终身制、世袭制。

2.贵族制:

任期制、选举制。

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

3.民主制:

确立过程:

A.贵族制取代君主制为政体进一步向民主制方向准备了条件;

B.前594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C.前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二.特点:

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体现:

①公民大会:

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

(为了保证辩论的效率和秩序,制订了辩论的章法)

②五百人议事会:

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

休会期代使权力,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实行最早的比例代表制。

30岁以上的公民有资格当选。

③民众法庭:

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由其终审。

④众多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

三.雅典民主的意义与局限

1.意义:

①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②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动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③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公职人员对社会负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④在思想相对开放和自由的条件下涌现了大量的文化产品。

2.局限:

①雅典民主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而非公民没有享受民主的权利。

②雅典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和夫权社会,其民主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也就是说,雅典民主在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成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臻于极盛的同时,又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

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这是其最大的历史局限。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一、从共和国到帝国

1、贵族共和制:

公元前8世纪,罗马实行君主制;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建立共和国。

贵族共和制(前510年-前27年)

机构

特点

职能

执政官

2人共同执政,选举产生,任期一年

最高行政权

元老院

由贵族组成,集体领导,少数服从多数

国家决策权

公民大会

平民参政议政,负责选举公职人员和通过元老院拟定的提案

监督权

保民官

平民选举产生,人身不可侵犯

为百姓办事,有权否决元老院的决议

随着领土的极度扩张,社会矛盾复杂化,罗马需要强有力的统治者

2、帝国君主专制

共和制→元首制: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元老院授予其“奥古斯都”的尊号。

元首的权力:

奥古斯都集军政、司法、宗教等大权于一身

元首制实质:

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

帝制最终确立:

君主制(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

 

二、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

其它法律

查士丁尼法典

原因

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矛盾

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矛盾;保证对外战争的胜利

法律规模庞大,使用不方便

内容

习惯法的汇编

(民法、刑法、诉讼程序)

保护平民权益,调解与被征服民族关系的一系列法律

《查士丁尼法典》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

《查士丁尼学说汇纂》

《查士丁尼新敕》

在罗马法中的地位

开端(基本法)

发展

总结(完备阶段)

问1:

为什么说《十二铜表法》的编订是平民的胜利?

(由贵族制定,由平民通过成文法就可以按律量刑;)

问2:

如何理解查士丁尼法典对帝国统治的作用?

(规范人的行为,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维护东罗马帝国的统治秩序,保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三、罗马法的地位及影响:

1.地位:

是世界历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体系

2、影响:

①对古罗马——巩固统治,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调整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理论上承认公民权力,有利于笼络各阶级。

②对后世——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为近代资本主义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为近代资产阶级立法提供了蓝本。

比较《十二铜表法》与《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异同

相同:

都是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为了巩固奴隶主的统治;都在维系罗马共和制与帝制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都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不同:

(1)前者是共和国时期的法律成就;后者昌罗马帝国时期的法律成就。

(2)前者是在平民的强烈要求和长期斗争下产生的;后者是东罗马帝国第一个“黄金时代”缔造者查士丁尼有感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震惊之余,积极革新内政,委托一个专门委员会负责整理,编纂的帝国法律大全。

(3)前者特点是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规定了极为严酷的债务奴役制,维护贵族权益;后者涉及了法律的方方面面,是罗马法的集大成。

(4)前者虽没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有利于约束贵族,是平民的胜利,是第一部罗马成文法典,是罗马法的渊源;后者使帝国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同时也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8课 渐进的制度创新

一、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

1、《大宪章》的签署:

13世纪早期

 目的:

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和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意义: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雏形;树立了一条光辉原则:

法律高于国王之上;《大宪章》里的封建贵族权利逐步演化为普遍的宪法权利。

2、议会制度的确立:

13世纪早期,对王权起到了限制性的作用

3、光荣革命(1688年)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结束了英国君主专制的统治,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保证。

4、1689年《权利法案》

 目的:

限制王权,约束国王的行为

 影响: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确立;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发展

1、形成: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

2、特点:

1)国王是国家元首,但统而不治;2)首相拥有行政和立法创议权,是事实上的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3)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3、首相、内阁、议会的关系

1)首相与议会:

议会下院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出任内阁首相;首相对议会负责;

2)首相与内阁:

首相提出责任内阁名单组成内阁;内阁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3)内阁与议会:

内阁对议会集体负责;议会监督内阁

4、两党制的发展:

辉格党(偷马贼):

代表金融资本家、大商人,新贵族等的利益→自由党

托利党(歹徒):

代表贵族地主和英国国教上层教徒的利益→保守党

5、1832年议会改革:

原因:

工业革命的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作用:

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席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见教材37页倒数第3段)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一、联邦宪法的制定 

1、背景:

美国面临新问题

邦联的弊端→ 不能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政策

↘ 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新问题:

既要用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把13个州紧密地统一起来,又要在这样一个大国里确保共和制

2、1787年宪法的制定:

1787年5-9月,费城制宪会议

体现原则:

联邦制原则  分权制衡原则   民主原则

3、1787年宪法的评价

积极性:

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局限性:

没有人们基本权利的规定

4、1787年宪法的发展:

1789年宪法的前10条修正案

二、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

1、联邦制的特征:

中央与州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2、联邦的考验:

南北战争 1861-1865年

巩固联邦制:

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

意义:

此后,美国再也没有出现过严重的政治分裂。

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政治前提。

三、两党制→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萌芽:

联邦成立之初

形成:

1828年民主党(驴)成立:

代表南方种植园主的利益;

1854年共和党(象)成立:

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的利益。

从美国大选看两党制:

两党政治,有利于调动选民的积极性;有利于美国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有利于保障社会政治的稳定,维护国家的统一。

但是,无论由哪个政党执政,他们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难免出现腐败现象。

第10课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一、走向共和的曲折历程

1、法国大革命

1)当时的社会状况:

法国处于封建君主专制之下

2)大革命爆发:

1789.7.14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爆发原因:

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封建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三级会议转变为制宪议会,成为法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3、《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

时间:

1789年8月  制宪议会  宣言推进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并为法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治和法律制度提供了依据。

4、1791年宪法:

1791年9月  制宪会议

国家的性质和政体:

君主立宪政体

对王权的限制:

国王必须宣誓忠于国家和法律;国王不能独自行使行政大权。

评价:

1791年宪法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国家根本大法,是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但是由于行政首脑(国王)并非民选,使这一宪法带有很大的妥协性。

5、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1792年8月,巴黎人民起义推翻王权;9月21日,国民大会通过了废除了君主制的决定;9月22日,国民公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

二、历史的曲折 君主制和共和制的反复斗争

1852年,路易·波拿巴加冕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

3、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与覆亡:

1852-1870年

三、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

法兰西王国(843—1792.8:

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9—1804:

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

帝制)→波旁王朝复辟(1815—1830:

君主立宪政体)→七月王朝(1830—1848:

君主立宪政体)→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

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

帝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

总统制共和政体)

2、法国1785年宪法     

立法权:

国民议会{参议院:

间接选举;众议院:

普选(妇女、军人无投票权)}

行政权:

总统:

选举产生,任期七年,连选连任。

国家元首,军队统帅,任命部长

    内阁:

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命令经各部部长副署。

注:

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

3、1875年宪法的作用:

①宪法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共和派掌握了政权;

②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3、对宪法的修订和补充:

《马赛曲》为法国国歌;7月14日为国庆日;“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国家总统”

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1、德意志统一的背景(政治上、经济上)

政治上:

维也纳会议使德意志恢复了君主制和割据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