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50396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案.docx

《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案.docx

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案

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案

【篇一: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

认识负数

教学内容:

1、认识负数:

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一

2、实践活动:

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做些准备。

教学重点:

正数、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安排:

3课时

(1)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

p.1、2,完成第3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

温度计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

(板书:

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

(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

指出:

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

(负号,类似于减法)

二、学习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介绍温度计:

(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

(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

(3)刻度。

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

(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仓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

(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

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35℃,而这个零下5度,应该写成—5℃。

读一读:

正35,负5

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2、完成试一试:

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

对零下几度,可能学生会不能正确地看,注意指导。

3、完成第3页第2题的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

简单介绍有关赤道、北极、南极的知识。

4、完成第6页第4题:

先指名说说这三条鱼分别所处的地方,再选择合适的温度。

也可选择几个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5、读第7页第5题。

,让学生说说体会。

6、完成第6题,分别在温度计上表示4个季节的温度。

加强指导与检查。

三、学习例2:

1、出示例2图片,介绍“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

补充:

最新的测量,这个数据有所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

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来表示,另一个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

2、完成第6页第1题:

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三、认识正负数的意义:

1、像温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黑板上这些数,哪些是正数?

哪些是负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数是正数?

怎样的数是负数?

0呢?

为什么?

2、完成第3页第1题,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3、完成第6页第3题:

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四、全课小结:

(略)

(2)认识负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

p.3、4的例3、例4,完成第5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

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两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难点:

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准备:

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负数,请你用自己的话书说怎样的数是负数?

正和负是一对反义词,生活中也有很多正好相反的变化,它们也可以分别用正负数来表示。

学生举例(可能有的情况):

1、收入和支出:

如果老师上个月的10日拿到1500元工资,为了强调“收入”,我可以这么记“+1500”,买衣服花了300元,可以怎么记?

为什么?

吃饭花了500元,怎么记?

?

?

2、转入与转出:

这个新学期,我们班转出1人,转进3人,怎么表示?

3、上车与下车:

(第10题),依次写出每一站的情况,让学生说说每一站是什么意思?

特别是“0”;还可以结合某一站,让学生说说“—3,+8”其实人数有什么变化?

?

?

4、上楼与下楼:

?

?

补充楼层,第下室的表示方法等。

补充:

楼房有正的几楼,也有可能会有负的几楼,会不会有0楼?

为什么?

5、向东走、向右走:

常见的方向有4个,东和西是相反的方向,南和被也是一对相反的方向。

如果把想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西走10米,可以怎么记?

你是怎么想的?

+10米表示什么呢?

为什么?

如果+10表示的是向南走10米,那么,—10米表示什么?

你是怎么想的?

比较这个话题与前面话题的不同:

前面的正负数一般都有增加或是减少的意思,而这个正负数,只表示相反的意思。

?

?

小结:

生活中很多具有相反的意思可以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二、学生自学课本,把书上有关的练习完成,并可与同桌交流。

老师选巡视中发现问题较多的题全班交流。

(3)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

教学内容:

p.10~11

教学目标: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做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和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剪好图上的三个不规则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面积:

你知道这节课学什么么?

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

二、分一分、数一数:

1、取图1,问:

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吗?

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不规则图形。

1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么?

方法一:

数方格。

一起数一数,数得74格

方法二:

分割法。

指名折一折,并指出所折出的形状。

注意有两种折法。

折好之后,在每一块长方形上写出求面积的算式。

最后再相加求得总面积。

比较两种方法求的结果。

用类似的方法求出图2的面积。

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

复杂的图形,可以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分别求出面积后再求出总面积。

2、移一移,数一数:

取图3,交流数的方法:

说说在数格子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是怎么解决的?

最后结果是多少?

观察后说说你能把它变成长方形吗?

剪一剪、拼一拼。

你能算出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3、数一数,算一算:

(1)、出示池塘图。

观察该池塘边的特点,说说你想怎么求它的面积?

有什么困难?

有什么好办法吗?

方法:

先数整格,可以按顺序标出数字;再把不满整格的当作半格数,最后再相加。

学生数,数完后交流结果。

发现会有一定的误差。

指出:

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在求其面积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这是很正常的。

(2)、观察树叶图,它有什么特点?

你能利用它的特点来更方便地数面积吗?

学生数完后再校对答案。

4、估一估,算一算。

在第126页上的方格纸上,描画出自己的左手,然后再用刚才的方法估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

交流,得到:

通常我们学生的手掌面积是80多到90多平方厘米。

三、全课小结:

现在你知道怎么求一些较复杂图形的面积了么?

第二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

1、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第12—14页)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第15—18页)

3、梯形面积的计算(第19—21页)

4、实践活动:

校园的绿化面积(第26—2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剪拼、平移、旋转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列表、画图等策略,整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加深对各种图形特征及其面积计算公式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3、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4、使学生在操作、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公式解决面积的计算问题。

课时安排:

10课时

(1)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

p.12~14

教学目标:

1、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探究意识与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剪刀、例题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拿出图1,问:

这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比较复杂(板书:

复杂),但通过观察,你可以把它剪一剪、拼一拼,边成一个学生熟悉的简单图形么?

(学生操作。

)交流:

转化成了一个正方形。

完成板书:

复杂转化成简单(正方形)

比较:

这两个图形面积有变化吗?

为什么?

(没变。

因为格子数没变;或说成纸片没有增加或减少?

?

如果要你算出面积,你会先算哪一个?

是多少?

2、拿图2,请你用刚才的方法,也把它剪拼成一个简单的图形。

(学生操作)问:

这回你得到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板书:

长方形)

小结:

通过剪、拼,我们可以把一个较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它们的面积是一样的。

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

3、拿图3:

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边叫什么?

(底)

分别摸摸它的两组底。

还有什么?

(高)

问:

在现在这个方格纸剪成的平行四边形上,你能找到这组底的几条高?

观察:

你能剪一剪、拼一拼,拼成长方形么?

你有几种剪法?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交流:

只要沿着它的高剪,都可以拼成长方形。

举不同剪法的例子,让大家观察。

发现:

平行四边形的底也就是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也就是长方形的宽。

所以可以用

【篇二: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理解“体积”的含义,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体积单位大小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体积的意义,掌握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

怎样计量出物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

量杯、石块、体积单位模型、课件。

教学策略: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分组实验法和自学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操作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导入新课:

1.听《乌鸦喝水》的小故事。

2.揭题:

师:

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

其中蕴涵了什么道理?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

《体积和体积单位》。

(板书课题)

二、授新课:

1.学习并建立“体积”概念。

实验一:

先让学生看看量杯里有多少水,然后把小石块放入该量杯中,你有发现什么?

说明什么?

”请学生读题,分组操作实验。

师:

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

[说明:

物体占空间]{板书}。

实验二:

在两个量杯中放入同样多的水(让学生确认),然后把大小不同(让学生确认)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这两个量杯中,学生观察后提问:

你又发现了什么?

说明什么?

”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提问:

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吗?

这说明什么?

(大的物体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占的空间小)。

[说明:

通过2个实验培养学生的小组学习、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

出示实物:

火柴盒、铅笔盒、书包。

教师:

观察这三个物体,你能知道哪个物体所占的空间比较大?

哪个物体所占的空间比较小?

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

引导学生得出:

物体占空间有“大小:

{板书}。

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对“体积”是怎样理解的?

师生归纳出体积的定义: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师:

桌上这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

哪个体积最小?

你知道体积比书包大的物体吗?

你知道体积比火柴盒小的物体吗?

[说明:

体积的意义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第一个实验,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物体都“占有一定空间”。

通过第二个实验,使学生形成“空间有大小”的鲜明的表象,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初步建立“体积”的概念。

]

2.认识体积单位

教师出示图(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请生比一比谁的体积大?

[设计说明:

教师通过两个长方体体积大小的比较,学生发现不好比较,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

自然引出“体积单位”的概念]

教者:

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

大家数一数,就知道谁的体积比较大?

学生汇报(让学生说出数的方法)。

教师小结:

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

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学生读一读常用的体积单位,教师板书

出示自学要求:

?

自学课文15页内容。

自学方法:

看一看(它是什么形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

小组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全班交流。

(主要说出体积单位有哪些?

并用手比划每个体积单位各有多大)

[设计说明: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以小组自学的形式开展讨论和交流,并让学生自我展示自学成果,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协作能力。

]

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并且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有多大?

今后,我们在计量物体的体积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体积单位。

3练习:

(1)哪个是长度单位,哪个是面积单位,哪个是体积单位?

它们有什么不同?

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

[设计说明:

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强化对长度、面积、和体积计量单位的认识,更好地构建认知结构]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个正方体,它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体积是1(),表面积是6()

(2)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6()。

(3)一台电视机的体积约是120()。

(4)一辆冷藏汽车冷冻箱的体积约是9()

⒋教学“计量体积单位”的方法。

教师出示立体图后问:

已知每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这个长方体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构成的?

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它的体积是多少?

指名学生说一说。

教者小结:

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学生操作:

请你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还能摆成其它形状吗?

它们的体积又是多少?

[设计说明:

这里的操作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可以认识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二是可以通过摆小正方体看体积,为后面学习体积的计算做准备。

]

(四)、课堂总结:

师:

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七、板书设计: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有:

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篇三: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

数一数

数一数(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数一数,初步接触1-10各数,初步学会数出个数在10以内的物或人,初步学会用1-10各数和同学交流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了解分类数数的方法,感受从“数”的角度观察事物的独特价值,初步体会符号化思想。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喜欢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会按顺序数出1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从儿童乐园的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

小朋友,从今天起,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和研究很多有趣、有用的数学问题,小朋友们将在数学课上学到很多有用的本领。

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到儿童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不过,今天到儿童乐园玩,跟平时的玩可不一样,我们要用数学的方法去玩、去观察、去思考。

(光盘出示儿童乐园主题图)

1.二、自主探索,体验领悟初步感知。

?

(1)提问: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画了些什么?

(2)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3)描述:

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阴,鲜花怒放,鸟儿欢快地唱着歌,花蝴蝶欢乐地飞舞着,小朋友们自由自在地在儿童乐园里尽情游玩着,他们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看!

他们笑得多开心呀!

学完今天的新本领,咱们也到儿童乐园去玩,好吗?

?

2.看主题图数数。

(1)提问:

图上画了滑梯、秋千、木马等东西,还画了人、鸟、花等,你能数出每一种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数,并指出在数较多的物体时,可以数一个轻轻地划掉一个,防止遗漏。

如果有学生数的角度与书上不同,只要合理教师也应该加以肯定。

如有学生说:

“有2个小朋友在荡秋千”,“有2个小朋友在骑木马”等等。

3.总结方法。

(1)开展讨论:

怎样数数又对又快?

小组讨论后再集体交流。

(2)小结:

数数时,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如果数的是画在书上的图,可以用笔点着数,或者数一个用笔作一个记号,这样数就又对又快了!

最后数到几,就说明一共有几个物体。

三、巩固深化,寓教于乐

1.按顺序数数。

谈话:

你能看着圆点图,按顺序从1数到10吗?

同桌的小朋友先互相数一数。

反馈:

指名数一数。

2.谈话:

刚才我们数出了儿童乐园里事物的个数,并且用圆点图表示了这些事物的个数。

你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自己身边事物的个数吗?

如第一小组有6位同学?

?

组织交流。

3.用点子图表示个数。

(1)提问:

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哪些符号表示?

(2)讨论:

我们就先用点子来表示。

有1个滑梯就用1个点子表示。

(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

为什么?

(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木马、小飞机、蝴蝶、小鸟、气球的个数?

(出示点子图)

(3)探索:

图中什么物体的个数可以用7个点子来表示?

8个点子呢?

怎样表示气球的个数?

(自己在书上画好)10个点子表示什么?

四、总结提升,激发学习责任感

谈话: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数,你们学得开心吗?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希望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能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数学,与数学交朋友,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

第二单元:

比一比

教学内容

比长短、高矮(教科书第4-5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会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长短、高矮和轻重是相对的。

教学具准备

主题图、光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老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

说明:

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

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比一比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好吗?

揭题。

二、联系生活比一比1.比长短。

(1)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上画的是哪儿?

从图中你能看到些什么?

(2)观察两根跳绳,通过讨论和交流,弄清图上画的两根跳绳就是两个小朋友用的。

(3)指导学生用在□画画√的方法在书上比较两根跳绳的长短。

(4)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5)交流反馈,说说比较两根跳绳长短的方法,感受长短是比较的结果。

2.比高矮。

(1)出示主题图,观察,说说图中两个小朋友谁高谁矮。

(2)追问:

从哪幅图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两个人的高矮?

学生汇报交流,体会高矮的基本方法。

(3)请两个学生上来,照样子比一比。

3.比轻重。

(1)出示天平,进行介绍。

(2)掂一掂钢笔和橡皮哪个重,然后放到天平上称一称,观察谁重。

(3)看主题图,说明石榴和柿子是从树上采下来的,观察一下哪个重些。

指名交流。

4.体会比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方法。

(1)提问:

图中哪些物体之间还可以比一比长短与高矮?

(2)组织小朋友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搜集讨论信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导交流。

(3)要求小组内推选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较物体,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较的结果。

如两棵树的高矮等。

5.组织讨论,加深认识。

教师出示一枝铅笔,组织学生讨论:

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

要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必须再拿一枝铅笔来比一比才能确定。

教师拿出不同长度的铅笔分别与之比较,使学生明确长短、高矮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综合运用,发展学生的比较意识

1.想想做做”第1题。

(1)光盘出示两幅图,观察第一幅图中谁的铅笔长,再说说第二幅图中哪支铅笔最长。

(2)同桌比一比铅笔的长短。

指名汇报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按要求在书上练习。

(3)提问:

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