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30535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3.docx

《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3.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3.docx

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3

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史

1、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识记)

(1)元谋人:

在云南元谋县,发现了远古人类的牙齿、工具,距今约有一百七十万年。

考古学家称他们为元谋人。

意义: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已知)的最早人类。

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2)北京人:

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发现了远古人类的头盖骨,这就是北京人。

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到约二十万年。

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能够用手使用工具劳动,他们已经是人了。

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这就是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社会。

(3)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距今约七千年到五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半坡遗址:

①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粟,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还种植白菜等,兼有饲养、渔猎等经济活动。

②已经会建造房屋(地穴式房子),过着定居的生活。

③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称为新石器时代。

④制作和使用陶器。

⑤半坡遗址反映了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特点。

河姆渡遗址: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种植水稻,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水稻的国家。

②能建筑结构比较复杂,技术要求很高的干栏式房屋,过定居生活。

③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称为新石器时代。

④制作和使用陶器。

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饮水比以前方便。

⑤河姆渡遗址反映了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特点。

内容

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

地点

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

房子布局

干栏式

半地穴式

培植作物

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粟(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

国家之一)、白菜、芥菜

饲养牲畜

猪、狗、水牛

猪狗等牲畜

劳动工具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不漏水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如石斧、石铲、

石镰、石刀、石磨盘、石磨棒)

日常生活用品

黑陶、白陶

彩陶(如:

鱼纹彩陶盆)

生活方式

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4)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传说中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长江流域的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东方蚩尤,从此逐渐形成华夏族(汉族的前身)。

至今海外华人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传说继黄帝之后,尧、舜、禹先后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史称“禅让”。

◆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祭拜黄帝陵:

表达了海峡两岸都是“炎黄子孙”,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心愿。

2、夏朝、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分封制(识记)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奴隶社会开始。

禹是唯一个既做过部落联盟首领,又做过奴隶制国家国王的人。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个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分封制:

目的:

为了巩固统治。

西周实行分封制,“授民授疆土”。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西周实行分封制与西欧封建等级的区别。

3、理解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理解)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完成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其主要形式是变法运动。

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彻底。

(1)背景:

春秋以来,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强大,他们要求确立自己的政治统治地位,发展封建经济,因此纷纷要求变法。

(2)目的:

战国时期,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在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

(3)主要内容: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行变法)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地方。

(县制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我国“县”这一地方机构最早开始设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

(4)历史作用:

(商鞅: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经过商鞅变法,①秦国废除了奴隶制,发展了封建经济(最根本最主要的作用),②军队战斗力加强,秦国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③为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启示:

①商鞅为变法不怕流血牺牲的无畏精神,自觉增强战胜困难,勇于进取的意识,使学生认识顺应历史发展的改革是促进国家强大的根本原因。

②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成功的改革会促进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商鞅最终被诬告遭受车裂而死,商鞍变法失败了吗?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商鞍最终虽被处死,但秦国的变法并没有废除,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

因为秦国经过商鞍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①商鞅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商鞅变法有秦孝公的坚决支持。

③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你所在的县,远离国都,为了推行变法,人们都在传言商鞅派了一个能干的县令。

这种事可信吗?

为什么?

(不可信。

因为法令规定:

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

4、通过秦兼并六国的史实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说明秦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运用)

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1)、经过春秋战国的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2)、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3)、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决策适当,也是秦统一六国的重要原因。

2、统一的过程:

公元前230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3、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第一、政治:

创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2、在中央设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意义:

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第二、经济:

1、统一货币:

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2、统一度量衡。

作用:

巩固了秦的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第三、文化:

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作用:

巩固了秦的统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第四、思想:

“焚书坑儒”。

危害:

钳制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

第五、巩固、开发边疆:

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南征越族,开凿灵渠(连接长江和珠江水系)。

秦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4、秦统一的意义:

 A.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B.它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C.秦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其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

(或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②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④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开发南疆,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以后中国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⑤同时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是利用哪家的思想?

儒家思想

5、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运用)

A.政治上:

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鼓励推荐人才,破格录用有才能的人。

B.经济上:

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兴修水利,亲治黄河,推行进步的农业技术,使农业生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c.思想文化上: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西汉最高学府)。

D.军事上:

起用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发动三次大战役,打败了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E.民族交往上: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加强汉朝和西域各民族间的联系,客观上打通了“丝绸之路”——东西交通要道。

汉武帝时,西汉经济繁荣,国力雄厚,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评价汉武帝:

功: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

他雄才大略,开拓创新,不拘一格重用人才。

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位期间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变革图新,使西汉王朝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过:

汉武帝晚年好大喜功,连年用兵,国力耗损。

◆“秦皇汉武”对儒家思想各采取什么措施,各产生什么影响?

①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压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②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兴教育,使儒家思想开始正式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6、汉通西域、丝绸之路(理解)

(1)汉通西域:

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西汉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

西域的天马、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核桃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

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的发展。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事务。

这是西域各国(即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

从此,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丝绸之路:

路线:

长安(起点)→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终点)

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地位: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外经济的交流通道,还是中外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

作用: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这条古代东西方交通要道成为中西交通交通的重要渠道。

你认为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A、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进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B、丝绸之路所代表的交流与开放的精神至今仍在。

C、保护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搞好旅游开发,促进我国西部开发建设。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7、陈胜、吴广起义(识记)

原因:

秦朝实行暴政统治、沉重的徭役赋税、严刑酷法,使民不聊生。

过程: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起义。

但由于秦军的强大,起义失败。

意义:

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注意:

它并没有直接推翻秦朝的统治。

直接推翻秦朝统治的是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8、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江南地区的开发(识记)

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  曹操    袁绍

      影响: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曹操     孙、刘联军

      影响: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0年,曹操病死。

他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

222年,孙权也称王,国号吴,史称孙吴或东吴,后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注意:

曹操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而是东汉末年的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①自然条件好:

江南温暖湿润,土地肥沃。

②北方人民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

(最主要的原因)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④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9、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理解)

背景:

439年,北魏同样了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目的:

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内容:

A、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政策:

改穿汉服;学说汉语;采用汉姓;同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治改革家。

启发: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是富国强兵的重要途径。

10、隋唐科举制度、大运河的开凿(理解)

(1)科举制:

隋文帝时开始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

形成: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隋朝创立的科举制为以后各朝相继沿用。

完善:

唐太宗时大大扩充国子学规模,进士科第一名称为状元;武则天时形成殿试制度,创设了武举;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衰落:

明朝时期,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实行“八股取士”,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

考生不能发挥自己的见解。

废除: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度。

历史作用:

积极作用:

①科举制度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政权,改善了用人制度。

②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唐朝时,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消极作用:

明清科举制,采用八股取士,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不讲求实际学问,此次中国科技落伍了。

对今天我国考试制度的启示:

今天,我国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改革力度越来越大,从知识考查转变为能力考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隋大运河

目的:

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下令开通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605—610年)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四段,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全长四五千里。

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它以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永载史册,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巨大贡献。

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作用:

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评价:

(唐)“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1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运用)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唐太宗的年号叫“贞观”,史称“贞观之治”。

原因:

①唐太宗认真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②唐太宗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

措施:

经济上:

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政治上:

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

魏征死后,唐太宗悲伤地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沿用隋制,推行三省六部制。

思想文化上:

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这是说唐太宗重视科举取士。

民族关系上:

采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边疆各族的发展。

他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对外政策上: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对外交往的繁荣。

评价唐太宗(运用)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唐太宗认真吸取隋亡教训,深刻认识到国家要长治久安,帝王必须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要处理好君与民的关系。

因此他在位期间,经济上减免租税,提倡节俭;政治上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实行三省六部制,精简机构;文化上完善科举制,大兴学校,民族关系上采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贞观之治”。

但作为封建帝王,唐太宗同样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在晚年他的骄矜情绪和享乐思想逐渐滋长。

他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原因:

认真吸取隋亡教训,选贤任能和虚心纳谏,推行改革措施。

启示:

如为发办事,使人民安居乐业,构建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如关心国计民生,使老百姓能和谐创业。

等等。

武则天:

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还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

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现代史学家郭沫若称赞武则天的业绩说: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写的就是开元盛世的景象。

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给我们什么启示?

(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②正确的方针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③要加强民族团结,坚持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④重视发展科学技术。

12、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理解)

(1)古代中日关系: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中日两国在隋唐时期交往密切。

隋朝时,已有日本遣隋使来中国。

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的有13次。

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

鉴真在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

他对日本建筑、医学等方面的发展有突出贡献。

他设计创建的唐招提寺,日本人民视为艺术明珠。

鉴真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日本的文字、建筑、风俗、饮食、服饰等方面受唐朝影响;

“唐风洋溢奈良城”你对此有何感想?

答:

说明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说明日本民族善于学习外国先进文化;说明唐朝文化对日本社会影响深远。

(2)古代中印关系:

玄奘西行:

唐朝时和天竺往来不绝。

贞观年间,高僧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他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

他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天竺等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唐朝也在频繁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成为一个开放的国家,进一步促进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

对唐朝中外交流的历史启示:

①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达,才能对国外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②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才会有所得益,有所进步;③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开放虚心学习,才能充分吸取别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

◆有人认为,唐朝很强大,用不着对外开放,你认为呢?

并说明理由。

答:

不对。

唐朝的强大与对外开放有一定关系。

由于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最终导致落伍,处于西方殖民侵略势力的包围之中。

而强大的唐朝,对外开放交流中变得更加辉煌。

13、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识记)

从五代起,南方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从越南引入的优良品种占城稻,也得到推广。

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起来,到南宋后期扩展到长江流域。

棉花在两宋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江浙一带和四川丝织生产发达。

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兴起。

宋瓷誉满中外。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北宋时,煤得到大量开采。

东京许多居民用煤作燃料。

还用来冶炼金属。

北宋都城东京,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

城中还有热闹的夜市和早市。

“瓦子”是城中的娱乐贸易场所,那里有戏曲、杂技和武术表演,还有许多贩货的摊位。

东京城里有鱼市、肉市、鲜果行、酒楼、饭店、茶馆、商店等营业直到深夜。

为了携带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宋辽金时期,东到朝鲜、日本,南到南海各国,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都有中国海船的踪迹。

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大大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很多外国人到中国经商,甚至定居。

宋朝时,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

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规模宏大。

1974年,泉州湾出土一艘宋代古海船,能抗拒相当大的风浪,据考证大约是南宋时候的。

宋朝在泉州、广州、明州等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古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繁盛,宋元时期成为我国最大的海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

泉州港(刺桐港)

元朝时泉州同很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

泉州是元朝的最大港口。

泉州六胜塔,在今福建晋江。

元朝时修建,是泉州港引领航船的灯塔。

那时的泉州生长着许多刺桐树,以“刺桐城”闻名世界。

泉州有许多波斯、阿拉伯等地商人,他们有特定的居住区,那里有伊斯兰教的清真寺。

有写着“蕃客墓”的阿拉伯人墓碑。

元朝时泉州同亚、非、欧各国的交往非常频繁。

元代,泉州海外贸易发展到全盛时期,是当时我国最大的外贸港口,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海港之一,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驾齐驱。

14、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识记)

朝代

建立者

起止时间

都城

民族

耶律阿保机

916~1125

上京

契丹族

北宋

赵匡胤

960一1127

汴京

汉族

西夏

元昊

1038~1227

兴庆

党项族

完颜阿骨打

1115~1234

中都

女真族

南宋

赵构

1127~1276

临安

汉族

15、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民族融合

(1)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1206年建立蒙古政权,是我国古代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注意:

成吉思汗不属于元朝)

(2)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正式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今北京)。

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1276年,南宋灭亡。

1279年,元军消灭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了全国。

注意:

南宋的文天祥是杰出的抗元英雄。

元朝的建立并不等于元朝统一全国。

(3)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①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贡献。

②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③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④唐朝以来直至元朝,迁入我国的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辨析:

毛泽东称赞成吉思汗是“一代天骄”,最主要的原因是:

成吉思汗结束长期混战局面,建立元朝。

错误:

建立元朝理由: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元朝是忽必烈建立的。

16、明、清两朝封建专制的统治的措施(识记)

一、明朝:

明太祖为加强君权,1、改革机构:

①在地方,明朝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都直属中央。

②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人。

③明太祖另设殿阁大学士,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2、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为了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目的),明太祖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的事。

明成祖时,设立特务机构东厂,以宦官为统领,由皇帝直接控制。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3、八股取士:

明朝沿用科举制选拔官吏,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也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叫作“八股文”。

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危害:

束缚思想,败坏人才,不讲究实际学问,阻碍科技进步。

二、清朝:

清朝初期,政权机构的设置仿效明朝制度,在中央设内阁、置六部,同时还保留着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