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大纲重点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30141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6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大纲重点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管理学大纲重点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管理学大纲重点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管理学大纲重点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管理学大纲重点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大纲重点解析.docx

《管理学大纲重点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大纲重点解析.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学大纲重点解析.docx

管理学大纲重点解析

北京工商大学管理学(802)考试大纲重点解析

管理学是企业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

为便于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了解考试要求,本人特严格遵照最新大纲制定本考试大纲重点解析。

二、考试内容

(一)总论

1.掌握管理活动

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1、信息获取

信息获取是指信息收集、处理、维持和分配的过程。

2、决策

1)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管理的其他职能都离不开决策。

2)步骤:

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识别目标→拟订备选方案→选择实施战略→作出决定→评估备选方案→监督和评估  

3、计划

1)计划是指制订目标并确定为达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2)计划包括战略计划(长远规划)、长期计划、短期计划(年度计划)。

3)主要内容:

1、进度安排;2、方法手段;3、资源配置。

4)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包括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只是计划的祥略程度不同。

4、组织

组织是指确定所要完成的任务、由谁来完成任务以及如何管理和协调这些任务的过程。

也就是配置和利用资源的过程。

5、领导

领导(指挥、协调)指激励和引导组织成员以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做贡献。

6、控制

计划和实际运行情况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管理者必须识别这种差异,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方法有两种:

一是对行为进行调整;二是对原计划进行调整。

当然,控制要有标准。

7、创新

创新就是改变现状。

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通过创新,可以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各种管理职能的关系

A、信息获取是其他管理职能赖以有效发挥的基础。

B、决策既与其他管理职能有所交叉,又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依据。

C、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D、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

2、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道德发展阶段

人们一步一步地依次通过这些阶段,而不能跨越;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可能停留在任何一个阶段;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于第4阶段上

道德发展阶段

 

层次

阶段

前惯例层次

只受个人利益的影响

决策的依据是本人利益,这种利益由不同行为方式带来的奖赏和惩罚决定的

遵守规则以避免受到物质惩罚

只在符合直接利益时才遵守规则

惯例层次

受他人期望的影响。

包括对法律的遵守,对重要人物期望的反应,以及对他人期望的一般感觉

做你周围的人所期望的事

通过履行你允诺的义务来维持平常秩序

原则层次

受个人用来辨别是非的伦理准则的影响。

这些准则可以与社会的规则或法律不一致

尊重他人的权利,置多数人的意见于不顾,支持不相干的价值观和权利

遵守自己的选择的伦理准则,即使这些准则违背了法律

二、个人特征

1、一个成熟的人一般都有相对稳定的价值准则,这些准则是个人早年发展起来的,也是教育与训练的结果,它们是关于正确与错误、善与恶的基本心跳。

管理者通常有不同的个人准则,它构成道德行为的个人特征,由于管理者的特殊地位,这些个人特征很可能转化为组织的道德理念与道德准则。

这是管理者的个性特征影响组织行为的最典型的方面。

2、自我强度:

管理者自信心的强度,是“衡量个人自信心强调的一种个性度量”。

自信心高的人比自信心低的人更能克制冲动,也更能遵循自己的判断,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从而在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之间表现出更大的一致性。

3、控制中心:

“衡量人们相信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个性特征”,是管理者自我控制、自我决策的能力。

三、结构变量

结构变量的核心是组织设计,其最重要的内容是对个体道德行为的是否具有明确的指导、评价、奖惩的原则。

关键在于减少模糊性。

减少模糊性的最重要的要求是正式的规则和制度,明文规定的道德准则可以促进行为的一致性。

结构变量的因素:

1、组织设计2、规章制度3、绩效评估的手段和结果4、报酬的分配方式、赏罚标准(给管理者的压力)5、上级的行为

四、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对管理道德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组织文化的内容和性质;二是组织文化的强度。

2、一种健康的、具有较高道德标准的文化的形成,必须要求对人的行为具有很高的控制能力,以及对冲突具有高度宽容性的组织文化为支撑,这种文化对人的行为道德属性有着敏锐的分辨能力,并有着很强的控制力。

组织文化的粒度对管理道德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如果组织文化的力量很强并且支持高道德标准,那么。

它会对管理者的高的行为产生强烈的和积极的影响;相反,在一个较弱的组织文化中,即使人们具有正确的道德标准,在遇到矛盾和冲突时也难以坚持原有的道德标准,从而导致管理者的非道德行为。

五、问题强度

1、问题的强度实际上是道德对于管理者的重要性的程度。

2、关于道德问题的强度有六大因素:

危害的严重性;邪恶的议论;危害的可能性;效果的集中度;受害程度;后果的直接性

损害量大小

好坏判断

损害的可能性

损害的滞后时间

损害或影响的集中程度

受害或受益者与

3、提升员工道德修养的途径

一、招聘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由于个人可能处于不同的道德发展阶段,并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组织在员工特别是管理干部的选择过程中,就必须进行特别的道德考察,剔除道德上不符合要求的求职者和候选人,做到德才兼备。

在某些情况下,“能人”创造业绩,但如果缺少德性,创造罪恶的可能性也较大。

二、建立伦理守则和决策规则

道德准则是减少道德问题,改善道德行为的有效办法。

是表明一个组织基本价值观和希望其成员遵守的道德规则的正式文件。

一方面,道德准则应尽量具体,以向员工表明他们应以什么精神从事工作;另一方面,道德准则应当足够宽松,从而允许员工有判断的自由。

三、在伦理方面领导员工

表率作用

奖惩机制

四、设定工作目标

五、对员工进行伦理教育

六、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七、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

八、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

3、国际化经营的内涵

(一)国际化经营的概念

如果一个企业的资源转化活动超越了一国国界,即进行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形式的经济资源的跨国传递和转化,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在开展国际化经营。

跨国界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商品在国际间的交换,即国际贸易;特许,包括商标、专利权、专有技术以及具有财产价值的知识产权的使用;劳务输出,包括市场广告、法律服务、财务信息咨询、保险、货物运输、会计以及管理技术咨询等服务的输出;国际间接投资,包括证券及不动产投资等;国际直接投资。

(二)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阶段

1、历史发展角度

1)初始发展阶段

2)高速发展阶段

3)全球竞争阶段

2、企业发展角度

1)出口阶段

2)非股权安排阶段

3)直接投资阶段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市场扩张路径:

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邻近市场→全球市场。

经营方式的演变:

出口贸易→非股权安排→直接投资

4、国际化经营特征与动机

跨国界经营

多元化经营

资源共享

全球战略和一体化管理

三、国际化经营的动机

利用优势能力

为了占领日益增长的世界商品和服务市场

获取关键性战略资源

抵御和分散风险

对竞争对手进行反击

5、信息化管理。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一)20世纪60年代开环的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requirementplanning,MRP)

基本任务

⑴从最终产品的生产计划(独立需求)导出相关物料(原材料、零部件等)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相关需求);

⑵根据物料的需求时间和生产(订货)周期来确定其开始生产(订货)的时间。

基本内容

编制零件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

(二)20世纪70年代闭环的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requirementplanning,MRP)

闭环MRP系统除了物料需求计划外,还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纳入MRP,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

闭环MRP则成为一个完整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 

(三)20世纪80年代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resourceplanning,MRPⅡ)

生产管理只是一个方面,它所涉及的仅仅是物流,而与物流密切相关的还有资金流和信息流。

于是,

在1980年代,人们把销售、采购、生产、财务、工程技术、信息等各个子系统进行集成,并称该集成系统为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ResourcePlanning)系统

为了区别物料需求计划而记为MRPII

 (四)20世纪90年代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

1、功能介绍

超越MRPⅡ范围的集成功能——包括质量管理;试验室管理;流程作业管理;配方管理;产品数据管理;维护管理;管制报告和仓库管理。

支持混合方式的制造环境——包括既可支持离散又可支持流程的制造环境;按照面向对象的业务模型组合业务过程的能力和国际范围内的应用。

支持能动的监控能力,提高业务绩效——包括在整个企业内采用控制和工程方法;模拟功能;决策支持和用于生产及分析的图形能力。

支持开放的客户机/服务器计算环境——包括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userinterface,GUI);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computeraideddesignengineering,CADE),面向对象设计技术(object-orienteddesign,OOD);使用结构化查询语言(structuralquerylanguage,SQL)对关系数据库查询:

内部集成的工程系统、商业系统、数据采集和外部集成(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EDI)。

功能特点

ERP是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其实质是在MRPⅡ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SupplyChain)的管理思想;

ERP是综合应用了客户机/服务器体系、关系数据库结构、面向对象技术、图形用户界面、第四代语言(4GL)、网络通讯等信息产业成果,以管理企业整体资源的管理思想为灵魂的软件产品;

ERP是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ERP与MRP、MRPII

从开环MRP经过闭环MRP直到MRPⅡ,其发展基本上是沿着两个方面延伸:

资源概念内涵的不断扩大;

计划闭环的形成。

但这种发展均没有突破两个局限:

资源均限于企业内部的资源,尽管从物料资源扩展到制造资源;

功能上以优先级计划以及需求和能力平衡的计划为核心,基本上是结构化决策。

ERP的发展突破了这两个局限:

ERP中的资源计划已不局限在企业内部,而是把供应链内的供应商等外部资源也都看作是受控对象被集成进来,因此,ERP是面向供应链管理的。

时间被作为资源计划的一部分,且当作最关键的资源被考虑,这是ERP对资源内涵的另一个扩展。

ERP革命性表现在五个方面

(1)由层级文件到关系数据库系统(RelationalDataBaseManagementSystem,RDBMS);

(2)由字符界面到图形用户介面(graphicaluserinterface,GUI);

(3)由主机系统到客户机/服务器;

(4)由刚性结构到弹性结构(指模块功能配置方面);

(5)由反应式功能到能动式功能

2.

1、理解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管理理论概述

1、早期的管理思想实际上是管理理论的萌芽。

2、管理活动(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

3、管理理论最早出现在西方,西方的管理理论可以划分为如下分支(按出现的先后顺序):

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

二、古典管理理论

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欧。

(一)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代表人物有: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和莉莲·吉尔布雷斯夫妇以及亨利· L.甘特等。

1、泰罗的贡献(科学管理之父——泰罗)

A、出身背景和经历

B、代表著作:

《计件工资制》( 1895年)、《车间管理》( 1903年)、《科学管理原理》( 1911年)等。

C、泰罗的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他要求工人树立对工作、同伙、雇主负责的观念;也要求管理人员——领工、监工、企业主、董事会改变对同事、工人以及对一切问题的态度,增强责任观念。

2、科学管理的实质

“双方(企业管理当局和工人)都必须不再把盈利的分割作为头等重要的事,而一齐把注意力转向盈余的扩大。

“双方都必须认识到,至关重要的是,在所有同企业中所做工作有关的一切事务中,用科学的精确调查和知识来代替原有的个人判断和意见(不论是工人的或老板的)。

3、泰罗制的基本内容

A、工作定额。

时间和动作研究

B、标准化。

操作方法,工具、机器和材料,作业环境

C、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D、差别计件工资制

E、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4、泰罗制的影响

5、对泰罗制的评价

1)它冲破了百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旧方法。

2)由于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要。

这是管理理论上的进步,也为管理实践开创了新局面。

3)由于管理职能于执行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

这就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4)泰罗把工人看成使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命令进行劳动,在体力和技能上受最大限度的压榨。

把人看作使纯粹的“经济人”。

6、其他人的贡献

1)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动作研究》(1911年)

(1)通过拍摄相片来记录工人的操作动作

(2)分析哪些动作是合理的、应该保留的,哪些工作是多余的、可以省掉的,哪些动作需要加快速度,哪些动作应该改变次序

(3)制订标准的操作程序。

2)甘特

(1)甘特图。

其代表作:

《工业的领导》(1916年)和《工作组织》(1919年)

(2)计件奖励工资制

(二)组织管理理论

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

代表人物有:

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林德尔·厄威克和切斯特·Z.巴纳德等。

1、法约尔的贡献

1)出身背景和经历

2)代表著作: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年)

3)主要理论观点:

(1)企业的基本活动和管理的五种职能。

A、企业的基本活动

a、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和加工;

b、商业活动,指采购、销售和交换;

c、财务活动,指资金的筹措、运用和控制;

d、安全活动,指设备的维护和人员的保护;

e、会计活动,指货物盘点、成本统计和核算;

f、管理活动,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即管理的职能(管理的五要素)。

经营:

就是努力确保六种固有活动的顺利运转,以便把事业拥有的资源变成最大的成果,从而导致事业实现它的目标。

(2)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A、分工          B、权力与责任

C、纪律          D、统一指挥

E、统一领导        F、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G、报酬合理        H、集权与分权

I、等级链与跳板       J、秩序

K、公平         L、人员稳定

M、首创精神       N、集体精神

(3)对法约尔的评价

法约尔的贡献是在管理的范畴、管理的组织理论、管理的原则方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为以后的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韦伯的贡献

1)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其代表作是《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

社会组织的基础:

等级、权威和行政制(包括明确的规则、确定的工作任务和纪律)。

2)理想的科层组织:

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

3)权威的三种类型:

个人崇拜式权威、传统式权威、理性-合法的权威。

4)科层组织的优点:

连续性、明确性、合理性、合法性

5)科层组织的特点

(1)任何机构组织都有明确的目标

(2)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实行劳动分工

(3)按层级体系形成一个指挥链

(4)人员间是一种非人格化的关系

(5)每个职位人员的挑选必须通过正式考试或者训练和教育而获得的技术资格

(6)管理人员实行委任制

(7)管理人员不是他所管辖的那个企业的所有者

(8)管理人员是领取固定薪金的“专职的”公职人员;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按年资和工作成绩综合考虑决定升迁与否

(9)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的法规和纪律

3、巴纳德的贡献

1)经理人员的职能主要有:

(1)建立并维护一个信息系统

(2)他使组织中每个人都能做出贡献

(3)明确组织的目标。

2)任何社会协作系统的三要素:

(1)明确的目标

(2)协作的意愿(3)良好的沟通

三、行为管理理论

行为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称为人际关系学说,后来发展为行为科学,即组织行为理论。

(一)三位先驱者 P26

雨果·芒斯特伯格,著作:

《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3年)

玛丽·福莱特,著作:

《作为一种职业的管理》、《创造性的经验》

莉莲·吉尔布雷斯

(二)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1、梅奥的历史背景

2、霍桑实验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工作场所照明实验(1924—1927年)

第二阶段:

继电器装配室实验(1927年8月— 1928年4月)

第三阶段:

大规模访谈(1928—1931年)

第四阶段:

接线板接线工作实验(1931—1932年)

3、霍桑实验的成果

1933年出版《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人际关系学说

主要内容: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3)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士气,是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结合成一体的精神状态)——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的人际关系。

(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即要组织好集体工作,采取措施提高士气,促进协作,使企业的每个成员与领导真诚持久的合作。

(三)主要行为科学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麦格雷戈的X、Y理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洛什和莫尔斯的超Y理论

四、数量管理理论

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

主要内容;运筹学;系统分析;决策科学化

六要素:

人、物资、设备、财、任务、信息

五、系统管理理论

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的

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使管理人员不至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至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权变管理理论

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

环境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管理变量指的是各种管理观念和技术。

七、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本质是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

(1)关注顾客

(2)注重持续改善

(3)关注流程

(4)精确测量

(5)授权于员工。

八、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理论新发展

学习型组织

精益思想

业务流程再造

核心能力理论

2、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三、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1)在古典观下,企业在实现利润目标的过程中就在承担着社会责任,从而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是完全一致的;

(2)在社会经济观下,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表明,与不承担社会责任相比,承担社会责任或许会使企业的短期利益受到损害(承担社会责任通常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换来的却是比所损害的短期利益多得多的长期利益,从而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其利润取向相容。

四、赞成和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由

(一)赞成的理由

1、满足公众期望;2、增加长期利润;3、承担道德义务;4、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5、创造良好的环境;6、阻止政府的进一步管制;7、责任和权力对称;8、符合股东利益;9、拥有资源;10、预防胜于治疗。

(二)反对的理由

1、违反利润最大化原则;2、冲淡目标;3、不能补偿成本;4、权力过大;5、缺乏技能;6、缺乏责任;7、缺乏广泛的公众支持。

五、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一)企业对环境的责任

1、企业要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特别要在推动环保技术的应用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2、企业要以“绿色产品”为研究和开发的主要对象;

3、企业要治理环境。

(二)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1、不歧视员工;2、定期或不定期培训员工;3、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4、善待员工的其他措施。

(三)企业对顾客的责任

1、提供安全的产品;2、提供正确的产品信息;3、提供售后服务;4、提供必要的指导;5、赋予顾客自主选择的权利。

(四)企业对竞争对手的责任

(五)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

(六)企业对所在社区的责任

3、国际化经营的竞争战略

战略:

国际模式多国模式全球模式跨国模式

4、信息管理工作

一、信息的采集

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搜寻并占有各类信息的过程

明确采集的目的

界定采集的范围

选择信息源

二、信息的加工

指对采集来的通常显得杂乱无章的大量信息进行鉴别和筛选,使信息条理化、规范化、准确化的过程

鉴别

筛选

排序

初步激活

编写

三、信息的传播

目的更加具体

控制更加严密

时效更加显著

五、信息的利用

指有意识地运用存储的信息去解决管理中具体问题的过程

1.管理者在认清问题性质的前提下,判断什么样的信息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对组织目前拥有的信息资源作一梳理,在此基础上,判断所需的信息是否存在;

3.如果组织中存在所需的信息,则可直接利用。

如果不存在,则要考虑是否能够通过对现有信息进行开发、整合来满足管理者对信息的需要。

如果不能,则要考虑重新采集信息,回到信息管理的源头。

六、信息的反馈

指对信息利用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找出发生偏差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证信息的利用符合预期的过程

反馈信息真实准确

信息传递迅速及时

控制措施适当有效

3.

1、了解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一、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1、顺道2、重人3、人和4、守信5、利器

6、求实7、对策8、节俭9、法治

二、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1、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与劳动分工论

Ⅰ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

Ⅱ劳动分工理论

①市场的广狭限制着交换的能力;

②交换能力的大小又限制分工的程度;

③分工的程度决定着一国的劳动生产力;

Ⅲ一国的劳动生产力又是国民财富多寡的主要决定因素。

Ⅳ经济现象是基于利己主义目的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

2、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

1)在生产管理和销售方面,根据生产流程的要求,配置机器设备,编制生产计划,制订生产作业标准,实行零部件生产标准化,研究市场动态,进行预测;

2)在会计的成本管理方面,建立起详细的记录和先进的监督制度;

3)在人事管理方面,制订工人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发展规划;

4)实行工作研究,并按工作研究结果确定工资的支付办法;

5)实行由职工选举的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