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重点国际贸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36231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7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重点国际贸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复习重点国际贸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复习重点国际贸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复习重点国际贸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复习重点国际贸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重点国际贸易.docx

《复习重点国际贸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重点国际贸易.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习重点国际贸易.docx

复习重点国际贸易

复习重点(国际贸易)

 

 

————————————————————————————————作者:

————————————————————————————————日期:

 

问题

1.贸易引力模型及其运用。

2.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和政策主张。

3.贸易顺差及其影响。

4.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的贸易思想(即这些理论是如何解释贸易的动因、贸易模式和贸易利得的)和政策主张(即是主张自由贸易还是贸易保护)。

5.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中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

6.比较优势的含义及衡量比较优势的指标。

7.如何以一种商品衡量另一种商品的机会成本。

8.在比较优势理论和资源禀赋理论模型中,发生贸易后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如何确定。

9.比较优势理论关于贸易利得的讨论。

10.H-O定理和S-S定理的运用(即按照资源禀赋优势进行贸易后一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如何变化)。

11.比较优势陷阱。

12.要素价格均等化及其在现实中成立需满足的前提条件。

13.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14.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基础。

15.贸易条件的含义及其理解。

16.企业在外国市场上倾销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

17.进口国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满足的条件。

18.中国遭受反倾销的原因及其影响。

19.从量关税与从价关税的比较。

20.小国和大国征收进口关税的经济效应及其比较。

21.关税的名义保护率和有效保护率。

22.“自愿”出口配额的实质及其与进口配额的比较。

23.配额与关税的比较。

24.小国和大国出口补贴的经济效应。

25.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贸易保护。

26.支持贸易自由化和支持贸易保护的理由。

参考答案

1.贸易引力模型及其运用。

答:

模型

(1)为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它从国家的收入、距离和一些特质因素(如是否有共同边界,共同语言,共同的币种等)角度解释了双边贸易流量:

 

 

为了便于回归,将方程

(2)转化为对数线性形式,得到:

 

引力模型的应用:

Feenstra,Markusen和Rose(2001)使用Rauch(1999)的贸易分类方法,证明引力模型能成功地运用到垄断竞争市场中的差异化产品贸易。

完全分工是垄断竞争模型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必然结果,这是所谓新贸易理论中的核心(Helpman和Krugman,1985)。

这种理论是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为假设前提的,更接近于贸易现实。

它认为,贸易不一定是比较优势的结果,可能是规模经济或收益递增的结果,在不完全的竞争市场上,国家之间即使不存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的差异或者差异很小,也完全可以因为需求偏好或者规模经济以及产品差异促使各国追求生产的专业化和从事国际贸易。

2.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和政策主张。

答:

①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出现的国际贸易理论。

这一时期的商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

为了扩大产品销路,商业资本不满足于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于是便出现了反映这种商业资本向外扩张要求的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WilliamStafford,ThomasMun

②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金银,一国是否富裕主要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金银数量,而国内贸易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

只有通过对外贸易并保持顺差,才会使外国的金银流入国内

③重商主义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早期的主张对所有国家都要追求顺差,晚期认为只需在长期保持总体顺差即可

④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重商主义者在贸易政策上主张贸易管制、实行对外贸易垄断、奖出限入,鼓励发展本国工业和本国航运(政策主张)

⑤重商主义把对外贸易纳入了整个经济系统,为后来的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础,但它倡导的是保护贸易,本质上是保护贸易理论

3.贸易顺差及其影响。

答:

贸易顺差(FavorableBalance0fTrade)。

所谓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出超”.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

贸易顺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国在特定年份对外贸易活动状况。

通常情况下,一国不宜长期大量出现对外贸易顺差,因为此举很容易引起与有关贸易伙伴国的摩擦。

(一)有利影响

直接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我国经济近年来发展非常迅猛,进入21世纪的前几个年头,GDP一直处于7%-8%的增幅水平,而最近几年又保持了两位数的高增长率,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小,充分发挥了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作用,为国民经济的良好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利于加快产业的升级。

外贸顺差,尤其是经常项目的顺差,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可以知道我国目前的产业发展水平与出口产品结构。

由于出口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外向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也在走向优化,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总体竞争力。

促进了国内的技术进步,也引进使用更多先进的生产设备,出口的竞争力得到加强的同时,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外资进入国内,形成良性循环,活跃经济。

有利于缓解国内就业压力。

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问题一直是个大问题。

且我国目前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供大于求矛盾十分突出。

贸易顺差意味着出口的增加,而我国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就是说贸易顺差越大就业人数越多。

因此出口有利于缓解劳动供求矛盾,增加就业。

(二)不利影响

加剧了我国与主要贸易顺差来源国的贸易摩擦。

过大的外贸顺差导致了贸易摩擦的频繁出现。

外贸顺差一旦增大,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贸易摩擦。

近些年来,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贸易摩擦不断增多,更有升级的趋势。

美国和加拿大仍是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国家。

不仅发达国家与我国贸易摩擦增多,而且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土耳其、南非、哥伦比亚等国与我国不断出现摩擦新热点。

贸易摩擦的不断蔓延和升级,不仅加大了我国出口企业的成本,失去部分世界市场,给出口持续发展带来重大威胁,而且还使我国外部贸易环境总体趋紧,形势不容乐观。

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巨额外贸顺差使人民币饱受升值的压力。

尽管面对巨额外贸顺差人民币依然坚挺,但是升值的压力十分巨大。

主要发达国家政府一再对我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

可是在升值之前,出口行业却加大其出口额度,期望自己的短期内利益不要受损,这反而增加了外贸顺差。

增加外汇资产风险。

贸易顺差激增,导致外汇储备增长过快。

(1)由于中国外汇储备主要是以美元为计价单位的资产,随着中国顺差不断增加,中国对外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意味着如果美元贬值,将使有巨额外汇储备的中国面临外汇资产严重缩水的风险,随之而来的是出口贸易的迅速下降、失业率增加。

(2)我国经济也面临通货膨胀的潜在风险。

国际收支顺差明显加大带来了外汇储备急剧增长,而央行为了稳定汇

率,被迫发行本币而收回外币,从而加大了基础货币供给增长的压力,而基础货币的增加就意味着增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影响产业结构优化。

长期以来不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一方面,客观上麻痹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需求,弱化了加快结构调整的动力;另一方面,长期面向国际低端消费市场的产业导向,忽视了国内需求的发展变化,使产出结构适应消费结构变化的敏感性降低。

同时,建立在低工资、低要素价格基础上的贸易顺差,也容易导致国内忽视对国际竞争力的培育,使我国竞争性产业长期止步于国际分工的低端水平。

4.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的贸易思想(即这些理论是如何解释贸易的动因、贸易模式和贸易利得的)和政策主张(即是主张自由贸易还是贸易保护)。

答:

绝对优势理论(主张自由贸易)就是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劣势,即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

该理论批判了重商主义财富即金银的财富观,认为交换获得的商品也是所得。

而国际贸易应以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为基础进行。

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的花费绝对地低于他国,就称为“绝对优势”。

该国应该充分利用这优势,发展这种产品的生产并出口,以换回他国在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做对贸易双方都有利。

比较优势理论(主张自由贸易)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比较劣势而外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该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它与其他国家相比,生产各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那仍可以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来换取它自己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获得利益。

其核心可以归纳为一句话“两优取其重,两劣择其轻”。

根据上述思想,比较优势论者在贸易中主张各国都应生产并出口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自己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

(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贸易模式和贸易利得见ppt)

要素禀赋理论(主张自由贸易)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了推理:

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商品价格的国际差异;而商品的价格差异来自成本的差异;成本差异的原因除了由生产技术的不同外,还取决于该产品所密集使用的要素的价格;要素的价格则由该要素的需求和供给所决定,需求取决于其在商品生产中的密集度,供给则取决于一国的要素禀赋。

根据以上推理,要素供给比例理论认为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换取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资源的产品。

该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另一原因,将要素禀赋纳入了国际贸易的分析领域。

之后的学者在其基础上发展了三大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和雷布津斯基定理,与H-O定理一起组成了要素禀赋学说。

例:

假设美国与印度,美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印度是劳动充裕的国家;生产两种产品机器和布,机器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布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两国需求与生产函数相同。

因此,各国要素供给情况就成为决定要素价格的唯一因素。

由于美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因此美国的资本便宜,劳动力贵;印度则劳动力便宜,资本贵。

美国的工资水平/美国的资本租金水平>印度的工资水平/印度的资本租金水平因为资本-租金比例不同,美国生产较多的使用资本、较少使用劳动力的商品时,比较成本低;印度生产较多使用劳动力、较少使用资本的商品时,比较成本低。

即如果一国在某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了其相对充裕要素,则该国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如果一国在某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了其相对稀缺要素,则该国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劣势。

5.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中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

(待验证)

(见ppt)

6.比较优势的含义及衡量比较优势的指标。

比较优势理论(主张自由贸易)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比较劣势而外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确定比较优势的方法:

(1)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

(2)用相对成本来衡量。

3)用机会成本来衡量:

从事某一种选择而损失别的选择的代价。

7.如何以一种商品衡量另一种商品的机会成本。

(见ppt第4题补充)

答:

当我们多生产一单位A产品的时候,就不得不放弃生产一定数量的其他产品,所放弃生产的这部分产品就是生产一单位A产品的机会成本。

8.在比较优势理论和资源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模型中,发生贸易后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如何确定。

答:

比较优势理论相对价格的确定:

假定ax>ay,bx<by,即A国在X产品生产上有比较优势,B国在Y产品生产上有比较优势,那么,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就比较平缓,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就比较陡峭,如图2-1所示。

贸易前A、B两国的生产——消费均衡点分别是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无差异曲线(即消费等效用曲线)的切点EA点与EB点,国内生产的两种产品的数量也就是国内消费的两种产品的数量。

Qy

UB

B

EB

AUA

EA

OB/A/Qx

图2-1李嘉图模型A、B两

国在贸易前的生产-消费均衡

A、B两国X产品的相对价格分别为pA和pB,在只考虑两种产品和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并且其边际成本固定不变的情况下,一国(如A国)X产品对于Y产品的相对价格pA等于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斜率的绝对值ay/ax,也就是AA/斜率的绝对值。

当pA=(ay/ax)≠(bx/by)=pB时,两国就存在着进行国际分工和互惠贸易的基础。

QyQy

BUB/

UA/

pwDBCB

ACA

pw

ODAA/QxOB/Qx

(a)(b)

图2-2A、B两国在完全分工和任意给定贸易条件下的生产-消费分析

现在A、B两国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完全分工,A国专业生产X产品,B国专业生产Y

产品,然后按国际价格pw(pA

在任意给定的贸易条件pw下,A国(B国)的生产均衡点将分别沿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下移(上移)到图中A/点(B点)的位置,而它们的消费可能性边界线也将分别以A/点(B点)为中心“外旋”到图中pw线的位置——两国各自消费可能性边界线斜率的绝对值将相同(同为pw)。

贸易后,A国新的消费均衡点是由其新的消费可能性边界线pw与另一条消费无差异曲线UA/的切点CA所确定;B国新的消费均衡点也是由其新的消费可能性边界线pw与另一条消费无差异曲线UB/的切点CB所确定。

这时,由A、B两国各自新的生产均衡点与消费均衡点分别可以确定两个直角三角形CADAA/和BDBCB——它们分别被称为A国和B国的意愿贸易三角形。

当pw并非均衡的贸易条件时,这两个意愿贸易三角形就不全等,两国间贸易的不平衡,必将引起贸易条件的进一步调整——这时将会有一个讨价还价的“觅价”过程,直至找到一个均衡贸易条件为止,即两国的意愿贸易三角形将会达到全等。

此时,无论是A国还是B国,其消费均衡点都比贸易前上移了,从而意味着在开展贸易之后,两国的社会福利都得到了提高。

要素禀赋理论相对价格的变化:

在封闭的条件下,两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将引起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差异,进而导致相对供给的差异。

两国相对供给的差异将导致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异。

图3-9表示在贸易前两个国家在封

闭条件下的均衡状况。

AA/代表A国的生产

可能性曲线,BB/代表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

线。

各自对应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为I1和I2。

两个国家都根据本国的社会需求偏好和生产

成本,选择均衡点。

在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

条件下,无差异曲线形状相同。

A国均衡点

为EA,B国均衡点为EB。

A、B两国在封闭

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异由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

能性边界相切决定。

A国国内X、Y产品价格

比为(PX/PY)A,即图示中的相对价格线PA,B

国国内X、Y产品价格比为(PX/PY)B,即图示中的相对价格线PB。

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切线PA与PB的斜率值分别为(PX/PY)A、(PX/PY)B。

PA斜率小于PB斜率,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PX/PY)A小于(PX/PY)B。

因此,A国在X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B国在Y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即劳动丰裕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而资本丰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

如图3-10表示自由贸易条件下两国的

均衡状况。

在封闭的条件下,两国的要素禀赋

差异导致了产品的相对价格差异。

在自由贸易

条件下,由于B国市场X产品的价格高于A

国,A国将出口X产品到B国。

同样,B国也

将出口Y产品到A国。

即A国进口Y产品,

B国进口X产品。

A、B两国自由贸易会使同

一产品的相对价格趋于一致,两国将面对相同

的国际均衡价格P(international)。

图中两条Pi价格线平行,表示两国面对相

同的国际均衡价格(均衡的国际贸易条件)。

际均衡价格Pi,必然位于(PX/PY)A、(PX/PY)B

之间,比3-9图中的相对价格线PA陡峭,比相对价格线Pb平坦。

在国际贸易中,A国出口X产品,进口Y产品,B国正好相反。

此时,两国的均衡点由原来没有发生国际贸易时的EA、EB,转移到E/A、E/B。

E/A与EA相比,X的产量增加,Y的产量减少,均衡点下移。

同理,B国的均衡点上移到E’B。

贸易条件形成后,两国的消费组合CA、CB点,对应的无差异曲线为I/1、I/2,两国福利提高。

对于新的均衡点,A国出口量为OAE/A,进口量为OACA,OACAE/A贸易三角形;B国出口量为OBE/B,进口量为OBCB。

A国为劳动丰裕国家,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A国出口X产品进口Y产品。

B国为资本丰裕国家,Y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B国出口Y产品进口X产品。

结论:

A、B两国在封闭条件下,资源禀赋差异导致供给能力差异,进而引起相对价格差异。

价格差异是两国发生贸易的直接原因。

开展自由贸易后,一个国家会出口密集使用其要素丰裕的产品,进口密集使其用要素稀缺的产品。

这就是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9.比较优势理论关于贸易利得的讨论。

答: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均处于劣势(即不存在绝对优势产品),仍有可能进行互惠贸易。

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并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或称比较优势产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大的产品(或称比较劣势产品)。

我们可以通过表2-2、表2-3、表2-4来解释比较优势理论。

表2-2比较优势分析(分工前的生产情况)

A国B国合计

小麦(10蒲式耳)1(劳动小时)6(劳动小时)20蒲式耳

布匹(1码)2(劳动小时)4(劳动小时)2码

从表2-2可以看出,无论在小麦还是在布匹的生产上,B国都处于绝对劣势。

然而,B国生产小麦的劳动生产率只有A国的1/6,而生产布匹的劳动生产率是A国的1/2,因此B国在布匹的生产上有相对优势。

另一方面,A国在小麦和布匹的生产上都有绝对优势,但是,生产小麦的绝对优势要大于生产布匹的绝对优势,因此A国在小麦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如果A国专门生产小麦并出口一部分小麦来换取B国的布匹,B国专门生产布匹并出口一部分布匹来换取A国的小麦,则两国都可以获益。

请看下表:

表2-3比较优势分析(分工后、交换前的生产情况)

A国B国合计

小麦(10蒲式耳)3(劳动小时)030蒲式耳

布匹(1码)010(劳动小时)2.5码

可见,在劳动投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小麦产出增加10蒲式耳,布匹产量增加0.5码,国际分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世界总产出增加了。

假定A国用10蒲式耳小麦来交换B国的1码布匹,那么交换后两国两种产品的消费情况如表2-4:

表2-4比较优势分析(交换后两国的消费情况)

A国B国

小麦(蒲式耳)2010

布匹(码)11.5

交换后,A国在布匹消费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多消费10蒲式耳的小麦,而B国在小麦消费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多消费0.5码的布匹,两国都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好处。

10.H-O定理和S-S定理的运用(即按照资源禀赋优势进行贸易后一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如何变化)。

(待补充)

答:

(见ppt)

11.比较优势陷阱。

答:

比较优势陷阱:

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人“比较利益陷阱”。

比较优势陷阱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

它是指执行比较优势战略时,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机会成本的大小来确定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值。

并且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还会强化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

由于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加上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下滑,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甚至是贫困化增长现象的出现就不可避免了。

第二种类型是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

由于初级产品出口的形势恶化,发展中国家开始以制成品来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利用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升级。

但由于自身基础薄弱,主要通过大量引进、模仿先进技术或接受技术外溢和改进型技术等作为手段来改善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有可能进入高附加值环节。

但是这种改良型的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度的依赖技术引进,使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后发优势,只能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

12.要素价格均等化及其在现实中成立需满足的前提条件。

在H-O定理基础上,萨缪尔森提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认为商品的国际贸易,即商品在国家间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生产要素的流动,拉平各国间的要素价格,弥补国际间要素流动性的不足,减少国际间各种生产要素分布不均所造成的要素价格差异,即贸易会使贸易双方的要素价格完全相等。

数学上的证明思路:

两国的要素价格是由两国的商品价格决定的;而在贸易状态下,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均等于世界价格;又由于假设两国技术相等,成本函数的形式也必然一样。

这样,在完全竞争,商品价格等于成本的情况下,就可以发现两国的要素价格必须相等。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说明在有国际贸易的情况下(即前提条件),一国的要素价格与一国的资源禀赋没有任何关系!

直觉上看,在封闭经济中,当一国的要素供给增加,在需求有限的情况下,要素价格自然会下降。

但在开放经济中,过剩的要素禀赋可以被国外需求所吸收,从而导致出口增加,对密集要素的需求增加,因此原有的要素价格可以得以维持,从而贸易会使贸易双方的要素价格完全相等

13.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答:

简易版:

里昂惕夫用美国20世纪30年代末的数据发现,美国的出口相对于其进口更加的劳力密集。

这明显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不符,被称作“里昂惕夫悖论”。

解释如下:

1)美国和国外的技术不同;2)里昂惕夫只考虑了劳动力和资本,忽视了土地等其它要素;

3)劳动力不是同质的,是根据技术不同进行分层的,因为美国的出口品是技术型劳动力密集型产品;4)1947年的数据不具有代表性,因为正值二战结束之际;5)当时的美国并不是如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假设的自由贸易。

复杂版:

里昂惕夫之谜是指里昂惕夫在对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这一理论界普遍认为正确的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时,检验结果与理论结论完全相反的情况。

里昂惕夫选取美国为研究对象,按俄林理论,美国资本丰富而劳动力稀缺,所以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并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当里昂惕夫利用大量统计资料来验证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时,却得出了与这一结论完全相反的结果。

理论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点:

A:

劳动力不同质论:

H-O理论假定各国劳动具有相同的性质,劳动熟练说强调各国劳动力不同质。

里昂惕夫提出美国工人的效率和技巧更高,是其他国家的三倍,这是因为美国人更勤奋、美国工人所受教育和培训较多较好、美国管理水平更高;如果把美国的劳动量乘以3,则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

B:

人力资本论;世界贸易商品生产所需的资本应包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而人力资本,即一国用于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等方面投入的资本,也是无形资本的一部分。

如果把熟练技术劳动的收入高出简单劳动的部分算作资本并与有形资本相加,美国仍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C:

要素密集度逆转;赫-俄模型假定如果某一商品在A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那么在其他国家(不管其他国家要素禀赋如何),也都是劳动密集型,但现实是,如果其他国家资本相对丰裕,可能在生产该产品时以资本取代劳动,从而该产品发生要素密集度逆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由于要素密集度逆转的存在,在美国是资本密集的商品,如进口替代品,可能在对美出口的国家却是劳动密集型商品,反之则反。

从而出现美国进口中资本密集产品夸大,而出口中劳动密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