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赏析及提升训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30278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赏析及提升训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赏析及提升训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赏析及提升训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赏析及提升训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赏析及提升训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赏析及提升训练》含答案.docx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赏析及提升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赏析及提升训练》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赏析及提升训练》含答案.docx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赏析及提升训练》含答案

第1篇 三 峡

[北魏]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段解】 三峡的特点:

山势高峻,连绵起伏。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段解】 三峡夏水的特点:

迅猛、湍急。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段解】 三峡春冬之景: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段解】 三峡秋季特点:

凄清肃杀。

  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即使是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每逢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肃杀,

知识清单

文学

常识

1.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撰《水经注》。

2.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

3.《水经注》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重点

词句

通假字

略无阙处。

阙:

同“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

1.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

到了。

今义:

表示另提一事。

2.虽乘奔御风。

古义:

即使。

今义:

虽然。

3.不以疾也。

古义:

快。

今义:

疾病。

一词多义

1.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

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自非亭午夜分。

(自:

如果)

2.绝

沿溯阻绝。

(绝:

断绝)

绝山献多生怪柏。

(绝:

极,最)

哀转久绝。

(绝:

消失)

3.清

回清倒影。

(清:

清波)

清荣峻茂。

(清:

水清)

重点

词句

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

奔:

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2.回清倒影。

清:

形容词作名词,清波。

3.晴初霜旦。

霜:

名词作动词,结霜,下霜。

4.素湍绿潭。

湍:

形容词作名词,急流。

特殊句式

省略句

(两岸)重岩叠嶂。

文章

主旨

本文通过对三峡山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写作

特点

1.抓住特征,绘景写物。

2.有张有弛,动静结合。

3.语言精练,形象生动。

跟踪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非亭午夜分(自:

如果)

B.至于夏水襄陵(襄:

升到高处)

C.良多趣味(良:

好)

D.属引凄异(属:

连接)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即使是骑着如飞的马,驾着风也没有那么快。

C.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D.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

(猿的叫声)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凉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B.自非亭/午夜分

C.虽/乘奔御风D.常有/高猿长啸

4.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和凄婉美。

B.文章第1段写山势,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峻。

C.文章第2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人自然想到李白的诗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D.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

第4段中“林寒涧肃”,采用了互文的手法。

5.关于本文的写作特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

B.作者写水,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比喻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急。

C.本文写景时,抓住了三峡在不同季节里的不同特点,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和凄婉美。

D.结尾引用的渔歌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

 

第2篇 短文二篇

[南北朝]陶弘景/[宋]苏轼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段解】 先以“共谈”概说山水美景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再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层解】 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层解】 描绘庭下月光的澄澈。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层解】 抒写复杂心情。

  

庭院中的月光如同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叉错杂,大概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

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知识清单

文学

常识

1.《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

作者苏轼,宋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及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重点

词句

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

古义:

季节。

今义:

时间。

2.晓雾将歇。

古义:

消散。

今义:

休息。

3.夕日欲颓。

古义:

坠落。

今义:

颓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只是。

今义:

表转折。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

名词,耳朵。

一词多义

1.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参与,文中是欣赏、领悟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

(与:

和)

2.者

念无与为乐者。

(者:

代词,相当于……的人)

如吾两人者耳。

(者:

助词,表示停顿)

词类活用

1.相与步于中庭。

步:

名词作动词,散步。

2.五色交辉。

辉:

名词作动词,辉映。

重点

词句

重点词语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共同,一起。

中庭:

院子里。

盖竹柏影也。

盖:

大概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

清闲的人。

特殊句式

1.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

(介词结构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2.省略句

(吾)解衣欲睡。

3.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

文章

主旨

1.《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作者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最后文章以感叹结尾,作者与谢公(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写夜晚,苏轼与好友在庭院中漫步赏月的事,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有遭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透露了作者胸怀愤懑而又自解自嘲的心态。

写作

特点

《答谢中书书》:

1.意境美。

2.结构美。

3.语言美。

《记承天寺夜游》:

1.言简义丰。

2.情景交融。

跟踪训练

一、阅读《答谢中中书》,完成题目。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时俱备(俱:

都)

B.晓雾将歇(歇:

停止)

C.沉鳞竞跃(鳞:

鱼)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

参与)

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

B.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五种颜色互相交错。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文: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有《陶隐居集》。

B.“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C.“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瞰两种视角。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康乐”指谢灵运。

作者为自己能够从景中发现无尽的美和乐趣而感到自豪。

4.下列关于本文的语言特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四言为主,语言精练且生动,极富韵味。

B.“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C.“鳞”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指鱼的鳞片,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D.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二、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题目。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译文:

我正要脱衣睡觉,只见月光照入窗户内。

B.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C.庭下如积水空明。

译文:

庭院中的月光如同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3.这篇散文的构思角度是(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情。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无实权的闲职,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第3篇 与朱元思书

[南朝梁]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层解】 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到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层解】 具体描绘奇山异水。

  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在天下是独一无二的。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文学

常识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重点

词句

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

转:

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2.窥谷忘反。

反:

同“返”,返回。

古今异义

鸢飞戾天者。

古义:

至、到达。

今义:

罪过;乖张。

一词多义

1.绝

天下独绝。

(绝:

形容词,绝妙)

猿则百叫无绝。

(绝:

动词,消失,断,停)

3.上

负势竞上。

(上:

动词,向上)

横柯上蔽。

(上:

名词作状语,在上边)

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

净:

形容词作动词,消散、散净。

2.任意东西。

东西:

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3.猛浪若奔。

奔:

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4.互相轩邈。

轩邈:

形容词作动词,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5.横柯上蔽。

上:

名词作状语,在上边。

特殊句式

省略句

急湍甚(于)箭。

文章

主旨

本文从泛舟江上的实感出发,生动地描绘了富春江秀美的山水景色,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和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写作

特点

1.多用骈偶句式,讲究对仗和声律。

2.动静结合。

3.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

跟踪训练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B.自富阳至桐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猛浪若奔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2.下面句子的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文:

(乘船)随着江流飘荡,随意东西。

B.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译文:

群山都在争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译文: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

D.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3.对本文语言特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流畅、清新淡雅

B.音韵和谐、文辞简练

C.质朴刚健、雄浑奇特

D.对仗工整、骈散结合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从正面表现了水的清澈见底。

B.文中写“奇山”时,通过泉响、鸟鸣、蝉啭、猿叫,反衬了山的幽静的特点。

C.文章由景生情,因情明志,作者不由发出感叹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江水极深、极清的特点。

 

第4篇 《孟子》二章

《孟子》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段解】 摆出批驳的靶子——景春的观点。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段解】 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景春说:

“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这才叫作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段解】 就一系列典型事例阐述“困境造就人才”的道理。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段解】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炼的益处并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买卖奴隶的场所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文学

常识

1.《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儒家经典之一。

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富贵不能淫》选自《滕文公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告子下》。

2.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重点

词句

通假字

1.往之女家。

女:

同“汝”,你。

2.曾益其所不能。

曾:

同“增”,增加。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

同“横”,梗塞、不顺。

4.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同“弼”,辅佐。

特殊句式

1.倒装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

2.被动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

文章

主旨

1.《富贵不能淫》驳斥了景春的谬论,并对大丈夫的标准做了明确的说明和界定:

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列举历史上杰出人物经历磨炼的事实,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

写作

特点

《富贵不能淫》:

1.先破后立。

2.多处运用排比,富有气势,增强说服力。

3.运用骈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层层推进,结构严密。

2.排比议论,富有气势。

3.句式整齐。

跟踪训练

一、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题目。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B.子未学礼乎

C.丈夫之冠也D.贫贱不能移

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岂不诚大丈夫哉?

译文:

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译文:

大丈夫戴帽子的时候,父亲训导他。

C.立天下之正位。

译文:

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

D.威武不能屈。

译文:

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的志向与抱负,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

B.文中作者开篇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先立后破。

C.对大丈夫的理解:

倍加珍惜富贵的来之不易,在贫贱中学会坚持与忍耐;在压力面前不卑不亢,不向邪恶势力低头。

D.本文语言简练,善用排比,具有节奏感。

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题目。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孙叔敖举于海(举:

被举用,被选拔)

B.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劳:

劳动)

C.曾益其所不能(曾:

同“增”,增加)

D.而后作(作:

奋起,指有所作为)

2.下列对“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天)用这些办法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B.(上天)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C.所以内心警觉,性格坚强,增加益处和才干。

D.(上天)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内心惊动,性格坚强,以增加他的益处和才能。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C.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了。

D.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

如何造就人才和如何治理国家。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艰难的磨炼。

B.文章第2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会灭亡。

C.从文章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通篇设喻说理,行文有气势,句式灵活,语言犀利,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5篇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段解】 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衬托移山的艰难。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段解】 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家里人提出运土石的方案,愚公率领全家人投入到移山的行动中。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段解】 愚公对智叟的讥笑进行了驳斥,这是全文的核心部分。

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嘲笑愚公移山。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段解】 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知识清单

文学

常识

列子,本名列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重点

词句

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惠:

同“慧”,聪明。

2.始一反焉。

反:

同“返”,往返。

古今异义

1.达于汉阴。

古义:

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今义:

阴天。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

一棵草木。

今义:

一角钱。

一词多义

年且九十。

(且:

将近)

且焉置土石。

(且:

况且)

重点

词句

词类活用

1.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

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重点词语

1.惩山北之塞。

惩:

苦于。

塞:

阻塞。

2.出入之迂也。

迂:

曲折,绕远。

3.聚室而谋曰。

室:

家。

4.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

你,你们。

毕:

尽、全。

5.指通豫南。

指:

直。

6.杂然相许。

杂然:

纷纷地。

许:

赞同。

7.其妻献疑曰。

献疑:

提出疑问。

8.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9.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

把……怎么样。

10.投诸渤海之尾。

诸:

相当于“之于”。

11.且焉置土石?

焉:

哪里。

置:

放置、安放。

1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

肩负、扛。

13.叩石垦壤。

叩:

敲、打。

1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孀妻:

寡妇。

遗男:

死了父亲的男孩。

15.始龀。

龀:

换牙。

16.寒暑易节。

易:

更替。

节:

季节。

17.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叟:

老人。

18.北山愚公长息曰。

长息:

长叹。

19.固不可彻。

彻:

通达,这里指改变。

20.曾不若孀妻弱子。

不若:

不如,比不上。

弱子:

幼儿,小孩。

2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

穷尽。

22.何苦而不平?

苦:

愁苦,这里指担心。

23.惧其不已也。

已:

停止。

24.一厝朔东。

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