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作经济学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31025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创作经济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如何创作经济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如何创作经济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如何创作经济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如何创作经济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创作经济学论文.docx

《如何创作经济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创作经济学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创作经济学论文.docx

如何创作经济学论文

如何创作经济学论文?

  聂辉华

阅读提示:

读者对象为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

如果你对写作经济学论文没有什么疑惑,那么你不应奢望本文会提供更新鲜或是更实用的内容。

绝大多数学习和研究成果总是通过学术论文来体现的,经济学也不例外。

但是经济学论文的写作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

尽管我们从小学就开始练习写作文,但是符合国际主流标准的经济学论文仍有许多独特的地方,因此许多人对于如何写经济学论文感到无从下手。

我接触过不少经济学科班出身的名牌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发现他们对于如何写标准的经济学论文也感到迷茫,教师们几乎从来没有教授过如何创作经济学论文。

联想到国外大学一入学即对新生进行关于学术道德和学术创作的教育,痛感这实在是我国经济学教育的悲哀。

我还不是经济学家,按说没有资格跟大学生和研究生谈如何写经济学论文,但是考虑到经济学论文写作本身有一些形式化的“技巧”——这些技巧与论文质量没有必然联系;同时也考虑到我的“矜持”可能使我的师弟师妹们失去一个学习的机会——哪怕我说错了让他们批判也有利于他们的进步吧。

因此,我愿意将我自大学二年级发表论文以来的一些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告诉大家,与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发现一个好问题

尽管有不少的文章谈到如何创作经济学论文,但是恐怕没有谁会否认应该从这里起步。

学术研究总是从对一个问题感兴趣开始的,所以能否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就基本决定了论文的质量了。

现代经济学被认为是解释世界的科学,而不是改造世界的科学。

因此,同学们不要立足于为解决问题而写论文,即便想解决问题,也要从分析问题入手。

绕来绕去反正都离不开“问题”。

那么如何发现问题呢?

我把问题的来源归纳为四种途径:

一是真实世界,二是大众传媒,三是与人沟通,四是阅读文献。

前面两种途径是通过现象来发现问题,而后面两种途径则通常是从问题到问题。

在真实的世界里发现问题可能是最主要的途径,许多经济学家都承认他们的灵感来自于对真实世界的感悟。

因此,只要你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多到企业或者市场里去逛逛,就有发现问题的机会。

我们常说学经济学需要有“经济学感觉”,我理解,除了指能够理解数学模型背后的经济涵义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将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相对接。

比如,在市场上看到买卖双方讨价还价,要能够理解这就是“价格歧视”。

因为存在价格谈判说明商贩对不同的顾客索要了不同的价格。

中国的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学校又很少安排学生去“体验”市场经济,因此通常没有多少机会去企业和市场。

一个替代的办法就是借助大众传媒,比如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

这些传媒通常有很多内容是关于经济现象和经济理论的,而且通常是比较典型的现象或者是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

我的经验是,对于这些经济类的报道,你不必完全相信他们的分析,但是可以关注他们说的现象,然后用自己的理论和头脑来分析。

大众传媒放送给你的经济报道,你可以视之为“案例”。

因为我从来不看电视,所以只能谈谈其他几种我认为容易使你发现问题的媒体。

我愿意推荐的经济类报纸是《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学消息报》,这些报纸时效性强、内容新颖,而且资深记者的报道通常有一定的深度。

杂志相对于报纸而言,可能更彻底、更有深度,较好的中文杂志比如《南方窗》《中国企业家》《世界经理人文摘》等。

至于网络,那就比较多了,我认为不错的财经类网站有新浪网、国研网、中经网、中国资讯行等。

这两种途径都是试图从现象中发现问题。

那么,哪些经济现象通常是有价值的现象呢?

一般认为有四个标准。

标准之一,一种新的现象,比如联产承包责任制、股份合作制,这种现象最容易引起学界关注。

标准之二,与现有理论相悖的现象,比如传统理论认为“分成租佃”是不合理的,但是它却在台湾广泛存在并具有较好的经济绩效。

这种“推翻”现有理论的现象也是经济学家求之不得的好素材。

标准之三,与现行经济政策相悖的现象。

比如,屡禁不止的温州地下“钱庄”。

既然“野火烧不尽”,那么必定有其存在的经济原因,探讨这种原因可以为制订新的政策或解释制度变迁提供理论依据。

标准之四,两种相互矛盾但同时存在的现象。

比如为什么有的地方私营企业不如国有企业而有的地方却相反?

寻找其中的约束条件就可以解释这种现象从而理解企业发展的环境。

发现问题的第三种途径是与人沟通,比如和学者对话,听着名经济学家做报告,和企业界人士聊天,跟经济类记者侃大山。

与上述人对话,可以获得许多你难以获得的信息,帮助你打开通往真实经济世界的大门。

同等重要的是,他们的话题总是带有不同的问题,这就使你直接接触了问题,而不是经由现象再到问题。

有些时候,你和别人对话,包括你给别人“讲课”,可能不会使你学到什么新的东西,但是也许会帮助你整理近期的思维,或者促使你思考一些问题。

最后一种途径是阅读文献。

如果以上三种途径都暂时无法帮助你找到一个问题,那么我建议你找一个比较感兴趣的领域,然后阅读该领域内的专业文献。

读文献不是盲目地读,而是有选择地读。

比如你对经济增长感兴趣,那么你可以找一篇有关经济增长方面的近期“综述”或者最重要的着作,根据它后面提供的参考文献,按图索骥,尽量找来并逐一阅读。

比较权威的文献通常是比较重要的,英文的有AER、JPE、Econometrics、QJE、JEL、RES等,中文的有《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等。

在阅读过程中,你将会发现经济学家们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观点、材料、分析方法,会在文章末尾提出自己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会启发你的问题。

提炼经济学问题

假定你通过上述途径已经发现了一个自认为“好的”的问题,那么你离正式动笔仍然有一段距离。

首先,你需要把自己的问题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做不到这点就说明你对于自己的问题是什么还不清楚。

譬如,你观察到市场上到处都是“砍价”声,你联想到经济学教科书上一般都说“价格是给定的”,那么你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

“砍价”为什么会发生呢?

其次,你必须用一句经济学的语言来描述你的问题。

譬如,消费者和销售者之间为什么会发生价格谈判呢?

只有用经济学语言描述你的问题,才能检验你的问题是否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从而确保你要写的论文是“经济学”论文而不是“管理学”或者别的论文。

所谓的经济学问题,不是说提问中包含了经济学术语就是经济学问题,而是说提出的问题本身符合所用的经济学术语,同时这个问题遵守了经济学现有的学术传统。

我要提醒读者的是,千万不要忽略这个过程,因为很多人不理解这个过程因此提出了很多在经济学家看来根本不是问题的“伪问题”。

比如,很多中国的经济学者在讨论国有企业问题时,动辄论及“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实际上委托代理理论根本不适合分析国有企业。

因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根本就不是一个“经济人”,无法最大化自己的成本和收益,也控制不了“代理人”,这与委托代理框架是不相容的,因此根本就是一个伪问题!

再有,一些人的硕士或博士论文题目是“如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之类。

这也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因为它要探讨的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而是一个企业管理的问题。

经济学传统中不存在什么“竞争力”,就算有相应的术语遥相呼应,那也不属于经济学问题。

因为经济学只解决“是什么”,至于“如何做”那是管理学的问题。

一旦你已经明确了一个经济学问题,那么你就要试图解答它,这才是研究的开始。

在解答的过程中,必定要经历很多苦恼和困惑,要不断地向专家请教,查找专业文献,苦思冥想。

如果你找到了答案,那么恭喜你,因为你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接下来,你要适当压抑一下自己的兴奋,把答案记下来或者留在脑海里一段时间,看它是否真的站得住脚,有没有可能再完善。

如果你对自己的idea确认无疑,那么现在可以找人初步验证一下。

建议你找两种人:

专家和普通百姓。

比如说,你认为存在“砍价”是因为卖者有意实行价格歧视,而价格歧视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买者并不完全掌握商品的价格信息。

卖者通过“砍价”来甑别不同的买者,对拥有信息优势的买者收低价,对没有信息优势的买者收高价。

你现在可以把这个idea首先告诉在价格理论方面比较擅长的经济学教授。

他们的回答应该有三种可能:

赞成并认为你提出了一个新idea,赞成但是认为别人已经提出了这个idea,反对并认为你是错的。

同时,我还建议你把自己的idea用大白话告诉那些市场上的小贩子或者家庭妇女。

如果他们都能理解并赞同你的idea,那么你很有可能属于前面那个教授说的前两种情况。

如果他们感到不可理解或者根本不同意,那么你很可能就属于第三种情况了。

理论创新的三个方面

在我看来,创新的论文应该符合“三新”。

第一,你提出了新的观点吗?

如果没有,那么你是否使用了新的分析方法?

如果也没有,那么你是否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一句话,你总得给读者一些新的东西。

如果上述回答都是否,那么我认为这样的文章写的价值就不大了——除非你纯粹想练笔或者满足你的发表欲。

现在我们来继续前面的话题。

如果你将自己的idea告诉专家和老百姓后,他们都表示不同意,那么你的结局就可能比较郁闷了。

我建议你暂时将自己的想法压制一段时间,或者你也可以进入下一步的工作。

无论你的idea属于第一种情况还是第二种情况,你都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即查阅相关文献。

以前面“砍价”的故事为例,实际上你明白自己提出的经济学问题属于价格歧视理论和信息经济学或者博弈论,那么你应该查阅这方面的文献,以验证你的idea。

如果你确实发现理论上还没有人将信息甑别机制用于价格歧视的话,那么你很能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思想!

这样的话,你就初步实现了理论创新的第一个方面,即提出了新的观点。

不过对于绝大多数经济学人而言,一般没有这么幸运。

当你阅读了某一领域内的全部主要文献后,你将会悲观地发现:

经济学发展了200多年了,凡是你能想到的别人都已经想到了,你没有想到的别人也帮你想到了!

但是不要气馁,再看看你是否有希望在另外两个方面进行创新。

比如说,你可能会发现已有经济学家提出过类似的想法,不过他没有明确提出“信号甑别”的概念,或者是提出了这个概念但是用的分析方法是静态均衡。

那么,你可以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深化他的思想,或者用博弈论的方法进行比较静态、动态优化甚至一般均衡的分析。

这样,你就相当于利用新的分析工具丰富和一般化了现有的思想。

不要小看这第二种创新,实际上绝大多数经济学家一辈子都是在做这种事情,甚至做这种事情还能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呢。

典型的例子就是张五常和斯蒂格里茨的故事。

张五常在其博士论文《佃农理论》中率先提出了“分成契约是信息约束下风险规避的理性选择”这一原创性思想。

但是张五常的论文讨论的是农业契约问题,用的数学是静态局部均衡。

斯蒂格里茨用更复杂的数学建立了一个一般均衡的模型,从而将张五常的思想一般化,为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并因此而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

而泰勒尔可以算是利用分析方法取胜的另一位大赢家了。

即便前两种创新你都没有希望了,你仍然不要感到绝望,因为你还有第三条道路。

假如你发现自己的idea已经被别人开发了,别人的论证方法也很严密科学,但它未必具有普适性甚至未必正确。

那么你可以对该idea做一些计量检验。

比如,你找了100个案例,其中50个是社区市场,50个是旅游区市场。

你可能会发现,旅游区市场存在比社区市场更频繁的讨价还价。

回顾一下前面讲的“好的”现象的四个标准,你将发现你找到了第四类有价值的现象。

深究下去,你可能有新的发现:

信息获取、价格歧视与人口流动有关!

这样,你通过计量检验修正了前人的模型,然后提出了新的解释。

也有一些经济学者通过对中国数据的计量检验,验证或修正了国外经济学家的模型,这也算是一种贡献吧。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当你要提出一种新的idea时,有可能在现有的学术传统中找不到合适的术语来描述它,那么你会想“创造”一个新的术语。

经济思想史的演进表明,理论的创新总是伴随着概念的创新,因此新的术语总是层出不穷。

但经济学家同时又很忌讳提出新的术语,因为这通常难以得到同行的认可。

我个人的意见是,提出一个新的术语要符合以下三个要求。

第一,现有的理论的确无法表达你的思想,比如“信息甑别”,这个术语以前是没有的,也难以通过其他相关词来替代。

第二,你提出的新术语比现有的术语表达起来更清楚、更“经济”,经济学本身也是要讲究经济效果的。

比如,奈特在表达商业环境中难以度量的风险时,提出“不确定性”来取代“风险”。

第三,你的术语最好能够数学模型化,这样你可以更方便地在模型中描述它从而更容易得到同行认可。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特别留心第一个要求。

有人在研究中国的乡镇企业时,提出所谓“模糊产权理论”。

实际上产权的内涵本身就说明它是存在剩余控制的模糊权利,再发明一个名词试图“创新”理论,实际上没有必要。

论文的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且阅读了参考文献之后,你终于可以动手写论文的第一稿了。

按照西方主流学报的标准,经济学论文通常由下面几个部分构成。

导论这是提出问题的部分,即告诉读者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

比如,认为现有的理论不能解释某一现象,或者要澄清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又或者是质疑现有理论,等等。

导论要精彩、短小,让读者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明白你的论文要说什么,并且对你说的感兴趣。

因为要“出彩”,一些经济学家甚至在论文的开头干脆讲起了故事。

克鲁格曼尤其是这方面的高手。

但是不管怎样,在导论中你要表达出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命题。

这样做的好处是,许多没有时间看你全文的人也可以了解你的观点。

综述这是你查阅相关文献的成果。

任何研究都要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并且遵守学术传统,而不是空穴来风。

你需要告诉读者,关于这个问题前人研究到了何种地步,有什么缺陷,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拓展。

这一方面是对前人研究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你的文章价值何在。

任何与本文相关的重要成果都应当在综述中得到体现,并且在参考文献中列出。

综述不是概述,不能泛泛地引用和概括,要有扬弃,特别是有批评。

否则,如果别人都做好了,要你写文章干嘛。

综述比较容易看出作者对该领域所下的工夫,因为作者需要广泛阅读,理解不同论文在关键假设和模型上的主要分歧。

好的综述本身就是一篇独立的文章。

一般认为,学术论文没有综述是不可思议的。

遗憾的是,中国所谓的经济学期刊上,绝大多数论文根本不做任何综述,也不梳理前人的成果。

故事在进入模型之前,用一个虚拟的故事来说明会使你的论文在严谨之外增添通俗之美,更重要的是让别人形象地理解你的数学模型的经济含义。

故事可以从简单的场景开始,通常是一个时期,2种物品,2个人,然后再用一些简单的数据勾勒一下基本的命题。

模型将故事中的基本要素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并且建立方程,这就是数学建模。

如何建模本身就足以写一篇长长的文章来讨论,这里我只简单地介绍几个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是模型要提炼出问题的关键因子,假设要简单有效。

二是遵循瓦里安提出的KISS原则:

Keepitsimple,stupid。

即尽可能地简单,而不是越复杂越高深。

三是最好能在现有模型的基础上做,这样省事而且容易得到别人认可。

四是在逐步放松假设后,通过方程式的计算导出基本命题。

检验即利用样本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计量检验,这又涉及计量经济学的内容,技巧很多。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变量都可以量化,许多理论文章有可能不进行计量检验,而是通过对某一行业的具体案例来检验。

结尾实际上是一个自我评论,总结你文章中的主要结论,并且指出放松某些假设后可能会如何影响结论,就可能的以及事实的批评做简单的回应,明确说明自己的论文为什么忽略了一些被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以及本文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补充说明不是所有的论文都有如此严格的标准,但没有这些严格要求的文章不是经济学论文。

案例分析、报告、政策建议、经济散文、普及性文章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2、学会利用网络查找参考文献,推荐使用Google搜索。

网上论文最重要的来源是作者的个人主页、syllabus或者readinglist。

如果链接指向JSTOR、OCLC下的ECONLIT,那么你干脆放弃,因为国内只有几所高校购买了它们的内容。

在你论文后面将使用过的参考文献按音序排出,国内的仿照《经济研究》,国外的仿照AER。

记住不要遗漏。

3、论文初稿完成后,最好举行一个专题研讨,像我们青年读书会那样,可以让你的同行、同学帮你发现许多专家发现不了、你自己想不到的大小失误。

4、关于如何投稿的建议,建议你看何帆博士在《经济学家茶座》总第九辑上的文章;关于论文JEL的分类,参考《经济研究资料》2002年第2期;比较接近“标准”的国内论文,参看张维迎教授在《经济研究》1998年第七期上的论文《控制权损失的不可补偿性与国有企业兼并中的产权障碍》。

5、我必须提醒读者的是,看完本文并且切实按要求去做也不能保证你会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更不能保证你能成为一个经济学家。

因为本文的作者现在只是一个博士候选人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