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测试资料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31756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据库测试资料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数据库测试资料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数据库测试资料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数据库测试资料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数据库测试资料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据库测试资料doc.docx

《数据库测试资料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据库测试资料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据库测试资料doc.docx

数据库测试资料doc

数据库测试资料:

目录分类及顺序:

如脊索动物门CHORDATA,鱼纲PISCES,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

一、鲤形目CYPRINIFORMES

上下颌一般无齿,犁骨无齿,下咽骨具咽齿。

体被圆鳞或裸露无鳞。

侧线完全。

背鳍1个,胸鳍下位,若有腹鳍为腹位。

(一)鲤科Cyprinidae

口须1对或2对,也有的种类没有口须。

上、下颌均无牙齿,最后一对鳃弓特化成发达的咽齿骨,其上着生1—4行咽齿,基枕骨腹面有发达的咽突,其上有角质厚垫,与咽齿相互配合,切碎或研磨食物。

头部裸露,体被圆鳞,呈复瓦状排列,一些种类胸腹部裸露无鳞。

鳔通常很大,分为2—3室,一般有鳔管与消化管前段相通。

背鳍1个,背鳍和臀鳍末根不分枝鳍条在有些种类骨化为硬刺。

无脂鳍,腹鳍腹位。

侧线完全或不完全。

栖息于内陆水体中,为淡水鱼类,有些种类可以生活于内陆盐碱水域,个别种类也可偶然进入河口的咸淡水中。

全世界约有210属2010种,我国有132属532种和亚种,内蒙古有35属59种。

内蒙古大学实习基地有22种。

1、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CuvieretValenciennes)

英文名:

GrassCarp

鱼纲PISCES,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

形态特征:

体长160-380mm。

体长形,腹部圆,尾部侧扁,无腹棱。

体色茶黄,腹部灰白,体侧鳞片边缘灰黑色,胸鳍、腹鳍灰黄色。

头较宽,前部略平扁。

口端位,口裂宽,口宽大于口长。

眼位于头侧的前半部,眼间距约为眼径的3倍。

鳞呈圆形。

侧线前部呈弧形,后部平直,伸达尾鳍基部。

背鳍无硬刺,位于腹鳍的上方。

臀鳍位于背鳍的后下方。

尾鳍分叉浅,上下叶约等长。

栖息环境及习性:

栖息于水草丰富的淡水水域,以草为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

3—4龄性成熟,繁殖期4-6月。

卵为浮性。

草鱼是我国传统的四大淡水养殖鱼类之一。

分布:

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

国内除西藏和新疆外,广泛分布于各地。

2、洛氏鱼岁PhoxinuslagowskiiDybowsky

英文名:

Lagowsk'sMinnow

鱼纲PISCES,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

形态特征:

体长80-100mm。

体长形,稍侧扁,腹部圆,尾柄侧扁。

体背部中央有一狭的黑纹。

头长显著大于体高。

上颌长于下颌,口亚下位,口裂稍斜。

眼中等大,位于头侧的前上方。

鳞细小,常不呈覆瓦状排列,胸、腹部具鳞。

侧线完全,较平直,向后伸达尾鳍基部。

尾鳍分叉浅,上下叶约等长。

栖息环境及习性:

生活在清澈的小溪。

主要以昆虫幼虫为食。

三年性成熟,5—6月产卵。

分布:

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白银库伦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大青山山地草原考察点。

国内分布于辽河、黑龙江、黄河及内蒙古呼伦湖、额尔古纳河水系、嫩江水系。

二、刺鱼目GASTEROSTEIFORMES

体纺锤形。

在软鳍条的背鳍前方具有2-15个分离的硬刺。

体无鳞或沿体侧有一行骨板。

腹鳍亚胸位。

(三)刺鱼科Gasterosteidae

体长而侧扁,尾部纤细。

体裸露或具有骨板。

背鳍前方具有2个以上游离的硬棘,胸鳍、腹鳍距离较近,腹鳍具鳍棘1个。

22、中华多刺鱼Pungitiussinensis(Guichenot)

英文名ChinesePricklyFish

鱼纲PISCES,刺鱼目GASTEROSTEIFORMES,刺鱼科Gasterosteidae

形态特征:

体长45-52mm。

体细长,侧扁,尾柄细而长。

体背部深黑色,体侧褐色,腹部色浅。

前鳃盖骨下缘有一列明显的黑色斑点。

头较小,吻钝。

口近上位,下颌稍长于上颌,具细齿。

眼较大,侧位,位于体中轴之上。

体侧沿背腹轴有发达的骨板,延至尾柄部。

背鳍前有交错排列的硬棘9个,腹鳍和臀鳍各具硬棘1个。

尾鳍稍凹近截形。

体表无鳞,侧线完全。

栖息环境及习性:

生活于水草丛生的水域中。

以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

1龄性成熟。

4—6月份产卵。

雄鱼用植物碎片筑空心球状巢,雌鱼产卵于巢中,随后雄鱼守护巢直至小鱼孵化出巢为止。

分布:

锡林郭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白银库伦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白音敖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

国内分布于河北和内蒙古。

脊索动物门CHORDATA,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蟾蜍科Bufonidae

 

一.无尾目ANURA

成体体形短宽,分头、躯干和四肢三部分,无尾。

皮肤裸露,但常具疣粒等突起,黏液先发达。

口大,无唇褶,多数种类舌可伸出口外,上下颌无齿或仅上颌有齿,通常具犁骨齿。

鼓膜明显,且具鼓室与耳咽管。

多数种类雄性具声囊。

前肢短,四指,雄性臂部在生殖季节可隆起成婚垫,以利抱握,后肢长,五指,利于运动。

多数种类体外受精,受精卵于水中发育。

蝌蚪具尾,以鳃呼吸。

本目现有20余科,300余属,3500多种,分布广泛。

(一)蟾蜍科Bufonidae

弧胸型肩带,椎体前凹型,不具肩胸骨。

舌椭圆形,舌端无缺刻。

皮肤粗糙,耳后腺发达。

后肢发育较差,不善跳跃。

成体可远离水环境栖息于较为潮湿的生境。

本科现存约26属335种,我国已知有2属17种,内蒙古有1属2种,该2种均见于内蒙古大学实习基地。

1.大蟾蜍BufogargarizansCantor

英文名:

Commontoad

地方名:

癞蛤蟆、疥蛤蟆

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蟾蜍科Bufonidae

雌性体长85-110毫米,雄性56-85毫米。

体型肥大,皮肤粗糙,背部满布大小不等的圆形瘰粒,腹部具乳黄色与棕色或黑色相间的花斑。

大蟾蜍可远离水环境活动,白天隐藏于草丛、洞穴、石下,夜晚活动,以昆虫为食。

善于游泳,陆上运动以爬行为主,也可作短距离跳跃。

4-5月繁殖。

产卵于静水中,卵袋圆筒状,卵粒呈纵向2列排列,每产1000-1500枚。

蝌蚪变态后活动于水塘附近的草地上。

10月中下旬进入冬眠。

分布:

锡林郭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白银库伦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

国内分布于中东部地区。

2.花背蟾蜍BuforaddeiStrauch

英文名:

Raddeˊstoad

地方名:

癞蛤蟆、疥蛤蟆

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蟾蜍科Bufonidae

体长60毫米左右。

背部具瘰粒,但远较大蟾蜍为弱。

背部花纹显著,呈斑块状。

雌性背部花斑酱紫色,雄性则呈橄榄黄色,两性腹部均呈白色而无色斑。

栖息于水塘、河流附近的农田、草滩。

夜晚活动频繁,以昆虫为食。

5月份繁殖,产卵于静水中。

卵袋圆筒状,卵粒常呈纵向3列排列,每产3000枚左右。

蝌蚪变态后活动于水塘附近的草地上,往往数量甚多。

10月中下旬开始在沙土中挖洞或在水中冬眠。

分布:

锡林郭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白银库伦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

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达新疆东部,向南到江苏北部。

(二)雨蛙科Hylidae

弧胸型肩带,椎体前凹型,具肩胸骨。

上颌骨与前颌骨具齿。

指趾端具吸盘。

多为树栖,也有水生或穴居者。

本科已知现存37属,约650种,多分布于大洋洲和美洲,我国只1属即雨蛙属。

3.无斑雨蛙HylaarboeraLinnaeus

英文名:

Commongreentree-frog

地方名:

绿蛤蟆

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雨蛙科Hylidae

体长30毫米左右。

体表光滑,背部纯绿色,腹部及体侧白色,无任何斑纹。

指趾端具吸盘。

栖息于浅水环境,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的无斑雨蛙4月下旬开始繁殖,8月可见完成变态的幼蛙。

以昆虫为食。

10月开始冬眠。

分布:

白银库伦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

国内还分布于河北、河南、陕西、贵州、四川、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上海等地。

(三)蛙科Ranidae

固胸型肩带,前凹或参差型椎体,具肩胸骨。

上颌具齿,一般具犁骨齿。

舌端有缺刻。

可栖息于水域附近的多种生境。

广泛分布于热带、温带及寒带的广大地域。

已知现存50属约670种,我国约有94种。

4.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nigromaculata(Hallowell)

英文名:

Darkspottedfrog

地方名:

青蛙、田鸡

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

体长75-80毫米。

身体背面呈黄绿、深绿或灰棕色,腹面白色,背中央具一条自吻端至肛部的浅色纵纹,其两侧具不规则的黑斑,背侧褶浅棕色或灰黄色,较宽。

栖息于水塘、河、湖、农田及草滩,白天静伏于水草间或岸边的草丛中,夜晚活动,以昆虫为食。

5月繁殖,卵袋团块状。

9-10月开始在泥土中冬眠。

分布:

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白银库伦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

国内除新疆、西藏和海南岛外,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5.黑龙江林蛙RanaamurensisBoulenger

英文名:

Siberianwoodfrog

地方名:

蛤士蟆

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

体长约60毫米。

体背灰棕色、褐灰色、红棕色或棕黄色。

皮肤粗糙,背面、体侧及四肢具形状大小不等的疣粒。

背中线宽阔而显灰白色,背侧颜色浅。

咽、胸、腹面具朱红色与深灰色相杂的斑纹,体侧及四肢腹面具红点。

栖息于水塘、沼泽等静水生境。

取食昆虫、蜘蛛、蚯蚓等。

性耐寒,4月中旬出蛰,旋即进入繁殖期。

气温降到10℃以下时进入冬眠。

分布:

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白银库伦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白音敖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

国内还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和吉林。

6.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David

英文名:

Chinesewoodfrog

地方名:

蛤士蟆、金鸡蛤蟆

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

体长约50毫米。

体背、体侧及四肢背面为土黄色,四肢背面均饰以黑色斑纹。

鼓膜处具三角形黑斑。

背侧褶棕红色。

雄性腹面白色,雌性腹面橙红色。

栖息于池塘、沼泽及细小河流等生境。

3-4月出蛰,之后即进入繁殖期。

以昆虫、蜘蛛等为食。

10月份进入冬眠。

分布:

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白银库伦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白音敖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

国内还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北部、四川、湖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及青海、新疆、西藏的东部。

实习基地爬行类(2目4科种)

一.蜥蜴目LACERTIFORMES

体形可明显分为头、颈、躯干和尾四部分。

绝大部分种类具五指型附肢,若四肢有退化现象,亦会保留其遗迹。

具胸骨。

除壁虎科外,具可活动的上下眼睑。

体表被形态各异的角质鳞片。

尾较长,有的种类具自残断尾现象。

雄性于尾基部具阴茎囊,内藏半阴茎一对。

两性形态差异不太显著,仅在个体大小、色斑等方面稍有差别,但有的种类雄性在繁殖季节会出现“婚色”,显出明显区别。

体内受精,受精卵在雌体输卵管内停留时间因种而已。

孵化方式有卵胎生、亚卵胎生和卵生。

卵生者卵在发育过程中会从环境中吸收水分而体积和重量有所增加。

本目动物分布广泛,但以热带和亚热带为主,生境复杂,而以陆栖为主。

现存约3750种,我国有8科37属约168种。

(一)鬣蜥科Agamidae

本科为中小型蜥蜴。

体形视地栖或树栖而分别呈扁平型或侧扁型。

头背部无对称排列的大鳞。

体鳞覆瓦状排列,平滑或具棱。

眼较小,眼睑发达,生活于荒漠区的沙蜥类眼睑边缘鳞片特化为锯齿状。

舌短厚,前端完整或稍具凹陷。

齿端生。

尾较长,不自残。

卵生,但分布于高寒地区的种类则营卵胎生。

本科约34属300种,广泛分布于以东洋界为主的旧大陆。

我国已知有10属53种。

1.变色沙蜥PhrynocephalusversicolorStrauch

英文名:

Variredcolortoad-headedagama

地方名:

沙和尚

爬行纲REPTILIA,蜥蜴目LACERTIFORMES,鬣蜥科Agamidae

体长约50mm,尾长58-70mm。

体扁平而宽阔,头长圆形。

全身被细鳞,头部无大鳞片。

背部土灰色或铅灰色。

斑纹变化极大,眼前缘之间具一横斑,眼后缘之间具长圆形横斑,背部具2-5对左右对称的暗斑,并杂有黄白色斑点或细纹,尾部腹面具黑色半环纹,与白色半环相间排列,尾尖黑色。

腋斑棕红色。

广布于我国荒漠、半荒漠地区。

在阴山山脉北部,4月份出蛰,5月交配繁殖,6月产卵,每产2-4枚,7月初幼蜥孵出。

10月开始冬眠。

栖息于灌丛、沙坡生境,掘洞而居,洞口扁圆形,洞道30cm左右。

主要捕食昆虫。

分布:

赛罕塔拉荒漠草原考察点、哈尔查布淖尔古湖盆荒漠植被考察点,阿巴嘎旗。

国内分布于新疆、甘肃、宁夏及内蒙古的西部。

模式标本产地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沙漠东部。

2.无斑沙蜥PhrynocephalusimmaculatusKTZhao

英文名:

Spotlesstoad-headedagama

地方名:

沙和尚

爬行纲REPTILIA,蜥蜴目LACERTIFORMES,鬣蜥科Agamidae

体长50mm。

形态似变色沙蜥,但头部无任何斑纹,体背斑纹也较简洁明快。

生物学习性似变色沙蜥。

分布:

赛罕塔拉荒漠草原考察点、哈尔查布淖尔古湖盆荒漠植被考察点,阿巴嘎旗。

国内分布于阴山山脉以北,贺兰山以西,东至内蒙古阿巴嘎旗,西至额济纳旗的广大区域。

3.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frontalisStrauch

英文名:

Grasslandtoad-headedagama

地方名:

沙和尚

爬行纲REPTILIA,蜥蜴目LACERTIFORMES,鬣蜥科Agamidae

头体长约48mm,尾长55-68mm。

体型似变色沙蜥。

背部沙黄色,具对称的纵列横斑。

成体尾下白色,幼体棕红色。

腋斑棕红色。

栖息于干草原、荒漠草原、黄土高原等生境。

生境中植被稀疏,土壤疏松。

在阴山山脉以南,活动季节从3月下旬到11月上旬,而在阴山山脉以北,则活动季节从4月初到10月中下旬。

主要以昆虫为食。

5月交配,6-7月产卵,每产2-4枚,孵化期约1个月。

分布:

呼和浩特,白银库伦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南部浑善达克沙地。

国内分布于山西北部、河北北部、陕西北部、宁夏、甘肃北部、青海省东部及内蒙古中部。

(二)蜥蜴科Lacertidae

体形修长均匀,四肢发达,尾长似鞭。

头部锥形,吻部尖出,耳孔明显。

喉部具领围。

头背具大型对称排列的鳞片,体背被棱鳞或粒鳞,腹鳞较大且呈方形。

指、趾数皆为5。

尾可自残。

具股孔或鼠蹊孔。

生活于各类生境,一般地面活动而穴居于地下。

以昆虫类为食,也取食少量植物。

大部卵生,少数分布于高海拔高纬度的种类营卵胎生。

本科现存约200种,分布于非洲、亚洲及欧洲。

我国有4属21种。

4.丽斑麻蜥EremiasargusPeters

英文名:

Mongolianracerunner

地方名:

麻蛇子,蛇狮子

爬行纲REPTILIA,蜥蜴目LACERTIFORMES,蜥蜴科Lacertidae

头体长约58mm,尾长56-80mm。

体型圆长而略偏平,头稍扁而吻端圆钝。

背部黄褐色,具两列黑缘白色眼斑。

尾细长,易断。

头部具大型对称的鳞片,腹鳞长方形。

4月出蛰,5月交配,6月产卵,每产2-4枚,7月幼蜥孵出。

10月进入冬眠。

以昆虫为食。

通常活动于草丛,行动敏捷,掘洞而居,洞口扁圆形,洞深20-30cm。

分布:

呼和浩特、大青山山地草原考察点、赛罕塔拉荒漠草原考察点,锡林郭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及周边区域。

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甘肃和青海省东部,向南到安徽省和江苏省的北部。

 

二.蛇目SERPENTIFORME

蛇体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无四肢或在低等种类泄殖孔两侧具爪状后肢遗迹。

周身被鳞。

无活动眼睑。

无外耳道、鼓膜及中耳。

舌细长而分叉。

于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翼骨和齿骨上附生牙齿,齿的数目形状因种而异。

蛇类2-3年龄性成熟。

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

现存蛇类约2500种,隶属11科400余属。

我国有8科200余种。

(一)游蛇科Colubridae

本科为蛇目中种类最多的一科,约300属1800种。

游蛇科为较为进化的类群,其腰带、前肢遗迹、前颌骨、冠状骨等原始特征均已消失。

鼻骨与前额骨互不接触,上颌骨与腭部诸骨连接不紧密,上颞骨、方骨及与下颌之间的关节均可灵活活动。

左肺消失。

腹鳞甚为宽大,其横径几与蛇的躯径等宽。

除南北极及少数岛屿外几乎遍布全球。

我国已知有36属约146种。

5.黄脊游蛇Coluberspinalis(Peters)

英文名:

Slenderracer

地方名:

白脊蛇,黄脊蛇

爬行纲REPTILIA,蛇目SERPENTIFORME,游蛇科Colubridae

体长400-580mm,尾长150-190mm。

体细长,背部棕褐色,中央有一条镶黑边的浅黄色纵纹。

腹面黄白色。

栖息于草地、灌丛,行动敏捷。

以昆虫、鼠类、蜥蜴、蛙及小鸟等为食。

分布:

呼和浩特、四子王旗、赛罕塔拉荒漠草原考察点、锡林郭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

国内广泛分布于我国淮河以北地区。

6.白条锦蛇Elaphedione(Pallas)

英文名:

Dioneratsnake

爬行纲REPTILIA,蛇目SERPENTIFORME,游蛇科Colubridae

体长500-800mm,尾长85-200mm。

背面灰褐色或棕黄色,具3条浅灰色纵纹。

头部具暗褐色钟形斑,后缘分叉折向颈部,形成枕纹。

腹部黄白色缀以黑色斑点。

栖息于各类生境,以小动物为食。

8月产卵,每产5-16枚,9月孵出。

10月进入冬眠。

分布:

呼和浩特、四子王旗、赛罕塔拉荒漠草原考察点、锡林郭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

国内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北地区。

7.红点锦蛇Elapherufodorsata(Cantor)

英文名:

Red-backedratsnake

地方名:

长虫,黄颌蛇

爬行纲REPTILIA,蛇目SERPENTIFORME,游蛇科Colubridae

体长450-600mm,尾长90-130mm。

体背棕褐色而稍泛黄,头部具3条棕褐色“人”字形斑纹,其中第1条分别贯穿眼睛而直达尾部,背部则具4条棕黑色纵纹。

喜居于近水之草丛生境,善游泳。

4-5月交配,卵胎生,6-8月幼蛇出生,每产4-25条。

以鱼类、鼠类等为食。

10月进入冬眠。

分布:

呼和浩特,锡林郭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

国内还分布于内蒙古中部、华北、长江下游南北各省及东南沿海各省。

8.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tigrinus(Boie)

英文名:

Chinesetiger-snake

地方名:

野鸡脖子,菜花蛇,虎斑游蛇

爬行纲REPTILIA,蛇目SERPENTIFORME,游蛇科Colubridae

体形中等。

体背翠绿色或草绿色,也有黄褐色者。

体前段两侧具粗大的黑色与橘红色相间的斑块,向后逐渐消失。

栖息于水草繁茂的生境,以蛙类为食。

7月产卵,每产10枚以上。

分布:

锡林郭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白银库伦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白音敖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大青山山地草原考察点、赛罕塔拉荒漠草原考察点、哈尔查布淖尔古湖盆荒漠植被考察点、西乌珠穆沁草甸草原考点。

(二)蝮蛇科Crotalidae

体形粗短,尾部极短小。

头部扁宽且呈三角形,瞳孔直立,吻短,具颊窝。

具管状毒牙,毒腺分泌物主要为血循毒素。

卵胎生。

本科已知14属150种,我国有6属19种,分布广泛。

9.中介蝮Gloydiusintermedius(Strauch)

英文名:

Intermediatepit-viper

地方名:

乌蛇

爬行纲REPTILIA,蛇目SERPENTIFORME,蝮蛇科Crotalidae

体长约350mm,尾长50-66mm。

背面沙黄色,具众多深褐色横斑。

头略呈三角形,有颊窝,为红外线感受器。

眼后具暗褐色纵纹。

栖息于植被较稀疏的生境,常盘伏于灌丛、鼠洞,行动迟缓,受惊时尾部急速抖动,不主动袭击人。

以小型动物为食。

卵胎生,8月幼蛇出生。

为剧毒蛇种,其毒腺分泌物中含血循毒素和神经毒素,人被咬后中毒症状严重,应注意防范。

分布:

锡林郭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大青山山地草原考察点、赛罕塔拉荒漠草原考察点、哈尔查布淖尔古湖盆荒漠植被考察点、西乌珠穆沁草甸草原考点。

国内分布于宁夏、陕西和甘肃两省的北部、新疆及内蒙古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地带。

10.短尾蝮Gloydiusbrevicaudus(Stejneger)

英文名:

Short-tailedpit-viper

地方名:

乌蛇

爬行纲REPTILIA,蛇目SERPENTIFORME,蝮蛇科Crotalidae

体粗短,尾小,颈细,头呈三角形。

头背面有深色人字形斑,从眼后至口角具一明显的黑色纵纹,其上缘的的眉纹黄白色。

体背黑灰色,两侧镶有朦胧不清的交错排列的黑褐色园斑,腹面灰白,杂以不规则黑色小点。

尾稍腹面黄白色。

短尾蝮4月出蜇,5-7月为繁殖期,卵胎生,8-9月产仔,每产2-7尾。

分布:

大青山山地草原考察点。

国内除东北北部、西北西部、华南外均有分布。

脊索动物门CHORDATA,鸟纲AVES,鸊鹈目PODICIPEDIFORMES,鸊鹈科Podicipedidae

一、鸊鹈目PODICIPEDIFORMES

中、小型游禽,生活于淡水。

体呈流线型,背腹稍扁。

嘴尖直,眼先裸露,颈较鸭的长。

腹部和两胁羽毛厚密,油亮反光,形成很好的隔水层。

尾羽极短。

脚位于体后侧,足具瓣蹼,善游泳,很少上陆。

跗蹠侧扁,趾骨两侧的蹼瓣不对称,内侧蹼瓣宽而至边缘渐薄,划水时前三趾由于水的阻力发生转动,在体后形成两个各具三叶的螺旋桨,激动水流,推动身体向前。

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塘等淡水环境,以鱼、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也食少量水草。

单配型,雌雄均表现求偶炫耀,共同造巢、孵卵和育雏。

大多在挺水植物稀疏处的小水面营浮巢,每年繁殖1—2窝,窝卵数2—7枚。

世界性分布,共有1科。

(一)鸊鹈科Podicipedidae

科与目的特征相同。

全世界共5属21种,我国分布有2属5种,内蒙古均有分布,内蒙古大学生物学实习基地有4种。

锡林郭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白银库伦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白音敖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大青山山地草原考察点、赛罕塔拉荒漠草原考察点、哈尔查布淖尔古湖盆荒漠植被考察点、西乌珠穆沁草甸草原考察点、黄岗梁山地森林考察点。

1.小鸊鹈Tachybaptusruficollis(Pallas)

英文名:

LittleGrebe

地方名:

水葫芦,王八鸭子

鸟纲AVES,鸊鹈目PODICIPEDIFORMES,鸊鹈科Podicipedidae

形态特征:

体长约27cm。

眼和嘴基部黄色,嘴角具一大型黄斑,耳羽、颈侧至下喉红栗色,头顶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