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32011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8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日报评论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人民日报评论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人民日报评论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人民日报评论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人民日报评论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日报评论员.docx

《人民日报评论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日报评论员.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日报评论员.docx

人民日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评论员:

载入史册的文化里程碑

——一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2011年10月27日00:

00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

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自觉。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

这是事关小康社会建设新胜利、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次重大抉择,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阐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所确立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一个新境界,中华民族复兴之旅驶入新的航程。

  文化是政党的精神旗帜。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

从国际看,世界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思想在大交流大交融大交锋,谁占据文化发展制高点、拥有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从国内看,重要战略期与改革攻坚期并存,小康关键期与矛盾凸显期同在,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日益广泛,影响愈加深刻。

只有置于国际国内大背景下考察,放眼党和国家全局中认识,才能深刻认识到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准确领会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深远意义。

  以这次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阶段目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

从指导思想到重要方针,从目标任务到政策举措,全会作出的推进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战略部署,理论上有新概括,政策上有新突破,举措上有新实招,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战略性、指导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将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的未来。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如果说69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文化为什么人服务”这一重大立场上实现理论突破,那么十七届六中全会,则在文化改革发展“该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的战略上指明了方向,既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也呈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

毫无疑问,这些重大部署和重要成果,将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在了全党全国面前。

只有深刻领会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会议提出的重大部署与战略目标,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发展这一“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才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我们坚信,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然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民日报评论员:

迈向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

——二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2011年10月28日00:

00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发展进步,必须有自己的战略目标。

善于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标,并团结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这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时代要求与战略全局出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这一目标,准确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是全会的一个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

  文化建设是一个逐步积累、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把远景规划和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

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也有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六中全会擘画的文化改革发展蓝图,既顺应时代潮流又体现人民愿望、既符合实际又催人奋进,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对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历史性文献。

  就长远目标而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何在全球化时代发扬光大?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国家文化软实力如何在激烈竞争中不断增强?

作为我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文化建设如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

正是为了回应这些挑战,六中全会提出“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远景奋斗目标,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衔接,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

  从阶段性目标来看,我国的文化改革发展正处于这样的历史方位:

一方面,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束缚文化生产力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

就此而言,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丰富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无论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是构建文化产业大格局,无论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还是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队伍,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阶段性奋斗目标,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今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蓝图已经绘就,迎着中华文化繁荣复兴的美好前景,最大程度地焕发投身文化建设的创造热情,最大程度地凝聚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就一定能在21世纪人类文明的殿堂中,书写中华文明的壮丽史诗。

人民日报评论员:

确保文化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

——三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2011年10月31日00:

00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政党的精神旗帜。

建设和发展什么样的文化,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未来。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明确了基本思路、指明了发展方向,为全党全国人民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供了行动指南。

  90年光辉岁月、60多年执政兴国、30多年改革开放充分证明,一个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的政党,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五个坚持”凝结了我们党长期以来领导文化工作的基本经验,凝聚了全党智慧,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科学把握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抓住了文化建设的关键和根本,体现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

  六中全会为我们绘制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

实现这一蓝图,需要牢牢把握好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五个坚持”正是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关键。

从本质上说,“五个坚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事关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从内容上看,“五个坚持”既相互联系,又有机统一,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要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基,丰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建设理论。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就是坚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性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思想多样、价值多元、思潮多变的当今社会,不断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就是坚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要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坚持改革开放,就是坚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要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经过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我国文化建设成就巨大,但文化发展水平同经济社会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距离,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尚不相称。

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更加需要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五个坚持”重要方针为指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必将在新的实践中实现文化新跨越,创造文化新辉煌。

人民日报评论员:

把握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四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2011年11月02日00:

00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离不开文化的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

只有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总体布局,才能实现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持续繁荣。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深入总结近年来文化建设丰富实践的基础上,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开放、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战略举措和政策措施,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要任务。

  这六方面措施,立足文化建设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紧扣影响文化改革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抓住了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做好这六方面工作,为深入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着力点和突破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抓紧推进这些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任务。

  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新的奋斗目标迈进,文化的作用更加广泛而深刻。

面对更加频繁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如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好国家“文化版图”?

面对思想观念的多样多元多变,如何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打牢文化发展的根基?

面对行进中的“三步走”战略,如何增强文化建设能力,进一步推动四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如何释放文化生产力,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只有按照全会的部署,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改革发展,才能回答好这些问题,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这些重大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坚实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只有在融入贯穿上下功夫,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只有在加强引导上下功夫,推动文化产品创作繁荣发展,才能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只有在完善服务体系上下功夫,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才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只有在做大做强上下功夫,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才能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只有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进一步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开放,才能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在优化结构、提升素质上下功夫,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才能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各地各部门必须找准工作着力点和主攻方向,明确具体思路,制定合理规划,落实好文化改革发展各项任务,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

”60多年前,毛泽东就曾豪迈地预言。

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文化建设也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中国人民就一定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评论员:

铸就凝聚力量的兴国之魂

——五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2011年11月04日00:

00

  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彰显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将对我国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事业向前发展,是我们党的一大宝贵经验和政治优势。

在当代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的背景下,我国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更为繁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了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是一个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体系。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使其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追求,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掌握和运用科学理论的能力,才能有效引领社会思潮,提高主流思想文化的主导力、整合力,最大限度扩大社会思想认同;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才能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只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最大程度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只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才能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关键在于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之真正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为民族振兴、国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人民日报评论员:

坚持改革创新的发展动力

——六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2011年11月07日00:

00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只有坚持推进文化改革创新,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动力,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任务新举措新要求。

尤其重要的是,全会鲜明地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这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着力点。

全面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必须紧紧围绕这“四个以”,以改革创新精神有计划分步骤加以落实。

  科学发展是文化改革发展的鲜明主题,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更加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要求贯穿文化改革发展各个方面,才能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提高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科学化水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更好地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才能使亿万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更加牢固。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精神,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产品的繁荣,才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文化生活质量。

改革创新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动力之源,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等创新,才能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新才华充分施展,一切创新成果得到尊重。

  改革创新是动力,改革创新出活力,实践告诉我们,哪里有改革创新,哪里就有繁荣发展的局面。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兴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热潮,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多年来的年均增速都大大超过同期GDP的增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着力破解,必须按照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大力度、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必须在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现实生活、引领人民思想中推进文化创新,使我们的文化始终赢得人民,始终成为社会进步的先导。

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只有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才能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六中全会清晰标定了文化在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中的历史方位,深刻凸显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价值。

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落实好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定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华。

人民日报评论员:

做人民的记者

本报评论员2011年11月09日00:

00

11月8日,第十二个记者节。

中宣部组织新闻战线部分代表来到河南省兰考县,与当地基层干部群众座谈,听取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深化新闻界正在广泛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拜人民为师,向实践学习,用这种特殊方式来庆祝自己的节日。

  一提到兰考,人们就想到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提到焦裕禄,人们就想到新闻记者的榜样穆青。

在两位榜样面前,兰考的干部群众与党的新闻工作者交流改革创新经验,分析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具有良好的示范意义和导向作用。

  拜人民为师,向实践学习,因为人民是新闻的创造者,实践是新闻的发源地。

座谈会上,有兰考的同志指出,“现在新闻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但媒体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我们一天到晚被各种各样的新闻信息所包围,但是一些媒体和记者却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作调查研究,不到新闻现场,不听群众意见,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甚至误听误信,传播了一些错误信息和失实新闻;甚至还有少数人以稿谋私,搞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严重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

  拜人民为师,向实践学习,因为新闻工作说到底是为人民服务的。

心系人民、服务人民,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应当成为新闻工作者永远不变的坚守。

兰考的干部群众希望,新闻媒体要更多关注普通人、关注农民工、关注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

他们还希望,新闻媒体多解读中央的方针政策、多宣传身边的典型事迹、多报道实用的服务信息。

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盼,是我们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提升新闻报道水平的动力和源泉。

  拜人民为师,向实践学习,因为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是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兰考的干部群众普遍感到,“走转改”活动之后,我们的报纸更好看、广播更好听、电视也更出彩了。

也有一些人反映,少数电视娱乐节目、选秀节目,内容庸俗甚至低俗,尤其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利。

对于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新闻媒体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不断改进。

  当前,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全国新闻界正在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边疆农村、草原牧区、社区学校、企业厂矿,写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促进了贫困地区孩子上学的午餐补贴、内蒙古等地的土豆卖难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重塑了新闻界的良好形象。

实践证明,开展“走转改”非常必要、非常及时、非常有效,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长远举措、根本举措,要坚持不懈开展下去,绝不能将其视为短期之策、权宜之计,更不能应付了事。

  深入广泛地开展“走转改”活动,“走”是前提,“转”是关键,“改”是结果。

广大新闻工作者要真正做到人下去、心贴近、文清新。

要像穆青同志那样以“勿忘人民”为座右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实践当成最好的课堂,把人民当成最好的老师,在向实践、向人民学习中不断提高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能力,真正做“人民的记者”。

人民日报评论员:

坚持文化发展的“中国道路”

——七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2011年11月10日00:

00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器物可以照搬、技术可以模仿、管理可以参照;而文化这一熔铸于民族灵魂的精神血脉具有极强的自主性,它深深镌刻着一个民族的鲜明特征,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未来方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第一次从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上阐述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这是我国文化发展历程中划时代的历史贡献。

这条道路的丰富内涵,体现在全会确立的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大方针中,体现在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中。

这是我们党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实践探索、深刻把握文化发展特点规律的基础上,所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充分体现了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迈进,这是文化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从基本国情看,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的政治基础,决定了我国文化建设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不能照搬西方发展模式。

从实践探索看,这条道路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了人类文明成果,适应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需要,符合具体国情、顺应时代要求、体现发展方向、反映党的宗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