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操作考试题全部物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50899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2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操作考试题全部物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实验操作考试题全部物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实验操作考试题全部物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实验操作考试题全部物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实验操作考试题全部物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操作考试题全部物理.docx

《实验操作考试题全部物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操作考试题全部物理.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操作考试题全部物理.docx

实验操作考试题全部物理

2011年实验操作考试题修改1

说明:

本试题库由四部分组成:

一是已经公布的练习题,而是准备出现在试卷上的考试题,三是评分标准,四是培训说明。

1.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距和物距的关系

器材准备:

平面镜成像实验器一套、边长为2cm方格白纸一张、平面镜一块。

实验要求:

选择合适的器材,确定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位置,利用方格纸读出并记录两次成像时的像距和物距,并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1.物理实验题: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距和物距的关系(选择合适的器材,两次确定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位置,测量并记录相应的像距和物距,并比较像距与物距的关系。

8分)

(1)选择摆放器材。

(3分)

(2)观察与记录。

(5分)

(3)整理器材。

实验次数

物距/cm

像距/cm

实验结论

第一次

平面镜成像时像距(填“等于”或“不等于”)物距。

第二次

评分标准:

1.物理实验题: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物距和像距的关系(8分)

评分要点

分值

扣分

(1)

选择器材

能选出玻璃板和两个带半圆形红斑的塑料人作为实验器材。

1

(2)

摆放器材

将玻璃板竖直固定在方格纸上(1分),玻璃板镀半透膜的一面与方格纸的中央(或某一)刻度线重合(1分)。

2

(3)

观察记录

能两次确定小塑料人经过平面镜成像的位置,测量并正确记录对应的物距和像距。

每空1分。

4

(4)

实验结论

像距等于物距,结论正确,1分。

1

培训说明:

实验一探究平面镜成像时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1.本实验不是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全面探究,只探究像距和物距的关系。

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1)要探究虚像与实物等大,就需要两个物体总是一样大,若使用蜡烛,在考试的过程中很难保证两个蜡烛总是一样大,因为蜡烛总是有一个要燃烧的。

(2)要证明物、像关于镜面对称,就要证明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这样就需要物像连线,一是需要连线的工具,二是每个考生需要一张方格纸,三是物像的位置也难以准确确定(都有一定的大小),四是还需要证明“垂直的工具”—三角板。

这样太麻烦了。

(3)还有成像特点中的物像左右相反,用蜡烛是不能证明的。

2.要探究规律,需要多组数据,考虑到时间问题,只测量两组数据。

3.关于器材的准备

(1)用“边长为2cm方格纸取代白纸”既可以起到白纸的作用,也可以起到刻度尺的作用,读数规则与刻度尺相同。

方格纸的横线用实线,竖线用虚线,靠近中央刻度线附近也用虚线,因为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会引起测量误差(大约是玻璃板厚度的三分之一左右),且塑料人离玻璃板越远,误差越小。

之所以方格纸的边长设定为2cm,是为了读数时可以不估读的分度值的下一位,保证像距能等于物距。

可参考附图中的方格纸。

(2)一套平面镜成像实验器材包含镀膜玻璃板、四个塑料人(两个用作支架,一个是物,另一个用来找像的位置)作支架的两个不带红色半圆形斑。

(3)两个塑料人,可以用干电池等大小相同、又能竖直放置的物体代替。

(4)固定玻璃板的装置,要能保证玻璃板方便竖直固定。

玻璃板上若没有镀膜,可贴上汽车玻璃薄膜,效果很好。

4.怎样确定反射面?

玻璃板有两个面,哪个面作为反射面(即镜面)?

对于涂有半透膜的玻璃板,涂有半透膜的一面应该作为镜面,否则,两个面反射所成的两个虚像清晰程度相差不多,很难确定像的位置。

对于涂有半透膜的玻璃板,涂有半透膜的一面通常标有字母M;若没有,也可以借助于平面镜成像加以区分。

把一个小塑料人带红色圆斑的一端与玻璃板表面接触,若只看到一个像,比较清晰且物像间基本接触,则该面为涂有半透膜的反射面;若是另一面,会看到两个虚像,且两个虚像也不重合,模糊不清。

5.怎样使虚像更清晰,以便确定虚像的位置?

(1)将作为物体的塑料人放在比较明亮的地方,让其反射面对着光,这样成的虚像比较清晰。

在玻璃板的后面移动另一个塑料人,当两个红色的半圆形光斑重合时,后面塑料人的位置,即为像的位置。

(2)注意消除视差:

在确定虚像位置时,要注意消除视差,即保证玻璃板后面的塑料人与前面塑料人的虚像位置重合。

检验的方法是:

改变视线方向时,玻璃板后面的塑料人总是与前面塑料人的虚像是重合的,说明没有视差;若改变视线的方向,二者不重合了,说明存在视差,需要重新调节。

若没有消除视差,即没有真正找到虚像的位置。

6.怎样测量物距和像距?

(1)在固定玻璃板位置时,玻璃板镀膜表面应该与方格纸的中央零刻度线对齐(物距、像距应该是物、像到玻璃板镀膜表面的距离),这样便于测量物距和像距。

(2)由于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尤其是平面镜成像实验器的镀膜玻璃板有约5mm厚,所以,测量物距和像距是一定搞清楚是到哪个表面的距离。

若把像距测为像到后表面的距离,将有0.5cm左右的误差。

(3)由于误差的存在,物距和像距的测量要实事求是,不一定相等,只要相差不多就行,只要不超过0.5cm,就可以认为相等,就不扣分。

若测出的物距和像距相差悬殊,超过1cm,可能是反射面的位置搞错了;也可能是玻璃板不竖直,扣1分。

读数错误,也扣1分。

7.实验器材中还配置一块平面镜,要求同学们有选择器材的意识。

8.正确的结论是: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如果所测数据相差不超过0.5cm,不影响结论的正确性。

9.实验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方格纸的整洁与平整,不能折叠;桌面要平。

10.最后整理器材,一定要恢复到和原来大致一样的状态,这样可以减轻监考教师的负担。

若考生没有做到这一点,监考教师应提醒考生完成,给学生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注意不能让学生把器材乱放。

若学生没有完成,应该由监考教师完成,不能影响下一位学生的实验。

2.探究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规律

器材准备:

凸透镜(焦距

约为10cm)、凹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光具座、废物杯。

实验要求:

先选出凸透镜,再利用凸透镜成两次缩小的实像,记录相应的物距和像距,并比较实像大小与物距的关系。

1.物理实验题:

探究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规律(选出凸透镜,利用凸透镜成两次缩小的实像,记录相应的物距和像距,并比较实像大小与物距的关系。

8分)

(1)选择调节器材。

(3分)

(2)观察与记录:

(5分)

(3)整理器材。

实验次数

成像情况

物距u/cm

像距v/cm

1

成缩小的实像

两次相比,第次的实像较大。

2

成缩小的实像

评分标准:

1.物理实验题:

探究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规律(8分)

评分要点

分值

扣分

(1)

选择器材

选出凸透镜。

透镜选错,扣1分。

1

(2)

调整器材

将器材按照合理的顺序摆放在光具座上(1分)。

然后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和蜡烛火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1分)。

2

(3)

观察记录

能两次得到蜡烛火焰经过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并正确记录对应的物距和像距。

每空1分。

如果记录的物距小于20cm扣1分,像距大于20cm扣1分。

所成的实像明显偏离光屏中央的扣1分。

4

(4)

实验结论

满足“物距越小,所成的实像越大”的结论均正确

1

培训说明:

实验二探究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规律(8分)

1.本实验与往年相比,多了一个凸透镜的选择,这样既适当增加了难度,又体现了稳中有变的原则。

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很多(如放大镜法、聚光法、成像法等),只要合理就行。

2.与往年相比的第二点变化是:

实验前,蜡烛已经摆放在光具座上,且固定在合适的高度;而透镜和光屏都没有摆放在光具座上。

选出凸透镜后,将凸透镜、光屏按照合理的位置摆放在光具座上。

注意:

蜡烛要固定好,不能晃动或实验的过程中掉下来。

3.该实验中,蜡烛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基本等高(称为共轴调节)是非常重要的。

实验过程中,有调节三者中心等高的动作,就可以得到第二步的1分;但是,在第三步中,所成的实像明显偏离光屏的中央,说明三者中心等高调节效果不好,应该再扣1分,此时监考老师可以提醒考生。

4.第三步中,

(1)事先监考老师应该知道所用凸透镜的焦距,如果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只要物距大于20cm、像距大于10cm而小于20cm,就可得到这4分。

两次成像比较,若出现物距越小,像距也越小的错误,应该扣1分。

(2)若两次成实像,一次是放大的,一次是缩小的,扣2分。

(3)物距、像距不作估读要求,但读数时要让监考老师过目,不遵循实验事实,随意编写实验数据的,扣除该项得分。

5.随着物距的减小,所成的实像越来越大,这是通过两次成像对比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

本实验的结论“第一次”还是“第二次”不一定,因为学生做实验的程序不一定相同,应该是“物距小的一次,所成的实像较大”。

6.该实验应该放在远离考场门口的位置,防止风使烛焰来回摆动。

光屏接收实像的一面,应该处于背光面,这样成像更清晰。

7.最后整理器材,一定要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尤其是凸透镜、光屏要取下来,这样可以减轻监考教师的负担。

若考生没有做到这一点,监考教师应提醒考生完成;若学生没有完成,应该由监考教师完成,不能影响下一位学生的实验。

但是,蜡烛不能取下来。

3.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器材准备:

托盘天平及砝码一盒、量筒、小石块、细线、烧杯或玻璃杯、水、抹布或吸水纸、滴管。

实验要求:

检查天平是否平衡;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1.物理实验题: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8分)

(1)检查天平是否平衡。

(1分)

(2)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填入表中。

(6分)

(3)计算小石块的密度。

(1分)

小石块的质量

m/g

水的体积

V1/cm3

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V2/cm3

小石块的体积V/cm3

小石块的密度ρ/g·cm-3

(4)整理器材。

评分标准:

1.物理实验题: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8分)

评分要点

分值

扣分

(1)

检查器材

天平已经调节平衡,只是游码不在零位置;能把游码拨到零位置,检查天平是否平衡。

给1分。

若用镊子拨游码拨不动时,可以用手,不扣分。

1

(2)

测量质量

要求操作规范,结果记录正确。

把石块放在右盘中的,扣1分。

用手直接添加砝码的,扣1分。

结果读数错误的,扣1分。

测量过程中再调节平衡螺母,扣1分。

3分扣完为止。

3

(3)

测量体积

要求操作规范,结果正确,排序合理。

两个体积各占1分;若先测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再测水的体积,扣1分。

2

(4)

实验结论

算出小石块的体积(1分)。

再算出小石块的密度(1分)。

2

培训说明:

实验三: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8分)

1.为了节省学生实验操作的时间和器材的安全,实验中用到的天平已经调节平衡,但是,调平后又把游码拨离0位置。

测量时要求考生先把游码拨到0位置,检查天平是否平衡,此步骤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实验习惯。

2.小石块已经用细线系牢,这样可以节省学生的操作时间,同时也可以避免由于系的不牢,石块砸破量筒的事故发生。

若实验过程中出现石块与细线脱离的现象,监考教师应该立即给学生更换石块。

(根据各地器材的实际情况,小石块也可以用柱状的铝块代替)。

3.从减小实验误差的角度考虑,被测量的石块应该越大越好,但是,考虑到中学实验器材的实际,太大了不能直接放入量筒,所以,在能够放入量筒的情况下,尽可能选用大一些的石块。

4.为了减小小石块粘水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应该先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再测量小石块的体积。

如果顺序颠倒,扣1分。

但是,顺序颠倒后,若学生将小石块擦干后,再测量质量,不扣分。

5.测量石块的体积时,顺序也不能颠倒,还是考虑石块沾水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顺序颠倒,同样扣1分。

是否使用滴管将量筒中的水添加到整刻度,不做要求,不用也不扣分。

6.天平的使用要符合天平使用的规则。

(1)把石块放在右盘中的,扣1分;

(2)用手直接添加砝码的,扣1分;(3)结果读数错误的,扣1分;(4)测量过程中再调节平衡螺母,扣1分;3分扣完为止。

有些天平,用镊子拨游码实在困难时,可以用手拨动,但是,前提条件是先用镊子拨不动。

7.实验过程中,对读数、计算的要求不高,读数时,是否估读不扣分;但读数时要让监考老师过目,不得随意编造数据,否则扣分。

密度的计算结果有效数字位数不做要求。

单位也不要求换算成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监考老师可以配备一个计算器)

8.烧杯或玻璃杯是用于盛水用的,也可以用其他器材代替。

9.实验结束,整理器材时,

(1)天平的平衡不能破坏,但是,游码要拨离0位置,学生没有完成的,待学生走后,应该由监考老师完成,不能影响下一位学生的考试;

(2)小石块应该用抹布或吸水纸擦干净,以免影响下一位学生的实验。

(3)量筒中的水应该倒回烧杯或玻璃杯中,继续循环使用。

4.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蜡块的密度

器材准备:

托盘天平及砝码一盒、量筒、蜡块、细长针状物体、细线、烧杯或玻璃杯、水、抹布或吸水纸、滴管。

实验要求:

检查天平是否平衡;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蜡块的密度。

1.物理实验题: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蜡块的密度(8分)

(1)检查天平是否平衡。

(1分)

(2)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填入表中。

(6分)

(3)计算小蜡块的密度。

(1分)

(4)整理器材。

小蜡块质量m/g

水的体积V1/cm3

水和小蜡块的总体积V2/cm3

小蜡块的体积V/cm3

小蜡块的密度ρ/g.cm-3

评分标准:

1.物理实验题: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蜡块的密度(8分)

评分要点

分值

扣分

(1)

检查器材

天平已经调节平衡,只是游码不在零位置;能把游码拨到零位置,检查天平是否平衡。

给1分。

若用镊子拨游码拨不动时,可以用手,不扣分。

1

(2)

测量质量

要求操作规范,结果记录正确。

把蜡块放在右盘中的,扣1分。

用手直接添加砝码的,扣1分。

结果读数错误的,扣1分。

测量过程中再调节平衡螺母,扣1分。

3分扣完为止。

3

(3)

测量体积

要求操作规范,结果正确,排序合理。

两种方法,可任选一种。

若先测水和小蜡块的总体积,再测水的体积,扣1分。

2

(4)

实验结论

算出小蜡块的体积(1分)。

再算出小蜡块的密度(1分)。

2

培训说明:

实验四: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蜡块的密度(8分)

1.为了节省学生实验操作的时间和器材的安全,实验中用到的天平已经调节平衡,但是,调平衡后又把游码拨离0位置。

测量时要求考生先把游码拨到0位置,检查天平是否平衡,此步骤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实验习惯。

2.从减小实验误差的角度考虑,被测量的蜡块应该越大越好,但是,考虑到中学实验器材的实际,太大了不能直接放入量筒,所以,在能够放入量筒的情况下,尽可能选用大一些的蜡块。

3.为了减小小蜡块粘水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应该先测量小蜡块的质量,再测量小蜡块的体积。

如果顺序颠倒,扣1分。

但是,顺序颠倒后,若学生将小蜡块擦干后,再测量质量,不扣分。

4.测量蜡块的体积时,顺序也不能颠倒,还是考虑蜡块沾水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顺序颠倒,同样扣1分。

是否使用滴管将量筒中的水添加到整刻度,不做要求,不用也不扣分。

用细长针状物体将小蜡块压入水中时,必须使小蜡块全部浸没在水中。

5.天平的使用要符合天平使用的规则。

(1)把蜡块放在右盘中的,扣1分;

(2)用手直接添加砝码的,扣1分;(3)结果读数错误的,扣1分;(4)测量过程中再调节平衡螺母,扣1分;3分扣完为止。

有些天平,用镊子拨游码实在困难时,可以用手拨动,但是,前提条件是先用镊子拨不动。

6.实验过程中,对读数、计算的要求不高,读数时,是否估读不扣分;但读数时要让监考老师过目,不得随意编造数据,否则扣分。

密度的计算结果有效数字位数不做要求。

单位也不要求换算成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监考教师可以配备计算器)

7.烧杯或玻璃杯是用于盛水用的,也可以用其他器材代替。

8.实验结束,整理器材时,

(1)天平的平衡不能破坏,但是,游码要拨离0位置,学生没有完成的,待学生走后,应该由监考老师完成,不能影响下一位学生的考试;

(2)小蜡块应该用抹布或吸水纸擦干净,以免影响下一位学生的实验。

(3)量筒中的水应该倒回烧杯或玻璃杯中,继续循环使用。

5.用天平和刻度尺测量立方体金属块对桌面的压强

器材准备:

托盘天平及砝码一盒、刻度尺、立方体金属块。

实验要求:

测量金属块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对桌面的压强。

1.物理实验题:

用天平和刻度尺测量立方体金属块对水平桌面的压强(8分)

(1)检查天平是否平衡。

(1分)

(2)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填写在表中。

(5分)

(3)计算金属块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

(2分)

(4)整理实验器材。

金属块的质量

/g

金属块对桌面的压力F/N

金属块的边长

/cm

金属块的底面积S/cm2

金属块对桌面的压强P/N·cm-2

评分标准:

1.物理实验题:

用天平和刻度尺测量立方体金属块对水平桌面的压强(8分)

评分要点

分值

扣分

(1)

检查器材

天平已经调节平衡,只是游码不在零位置;能把游码拨到零位置,检查天平是否平衡。

给1分。

若用镊子拨游码拨不动时,可以用手,不扣分。

1

(2)

测量质量

要求操作规范,结果记录正确。

把金属块放在右盘中的,扣1分。

用手直接添加砝码的,扣1分。

结果读数错误的,扣1分。

测量过程中再调节平衡螺母,扣1分。

3分扣完为止。

3

(3)

测量面积

要求操作规范,结果正确。

测出立方体的边长(1分);算出底面积(1分)。

测量结果错误,扣1分。

刻度尺操作不规范,扣1分。

2

(4)

实验结论

算出金属块对桌面的压力(1分)。

再算出金属块对桌面的压强(1分)。

2

培训说明:

实验五用天平和刻度尺测量立方体金属块对水平桌面的压强(8分)

1.为了节省学生实验操作的时间和器材的安全,实验中用到的天平已经调节平衡,但是,调平后又把游码拨离0位置。

测量时要求考生先把游码拨到0位置,检查天平是否平衡,此步骤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实验习惯。

2.立方体的金属块,可以用实验室中配备的立方体组件中的一个,也可以换成其他立方体物快。

从减小实验误差的角度考虑,被测量的金属块应该越大越好。

但是,其质量不能超过托盘天平的量程。

3.天平的使用要符合天平使用的规则:

(1)把金属块放在右盘中的,扣1分;

(2)用手直接添加砝码的,扣1分;(3)结果读数错误的,扣1分;(4)测量过程中再调节平衡螺母,扣1分;3分扣完为止。

有些天平,用镊子拨游码实在困难时,可以用手拨动,但是,前提条件是先用镊子拨不动。

4.刻度尺的使用要符合刻度尺使用的规则,测量结果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且以厘米为单位。

读数时要让监考老师过目,不得随意编造数据,否则扣分。

5.由质量计算压力时,比例常数

取9.8N/kg和10N/kg均可。

6.实验过程中,对计算的要求不高,压强的计算结果有效数字位数不做要求。

单位也不要求换算成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监考教师可以配备计算器)

7.质量和长度的测量顺序不做要求。

8.实验结束,整理器材时,天平的平衡不能破坏,但是,游码要拨离0位置,学生没有完成的,待学生走后,应该由监考老师完成,不能影响下一位学生的考试。

6.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器材准备:

杠杆尺、支架、钩码一盒、弹簧测力计、细线(或挂物环)。

实验要求:

组装杠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物理实验题: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8分)

(1)检查器材。

(1分)

(2)安装调节杠杆。

(2分)

(3)实验测量,完成下表。

(5分)

实验次数

动力

/N

动力臂

/cm

阻力

/N

阻力臂

/cm

1

2

实验结论: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4)整理器材。

评分标准:

1.物理实验题: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8分)

评分要点

分值

扣分

(1)

检查器材

有检查实验器材的意识和动作。

1

(2)

安装器材

把杠杆尺安装在支架上,使其能灵活地绕支点转动。

1

(3)

调整器材

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状态。

1

(4)

实验记录

操作正确并完成表格。

每错一个空,扣0.5分,扣完为止。

(g取9.8N/kg和10N/kg均可)。

4

(5)

实验结论

结论正确,用文字表述和公式表达均可。

1

培训说明:

实验六: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8分)

1.杠杆转动的灵敏度较高,要求配置的钩码精度较高。

为了节省操作时间,应在杠杆上等间距的位置上固定有细绳套或羊眼,以便挂钩码用。

这样就不需要细线或挂物环了。

2.为了能体现结论的一般性,符合科学性要求,同时又考虑到时间关系,本实验要求测量两组数据。

3.由于所配置的钩码不一定完全相同,横梁的刻度也不一定完全均匀,误差难免。

数据要求不能太高;杠杆的转动不能太灵活。

4.器材中配置的有弹簧测力计,但是可以不用。

5.实验过程中需要测量的数据较多,还需要进行质量和重力的转换,为了节省时间,换算时,g可以取10N/kg;全部使用钩码,力也可以写成质量,不扣分。

6.实验测量部分内容较多,共4分,一共10个空,每错1空扣0.5分,4分扣完为止,不能再扣其他部分的分。

7.实验结论可以用公式“

=

”表述,也可以用文字“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表述。

8.实验结束,整理器材时,杠杆要从支架上取下来,钩码要放回盒内。

7.测量小灯泡发光时的功率

器材准备:

两节干电池串联组成的电池组、滑动变阻器(10Ω或20Ω)、电流表、电压表、开关、2.5V的小灯泡、灯座、导线若干。

实验要求:

按照如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测量小灯泡发光时的功率。

1.物理实验题:

测量小灯泡发光时的功率(8分)

(1)摆放器材。

(1分)

(2)连接电路。

(3分)

电压

/V

电流

/A

电功率P/W

(3)检查电路。

(1分)

(4)实验测量。

(3分)

(5)整理器材。

评分标准:

1.物理实验题:

测量小灯泡发光时的功率(8分)

评分要点

分值

扣分

(1)

摆放器材

连线前能够将实验器材按照合理的位置摆放,或者对照电路图摆放器材。

没有摆放器材的意识和动作,扣1分。

1

(2)

连接电路

连接电路时,开关断开(1分);

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连线正确、量程选择合适(1分);

滑动变阻器连线正确(1分)。

3

(3)

检查电路

电路连成后,闭合开关前能检查电路,主要看连线是否正确,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是否调到最大。

1

(4)

实验过程

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进行测量,结果正确。

电流值、电压值、电功率值各占1分。

本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只要所求功率等于电压和电流的乘积即可。

若闭合开关灯泡不发光,两表无示数,经监考教师检查连线正确,确属器材问题的,不扣分。

3

培训说明:

实验七:

测量小灯泡发光时的功率(8分)

1.为了节省实验的操作时间,串联电池组已经连成,灯泡已经装在灯座上,仪器均完好。

若电路连成后,闭合开关,两表无示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