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39249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梅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梅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梅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梅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梅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梅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

《梅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梅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梅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

梅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梅州市2007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

本试卷分两部分,第Ⅰ卷为必做题,共四大题18小题,第Ⅱ卷为选做题,共二大题6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位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选做题中,考生选做“文学类文本阅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两大题中的一大题,不得跨大题选做小题。

第Ⅰ卷 必做题(13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豢养隐患盥洗室风云变幻焕然一新

B.复辟媲美庇护权刚愎自用大有裨益

C.老妪熨帖郁金香与会代表鹬蚌相争

D.旗帜炽热滞纳金博闻强识炙手可热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紫禁城”的王家大院,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群,还保存了大量卓尔不群、璀璨夺目的“三雕”——砖雕、木雕和石雕艺术精品。

B.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C.厂长动情地说:

“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积极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D.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我们当面鼓对面锣,不拐弯抹角,不绕圈子,敢讲问题,触及灵魂,有效地保证了党组织的纯洁性。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随着人们消费选择的拓宽,黄金周开始从旅游、交通、餐饮、住宿、娱乐等行业向其他行业广泛延伸,越来越多的行业正从假日消费中分得“黄金”。

B.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把农业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统筹谋划。

C.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八荣八耻”积淀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内涵,我们能否将我国建设成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将直接取决于对这一标准的有效落实。

D.开放性网络给人们交流思想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一些蔓延于网络的“情绪性言论”,有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4、请根据下面提供的九篇交流论文的题目,推断出“第四届名校长论坛”的主题。

(不超过15字)(4分)

《打造强势品牌学校》《校不在老,有特色才行》

《以特色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创建特色学校》《创特色•树品牌•促发展》

《办学特色与特色办学》《学校特色教育及其支点》

《实施品牌战略,培养国际人才》《以新的教学理念创学校质量品牌》

《特色就是品牌,品牌就是资源》

5、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的这则新闻。

要求:

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30字。

(5分)

新学期初,某大学爱心社联合十多所高校,推出了为期3天的“爱心大巴”免费接站活动,在北京站前接送同学。

由于受到返校大学生的怀疑、猜测,乘客寥寥,而无偿提供的矿泉水和小点心也因无人问津成了摆设。

学子们的爱心变成了伤心。

6、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6分)

在人际相处和沟通中,“同理心”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同理心”的意思,就是指能易地而处,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明白及体会身边人的处境及感受,并适当恳切地回应其需要。

可见,“同理心”是同情、关怀与利他主义的基础,具有“同理心”的人能从细微处体察到他人的需求。

下面是一位刚转学到你班不久的同学向你表达的内心话,你该如何回答他呢?

要求运用“同理心”原理。

同学:

这所学校真的不如我以前读书的那所学校好。

那里的同学对我很友善。

你的回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文言文段,完成7~11题。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欧阳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①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

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

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②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滃(wěng)然:

水盛大的样子。

②涵煦:

滋润化育。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顾:

向四周看

B.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按:

依照

C.今滁介江淮之间介:

处在、位于

D.掇幽芳而荫乔木掇:

采摘

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于是疏泉凿石②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B.①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②而孰知上之功德

C.①升高以望清流之关②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①而故老皆无在者②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9、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叙述作者治理滁州,开地建亭的事。

本段开门见山,紧扣文题,也为末段的点明中心埋下伏笔。

B.文章的第二段着力叙写五代战事频繁,唐朝豪杰并起,这正是为了烘托当时“丰乐太平”的政治局面。

C.文章有“丰乐”二字贯穿其中,但意义则有转换,第一段的“丰乐”意为丰山美景可乐。

第三段的“丰乐”则为丰年可乐。

这种暗换概念的写作技巧,堪称绝妙。

D.《丰乐亭记》与《醉翁亭记》均写于作者贬谪滁州时。

文章开篇虽有贬谪荒凉之地的酸楚,而随后则是为朝廷歌功颂德,并抒发与民同乐的思想。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

(2分)

译文:

(2)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3分)

译文:

(3)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3分)

译文:

11、给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用“/”划分开即可)(3分)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二)诗歌阅读(9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南宋·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

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

试问谪仙何处?

青山外,远烟碧。

注:

采石,即采石矶,在今安徽省当涂县附近,古代历来是防守长江的要地,南宋时,是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

(1)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令,作者将夹江对峙的二梁山比作“两蛾”。

请根据上下文简析“天际两蛾凝黛”中“凝”字运用的妙处。

(3分)

(2)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色赏析“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3、补写出下列表述中空缺的部分。

(共三组,每组只可选答1小题)

⑴①,。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杜甫《登高》)

⑵①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

(龚自珍《己亥杂诗》)

②,。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⑶①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

②《荀子·劝学篇》指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三、现代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14~17题。

①人类应建立与洪水和谐共处的防洪减灾体系。

人类应将洪水与洪灾加以区别:

江河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类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江河洪灾则主要是由于人类开发利用江河冲积平原而产生的问题,应当由人类自己加以解决。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可以修建适当的水利工程,开发利用江河的冲积平原,但要避免过度和不合理的开发,要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和谐共处。

治理江河的工程措施,只可能控制一定标准的洪水,不可能完全控制特大洪水。

因此,在建成具有一定标准的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还要有计划地安排一部分土地,以备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时,为洪水让出足够的蓄泄空间。

②人类为了发展社会经济,必须多占用一部分原本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土资源;而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必须适当维持周边的生态系统,以维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因此,必须研究如何与周边生态系统合理地分享水土资源的问题,人类与水土资源应和谐共处。

③就水资源来说,过去我们以为,水利工作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控制、开发、利用水资源,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但是在河湖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污染,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后,我们逐步认识到必须兼顾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的需要,合理配置水资源。

由此而发生的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来解决。

要通过高效、节水、防污的社会经济模式,通过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达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④土地资源也有合理配置和利用的问题。

人类占有、改造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土地资源。

但是,这种占有和改造必须适度;否则,将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从而威胁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⑤防沙治沙的对象应当是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而不是改造现有的沙漠。

沙漠和土地沙化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

沙漠是地球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不能也不应消除的;沙化则是人类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造成的土地退化的灾害,是人类应当也可以防治的。

这些荒漠化土地是在干旱化的气候背景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由于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造成的。

⑥在地球表层,河流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

它不仅支持河流内及其两岸走廊的生态系统,而且以其干流和不同等级的支流组成地球表层的各个水系,是地球水循环的陆面主要通道,它为陆地的各个生态系统输送物质和能量,也是陆地和海洋交换物质和能量的通道。

形象地说,它是地球表层的脉络。

在过去的水利工作中,没有重视和研究河流的生态功能,没有从生态功能的角度研究河流变化的规律及其作用,这是我们应吸取的教训。

(节选自《文汇报》)

14、关于“洪水”和“洪灾”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可以最终战胜、消灭洪水。

B.洪灾是人类过分开发利用土地引发的自然现象。

C.特大洪水就是洪灾,是人类不可控制的灾害。

D.治理洪灾,可以保留一部分土地用于泄洪。

15、对“人类与水土资源应和谐共处”一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人类要建立一种把洪水和洪灾相区别的防洪减灾体系。

B.人类要研究与周边生态系统合理分享水土资源的问题。

C.发展人类的社会经济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之间要注意合理配置水土资源。

D.河流有着自己的生态功能,人类要了解河流的变化规律,才能与水土资源和谐共处。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的理解和推断错误的两项是()(4分)

A.沙漠是地球环境的一部分,是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造成的土地退化的灾害。

B.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相应地合理配置水资源。

C.人类利用一些外来水源可以在沙漠周边建设一些人工绿洲;但从总体上说,不应当也不可能消灭沙漠或“征服”沙漠。

D.人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成员,没有权利改造自然。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通过努力,终究可以使自然环境恢复到人类发展前的状态。

E.水利工作的目标应该是:

人类科学利用自然界所赋予的水资源,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达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状态。

17、结合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具体谈谈人类应如何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6分)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学生要老师教会他所有的智慧。

老师笑了笑,从桌上拿起一个苹果,放到嘴边,大大地咬了一口。

过了好一会儿,老师才又张开嘴,将口中已经嚼烂的苹果,吐在手掌当中,然后对着他的学生说:

“来,把这些吃下去!

学生惊惶地说:

“老师,这……这怎么能吃呢?

老师笑了笑,说:

“我咀嚼过的苹果,你当然知道不能吃;正如汲取别人的智慧,必须经过你亲自去‘咀嚼’、去实践。

学生恍然大悟:

苹果新鲜而甜美的滋味,是需要由自己来品尝与体会的。

学习的过程,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代劳。

只有自己不断地反省、思考,才会成为自己宝贵的经验。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第Ⅱ卷 选做题(15分)

温馨提示:

请在以下五、六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

不得跨大题选做小题。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9~21题。

文赤壁

①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

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

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

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

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

他的醉态流漫呢?

他的才情风骨呢?

他的失意豁达呢?

一尊石像纵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

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②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③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

可能是这里的人都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

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④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

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

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

当年,苏轼重游赤壁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⑤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⑥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

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当时朝廷任命他为团练副使。

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

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⑦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

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故名“赤鼻矶”。

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

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

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

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

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⑧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

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

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腌臜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

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难,最终即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

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

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

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⑨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

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

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

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

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作者朱增泉,文章略有改动)

19、第①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

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原文回答。

(2分)

答:

20、根据文意,回答下面问题:

(1)第⑥自然段中,作者说: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

”请根据文意分别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

(4分)

答:

(2)第⑦自然段中,作者说:

“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

”“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

请分条概述。

(3分)

答:

21、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你简要谈谈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6分)

答: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人物评论,完成22~24题。

怀疑与激变

——解读毕加索

①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我们常常只有惊叹。

其他都是惊叹之余或曲终之后的惋惜与回味,或许还有细细地咀嚼——品咂其中的苦味和甘甜,以及咸涩。

②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是难以超越的,他们本来就是这样一些强大特异的生命。

这些生命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一生可以纵横涂抹而不知疲倦。

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一个长长的生命、漫漫的创造历史:

从很早即开始起步,直到最后才缓缓终止。

毕加索最早的作品是十岁左右画出的,如十四岁的《裸脚女孩》、《老渔民》等杰出的作品——仅此一条就决定了这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

③纵观他一生的无数作品,可以从中找到各种风格倾向、各种情绪,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

它们本身即组成一个宇宙,其中繁星闪烁,风云变幻,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更有惊涛骇浪,那种动人的美,让人过目不忘的最为独到的呈现与表达,简直比比皆是。

我们可以一口气列举出《站在球上的孩子》、《特技表演者的家庭与孩子》、《奥尔喜肖像》、《持扇的女子》……多到一时难以穷尽。

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心底从来都是充斥了不安:

怀疑自己的意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怀疑的结果就是艺术生涯中的无数次激变,是无头无尾的探求,大嬉戏和大玩笑,包括大绝望大痛苦;还有恶作剧,装傻与佯疯,傲世与自卑,欺世与自欺……这一切综合一起,让后来人去清理和辨析,去极为困难地分拣。

后来人常常是不知所措的,在这亘古未见的一大堆斑驳灿烂面前,大半只有叹息,而没有能力去鉴别——他们甚至在这样的生命面前连起码的冷静都要丧失,视听失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

④有人不止一次指出他是现代绘画史上的“巨灵”,除了“野兽派”以外,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

它们使当时和后来的艺术处于激活状态,它们也使各种尝试变得可信和可能。

但当我们面对一大堆千奇百怪、巧思百出,有时直接就是丑陋怪异到目不忍睹的东西时,难道不应该产生一些怀疑吗?

是我们错了还是当年的大师错了?

追问的结果是:

大概谁都没错,是时代错了。

在一个人类正被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作为个体,一个生命,你尽可以呼号,但没有回音,更没有应答……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稍稍窥见毕加索当年的伤痛。

面对那样的时代,人们所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像当时的大师那样,做下这疯癫无忌的大喧哗和大游戏了。

他要可意地尽情地嘲讽一番,既嘲讽自己,又嘲讽时代;既嘲讽去者,又嘲讽来者。

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心中的全部感触、百缠纠结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⑤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虚荣的时代。

看来—个艺术家被逼到了尽头,就偏要穿上皇帝的新衣,偏要以此为乐——他与另一些人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自觉与清醒。

毕加索兴之所至任意涂抹,像儿童一样嬉戏不休,上下游荡,四方徘徊,进入化境般的流畅自如,实际上却是隐含了一个生命的全部悲凉无告。

这儿有泪水,有傻笑,更有绝境的哀求,在他这儿等于是以歌当哭。

⑥就最后而言,就其背后的意义来说,毕加索是消极的。

⑦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

他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屈服。

我每一次看到他的不可征服的创造,就在心里悄悄发出叹息:

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

注:

毕加索(1881-1973年),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派主要代表,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

22、文章开头说,毕加索是一个“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毕加索的“伟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

(5分)

答:

23、第③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一句中的“双重悲剧”指什么?

请结合文意从艺术家和受众两方面分析作答。

(4分)

艺术家:

受众:

24、作者认为毕加索是伟大的,也是屈服的。

请问:

毕加索屈服的表现、原因各是什么?

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

 

梅州市2007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科评分细则及答案详解

第Ⅰ卷必做题(13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C(A项“盥”读guàn,其余都读huàn;B项“媲”读pì,其余都读bì;C项加点的字全都读yù;D项“炽”读chì,其余都读zhì。

)(3分)

2、D(A项“卓尔不群”:

优秀卓越,超出常人。

此处使用对象错误。

B项“拍手称快”:

鼓掌欢呼,表示非常高兴。

多用于表示正义得到伸张时或事情的结局称人的心意。

泼水节泼水,并不存在正义得到伸张的意思。

C项“功败垂成”:

事情就要成功的时候却遭到了失败,多含有惋惜之意。

垂——将要,接近。

功败垂成怎能在此一举?

D项“当面鼓对面锣”:

比喻面对面的谈判或交换意见。

)(3分)

3、D(A项“黄金周”不能与“延伸”搭配;B项“站在”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小康”后加“的高度”;C项,两面对一面,照应不周;D项正确。

)(3分)

4、参考答案:

树立品牌意识,办好特色学校。

(共4分,答对一个方面给2分。

5、参考答案:

“爱心大巴”遭怀疑,大学生不信任感拷问学校教育,折射社会现状。

(5分,答案应包括两个方面:

新闻内容要点(2分)和从中反映的问题实质(3分))

6、参考答案:

如果我处在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我也一定会感到非常孤独。

但抱怨肯定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会主动和同学交往。

也许很快我就会拥有更多的知心朋友。

(6分,能体现出自己明白同学说这番话的原因是感到孤独(3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