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 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45327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石潭记 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石潭记 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石潭记 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石潭记 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石潭记 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石潭记 导学案.docx

《小石潭记 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石潭记 导学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石潭记 导学案.docx

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其音与义。

2.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翻译文言文

1.用双音词解释单音词,字字对译,不要落下任何一个实词。

2.省略句要补出所省略的部分。

3.倒装句要恢复正常语序,也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4.判断句一定要翻译出“是”字,被动句一定要翻译出“被”字。

5.时间、人名、地名、官职名不翻译,照原样抄写。

1.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现在山西永济),故人称柳河东。

生于长安(现在陕西西安),长于长安。

幼敏悟。

4岁时,母亲卢氏教以古赋14篇,皆能朗朗背诵。

贞元9年(793),进士及第。

这一时期,他在功名、仕途上都比较得意。

21年(805),唐顺宗即位,33岁的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协助王叔文等改革弊政,为反对宦官擅权、藩镇割据,做了不少于国于民有利的大事。

王叔文革新集团执政不到7个月,因遭宦官和豪族大官僚的联合反扑而失败。

宪宗即位,柳宗元被贬为永州(现在湖南零陵)司马。

在永州10年,艰苦生活的磨练,辛勤的创作,使他在文学上获得了卓越的成就。

元和10年(815),柳宗元奉诏回京,但旋即又改贬为柳州(现在属广西)刺史。

柳州所处荒僻,环境恶劣,柳宗元尽力为百姓做了不少兴利除弊的好事,如释放奴婢、组织开垦荒地、兴办学堂、破除迷信落后风俗、发展文化卫生事业等。

4年后卒于柳州,年仅47岁。

世人又称他为柳柳州。

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幽峭明净,自成一家。

有《柳宗元集》45卷,附外集两卷及补遗,搜辑比较完备。

2.关于“记”和《小石潭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3.寓情于景

即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

这样可以避免直白的感情渲泻,显得委婉、含蓄。

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如鸣佩()环()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参()差()披拂往来翕()忽斗()折蛇行悄()怆()幽邃犬牙差()互寂寥()无人

2.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

凛liè()翠wàn()连zhuì()清chè()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潭中鱼/可百许头。

4.反复诵读课文,为学习课文做准备。

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___________)

⑵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

___________)

⑶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

___________)

⑷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

______蛇:

______)

⑸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______________)

⑹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凄:

_________寒:

_____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2)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动词,“成为”)

(3)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4)差:

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5)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可以)③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6)①……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动)②同游者:

吴武陵…(游玩)

(7)环:

①如鸣佩环(名词,玉环)②四面竹树环合(动词,环绕、包围)

(8)乐: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以……为乐)

②……似与游者相乐。

(欢乐、逗乐)

(9)其: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指示代词,那)②不可知其源(它的,指潭水的)③以其境过清(指示代词,这里)

2.古今异义。

(1)去:

古义:

离开今义:

前往,到某处

(2)佁然:

古义:

静止不动的样子今义:

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3)小生:

古义:

年轻人今义:

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句式。

(1)心乐之(省略句,省略主语“吾”,应为“吾心乐之”)

(2)斗折蛇行(省略句,省略主语“溪泉”,应为“溪泉斗折蛇行”)

(3)日光下彻(省略句,省略宾语“于潭水”,应为日光下彻于潭水“)

(4)坐潭上(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坐于潭上”)

(5)如鸣佩环(倒装句,谓语前置,即主谓倒装,应为“如佩环鸣”)

(6)全石以为底(倒装句,宾语前置,应为“以全石为底”)

5.理解下面的短语。

①佁然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俶尔远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往来翕忽:

④明灭可见:

⑤凄神寒骨:

⑥悄怆幽邃: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篁竹(huánɡ)清冽(liè)

B.为坻(chí)为嵁(kān)

C.参差(cēncī)佁然(yǐ)

D.俶尔(shū)翕忽(xī)

2.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人,著名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

他在做永州司马时写下了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本文是他的第四篇。

3.《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

的范畴。

4.从文中可知同游小石潭的共有人。

5.判断。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

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④天涯若比邻。

()

1.D2.《永州八记》柳宗元唐山水游记《永州八记》《永州八记》3.抒情议论散文4.六个

5.①是②不是③不是④不是

1.按要求摘录相应的语例。

①妙用比喻写水声:

②巧用动词写潭石:

③运用排比写石底:

④精用短句写环境:

2.在画线处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并与画线句构成排比句。

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

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3.读,背课文。

4.翻译课文。

1.①如鸣佩环②卷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④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示例:

见了大海的浩瀚而没有领略平原的广阔依旧遗憾见了平原的广阔而没有领略小溪的涓涓细流还是遗憾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如何品味写景类文章的语言:

1.我们品味写景类的文章,首先要明白这些语言文字都在传达着作者的一种思想情感这一道理,然后努力透过语言文字去捕捉作者的思想情感。

2.还要讲究方法

(1)品读语言,展开联想想像。

(2)紧扣语境,赏析遣词造句。

注意以下这些特定的语境:

描写对象,描写对象的特点,观察和感觉的角度,修辞方法,技巧方法等。

(3)对比探究,推敲语言表达。

(4)整体感受,领略语言风格。

1.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____________。

(1)如鸣佩环

(2)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赏析文中的写景短句(至少三句)。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

“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这几句描写游鱼的情态。

“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

“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侧面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1.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1)第一段:

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

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

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

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

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发现小潭-西行-见竹林-听水声-伐竹取道-见石潭

潭水景物-着意写游鱼、潭水,动静结合,近处所见

小潭源流-溪水的曲折、悠远,斗折蛇行,远望之景

潭上气氛-借景写情,抒写悄怆悲凉的心绪

2.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明确:

从小山丘向西边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见水的声音,非常悦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一样,心中高兴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样的一片水,于是砍倒竹子,辟开一条道,这样就发现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

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

小石潭的全貌是:

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部分,有的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四周树长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随风飘摇;潭水很清,有鱼儿游动。

4.“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明确: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5.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6.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

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7.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

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8.潭水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

清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

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

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

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

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

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9.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

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0.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

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1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3.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

请说明理由。

明确:

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

“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

“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14.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

请说明理由。

明确: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15.文中的“动”与“静”体现在哪里?

明确:

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

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16.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和“烘托”的手法?

明确: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17.文中的“景”与“情”是如何结合的?

明确: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

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

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

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18.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明确: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19.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让人有低沉之感?

明确: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

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1.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石潭的全貌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写作顺序是:

发现小石潭、、潭中的气氛。

3.①“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②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1.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潭中景物小潭源流3.①隔篁竹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4.D5.B

1.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南乔木。

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是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思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以书名其亭焉。

1.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写景不多,其中写四时之景的语句是:

2.从文中找出叙写“与民同乐”的语句:

3.文中说明人民能够喜获丰收、过上安定生活的原因是:

4.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

答:

参考答案:

1.掇幽芳而荫南乔木。

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2.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又幸其民是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3.幸生无事之时也

4.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

2.为《小石潭记》写一篇导游词。

(练笔)

各位尊敬的旅客朋友们,早上好,今天由我带领您参观一个不知名的小石潭。

大家请看身边的这个小丘,虽然小,但却是景色宜人。

四周郁郁葱葱,人烟依然很稀少。

大家跟着我一起往西走。

大家请闭上眼睛,知大家有没有听见什么?

有些像珮与环相互碰撞的清脆声。

现在请随我顺着这条小路下去,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小潭就是大家刚才听到的清脆声的发源地。

大家可以看到,这小潭的潭底,是以一整块石头做成的,大家现在可以走近些,但小心脚下不要滑倒。

这小潭的潭底有些地方已经凸出来了,就像海上的岛屿,水中的平地一样。

这个小潭里大约有一百来条鱼,因为水太清澈,所以看上去好像在空中游动,也没有什么依靠。

早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就会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有些鱼懒得一动也不动,但有时却突然间的游走,马上又游回来,好像在跟大家开玩笑似的。

请大家顺着小潭向西南方望去,就会看到一条小溪,这条小溪便是这潭水的来源,这小溪曲曲弯弯,有时能看见有时却不能看见,因为多年水流的冲击它的两岸早已参差不齐,像犬牙一样。

这个小潭不仅谭美,周围的景色也很美。

它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层层环绕,如果一个人来到这里,就会感觉到它独有的清静,让人心旷神怡。

在这里呆久了,就会感觉到它独有的魅力--让人抛去心中一切的杂念,感觉就像在仙境中一样,没有让人喘不过气的压力,没有让人头疼的事业,倍感轻松,心也静了下来,这里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我为大家介绍了这么多,不知有没有人知道这里是哪位名人笔下的景色?

对了这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

好了时间不早了,我们要告别这美丽的景色,到下一个景区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