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一中培元中学季延中学石光中学四校届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文科综合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福建省永春一中培元中学季延中学石光中学四校届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文科综合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永春一中培元中学季延中学石光中学四校届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文科综合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永春一中培元中学季延中学石光中学四校届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文科综合地理试题解析版
2019届高三年毕业班文科综合能力第二次四校联合考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北极冰融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气候变化现象之一,白色冰面融化变成颜色相对较暗的海冰,被称为“北极变暗”现象。
21世纪以来,北极的气温变化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被称为“北极放大”现象。
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示期间()
A.北极年海冰面积逐年减少
B.北极年海冰面积减少速度不断加快
C.北极年海冰面积与年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大体呈负相关
D.北极年海冰面积与年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大体呈正相关
2.“北极放大”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海冰的减少导致北极地区()
A.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B.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D.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弱
【答案】1.C2.A
【解析】
【1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期间北极年海冰面积以减少趋势为主,所以A错误;北极年海冰面积与年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大体成负相关,所以D正确。
北极年海冰面积减少速度减慢,所以C错误,故本题选D。
【2题详解】
北极的气温变化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被称为“北极放大”现象,主要原因是海冰减少可能导致北极地区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弱,所以A正确。
李白将乡愁寄予一轮明月,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席慕容认为乡愁是一种模糊的惆怅……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会寄乡愁于笔端,表达思乡之情,这些乡愁都是基于文化范畴的对故乡的思念与怀想。
正如《人民日报》的评论所言: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社稷。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祖宗。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恩情。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根本。
”若从地理角度解读乡愁,其意蕴与内涵应有所拓展。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乡愁产生的地理原因不包括
A.人口迁移B.经济全球化C.城市化D.逆城市化
4.下列地理现象中不能体现乡愁的是
A.个别投资者因为个人偏好,选择在工业区位条件并不十分优越的地方建厂
B.2018年2月14日(春节),多条高速公路因为车流量太大短时间封闭
C.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
D.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民俗博物馆和民俗村
【答案】3.D4.C
【解析】
【3题详解】
人口迁移使身在他乡的人们终日被异域文化包围,身在他乡的游子能深刻感受别样乡愁;城市化使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使其生活方式改变,农村地区变成城市地区,使建筑等景观变化,城市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导致环境污染,人们怀念过去的青山绿水,产生田园乡愁;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的背景下,科技的较量,经济的比拼,文化的冲突过程中产生失落与焦虑,这是一种民族乡愁,故选D。
【4题详解】
民俗村民俗博物馆就是要记住我们的文化根脉,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祖宗,记住根本,ABD项都反映了人们回乡思念家乡的理念,故选C。
下表为我国2001~2014年四大地区之间纺织业转移相对规模系数(正值为转入,负值为转出)表。
完成下列小题。
东北地区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2001-2006
-0.7
6.5
-4.3
-1.5
2007-2014
0
-11.2
10.2
1.0
5.2001~2006年影响该类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集群效应B.原料价格C.土地成本D.劳动力成本
6.2007--2014年该类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是()
A.中部向东部地区B.东部向西部地区
C.西部向东北地区D.东部向中部地区
【答案】5.A6.D
【解析】
表中纺织业转移相对规模系数,正值为转入,负值为转出。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原料价格、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较高,不是产业转入因素。
【5题详解】
表中纺织业转移相对规模系数,正值为转入,负值为转出。
根据表中数值,2001~2006年,纺织业主要转移到东部地区,影响该类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集群效应,A对。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原料价格、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较高,不是产业转入因素,B、C、D错。
故选A。
【6题详解】
根据表格相对规模系数的数值,东部地区是-11.2,中部地区是10.2,2007--2014年该类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是由东部向中部地区转移,D对。
A、B、C错。
故选D。
斯喀基拉海槽位于挪威西南海域,是大陆架上的水下谷地。
读斯喀基拉海槽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7.导致挪威海岸线曲折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生物风化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D.流水侵蚀
8.斯喀基拉海槽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A.板块碰撞挤压,大洋板块向下俯冲
B.地壳断裂下陷,海平面上升
C.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
D.冰川侵蚀,海平面上升
【答案】7.B8.D
【解析】
【7题详解】
导致挪威海岸线曲折的原因是有许多幽深的峡湾,主要地质作用是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海水进入,形成峡湾,B对。
生物风化形成碎屑物质,风力侵蚀形成风蚀蘑菇等地貌,流水侵蚀形成V形谷,不是峡湾形成原因,A、C、D错。
故选B。
【8题详解】
斯喀基拉海槽是大陆架上的水下谷地,形成过程可能是冰川侵蚀,形成谷地,后来海平面上升,成为大陆架上的水下谷地,D对。
板块碰撞挤压,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形成的是海沟,A错。
地壳断裂下陷,海平面上升,形成海峡,B错。
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是峡谷地貌,C错。
故选D。
1929年,纽约市政府将原本穿越曼哈顿西区105条街道的地面铁轨改造为高架铁路,火车在楼房间穿行,完成肉类、原材料和制成品的运输和卸载。
20世纪60年代开始,这段街区的高架铁路运输日益衰弱。
如今,纽约人将这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成线型空中花园(如下图),沿线原有的很多仓库和工厂被转化为艺术画廊、零售商店、餐厅等。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9.当时,纽约市政府将地面铁轨改造为高架铁路的主要目的是()
A.丰富城市景观B.提高交通安全
C.促进港区发展D.节约城市用地
10.早期,高架铁路沿线地区的城市用地类型主要属于()
A.交通用地B.商业用地
C.工业用地D.住宅用地
11.如今,将高架铁路改造成线型空中花园,可以()
A.带动周边房地产发展B.增强城区热岛效应
C.增加城市地表水下渗D.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答案】9.B10.C11.A
【解析】
【分析】
考点:
城市交通线路布局、变更的原因及影响
【9题详解】
具体到1929年,大规模改造地面铁轨主要目的很明显不是增加城市景观,所以不选A;不论是地面铁路还是高架铁路都起到运输的作用,因此其改变对港口发展影响不大,不选C;1929年,当时的技术并不能达到现在高铁高架的跨度,桥墩较为密集,能节省部分土地,但总量有限。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通过材料可知,当时周边地区以工业区为主,地价与现在不能相比,因此主要原因不是为节约城市用地,因此D错误。
由于当时运输还是以铁路为主,城市道路多铁轨,并与公路、人行道等交叉分布,铁路当时速度没有这么快,但火车刹车慢,安全隐患较大,因此同时改造105条街道主要为提高安全性,答案选B。
【10题详解】
材料“火车在楼房间穿行,完成肉类、原材料和制成品的运输和卸载”说明当时运输以原料和工业制成品运输为主,因此用地类型应为工业用地,答案选C。
【11题详解】
高空城市公园在美国称为HighLinePark,植树种草,增加绿化,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所以B错;空中花园是在高架铁路上加以改造,并没有改变地表下垫面,下渗并不会增加,所以C错;现在改造高架铁路成为空中花园并没有增加或者拓宽城市道路,因此不能缓解交通拥堵,所以D错;因为改造,改善了城市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因此可带动周边房地产的发展,因此A对。
【点睛】小题1错误率极高,考生主要选择D。
不论是地面铁轨,还是高架铁路都是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但具体到1929年,大规模改造地面铁轨主要目的很明显不是增加城市景观,所以不选A;不论是地面铁路还是高架铁路都起到运输的作用,因此其改变对港口发展影响不大,不选C;很多同学选择D,认为纽约寸土寸金,采用高架桥可节省城市用地,原因在于中国高铁修建在穿过东部平原地区,多采用高架形式,相比直接在地面铺轨,节省了不少土地,方便车辆及人们通勤,这也是现在高速运输的技术要求,城市高架主要为了提高道路的通达性,减少交通拥堵。
但回到1929年,当时的技术并不能达到现在高铁高架的跨度,桥墩较为密集,能节省部分土地,但总量有限。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通过材料可知,当时周边地区以工业区为主,地价与现在不能相比,因此主要原因不是为节约城市用地,因此D错误;由于当时运输还是以铁路为主,城市道路多铁轨,并与公路、人行道等交叉分布,铁路当时速度没有这么快,但火车刹车慢,安全隐患较大,因此同时改造105条街道主要为提高安全性,答案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正在实施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未来的长江应该“水清、岸绿、千帆竞渡”,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举世闻名的超级水利工程,是长江经济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充分发挥其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多种功能并兼顾环境效益,一方面三峡水库采取“蓄清排浑”(在每年5~9月排出“浑水”,保持145m水位;10月水库开始蓄水,11月末蓄满“清水”到175m水位)的运行方式;另一方面三峡库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下图为三峡库区月平均降水量和三峡水库月平均水位图。
(1)分析三峡水库每年10~11月蓄水,保持高水位的原因。
(2)分析三峡水库每年5~9月排水,保持低水位的原因。
(3)三峡库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柑橘等经济林木种植。
说明这种产业结构调整对三峡水库的有利影响。
(4)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有人提出应该依托库区优势大规模发展网箱养殖业。
你是否赞同?
请你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
(1)10~11月降水量较夏季少,水库防洪压力较小;降水量较冬季多,能为蓄水至175米提供水源;河水含沙量小,此时蓄水水库泥沙淤积少;保持高水位,以保证枯水期水库发电、下游航运和用水需求。
(2)5~9月长江流域降水量大,处于主汛期,库区来水量大、含沙量大;保持低水位一方面是为了腾出库容防洪,另一方面减少水库的淤积;增加下游泥沙来源,防止三角洲海岸线后退,保持土壤肥力。
(3)减少水土流失,缓解库区泥沙淤积,净化水源,改善水质;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减洪峰,减少防洪压力。
(4)赞同:
三峡库区水域面积大,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不赞同:
大规模养鱼,大量投放饲料,易造成污染;网箱养殖密度过大,捕鱼作业频繁,有可能影响航运。
【解析】
【详解】
(1)三峡水库每年10~11月蓄水,保持高水位的原因是因为长江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此时降水较夏季少但较冬季多。
此时,水库防洪压力较小;河水含沙量小,此时蓄水水库泥沙淤积少;保持高水位,以保证枯水期水库发电、下游航运和用水需求。
(2)三峡水库每年5~9月排水,保持低水位是因为要充分发挥水库作用。
5~9月长江流域降水量大,处于主汛期,库区来水量大、含沙量大;保持低水位一方面是为了腾出库容防洪,另一方面减少水库的淤积;增加下游泥沙来源,防止三角洲海岸线后退,保持土壤肥力。
(3)三峡库区大力发展林果业,这种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增加了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缓解库区泥沙淤积,净化水源,改善水质;而且林木还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减洪峰等功能,可以减少防洪压力。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
赞同依托库区优势大规模发展网箱养殖业则立足于库区水域面积大,适于发展水产养殖业;养殖可以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假若不赞同则侧重说明产业的负面影响,如易造成水体污染;网箱养殖有可能影响航运。
【点睛】湿地的功能和效益主要有:
(1)湿地的产出功能:
湿地能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宝库”)。
(2)湿地的调节功能:
湿地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
(3)湿地的生态功能:
湿地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周围生态的稳定与平衡(“生命的摇篮”)。
(4)湿地的降解功能:
湿地中的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分解、吸收有害物质,降解环境污染(“地球之肾”)。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加里曼丹岛,地处亚欧板块南部,地质稳定,无活火山。
岛内森林密布,树木高大稠密。
该岛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
末次冰期,一些大型动物经大陆桥(将岛屿与附近大陆连接起来的陆地)从别处迁徙至此。
随后气候转暖,地球大陆冰盖融化,入海径流增加,大陆桥逐渐消失。
这些外来动物在连续进化中体型逐渐缩小。
末次冰期及其以后东南亚海陆分布变化情况
该岛典型气候资料
(1)说明该岛气候对植被生长特征的影响。
(2)分析该岛土壤贫瘠的原因。
(3)从水循环的角度解释冰期时大陆桥出现的原因。
(4)简述迁徙到该岛的大型动物能连续进化且体型变小的原因。
【答案】
(1)全年高温多雨,光照、水分、热量充沛,植被生长迅速,高大稠密
(2)气温高,有机物氧化分解快;雨水对地表冲刷作用强,土壤养分大量流失;植物生长快,有机质大多储存在生物体内;该岛缺乏活火山,矿物质难以补给;(任答三点)
(3)冰期时,全球气温低;(海洋水汽到达陆地),降水以固态形式储存于大陆(多转换为大陆冰盖);流回海洋的地表径流减少;海洋水体减少,海平面下降,大陆桥显现。
(4)该岛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质条件稳定,气候变化小,生物进化连续;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大陆桥消失,生存空间较小;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食物相对不足。
(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
(1)根据该岛气候资料,该地全年高温多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光照、水分、热量充沛,使该地植被生长迅速,高大稠密,形成热带雨林植被。
(2)该地是热带雨林气候,气温高,有机物氧化分解快。
雨水对地表冲刷作用强,土壤养分大量流失。
植物生长快,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多,有机质大多储存在生物体内。
该岛地质稳定,无活火山,矿物质难以补给,补给少。
所以土壤贫瘠。
(3)冰期时,全球气温低,两极地区、大陆的高山地区冰川面积大。
海洋水汽到达陆地,降水以固态形式储存于大陆,多转换为大陆冰盖,流回海洋的地表径流减少。
海洋水体减少,海平面下降,将岛屿与附近大陆连接起来的陆地露出海面,即大陆桥显现。
(4)该岛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质条件稳定,气候变化小,所以迁徙到该岛的大型动物的生物进化连续。
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大陆桥消失,生存空间较小。
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食物相对不足,导致这些外来动物在连续进化中体型逐渐缩小。
【点睛】该地是热带雨林气候,气温高,有机物氧化分解快。
植物生长快,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多,有机质大多储存在生物体内。
冰期时,两极地区、大陆的高山地区冰川面积大。
流回海洋的地表径流减少,海洋水体减少,海平面下降,大陆桥显现。
14.【地理—选修3:
旅游地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驾游、露营旅游、户外探险等新潮休闲方式兴起,自驾车营地的建设成为发展休闲经济的重要途径。
下图示意青海省东北部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自驾车营地分布。
与青海省东北部相比,说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自驾车营地的优势和劣势。
【答案】优势:
与青海省东北部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营地的使用效率高;人口稠密,自驾游出行多,对营地市场需求大;高速公路众多,交通通达度高,便于自驾游出行。
劣势:
与青海省东北部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营地较少,多为一般营地,营地附近的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城市密集,生态环境不如青海优良。
【解析】
【详解】自驾车营地的发展,主要从基础设施、交通、市场需求、环境质量、景点游览价值等方面分析。
与青海省东北部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
人口稠密,自驾游出行多,自驾车营地的市场需求大。
高速公路众多,交通通达度高,便于自驾游出行。
但是,与青海省东北部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营地较少,多为一般营地,营地附近的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
城市密集,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15.【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7年3月,素有“旱极”之称的甘肃敦煌境内的哈拉诺尔湖干涸60年后重现碧波。
它曾是敦煌历史上最大的湖泊,湖水来自发源于祁连山的疏勒河与党河。
清朝雍正年间因河西开发,人口、拼地增加,湖泊开始萎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疏勒河和党河上的多座水库建成后,哈拉诺尔湖彻底干阁。
该湖泊“重生”标志着敦煌生态治理工程取得了成效。
分析哈拉诺尔湖“重生”的人为原因并简述对敦煌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原因:
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实施生态退耕),减少上游河水灌溉水量,使入湖水量增加;流域内水资源统一管理,增加水库的下泄水量,对湖泊进行生态补水;进行生态移民,减少对湖泊周边的开发与破坏。
影响:
改善敦煌的干旱环境;增加区域生物多样性;减缓当地土地荒漠化;改善敦煌湿地生态环境。
【解析】
湖泊消失的原因主要是用水量过大,补给减少,导致入湖水量减少。
重生的人为因素是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实施生态退耕,减少湖泊上游引河水灌溉的水量,使入湖水量增加。
流域内水资源统一管理,增加水库的下泄水量,对湖泊进行生态补水。
进行生态移民,减少对湖泊周边的开发与破坏。
湖泊“重生”区域水资源增加,有利于改善敦煌的干旱环境,增加区域生物多样性。
有利于减缓当地土地荒漠化,改善敦煌湿地生态环境。