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现象例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43718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现象例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现象例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现象例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现象例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现象例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现象例谈.docx

《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现象例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现象例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现象例谈.docx

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现象例谈

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现象例谈

  成语大部分与古代典籍有关,从整体来说,成语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表达的,是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中的遗留现象。

也可以说,成语是现代汉语中遗留的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在成语中不仅保留着不少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读音,保留着大量的古词义,而且还保留着许多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

本文拟从词类活用、倒装、省略、判断句、被动句等方面对成语中遗留的主要古代汉语语法现象作一梳理,以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有所裨益。

  

  一、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便是词类的活用。

应该说,词类活用现象现代汉语里也存在,但远不如古代汉语普遍,而这种现象大量地遗留在成语中。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用作状语、名词和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这几种主要的词类活用现象在成语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影子。

  1.1名词的活用

  1.1.1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和地点名词可以作状语,如“我们电话谈”、“我们深圳见”。

而古代汉语除专用名词外一般名词都可以作状语,这是古代汉语名词的基本语法功能之一。

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普遍现象,但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说,也不妨可以看作是一种词类活用。

这种现象在成语中较多地存在着。

如:

  狼吞虎咽:

像狼一样吞,像虎一样咽。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狼、虎:

名词用作状语,表比喻。

  鳞次栉比:

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客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鳞、栉:

名词用作状语,表比喻。

  土崩瓦解:

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

比喻彻底垮台。

土、瓦:

名词用作状语。

表比喻。

  花客月貌:

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

花、月:

名词用作状语,表比喻。

  风驰电掣:

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

风、电:

名词用作状语,表比喻。

  日新月异:

事物、景象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

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日、月:

名词用作状语,表时间。

  夙兴夜寐:

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夙、夜:

名词用作状语,表时间。

  凤餐露宿:

风里吃饭,露天睡觉。

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风、露:

名词用作状语,表处所。

  道听途说:

在路上听来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说。

道、途:

名词用作状语,表处所。

  客死他乡:

死在离家乡很遥远的地方。

客:

外来的人,名词用作状语,表身份。

  势不两立:

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势:

根据情势,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

  义不客辞:

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义:

按照道义,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

  车载斗量:

用车载,用斗量。

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车、斗:

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拳打脚踢:

用拳打,用脚踢。

拳、脚:

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1.1.2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

  不胫而走:

不长腿却跑掉了。

胫:

小腿,这里活用为动词。

长腿。

  不毛之地:

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毛:

指草木庄稼,这里活用为动词,指不长草木庄稼。

  车水马龙:

车像流水,马像游龙。

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水、龙:

这里活用为动词,像流水,像游龙。

  哀锦还乡:

旧指富贵以后穿着锦帛衣服回到故乡。

含有向乡里夺耀的意思。

衣:

穿,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面之交:

只见过一面的交情,比喻交情很浅。

面:

见面,名词活用作动词。

  1.1.3名词活用作意动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属于某类人或事物。

如:

  草菅人命:

把人命当野草,比喻随意虐杀人民。

草菅:

野草,这里活用作意动词,把……当作野草。

  鱼肉百姓:

比喻残酷剥削、任意欺凌老百姓。

鱼肉:

把……当作鱼肉,名词活用作意动动词。

  1.1.4名词活用作使动动词,表示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转变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者使宾语发出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作行为。

如:

  兵不血刃:

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血:

使……沾血,名词活用作使动动词。

  汗牛充栋:

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

形容藏书非常多。

汗:

使……出汗,名词活用作使动动词。

  生死肉骨:

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内。

形容恩惠极大。

肉:

使……长肉,名词活用作使动词。

  1.2形容词的活用:

  1.2.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如:

  披坚执锐:

披上坚固的铠甲,拿起锐利的兵器。

坚、锐:

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激浊扬清:

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

比喻清除坏的。

发扬好的。

浊、清:

污水、清水,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比喻坏的、好的。

  1.2.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如:

  不自之冤:

不能得到辩解或洗刷的冤屈。

自:

搞清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2.3形容词活用作意动动词,表示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

如:

  不远万里:

不以万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远:

认为……远,形容词活用作意动动词。

  是古非今:

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

是:

认为……对,形容词活用作意动动词。

  不耻下问: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耻:

认为……可耻,形容词活用作意动动词。

  1.2.4形容词活用作使动动词,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

如:

  富国强兵:

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

富、强:

使……富足、使……强大,形容词活用作使动动词。

  赏心悦目:

园看到美好的东西而心情欢畅。

赏:

使……欢畅,悦:

使……愉悦,形容词活用作使动动词。

  自圆其说:

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精洞。

圆:

使……圆满、周全。

  1.3动词活用作使动动词,表示使宾语发出某种动作行为。

如:

  起死回生:

把快要死的人救活。

形容医术高明,也比喻把已经没有希望的事物挽救过来。

起:

使……起来,动词活用作使动动词。

  沉鱼落雁:

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

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沉、落:

使……沉、使……落,动词活用作使动动词。

  生死肉骨:

使死人复生。

使白骨长肉。

形容恩惠极大。

生:

使……活过来,动词活用作使动动词。

  走马看花:

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

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

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走马:

骑着马使马奔跑,动词活用作使动动词。

  不孚众望:

不能使大家信服。

孚:

使……信服,动词活用作使动动词。

  惊天动地:

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惊:

使……惊动,动:

使……震撼,动词活用作使动动词。

  倾国倾城:

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

倾:

使……倾覆,动词活用作使动动词。

  

  二、倒装

  

  一般说来,古今汉语的词序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古代汉语也有少数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这种特殊的词序,也可以叫倒装。

  2.1宾语前置

  在倒装句中,最突出的现象是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从而起强调宾语的作用。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在成语中都还存在着。

  2.1.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在上古汉语中,由疑问代词“何”、“谁”、“安”、“奚”等充任宾语,宾语一般要置于动词之前。

例:

  何去何从:

离开什么?

跟从什么?

现多指在重大问题上的抉择。

疑问代词“何”作“去”、“从”的宾语而置于它们前面。

  居心何在:

到底有什么用意。

何在:

印在何。

疑问代词“何”作“在”的宾语而前置。

  不亡何待:

不灭亡还等待什么,即必然灭亡。

何待:

印待何,疑问代词“何”作“在”的宾语而前置。

  何往不利:

指到任何地方都能有所得。

何往:

即往何,疑问代词“何”作“往”的宾语而前置。

  欲谁归罪:

将要归罪于谁呢?

谁:

疑问代词“谁”作“归”的间接宾语而前置。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皮都不存在,毛将附着在什么上?

比喻事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傅:

通“附”。

安:

什么,疑问代词作“傅”的宾语而前置。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时。

同样受宾语前置规则的支配,宾语置于介词之前。

例:

  谁为为之:

为谁而作,慨叹没有知己。

谁为:

即为谁,疑问代词“谁”作介词“为”的宾语而前置。

  吾谁与归:

我同谁一起相处,指对志同道合者的追求。

谁:

疑问代词作介词“与”的宾语而前置。

  2.1.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否定句中,由代词充当宾语的,宾语常常置于动词前,它包含两个条件:

一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二是宾语必须是代词。

例:

  时不我待:

时间不会等待我们,嗟叹时机错过,追悔不及。

指要抓紧时间。

我待:

“待我”的倒装。

我:

代词宾语前置。

  人莫予毒:

再也没有人怨恨我、伤害我了,形容劲敌被消灭后的高兴心情。

予:

我,代词宾语前置。

  2.1.3用代词“之”、“是”复指的宾语前置。

在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然后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代词“之”或“是”复指,构成“宾语+之+动词”或“宾语+是+动词”的格式。

例:

  何罪之有:

即有何罪,有什么罪呢?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清白无辜,没有过错。

何罪:

前置宾语,用“之”复指。

  不此之图:

不打算做这件事或不考虑这个问题。

此:

这。

这个,前置宾语,用“之”复指。

  马首是瞻:

原指古代作战时士兵看着主将的马头决定进退,后比喻跟随某人行动。

马首:

前置宾语,用“之”复指。

  为了强调行为的单一性,有的前置宾语的前面加上“唯”,构成“唯+宾语+是+动词”的格式,这种格式更是大量的保留在成语中,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例:

  唯才是举:

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荐举。

才:

前置宾语,用“是”复指。

  唯命是听:

只是听从命令,不敢有半点违抗。

指绝对服从。

命:

前置宾语,用“是”复指。

  唯利是图:

只是图利,别的什么都不顾。

利:

前置宾语,用“是”复指。

  唯我独尊:

只有自己最尊贵。

原来是佛教推崇释迦牟尼的话,后用来形容极端狂妄自大,认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

我:

前置宾语,用“是”复指。

  2.1.4陈述句中介词的宾语前置。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宾语前置以外,古汉语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宾语前置,就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这种宾语前置不须具备任何条件,只要是为了强调需要都可以前置。

例如“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

齐桓公伐楚》),意为楚国用方城山作为城墙,用汉水作为护城河。

方城:

山名,是介词“以”的前置宾语;汉水。

也是介词“以”的前置宾语;它们都是为了强调而前置。

这种宾语前置因其简洁有力而保留在成语中。

例如:

  一以当十:

一个人可以抵挡十个人,一个人可以当十个人使用。

形容作战凶猛,现多指能干的少数人的作用之大。

以:

舟词“用”;一:

介词“以”的宾语,为强调而前置。

  一以贯之:

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于其整个儒家学说之中,现泛指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穿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以:

介词“用”;一:

介词“以”的宾语,为强调而前置。

  一言以蔽之:

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以:

介词“用”;一言:

介词“以”的宾语,为强调而前置。

  文以载道:

用文章来阐明道理。

以:

介词“用”;文:

介词“以”的宾语,为强调而前置。

  夜以继日:

白天时间不够用,用夜晚来继续。

形容昼夜不息地从事某件事。

以:

介词“用”;夜:

介词“以”的宾语,为强调而前置。

  宽以待人:

以宽宏大度的态度来对待别人。

以:

介词“用”;宽:

介词“以”的宾语,为强调而前置。

  2.2介宾结构后置。

现代汉语的介宾结构主要位于动词、形容词等核心谓语前充当状语,而古代汉语的介宾结构有些也可以位于核心谓语前充当状语,但更多地主要是位于核心谓语后充当补语,而语译为现代汉语时则仍须还原到核心谓语前当状语,所以有人把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

这种现象在成语中出现的频率也相当高。

例:

  重于泰山:

比泰山还要重。

比喻人死得很有价值,也形容意义重大。

于泰山:

比泰山。

介词结构位于形容词“重”后作补语,语译时放到“重”前当状语。

  老于世故:

对处世很老练,富有经验,指对社会上的一切有很深的阅历。

于世故:

对处世,介词结构位于形容词“老”后作补语,语译时放到“老”前当状语。

  无济于事:

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

比喻不解决问题。

于事:

对事情,介词结构位于动词性结构“无济”后作补语,语译时放到“无济”前当状语。

  持之以恒:

用恒心长久坚持下去。

以恒:

用恒心。

介词结构位于动词性结构“持之”后作补语,语译时放到“持”前当状语。

  绳之以法:

根据法律制裁。

以法:

根据法律,介词结构位于动词性结构“绳之”后作补语,语译时放到“绳”前当状语。

  嗤之以鼻:

用鼻子吭声冷笑。

表示轻蔑。

以鼻:

用鼻子。

介词结构位于动词性结构“嗤之”后作补语,语译时放到“嗤之”前当状语。

  相濡以沫:

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

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以沫:

用吐沫,介词结构位于动词性结构“相濡”后作补语,语译时放到“相濡”前当状语。

  

  三、省略

  

  成分省略是指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原则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常常省略某些成分,这是古今汉语共有的现象。

但古代汉语的成分省略比现代汉语普遍得多,而且有些省略现象是古代汉语特有的。

而成语由于言简意赅以及向四字格靠拢的趋向。

就使得省略现象更为普遍。

这些省略现象如果不加以注意,就会引起对成语的费解以至误解,这也是我们在理解和解释成语时必须加以重视的。

  成语中的省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3.1省略介词。

现代汉语的介词一般不能省略,而古代汉语有的介词有时却可以省略,在成语中比较多见的是省略介词“于”。

例:

  如坐春风:

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坐”与“春风”之间省略介词“于”,可译为“在”。

  运筹帷幄:

在军用帐篷中拟定作战策略。

去获取战斗的胜利。

“运筹”与“帷幄”之间省略介词“于”。

可译为“在”。

  鹤立鸡群:

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立”与“鸡群”之间省略介词“于”,可译为“在”。

  置之度外:

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置之”与“度外”之间省略介词“于”,可译为“在”。

  功败垂成:

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

“败”与“垂成”之间省略介词“于”,可译为“在”。

  防患未然:

在事故或祸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事故或祸害发生。

“防患”与“未然”之间省略介词“于”,可译为“在”。

  名闻遐迩:

名声传扬到远近各地,形容名声很大。

“闻”与“遐迩”之间省略介词“于”,可译为“到”。

  祸起萧墙:

萧墙:

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起”与“萧墙”之间省略介词“于”。

可译为“在”。

  出尔反尔:

尔:

你;反:

通“返”,回。

原意是你怎样做。

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

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出”与“尔”之间、“反”与“尔”之间省略介词“于”,前者可译为“从”,后者可译为“到”。

  也有省略介词“以”的。

例:

  栉风沐雨:

栉:

梳头发;沫:

洗头发。

用风梳发,用雨洗头。

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栉”与“风”之间、“沐”与“雨”之间省略介词“以”,可译为“用”。

  投桃报李:

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用李子回赠他。

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投”与“桃”之间、“报”与“李”之间省略介词“以”,可译为“用”。

  3.2介词宾语省略。

  3.2.1现代汉语除“被”字之外介词后面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的介词宾语却常常可以省略,这种省略的介词宾语主要是代词“之”,成语中也是如此。

例:

  患难与共:

祸患与灾难和他共同承担。

形客同心同德,利害一致。

与:

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

  羞与为伍:

指把跟某人在一起同列视为羞耻。

与:

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尊敬自己家族的长辈,从而把这种尊老之心推广到尊敬别人家族的长辈。

以及:

两个词。

以:

介词。

把:

及:

动词,推广、推及,后面省略代词宾语“之”,代这种尊老之心。

而绝不能把“以及”理解为现代汉语表并列的连词。

  贪天之功,以为己有:

把自然成功的事作为自己的功劳,现指攘夺他人的功劳。

以:

介词,把,后面也省略宾语“之”。

  3.2.2动词的宾语也常常省略,例:

  引以为鉴:

拿某人或某事来作为鉴戒。

引:

拿,动词,后面省略宾语“之”。

以:

动词,认为,后面也省略宾语“之”。

  信以为真:

相信某人或某事认为它是真实的。

信:

动词,后面省略宾语“之”。

以:

动词,认为。

后面也省略宾语“之”。

  3.3谓语省略。

例如:

  一字千金:

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一字”后省略谓语动词“值”。

  一言九鼎:

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

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一言”后省略谓语动词“重”。

  一发千钧:

危险得好像千钧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一发”后省略谓语动词“系”。

  一日三秋:

意思是一天不见面,就象过了三个季度。

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

形容思念殷切。

“一日”后省略谓语动词“如”。

  再衰三竭:

指力量一再消耗,已经衰减耗竭。

“再”、“三”后面省略谓语动词“鼓”,击鼓的意思。

  道路以目:

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

形容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

“以目”后面省略谓语动词“示意”。

  四、判断句

  古代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相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别。

现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要用判断词“是”,而古代汉语判断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直接作谓语,并在它们前面常有副词修饰或限制。

而古代汉语表否定的判断句,是在谓语前面加上否定副词“非”。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这种句式在成语中也有所遗留。

  4.1表肯定的判断,例如:

  胜败乃兵家常事:

“胜败”作主语,“兵家常事”作谓语,“乃”是副词作状语,起加强语势的作用,没有判断词。

  四海之内皆兄弟:

世界各地的人民都像兄弟一样友好相处。

“四海之内”指世界各地的人民,作主语;“兄弟”作谓语,“皆”是副词作状语。

“都”的意思,没有判断词。

  4.2表否定的判断,例如:

  人非草木:

“人”作主语。

“草木”作谓语,“非”可译为“不是”,是否定副词作状语。

  不到长城非好汉:

“不到长城”指不到长城的人,作主语;“好汉”作谓语,“非”是否定副词作状语。

  

  五、被动句

  

  古代汉语有特定标志的被动句,以下几种特定标志还保留在成语中:

  5.1“及物动词+于+施事者”。

例如:

  囿于成见:

被已有的、现成的看法局限。

于:

介词,用于引介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成见”。

  5.2“为+施事者+及物动词”。

例如:

  古为今用:

指古代的一些事物、思想被今人加以利用。

介词“为”用于引介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今”。

  介词“为”后的施事者有时省略不出现。

例如:

  金石为开:

金石:

金属和石头,比喻最坚硬的东西。

连金石都被打开了。

形容一个人心诚志坚,力量无穷。

介词“为”紧贴动词,“为”后省略了表示施事者的宾语。

  5.3“见+及物动词+于+施事”。

例如:

  见弃于人:

被别人抛弃。

助动词“见”表被动。

介词“于”引介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人”。

  见制于人:

被别人控制。

助动词“见”表被动,介词“于”引介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